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脏腑-三十难

作者: 难经的作者不详,传统上认为是东汉时期的名医王叔和。《难经》是中医经典之一,主要探讨了脉诊、经络、病理等方面的医学理论。

年代:成书于东汉时期(约公元2世纪)。

内容简要:《难经》是古代中医理论的重要经典之一,内容集中在脉诊、经络与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书中通过对脉象的详细描述,揭示了脉象与人体健康之间的联系,并提出了如何通过脉诊来判断疾病的原理。《难经》还对针灸、药物使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对后世中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中医诊断和治疗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书籍,是中国古代医学宝贵的遗产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脏腑-三十难-原文

曰:营气之行,常与卫气相随不?

然:经言人受气于谷。

谷入于胃,乃传于五脏六腑,五脏六腑皆受于气。

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息,五十而复大会。

阴阳相贯,如环之无端,故知营卫相随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脏腑-三十难-译文

问:营气在运行中,是不是总是伴随着卫气一起呢?

答:经典中说过,人从谷物中吸收精气。谷物进入胃中,然后传递到五脏六腑,五脏六腑都吸收了这些精气。其中清澈的部分成为营气,浑浊的部分成为卫气,营气在血脉中运行,卫气在血脉外运行,营气周而复始地循环,每五十天会在某个地方再次聚集。阴阳相互贯穿,就像一个无始无终的环,所以我们可以知道营气和卫气是相互伴随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脏腑-三十难-注解

营气:营气,中医学中的一种气,指运行于血脉之中,营养全身的气。营气与卫气相对,营气属阴,卫气属阳,二者共同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卫气:卫气,中医学中的一种气,指运行于体表,具有防御外邪、温养肌肉、调节体温等作用的气。卫气与营气相对,营气属阴,卫气属阳。

谷:谷,指五谷,即稻、麦、黍、菽、稷,是古代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也泛指各种谷物。

胃:胃,中医学中的器官,是消化系统的一部分,负责储存和消化食物。

五脏六腑: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五脏六腑是中医学中指代人体所有内脏的总称。

清者:清者,指营气,因为营气较为纯净,故称为清者。

浊者:浊者,指卫气,因为卫气较为浓浊,故称为浊者。

脉:脉,中医学中指血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

阴阳:阴阳,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指自然界和人体内部相对对立的两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大会:大会,指营气在五十天左右在体内汇聚一次。

相贯:相贯,指营气和卫气相互贯穿、相互依存的关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脏腑-三十难-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作。首先,我们来逐句赏析这段文字。

‘曰:营气之行,常与卫气相随不?’这句话提出了一个问题,询问营气和卫气是否总是相伴而行。营气和卫气是中医理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营气主要负责营养和滋润,卫气则负责防御和保护。

‘然:经言人受气于谷。’这里的‘然’是对前面问题的回答。‘经言’指的是《黄帝内经》中的记载,指出人体之气来源于谷食。‘人受气于谷’强调了食物对于人体气机的重要性。

‘谷入于胃,乃传于五脏六腑,五脏六腑皆受于气。’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食物在胃中消化后,其精华会传递到五脏六腑,五脏六腑也因此得到气的滋养。

‘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息,五十而复大会。’这里详细描述了营气和卫气的特性。营气清而细腻,行于脉中,负责营养全身;卫气浊而坚实,行于脉外,负责防御。营气周而复始,五十天(指一个五行周期)后会再次聚会。

‘阴阳相贯,如环之无端,故知营卫相随也。’这句话强调了阴阳的相互联系和循环不息。营气和卫气作为阴阳的代表,相辅相成,相互依存,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整体来看,这段古文不仅阐述了营气和卫气的概念和功能,还揭示了它们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重要作用。通过阴阳的哲学思想,将营气和卫气与人体五脏六腑的功能联系起来,体现了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和动态观。这种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深刻洞察,是中医学宝库中的宝贵财富。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脏腑-三十难》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084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