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经络-二十三难

作者: 难经的作者不详,传统上认为是东汉时期的名医王叔和。《难经》是中医经典之一,主要探讨了脉诊、经络、病理等方面的医学理论。

年代:成书于东汉时期(约公元2世纪)。

内容简要:《难经》是古代中医理论的重要经典之一,内容集中在脉诊、经络与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书中通过对脉象的详细描述,揭示了脉象与人体健康之间的联系,并提出了如何通过脉诊来判断疾病的原理。《难经》还对针灸、药物使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对后世中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中医诊断和治疗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书籍,是中国古代医学宝贵的遗产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经络-二十三难-原文

曰:手足三阴三阳,脉之度数,可晓以不?

然:手三阳之脉,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合三丈。

手三阴之脉,从手至胸中,长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

足三阳之脉,从足至头,长八尺,六八四丈八尺。

足三阴之脉,从足至胸,长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

人两足跷脉,从足至目,长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

督脉、任脉,各长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

凡脉长一十六丈二尺,此所谓经脉长短之数也。

经脉十二,络脉十五,何始何穷也?

然: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

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阳明;阳明注足阳明、太阴;太阴注手少阴、太阳;太阳注足太阳、少阴;少阴注手厥阴、少阳;少阳注足少阳、厥阴;厥阴复还注手太阴。

别络十五,皆因其原,如环无端,转相灌溉,朝于寸口、人迎,以处百病,而决死生也。

经云:明知始终,阴阳定矣。何谓也?

然:终始者,脉之纪也。

寸口、人迎,阴阳之气通于朝使,如环无端,故曰始也。

终者,三阴三阳之脉绝,绝则死。

死各有形,故曰终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经络-二十三难-译文

说:手和脚的三阴三阳经脉,它们的长度,可以解释明白吗?

回答说:手的三阳经脉,从手到头,长度是五尺,五尺乘以六等于三丈。手的三阴经脉,从手到胸中,长度是三尺五寸,三尺五寸乘以六等于一丈八尺,五尺乘以六等于三尺,加起来一共是二丈一尺。足的三阳经脉,从足到头,长度是八尺,八尺乘以六等于四丈八尺。足的三阴经脉,从足到胸,长度是六尺五寸,六尺五寸乘以六等于三丈六尺,五尺乘以六等于三尺,加起来一共是三丈九尺。人的两足跷脉,从足到目,长度是七尺五寸,七尺五寸乘以二等于一丈四尺,五寸乘以二等于一尺,加起来一共是一丈五尺。督脉和任脉,各自长度是四尺五寸,四尺五寸乘以二等于八尺,五寸乘以二等于一尺,加起来一共是九尺。所有经脉的总长度是一十六丈二尺,这就是所说的经脉长度的数目。

问: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它们的起始和尽头在哪里?

回答说:经脉是运行气血,疏通阴阳,使身体得到滋养的东西。它们的起始点在中焦,流向手太阴和阳明;阳明流向足阳明和太阴;太阴流向手少阴和太阳;太阳流向足太阳和少阴;少阴流向手厥阴和少阳;少阳流向足少阳和厥阴;厥阴又回到手太阴。十五条别络,都从它们的起始点出发,就像环一样没有尽头,相互灌溉,汇聚在寸口和人迎处,以处理各种疾病,决定生死。

经书上说:明白了起始和终结,阴阳就确定了。这是什么意思?

回答说:起始和终结是脉的纲纪。寸口和人迎,阴阳之气通过朝使相通,就像环一样没有尽头,所以称为起始。终结是指三阴三阳的经脉断绝,断绝了就是死亡。死亡各有不同的形态,所以称为终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经络-二十三难-注解

手足三阴三阳:在中医理论中,手足三阴三阳指的是人体十二经脉中的阴经和阳经。手三阴经包括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包括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阴经包括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三阳经包括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这些经脉负责运行气血,协调阴阳平衡。

脉之度数:指经脉的长度,这里指的是古代医学中对于经脉长度的描述。

手三阳之脉:手三阳经的简称,即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手三阴之脉:手三阴经的简称,即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

足三阳之脉:足三阳经的简称,即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足三阴之脉:足三阴经的简称,即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跷脉:中医术语,指人体奇经八脉中的阳跷脉和阴跷脉,分别起于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上行至头部。

督脉:中医术语,奇经八脉之一,起于会阴,循脊柱上行至头顶。

任脉:中医术语,奇经八脉之一,起于会阴,沿腹部正中线上行至咽喉。

中焦:中医术语,指位于横膈以下、胃以上、肝脾之间的区域,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

手太阴、阳明: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太阴: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太阳: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少阴: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少阳: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厥阴: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

别络:中医术语,指经脉的分支,别络十五指的是十二经脉各有一条别络,加上任脉和督脉的别络,共有十五条。

寸口:中医术语,指手腕横纹上寸口脉的位置,是观察脉象的重要部位。

人迎:中医术语,指颈部喉结旁的动脉搏动处,也是观察脉象的重要部位。

阴阳:中医术语,指自然界和人体内部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代表事物不同的属性和功能。

纪:记号,标志,这里指脉之纪是观察脉象变化的重要标志。

朝使:古代使臣,这里比喻脉气在体内的运行如同使臣传递信息。

死生:中医术语,指生死状态,这里指通过脉象可以判断生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经络-二十三难-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文中提到的‘手足三阴三阳’是对人体十二经脉的分类,这种分类体现了中医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深刻理解。

‘脉之度数’指的是脉的长短,这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文中详细描述了手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以及跷脉、督脉、任脉的长度,这些长度数据的精确性体现了古代医学家对人体解剖结构的精确认识。

‘人两足跷脉’从足至目,说明了跷脉在人体中的重要性和其路径的广泛性,这是中医经络学说的独特之处。

‘督脉、任脉’是人体重要的两条经脉,文中提到它们的长度,强调了它们在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中的关键作用。

‘经脉十二,络脉十五’说明了人体经络系统的复杂性,‘何始何穷也’则是对这种复杂性的哲学思考,反映了古人对于生命奥秘的探索。

‘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这句话揭示了经脉的基本功能,即运行气血,调节阴阳,维护身体健康。

‘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阳明’等句子,详细描述了经脉的走向和气血的流动路径,这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依据。

‘别络十五,皆因其原,如环无端,转相灌溉’说明了络脉的功能和结构,即它们起源于经脉,如同环形无端,相互连接,共同灌溉全身。

‘朝于寸口、人迎,以处百病,而决死生也’强调了寸口、人迎作为脉诊的重要部位,通过脉象的变化来诊断疾病和判断生死。

‘经云:明知始终,阴阳定矣’这句话表明,了解经脉的始末和阴阳变化,对于理解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终始者,脉之纪也’说明了脉的终始是脉象变化的标志,是诊断疾病的关键。

‘寸口、人迎,阴阳之气通于朝使,如环无端,故曰始也’这句话进一步解释了脉的始末,即寸口、人迎是阴阳之气通行的起点,如同环形无端,因此称为始。

‘终者,三阴三阳之脉绝,绝则死’说明了脉的终止意味着生命的终结,这是中医对生命现象的深刻认识。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经络-二十三难》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077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