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难经的作者不详,传统上认为是东汉时期的名医王叔和。《难经》是中医经典之一,主要探讨了脉诊、经络、病理等方面的医学理论。
年代:成书于东汉时期(约公元2世纪)。
内容简要:《难经》是古代中医理论的重要经典之一,内容集中在脉诊、经络与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书中通过对脉象的详细描述,揭示了脉象与人体健康之间的联系,并提出了如何通过脉诊来判断疾病的原理。《难经》还对针灸、药物使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对后世中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中医诊断和治疗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书籍,是中国古代医学宝贵的遗产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穴道-六十七难-原文
曰:五脏募皆在阴,而俞皆在阳者;何谓也?
然:阴病行阳,阳病行阴。
故令募在阴,俞在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穴道-六十七难-译文
说:五脏的募穴都分布在阴面,而俞穴都分布在阳面,这是什么原因呢?
回答说:阴面的病会影响到阳面,阳面的病会影响到阴面。因此,募穴设在阴面,俞穴设在阳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穴道-六十七难-注解
五脏:指人体的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被认为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募:在中医学中,募指分布在胸腹部的一些穴位,这些穴位与五脏相对应,具有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作用。
俞:在中医学中,俞指分布在背部的穴位,这些穴位与五脏相对应,也是治疗和预防疾病的重要穴位。
阴:在中医学中,阴通常指与寒、静、内、湿等属性相关的生理和病理状态,与阳相对。
阳:在中医学中,阳通常指与热、动、外、燥等属性相关的生理和病理状态,与阴相对。
行:在中医学中,行有传导、运行的意思,这里指疾病从一部位传到另一部位。
故:因此,所以,表示因果关系或结论。
令:使得,导致,表示结果或原因。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穴道-六十七难-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文中的几个关键概念:五脏、募、俞、阴、阳。
五脏募指的是五脏的募穴,募穴是中医针灸学中的一种穴位类型,与五脏相对应,位于胸腹部。俞则是指背俞穴,与五脏相对应,位于背部。
文中的‘阴’和‘阳’是中国哲学中的阴阳概念,阴阳是万物变化的根本原理,中医学中用以解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现象。
‘五脏募皆在阴,而俞皆在阳’这句话表明了募穴位于胸腹部,属阴;而俞穴位于背部,属阳。这种分布是有其深意的。
‘阴病行阳,阳病行阴’是对人体疾病变化的一种描述。阴病行阳,意味着原本应在阴经发生的疾病,却出现在了阳经;阳病行阴,则是指原本应在阳经发生的疾病,却出现在了阴经。
这种疾病的变化,是由于阴阳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转化。募穴位于阴,俞穴位于阳,正是为了应对这种阴阳之间的相互影响。
‘故令募在阴,俞在阳’这句话总结了上述理论。募穴位于阴,可以治疗阴经的疾病;俞穴位于阳,可以治疗阳经的疾病。这种安排使得针灸治疗能够更加精准地作用于相应的经络和脏腑。
从专业角度来看,这段古文体现了中医学中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五脏六腑相互联系,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基础。通过募俞穴的分布,中医学试图通过针灸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此外,这段古文还反映了中医学对疾病变化规律的深刻认识。通过阴阳的相互转化,中医学能够更好地理解疾病的成因和演变,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