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脉-四难

作者: 难经的作者不详,传统上认为是东汉时期的名医王叔和。《难经》是中医经典之一,主要探讨了脉诊、经络、病理等方面的医学理论。

年代:成书于东汉时期(约公元2世纪)。

内容简要:《难经》是古代中医理论的重要经典之一,内容集中在脉诊、经络与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书中通过对脉象的详细描述,揭示了脉象与人体健康之间的联系,并提出了如何通过脉诊来判断疾病的原理。《难经》还对针灸、药物使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对后世中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中医诊断和治疗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书籍,是中国古代医学宝贵的遗产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脉-四难-原文

曰:脉有阴阳之法,何谓也?

然: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气也,其脉在中。

浮者阳也,沉者阴也,故曰阴阳也。

心肺俱浮,何以别之?

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

肾肝俱沉,何以别之?

然:牢而长者肝也,按之濡,举指来实者肾也。

脾者中州,故其脉在中。是阴阳之法也。

脉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有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三阴。

如此之言,寸口有六脉俱动邪?

然:此言者,非有六脉俱动也,谓浮、沉、长、短、滑、涩也。

浮者阳也,滑者阳也,长者阳也;沉者阴也,短者阴也,涩者阴也。

所谓一阴一阳者,谓脉来沉而滑也,一阴二阳者,谓脉来沉滑而长也,一阴三阳者,谓脉来浮滑而长,时一沉也;

所谓一阳一阴者,谓脉来浮而涩也;一阳二阴者,谓脉来长而沉涩也;一阳三阴者,谓脉来沉涩而短,时一浮也。

各以其经所在,名病顺逆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脉-四难-译文

问:脉搏有阴阳的道理,是什么意思呢?

答:呼气时心与肺的脉象会浮起,吸气时肾与肝的脉象会沉下,在呼吸的转换之间,脾会接受谷气,因此它的脉象位于中间。脉象浮起的是阳,沉下的是阴,所以称为阴阳。

问:心肺的脉象都浮起,怎么区分它们呢?

答:浮起而宽散的是心脏的脉象,浮起而短促的是肺的脉象。

问:肾和肝的脉象都沉下,怎么区分它们呢?

答:坚实而长的是肝脏的脉象,按下去感觉柔软,抬指时感觉充实的是肾脏的脉象。脾脏位于中州,所以它的脉象位于中间。这就是阴阳的道理。脉搏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有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三阴。

问:这样说来,寸口处有六种脉象都动的情况吗?

答:这里所说的不是六种脉象都动,而是指浮、沉、长、短、滑、涩这六种情况。浮起的是阳,滑的是阳,长的是阳;沉下的是阴,短的是阴,涩的是阴。所谓一阴一阳,是指脉象沉下而滑;一阴二阳,是指脉象沉滑而长;一阴三阳,是指脉象浮滑而长,但偶尔也会沉下一次;所谓一阳一阴,是指脉象浮起而涩;一阳二阴,是指脉象长而沉涩;一阳三阴,是指脉象沉涩而短,但偶尔也会浮起一次。根据脉象所在的位置,可以判断疾病的顺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脉-四难-注解

脉:指血脉,中医学中指脉象,即通过触摸手腕寸口处的脉搏,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阴阳: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阴阳代表事物的两种相反相成的属性,用以解释自然界和社会现象,也用于解释人体生理和病理。

心肺:指心脏和肺部,是人体重要的呼吸和循环器官。

肾肝:指肾脏和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和解毒器官。

脾:指脾脏,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和吸收器官。

谷气:指由食物消化吸收后产生的营养物质。

浮:指脉象轻浅,容易摸到,通常与阳证相关。

沉:指脉象重浊,摸起来较深,通常与阴证相关。

大散:指脉象宽大而散漫,通常与心脏的病变相关。

短涩:指脉象短促而涩滞,通常与肺部的病变相关。

牢:指脉象坚实有力,通常与肝脏的病变相关。

濡:指脉象柔软,通常与肾脏的病变相关。

举指来实:指按脉时手指抬起时感觉充实有力,通常与肾脏的病变相关。

寸口:指手腕内侧的寸口部位,是中医切脉的重要部位。

邪:指疾病或异常状态。

滑:指脉象滑利,通常与阳证相关。

涩:指脉象涩滞,通常与阴证相关。

长:指脉象持续时间较长,通常与阳证相关。

短:指脉象持续时间较短,通常与阴证相关。

顺逆:指疾病的进展方向,顺指疾病向好的方向发展,逆指疾病向坏的方向发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脉-四难-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黄帝内经》,是中医学中关于脉诊的重要篇章。首先,文中提出了脉有阴阳之法的概念,这是中医脉诊理论的核心之一。

‘脉有阴阳之法,何谓也?’这句话提出了问题,即如何理解脉的阴阳属性。‘然: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气也,其脉在中。’这里解释了脉的阴阳属性与五脏的关系,说明了呼吸与五脏之间的相互影响。

‘浮者阳也,沉者阴也,故曰阴阳也。’这句话进一步明确了脉的阴阳属性,即脉象的浮沉分别代表阴阳。这种分类方法体现了中医对生命现象的阴阳对立统一的认识。

‘心肺俱浮,何以别之?’和‘肾肝俱沉,何以别之?’这两句话提出了如何区分心肺和肾肝的脉象。‘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以及‘牢而长者肝也,按之濡,举指来实者肾也。’通过描述脉象的特征来区分不同的脏腑。

‘脾者中州,故其脉在中。’这里说明了脾的脉象位于中,这是由于脾为中焦,负责运化水谷精微,其脉象自然位于中。

‘是阴阳之法也。’这句话总结了前面的内容,明确了脉诊的阴阳法则。

‘脉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有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三阴。’这里进一步阐述了脉象的阴阳组合,说明了不同组合的脉象代表不同的病理状态。

‘如此之言,寸口有六脉俱动邪?’这句话提出了一个假设,即是否可能出现六脉俱动的情况。‘然:此言者,非有六脉俱动也,谓浮、沉、长、短、滑、涩也。’这里解释了所谓的六脉俱动,实际上是指脉象的六种基本形态。

‘浮者阳也,滑者阳也,长者阳也;沉者阴也,短者阴也,涩者阴也。’这句话详细说明了六种脉象的阴阳属性,为脉诊提供了具体的判断标准。

‘所谓一阴一阳者,谓脉来沉而滑也,一阴二阳者,谓脉来沉滑而长也,一阴三阳者,谓脉来浮滑而长,时一沉也;所谓一阳一阴者,谓脉来浮而涩也;一阳二阴者,谓脉来长而沉涩也;一阳三阴者,谓脉来沉涩而短,时一浮也。’这里详细描述了不同脉象组合的具体表现,为脉诊提供了详细的诊断依据。

‘各以其经所在,名病顺逆也。’最后,文中强调了脉诊诊断疾病时需要结合经络理论,判断疾病的顺逆,即病情的好转或恶化。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脉-四难》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082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