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廷玉(1672年-1755年),清代史学家,明史的主要编撰者之一。他在清朝历代史书的编撰上都有杰出贡献,《明史》作为清朝史学中的巨著之一,也是张廷玉的重要功绩之一。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8世纪)。
内容简要:《明史》是清代历史学家所编的关于明朝的史书,详细记录了明朝自建立到灭亡的全过程,内容涉及明朝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等各方面的历史。书中不仅详细叙述了历代明朝皇帝的治国理念、政治改革与军事战略,还深入分析了明朝灭亡的原因。《明史》是中国古代史学中最重要的史书之一,全面反映了明朝的历史进程、社会风貌和文化成就,是研究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明史-本纪-卷四-原文
恭闵惠皇帝讳允炆。
太祖孙,懿文太子第二子也。
母妃吕氏。
帝生颍慧好学,性至孝。
年十四,待懿文太子疾,昼夜不暂离。
更二年,太子薨,居丧毁瘠。
太祖抚之曰:‘而诚纯孝,顾不念我乎。’
洪武二十五年九月,立为皇太孙。
二十九年,重定诸王见东宫仪制,朝见后于内殿行家人礼,以诸王皆尊属也。
初,太祖命太子省决章奏,太子性仁厚,于刑狱多所减省。
至是以命太孙,太孙亦复佐以宽大。
尝请于太祖,遍考礼经,参之历朝刑法,改定洪武《律》畸重者七十三条,天下莫不颂德焉。
三十一年闰五月,太祖崩。
辛卯,即皇帝位。
大赦天下,以明年为建文元年。
是日,葬高皇帝于孝陵。
诏行三年丧。
群臣请以日易月。
帝曰:‘朕非效古人亮阴不言也。朝则麻冕裳,退则齐衰杖绖,食则饘粥,郊社宗庙如常礼。’
遂命定仪以进。
丙申,诏文臣五品以上及州县官各举所知,非其人者坐之。
六月,省并州县,革冗员。
兵部侍郎齐泰为本部尚书,翰林院修撰黄子澄为太常卿,同参军国事。
秋七月,召汉中府教授方孝孺为翰林院侍讲。
诏行宽政,赦有罪,蠲逋赋。
八月,周王橚有罪,废为庶人,徙云南。
诏兴州、营州、开平诸卫军全家在伍者,免一人。
天下卫所军单丁者,放为民。
九月,云南总兵官西平侯沐春卒于军,左副将何福代领其众。
冬十一月,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谢贵、张信掌北平都指挥使司,察燕阴事。
诏求直言,举山林才德之士。
十二月癸卯,何福破斩刀干孟,麓川平。
是月,赐天下明年田租之半,释黥军及囚徒还乡里。
是年,暹罗、占城入贡。
建文元年春正月癸酉,受朝,不举乐。
庚辰,大祀天地于南郊,奉太祖配。
修《太祖实录》。
二月,追尊皇考曰孝康皇帝,庙号兴宗,妣常氏曰孝康皇后。
尊母妃吕氏曰皇太后,册妃马氏为皇后。
封弟允熥为吴王,允熞衡王,允熙徐王。
立皇长子文奎为皇太子。
诏告天下,举遗贤。
赐民高年米肉絮帛,鳏寡孤独废疾者官为牧养。
重农桑,兴学校,考察官吏,振罹灾贫民,旌节孝,瘗暴骨,蠲荒田租。
卫所军户绝都除勿勾。
诏诸王毋得节制文武吏士,更定内外大小官制。
三月,释奠于先师孔子。
罢天下诸司不急务。
都督宋忠、徐凯、耿瓛帅兵屯开平、临清、山海关。
调北平、永清二卫军于彰德、顺德。
侍郎暴昭、夏原吉等二十四人充采访使,分巡天下。
甲午,京师地震,求直言。
夏四月,湘王柏自焚死。
齐王榑、代王桂有罪,废为庶人。
遣燕王世子高炽及其弟高煦、高燧还北平。
六月,岷王楩有罪,废为庶人,徙漳州。
己酉,燕山护卫百主户倪谅上变,燕旗校于谅等伏诛。
诏让燕王棣,逮王府官僚。
北平都指挥张信叛附于燕。
秋七月癸酉,燕王棣举兵反,杀布政使张昺、都司谢贵。
长史葛诚、指挥卢振、教授余逢辰死之。
参政郭资、副使墨麟、佥事吕震等降于燕。
指挥马宣走蓟州,佥瑱走居庸。
宋忠趋北平,闻变退保怀来。
通州、遵化、密云相继降燕。
丙子,燕兵陷蓟州,马宣战死。
己卯,燕兵陷居庸关。
甲申,陷怀来,宋忠、俞瑱被执死,都指挥彭聚、孙泰力战死,永平指挥使郭亮等叛降燕。
壬辰,谷王橞自宣府奔京师。
长兴侯耿炳文为征虏大将军,驸马都尉李坚、都督甯忠为左、右副将军,帅师讨燕。
祭告天地宗庙社稷,削燕属籍。
诏曰:‘邦家不造,骨肉周亲屡谋僣逆。去年,周庶人橚僣为不轨,辞连燕、齐、湘三王。朕以亲亲故,止正橚罪。今年齐王榑谋逆,又与棣、柏同谋,柏伏罪自焚死,榑已废为庶人。朕以棣于亲最近,未忍穷治其事。今乃称兵构乱,图危宗社,获罪天地祖宗,义不容赦。是用简发大兵,往致厥罚。咨尔中外臣民军士,各怀忠守义,与国同心,扫兹逆氛,永安至治。’
寻命安陆侯吴杰,江阴侯吴高,都督耿瓛,都指挥盛庸、潘忠、杨松、顾成、徐凯、李友、陈晖、平安,分道并进。
置平燕布政使司于真定,尚书暴昭掌司事。
八月己酉,耿炳文兵次真定,徐凯屯河间,潘忠、杨松屯鄚州。
壬子,燕兵陷雄县,潘忠、杨松战于月漾桥,被执。
鄚州陷。
壬戌,耿炳文及燕兵战于滹沱河北,败绩,李坚、甯忠、顾成被执,炳文退保真定。
燕兵攻之不克,引去。
召辽王植、宁王权归京师,权不至,诏削护卫。
丁卯,曹国公李景隆为征虏大将军,代耿炳文。
九月戊辰,吴高、耿瓛、杨文帅辽东兵,围永平。
戊寅,景隆兵次河间,燕兵援永平,吴高退保山海关。
冬十月,燕兵自刘家口间道袭陷大宁,守将朱鉴死之。
总兵官刘真、都督陈亨援大宁,亨叛降燕。
燕以宁王权及朵颜三卫卒归北平。
辛亥,李景隆重围北平,燕兵还救。
十一月辛未,李景隆及燕兵战于郑村坝,败绩,奔德州,诸军尽溃。
燕王棣再上书于朝。
帝为罢齐泰、黄子澄官,仍留京师。
二年春正月丙寅朔,诏天下来朝官勿贺。
丁卯,释奠于先师孔子。
二月,燕兵陷蔚州,进攻大同。
李景隆自德州赴援,燕兵还北平。
保定知府雒佥叛降燕。
甲子,复以都察院为御史府。
均江、浙田赋。
诏曰:‘国家有惟正之供,江、浙赋独重,而苏、松官田悉准私税,用惩一时,岂可为定则。今悉与减免,亩毋逾一斗。苏、松人仍得官户部。’
三月丙寅朔,日有食之。
赐胡广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
夏四月己未,李景隆及燕兵战于白沟河,败之。
明日复战,败绩,都督瞿能、越巂侯俞渊、指挥滕聚等皆战死,景隆奔德州。
五月辛未,奔济南。
燕兵陷德州,遂攻济南。
庚辰,景隆败绩于城下,南走。
参政铁铉、都督盛庸悉力御之。
六月己酉,遣尚宝丞李得成谕燕罢兵。
秋八月癸巳,承天门灾,诏求直言。
戊申,盛庸、铁铉击败燕兵,济南围解,复德州。
九月,诏录洪武中功臣罪废者后。
辛未,封盛庸历城侯,擢铁铉山东布政使,参赞军务,寻进兵部尚书。
以庸为平燕将军,都督陈晖、平安副之。
庸屯德州,平安及吴杰屯定州,徐凯屯沧州。
冬十月,召李景隆还,赦不诛。
庚申,燕兵袭沧州,徐凯被执。
十二月甲午,燕兵犯济宁,薄东昌。
乙卯,盛庸击败之。
斩其将张玉。
丙辰,复战,又败之,燕兵走馆陶。
庸军势大振,檄诸屯军合击燕,绝其归路。
三年春正月辛酉朔,凝命神宝成,告天地宗庙,御奉天殿受朝贺。
乙丑,吴杰、平安邀击燕兵于深州,不利。
辛未,大祀天地于南郊。
丁丑,享太庙,告东昌捷。
复齐泰、黄子澄官。
三月辛巳,盛庸败燕兵于夹河,斩其将谭渊。
再战不利,都指挥庄得、楚智等力战死。
壬午,复战,败绩,庸走德州。
丁亥,都督何福援德州。
癸巳,贬齐泰、黄子澄、谕燕罢兵。
闰月己亥,吴杰、平安及燕战于藁城,败绩,还保真定。
燕兵掠真定、顺德广平、大名。
棣上书读召还诸将息兵,遣大理少卿薛岩报之。
是月,《礼制》成,颁行天下。
夏五月甲寅,盛庸以兵扼燕饷道,不克。
棣复遣使上书,下其使于狱。
六月壬申,燕将李远寇沛县,焚粮艘。
壬午,都督袁宇邀击之,败绩。
秋七月己丑,燕兵掠彰德。
丁酉,平安自真定攻北平。
壬寅,大同守将房昭帅兵由紫荆关趋保定,驻易州西水寨。
九月甲辰,平安及燕将刘江战于北平,败绩,还保真定。
冬十月丁巳,真定诸将遣兵援房昭,及燕王战于齐眉山,败绩。
十一月壬辰,辽东总兵官杨文攻永平,及刘江战于昌黎,败绩。
己亥,平安败燕将李彬于杨村。
十二月癸亥,燕兵焚真定军储。
诏中官奉使侵暴吏民者,所在有司系治。
是月,驸马都尉梅殷镇淮安。
《太祖实录》成。
四年春正月甲申,召故周王橚于蒙化,居之京师。
燕兵连陷东阿、东平、汶上、兖州、济阳,东平吏目郑华,济阳教谕王省皆死之。
甲申,魏国公徐辉祖帅师援山东。
燕兵陷沛县,知县颜伯玮、主簿唐子清、典史黄谦死之。
癸丑,薄徐州。
二月甲寅,都督何福及陈晖、平安军济宁,盛庸军淮上。
己卯,更定品官勋阶。
三月,燕兵攻宿州,平安追及于淝河,斩其将王真,遇伏败绩,宿州陷。
夏四月丁卯,何福、平安败燕兵于小河,斩其将陈文。
甲戌,徐辉祖等败燕兵于齐眉山,斩其将李斌,燕兵惧,谋北归。
会帝闻讹言,谓燕兵已北,召辉祖还,何福军亦孤。
庚辰,诸将及燕兵大战于灵璧,败绩,陈晖、平安、礼部侍郎陈性善、大理寺卿彭与明皆被执。
五月癸未,杨文帅辽东兵赴济南,溃于直沽。
己丑,盛庸军溃于淮上,燕兵渡淮,趋扬州。
指挥王礼等叛降燕,御史王彬、指挥崇刚死之。
辛丑,燕兵至六合,诸军迎战,败绩。
壬寅,诏天下勤王,遣御史大夫练子宁、侍郎黄观、修撰王叔英分道徵兵。
召齐泰、黄子澄还。
苏州知府姚善、宁波知府王琎、徽州知府陈彦回、乐平知县张彦方各起兵入卫。
甲辰,遣庆成郡主如燕师,议割地罢兵。
六月癸丑,盛庸帅舟师败燕兵于浦子口,复战不利。
都督佥事陈瑄以舟师叛附于燕。
乙卯,燕兵渡江,盛庸战于高资港,败绩。
戊午,镇江守将童俊叛降燕。
庚申,燕兵至龙潭。
辛酉,命诸王分守都城,遣李景隆及兵部尚书茹瑺、都督王佐如燕军,申前约。
壬戌,复遣谷王橞、安王楹往。
皆不听。
甲子,遣使齐蜡书四出,促勤王兵。
乙丑,燕兵犯金川门,左都督徐增寿谋内应,伏诛。
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纳燕兵,都城陷。
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
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
或云帝由地道出亡。
正统五年。
有僧自云南至广西,诡称建文皇帝。
思恩知府岑瑛闻于朝。
按问,乃钧州人杨行祥,年已九十余,下狱,阅四月死。
同谋僧十二人,皆戍辽东。
自后滇、黔、巴、蜀间,相传有帝为僧时往来迹。
正德、万历、崇祯间,诸臣请续封帝后,及加庙谥,皆下部议,不果行。
大清乾隆元年,诏廷臣集议,追谥曰恭闵惠皇帝。
赞曰:惠帝天资仁厚。
践阼之初,亲贤好学,召用方孝孺等。
典章制度,锐意复古。
尝因病晏朝,尹昌隆进谏,即深自引咎,宣其疏于中外。
又除军卫单丁,减苏、松重赋,皆惠民之大者。
乃革命而后,纪年复称洪武,嗣是子孙臣庶以纪载为嫌,草野传疑,不无讹谬。
更越圣朝,得经论定,尊名壹惠,君德用彰,懿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明史-本纪-卷四-译文
恭闵惠皇帝名叫允炆。他是太祖的孙子,懿文太子的第二个儿子。他的母亲是吕氏。皇帝自幼聪明好学,性格非常孝顺。十四岁时,他日夜陪伴生病的懿文太子,不离不弃。过了两年,太子去世,皇帝守丧期间极度消瘦。太祖安慰他说:‘你确实是孝顺的,难道不也挂念我吗?’洪武二十五年九月,皇帝被立为皇太孙。二十九年,重新制定了诸王见东宫的礼仪制度,朝见后在内殿行家人礼,因为诸王都是尊贵的亲属。起初,太祖命令太子审批奏章,太子性格仁厚,对刑狱案件多加减免。至此,他命令太孙也采取宽大的态度。太孙曾向太祖请示,全面考察礼经,参考历朝的刑法,改定了洪武《律》中七十三条过于严苛的条款,天下人都称赞他的德行。
三十一年闰五月,太祖去世。辛卯日,皇帝即位。大赦天下,将明年定为建文元年。这一天,将高皇帝葬于孝陵。下诏实行三年的丧礼。群臣请求改为一个月,皇帝说:‘我并不是效仿古人沉默不言,而是朝会时戴麻冠、穿丧服,退朝后穿粗布衣服,吃饭时吃稠粥,祭祀天地宗庙按常礼进行。’于是下令制定礼仪。丙申日,下诏文臣五品以上及州县官各自推荐所知人才,如果不推荐合适的人选,就要受到惩罚。六月,合并州县,裁减冗余官员。兵部侍郎齐泰被任命为本部尚书,翰林院修撰黄子澄为太常卿,一同参与国家大事。
秋天七月,皇帝召见汉中府教授方孝孺为翰林院侍讲。下诏实行宽政,赦免有罪之人,免除拖欠的赋税。八月,周王橚犯罪,被废为庶人,迁往云南。下诏兴州、营州、开平各卫军中全家在伍的,免除一人。天下卫所军中单身的人,放归为民。九月,云南总兵官西平侯沐春在军中去世,左副将何福接替他的职务。
冬天十一月,工部侍郎张昺被任命为北平布政使,谢贵、张信掌管北平都指挥使司,调查燕王的阴谋。下诏征求直言,推荐山林中的有才德之士。十二月癸卯日,何福打败并斩杀了刀干孟,平定了麓川。这个月,赐予天下明年一半的田租,释放文身士兵和囚犯回乡。
这年,暹罗、占城来朝贡。
建文元年春正月癸酉日,皇帝接受朝见,不设宴乐。庚辰日,在南郊大祭天地,供奉太祖配享。修订《太祖实录》。二月,追尊父亲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母亲常氏为孝康皇后。尊称母亲吕氏为皇太后,册封妃子马氏为皇后。封弟弟允熥为吴王,允熞为衡王,允熙为徐王。立皇长子文奎为皇太子。下诏天下,推荐遗贤。赐给老年民众米肉棉布,鳏寡孤独残疾者由官府抚养。重视农业和桑蚕业,兴办学校,考察官吏,救济受灾贫困民众,表彰孝行,埋葬暴尸,免除荒地的租税。免除卫所军户绝户的徭役。下诏诸王不得指挥文武官员,重新制定了内外大小官员的制度。三月,在孔庙举行释奠礼。废除天下诸司的不急事务。都督宋忠、徐凯、耿瓛率兵驻扎在开平、临清、山海关。调北平、永清二卫军到彰德、顺德。侍郎暴昭、夏原吉等二十四人担任采访使,分巡天下。甲午日,京师发生地震,征求直言。
夏天四月,湘王柏自焚而死。齐王榑、代王桂犯罪,被废为庶人。派遣燕王世子高炽及其弟高煦、高燧返回北平。六月,岷王楩犯罪,被废为庶人,迁往漳州。己酉日,燕山护卫百主户倪谅告变,燕旗校于谅等人被杀。下诏责备燕王朱棣,逮捕王府的官员。北平都指挥张信叛变后归附燕王。
秋天七月癸酉日,燕王朱棣起兵反叛,杀了布政使张昺、都司谢贵。长史葛诚、指挥卢振、教授余逢辰战死。参政郭资、副使墨麟、佥事吕震等人投降燕王。指挥马宣逃往蓟州,佥瑱逃往居庸关。宋忠前往北平,听到变故后撤退到怀来。通州、遵化、密云相继投降燕王。丙子日,燕军攻陷蓟州,马宣战死。己卯日,燕军攻陷居庸关。甲申日,攻陷怀来,宋忠、俞瑱被俘而死,都指挥彭聚、孙泰力战而死,永平指挥使郭亮等人叛变投降燕王。壬辰日,谷王朱橞从宣府逃到京师。长兴侯耿炳文被任命为征虏大将军,驸马李坚、都督甯忠为左、右副将军,率军讨伐燕王。祭告天地宗庙社稷,削除燕王的属籍。下诏说:‘国家不幸,亲族中有人多次图谋叛逆。去年,周庶人朱橚叛逆,其罪行涉及燕、齐、湘三王。我因为亲情的缘故,只惩处了朱橚的罪行。今年齐王朱榑谋反,又与朱棣、朱柏同谋,朱柏服罪自焚而死,朱榑已被废为庶人。我因为朱棣与我关系最近,不忍心彻底追查他的罪行。现在他竟然起兵作乱,图谋危害国家,得罪了天地祖宗,按道理不容宽恕。因此,我派出大军,前往给予惩罚。呼吁中外臣民军士,各怀忠义之心,与国家同心,扫除这股逆流,永远安定国家。’不久,命令安陆侯吴杰、江阴侯吴高、都督耿瓛、都指挥盛庸、潘忠、杨松、顾成、徐凯、李友、陈晖、平安分路并进。在真定设立平燕布政使司,尚书暴昭掌管司事。
八月己酉日,耿炳文军队驻扎在真定,徐凯驻扎在河间,潘忠、杨松驻扎在鄚州。壬子日,燕军攻陷雄县,潘忠、杨松在月漾桥战斗,被俘。鄚州被攻陷。壬戌日,耿炳文与燕军在滹沱河北岸战斗,战败,李坚、甯忠、顾成被俘,耿炳文撤退到真定。燕军攻城不下,撤退。召回辽王朱植、宁王朱权回京师,朱权没有到,下诏削除他的护卫。丁卯日,曹国公李景隆被任命为征虏大将军,代替耿炳文。九月戊辰日,吴高、耿瓛、杨文率领辽东军队,围攻永平。戊寅日,李景隆军队驻扎在河间,燕军增援永平,吴高撤退到山海关。
冬天十月,燕军从刘家口小路偷袭攻陷了大宁,守将朱鉴战死。总兵官刘真、都督陈亨增援大宁,陈亨叛变后投降燕军。燕王朱棣将宁王朱权及朵颜三卫的士兵带回北平。辛亥日,李景隆重重围困北平,燕军回师救援。十一月辛未日,李景隆与燕军在郑村坝战斗,战败,逃往德州,各路军队全部溃散。燕王朱棣再次上书朝廷。皇帝罢免了齐泰、黄子澄的官职,仍留在京师。
二年春正月丙寅日,下诏天下朝官不必贺。丁卯日,在孔庙举行释奠礼。二月,燕军攻陷蔚州,进攻大同。李景隆从德州赶去支援,燕军返回北平。保定知府雒佥叛变后投降燕军。甲子日,再次将都察院改为御史府。平均江、浙的田赋。下诏说:‘国家有固定的财政收入,江、浙的赋税特别重,而苏州、松江的官田都按照私税来征收,是为了惩罚一时的行为,不能作为固定的法则。现在全部减免,每亩不超过一斗。苏州、松江的人仍然可以成为官户部的人。’三月丙寅日,出现日食。赐予胡广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别。
夏四月己未,李景隆和燕兵在白沟河交战,李景隆战败。第二天再次交战,又败,都督瞿能、越巂侯俞渊、指挥滕聚等人战死,李景隆逃往德州。
五月辛未,逃往济南。燕兵攻陷德州,接着攻打济南。庚辰,李景隆在城下再次战败,向南逃走。参政铁铉、都督盛庸全力抵抗。
六月己酉,派遣尚宝丞李得成通知燕兵停止战斗。
秋八月癸巳,承天门发生火灾,皇帝下诏征求直言。
戊申,盛庸、铁铉击败燕兵,济南的围困解除,收复德州。
九月,皇帝下诏记录洪武年间功臣的后代。
辛未,封盛庸为历城侯,提拔铁铉为山东布政使,参赞军务,不久升任兵部尚书。
任命盛庸为平燕将军,都督陈晖、平安为副将。
盛庸驻扎德州,平安和吴杰驻扎定州,徐凯驻扎沧州。
冬十月,召回李景隆,赦免他,不杀。
庚申,燕兵袭击沧州,徐凯被俘。
十二月甲午,燕兵侵犯济宁,逼近东昌。乙卯,盛庸击败燕兵,斩杀其将领张玉。
丙辰,再次交战,又败,燕兵逃往馆陶。盛庸军队士气大振,檄令各驻军合力攻击燕兵,切断其退路。
三年春正月辛酉朔,皇帝命令神宝成,告祭天地宗庙,在奉天殿接受朝贺。
乙丑,吴杰、平安在深州截击燕兵,不利。
辛未,在南郊举行大祭天地。
丁丑,祭祀太庙,报告东昌的胜利。
恢复齐泰、黄子澄的官职。
三月辛巳,盛庸在夹河击败燕兵,斩杀其将领谭渊。
再次交战不利,都指挥庄得、楚智等力战而死。
壬午,再次交战,又败,盛庸逃往德州。
丁亥,都督何福援助德州。
癸巳,贬谪齐泰、黄子澄,命令燕兵停止战斗。
闰月己亥,吴杰、平安和燕兵在藁城交战,战败,退守真定。
燕兵掠夺真定、顺德、广平、大名。
棣上书请求召回将领,停止战斗,派遣大理少卿薛岩去通知他们。
这个月,《礼制》完成,在全国颁布。
夏五月甲寅,盛庸用军队阻断燕兵的粮道,未能成功。
棣再次派遣使者上书,将他的使者关进监狱。
六月壬申,燕将李远侵犯沛县,焚烧粮船。
壬午,都督袁宇截击他,战败。
秋七月己丑,燕兵掠夺彰德。
丁酉,平安从真定进攻北平。
壬寅,大同守将房昭率领军队从紫荆关直奔保定,驻扎在易州西水寨。
九月甲辰,平安和燕将刘江在北平交战,战败,退守真定。
冬十月丁巳,真定各位将领派遣军队支援房昭,和燕王在齐眉山交战,战败。
十一月壬辰,辽东总兵官杨文攻打永平,和刘江在昌黎交战,战败。
己亥,平安在杨村击败燕将李彬。
十二月癸亥,燕兵焚烧真定军粮。
皇帝下诏,中官奉使侵犯百姓的,当地官员要拘捕治罪。
这个月,驸马都尉梅殷镇守淮安。
《太祖实录》完成。
四年春正月甲申,召回故周王橚到蒙化,居住在京城。
燕兵连续攻陷东阿、东平、汶上、兖州、济阳,东平的吏目郑华,济阳的教谕王省都为国捐躯。
甲申,魏国公徐辉祖率领军队援助山东。
燕兵攻陷沛县,知县颜伯玮、主簿唐子清、典史黄谦为国捐躯。
癸丑,逼近徐州。
二月甲寅,都督何福和陈晖、平安在济宁,盛庸在淮上。
己卯,重新确定品官的勋阶。
三月,燕兵攻打宿州,平安在淝河追击,斩杀其将领王真,遭遇伏击战败,宿州被攻陷。
夏四月丁卯,何福、平安在小河击败燕兵,斩杀其将领陈文。
甲戌,徐辉祖等在齐眉山击败燕兵,斩杀其将领李斌,燕兵害怕,计划北归。
正逢皇帝听到谣言,说燕兵已经北归,召回徐辉祖,何福的军队也孤立无援。
庚辰,各位将领和燕兵在灵璧大战,战败,陈晖、平安、礼部侍郎陈性善、大理寺卿彭与明都被俘。
五月癸未,杨文率领辽东军队前往济南,在直沽溃败。
己丑,盛庸的军队在淮上溃败,燕兵渡过淮河,直奔扬州。
指挥王礼等人叛变投降燕兵,御史王彬、指挥崇刚为国捐躯。
辛丑,燕兵到达六合,各军迎战,战败。
壬寅,皇帝下诏天下勤王,派遣御史大夫练子宁、侍郎黄观、修撰王叔英分路征兵。
召回齐泰、黄子澄。
苏州知府姚善、宁波知府王琎、徽州知府陈彦回、乐平知县张彦方各自起兵保卫。
甲辰,派遣庆成郡主前往燕军,商议割地停战。
六月癸丑,盛庸率领水军在大浦子口击败燕兵,再次交战不利。
都督佥事陈瑄率领水军叛变,投降燕兵。
乙卯,燕兵渡过长江,盛庸在高资港战斗,战败。
戊午,镇江守将童俊叛变投降燕兵。
庚申,燕兵到达龙潭。
辛酉,命令各位亲王分守都城,派遣李景隆和兵部尚书茹瑺、都督王佐前往燕军,重申之前的约定。
壬戌,再次派遣谷王橞、安王楹前往,都不听从。
甲子,派遣使者四出,催促勤王军队。
乙丑,燕兵侵犯金川门,左都督徐增寿密谋内应,被杀。
谷王橞和李景隆叛变,接纳燕兵,都城被攻陷。
宫中起火,皇帝不知所终。
燕王派遣中使将皇帝和皇后尸体从火中取出,过了八天壬申,下葬。
有人说皇帝通过地道逃亡。
正统五年,有僧人从云南到广西,自称建文皇帝。
思恩知府岑瑛在朝廷上报。
调查后,发现是钧州人杨行祥,年已九十多岁,被关进监狱,四个月后死去。
同谋的僧人有十二人,都被流放到辽东。
从此以后,滇、黔、巴、蜀之间,相传有皇帝为僧时往来的事迹。
正德、万历、崇祯年间,各位大臣请求追封皇帝和皇后,以及加庙号,都由部下讨论,没有实行。
大清乾隆元年,皇帝下诏廷臣集议,追谥为恭闵惠皇帝。
赞曰:惠帝天资仁厚。登基之初,亲近贤能,喜欢学习,召用方孝孺等人。
典章制度,积极复古。曾经因病晚朝,尹昌隆进谏,立即深刻反省,宣布他的奏疏给中外。
又免除军卫单身汉,减少苏、松的重税,都是惠及百姓的大事。
然而革命之后,纪年又称为洪武,从此子孙臣民以记载为忌讳,民间流传的疑虑,不免有误。
更经过圣朝,得到经过论证,尊名一惠,君德彰显,真是伟大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明史-本纪-卷四-注解
恭闵帝:恭闵帝,即明惠帝朱允炆,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之子。
太祖:太祖,指明太祖朱元璋,明朝的开国皇帝。
懿文太子:懿文太子,即朱标,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子,明惠帝朱允炆的父亲。
妃吕氏:妃吕氏,明惠帝朱允炆的母亲,姓吕。
颍慧:颍慧,指聪明且智慧。
至孝:至孝,指非常孝顺。
东宫:东宫,古代指太子居住的地方,也泛指太子。
章奏:章奏,指臣子向皇帝上呈的文书。
刑狱:刑狱,指刑法和监狱。
洪武: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年号。
律:律,指法律。
大赦天下:大赦天下,指皇帝下令全国范围内免除罪犯的刑罚。
孝陵:孝陵,指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
麻冕裳:麻冕裳,指丧服。
齐衰杖绖:齐衰杖绖,指丧服。
饘粥:饘粥,指稠粥。
郊社宗庙:郊社宗庙,指祭祀天地和祖先的场所。
举所知:举所知,指推荐自己知道的有才能的人。
州县官:州县官,指州和县的地方官员。
冗员:冗员,指多余的官员。
兵部侍郎:兵部侍郎,指兵部中的副长官。
尚书:尚书,指六部中的部长。
翰林院修撰:翰林院修撰,指翰林院中的修撰官。
太常卿:太常卿,指太常寺的长官。
参军国事:参军国事,指参与国家大事。
汉中府教授:汉中府教授,指汉中府(今陕西省汉中市)的教授。
翰林院侍讲:翰林院侍讲,指翰林院中的侍讲官。
宽政:宽政,指宽松的政策。
逋赋:逋赋,指拖欠的赋税。
庶人:庶人,指平民,非贵族。
云南:云南,指中国西南部的云南省。
卫所军:卫所军,指明朝的军事编制。
单丁:单丁,指单身男子。
西平侯:西平侯,指沐春,明朝的将领。
左副将:左副将,指军事编制中的副将。
工部侍郎:工部侍郎,指工部中的副长官。
北平布政使:北平布政使,指北平(今北京市)的布政使。
北平都指挥使司:北平都指挥使司,指北平的都指挥使司。
察燕阴事:察燕阴事,指调查燕王府的隐秘之事。
黥军:黥军,指被刺字(古代刑罚之一)的士兵。
囚徒:囚徒,指囚犯。
暹罗:暹罗,指今天的泰国。
占城:占城,指今天的越南中部地区。
南郊:南郊,指都城南郊的祭祀场所。
配:配,指配享,即与神祇或祖先合祭。
实录:实录,指记录皇帝言行的官方史书。
孝康皇帝:孝康皇帝,指明惠帝的父亲朱标。
兴宗:兴宗,指明惠帝的父亲朱标的庙号。
孝康皇后:孝康皇后,指明惠帝的母亲常氏。
皇太后: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
册妃:册妃,指皇帝立妃为后。
吴王:吴王,指封为吴王的亲王。
衡王:衡王,指封为衡王的亲王。
徐王:徐王,指封为徐王的亲王。
皇长子:皇长子,指皇帝的长子。
遗贤:遗贤,指被遗忘的贤才。
鳏寡孤独废疾者:鳏寡孤独废疾者,指没有妻子、子女、兄弟,或身体残疾的人。
牧养:牧养,指照顾、养育。
农桑:农桑,指农业和纺织业。
学校:学校,指教育机构。
官吏:官吏,指政府官员。
罹灾贫民:罹灾贫民,指遭受灾害的贫困百姓。
旌节孝:旌节孝,指表彰孝顺的行为。
瘗暴骨:瘗暴骨,指埋葬暴尸。
蠲荒田租:蠲荒田租,指免除荒地的租税。
卫所军户:卫所军户,指卫所军人的家庭。
勾:勾,指征召。
节制:节制,指指挥、管理。
平燕布政使司:平燕布政使司,指负责平定燕王叛乱的布政使司。
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古代县治。
雄县:雄县,指今天的河北省雄县。
月漾桥:月漾桥,指位于月漾河上的桥梁。
滹沱河:滹沱河,指流经河北省的一条河流。
德州:今山东省德州市,古代州治。
郑村坝:郑村坝,指位于郑村的堤坝。
怀来:怀来,指今天的河北省怀来县。
彰德:今河南省安阳市,古代州治。
顺德:顺德,指今天的河北省邢台市。
采访使:采访使,指负责巡视地方的官员。
蓟州:蓟州,指今天的河北省蓟州区。
居庸关:居庸关,指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关隘。
通州:通州,指今天的北京市通州区。
遵化:遵化,指今天的河北省遵化市。
密云:密云,指今天的北京市密云区。
燕王:燕王,指朱棣,明惠帝的叔叔,后来成为明成祖。
布政使:布政使,指地方行政长官。
都司:都司,指军事编制中的都指挥使司。
指挥使:指挥使,指军事编制中的指挥官。
参政:古代官职,掌管政务。
佥事:佥事,指地方行政长官的副手。
指挥:古代军事官职。
马宣:马宣,指明成祖朱棣的将领。
佥瑱:佥瑱,指明成祖朱棣的将领。
永平:今河北省秦皇岛市,古代州治。
李景隆:明朝将领。
刘家口:刘家口,指位于今天的河北省承德市的一个地方。
大宁:大宁,指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一带。
朱鉴:朱鉴,指明成祖朱棣的将领。
刘真:刘真,指明成祖朱棣的将领。
陈亨:陈亨,指明成祖朱棣的将领。
朵颜三卫:朵颜三卫,指明成祖朱棣的将领。
安陆侯:安陆侯,指明成祖朱棣的将领。
江阴侯:江阴侯,指明成祖朱棣的将领。
耿瓛:耿瓛,指明成祖朱棣的将领。
盛庸:盛庸,指明成祖朱棣的将领。
潘忠:潘忠,指明成祖朱棣的将领。
杨松:杨松,指明成祖朱棣的将领。
顾成:顾成,指明成祖朱棣的将领。
徐凯:徐凯,指明成祖朱棣的将领。
李友:李友,指明成祖朱棣的将领。
陈晖:明朝将领。
平安:明朝将领。
曹国公:曹国公,指明成祖朱棣的将领。
李坚:李坚,指明成祖朱棣的将领。
甯忠:甯忠,指明成祖朱棣的将领。
雒佥:雒佥,指明成祖朱棣的将领。
江、浙:江、浙,指长江和钱塘江流域的浙江省。
苏、松:苏、松,指苏州和松江。
官田:官田,指政府所有的田地。
私税:私税,指私人缴纳的税。
胡广:胡广,指明成祖朱棣的将领。
进士:进士,指科举考试中的及第者。
出身:出身,指个人的出身背景。
己未:干支纪年法中的日名,表示农历四月二十九日。
燕兵:指燕王朱棣的军队,朱棣为燕王,故称。
白沟河:位于今河北省,古代战场。
都督:古代军事官职,掌管一定地区的军事。
越巂侯俞渊:明朝将领,封越巂侯。
滕聚:明朝将领。
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古代州治。
铁铉:明朝将领,封山东布政使。
尚宝丞:古代官职,掌管宝物。
承天门:明朝皇宫的正门。
直言:直率的言论,多指批评性的意见。
平燕将军:明朝官职,负责平定燕王的叛乱。
沧州:今河北省沧州市,古代州治。
召:召唤,指皇帝召唤将领回京。
赦:赦免,指皇帝赦免李景隆的罪行。
袭:突袭。
济宁:今山东省济宁市,古代州治。
东昌:今山东省聊城市,古代州治。
勋阶:古代官员的功绩等级。
棣:指朱棣,即后来的明成祖。
沛县:今江苏省徐州市沛县,古代县治。
北平:今北京市,古代称北平。
易州:今河北省易县,古代州治。
齐眉山:位于今河北省,古代战场。
辽东:今辽宁省,古代地区名。
昌黎:今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古代县治。
杨村:今北京市通州区杨村,古代村落。
中官:古代对宦官的称呼。
淮安:今江苏省淮安市,古代州治。
太祖实录:记载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生平事迹的史书。
蒙化:今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蒙化县,古代县治。
东阿:今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古代县治。
东平:今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古代县治。
汶上:今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古代县治。
兖州:今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古代州治。
济阳:今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区,古代县治。
徐辉祖:明朝将领,封魏国公。
徐州:今江苏省徐州市,古代州治。
淮上:淮河上游地区。
夹河:位于今河北省,古代战场。
庄得:明朝将领。
楚智:明朝将领。
何福:明朝将领。
齐泰:明朝大臣,曾参与平定燕王朱棣的叛乱。
黄子澄:明朝大臣,曾参与平定燕王朱棣的叛乱。
藁城:今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古代县治。
薛岩:明朝大臣。
礼制:古代的礼仪制度。
甲寅:干支纪年法中的日名,表示农历五月二十一日。
饷道:军粮运输的道路。
袁宇:明朝将领。
房昭:明朝将领。
紫荆关:位于今河北省,古代关隘。
保定:今河北省保定市,古代州治。
刘江:明朝将领。
杨文:明朝将领。
李彬:明朝将领。
驸马都尉:古代官职,皇帝女婿的封号。
梅殷:明朝将领。
京师:古代对首都的称呼。
郑华:明朝官员。
王省:明朝官员。
魏国公:明朝公爵,徐辉祖的封号。
颜伯玮:明朝官员。
唐子清:明朝官员。
黄谦:明朝官员。
薄:逼近,指燕兵逼近徐州。
品官:古代官员的品级。
宿州:今安徽省宿州市,古代州治。
淝河:今安徽省淮南市淝河区,古代河流。
王真:明朝将领。
陈文:明朝将领。
李斌:明朝将领。
灵璧:今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古代县治。
陈性善:明朝官员。
彭与明:明朝官员。
直沽:今天津市津南区,古代港口。
王礼:明朝将领。
王彬:明朝官员。
崇刚:明朝将领。
六合:今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古代县治。
练子宁:明朝官员。
黄观:明朝官员。
王叔英:明朝官员。
庆成郡主:明朝公主。
浦子口:今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古代地名。
陈瑄:明朝将领。
高资港:今江苏省南京市高资区,古代港口。
童俊:明朝将领。
龙潭: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古代地名。
谷王橞:明朝宗室,封谷王。
安王楹:明朝宗室,封安王。
齐蜡书:古代用于传递紧急信息的文书。
金川门:明朝皇宫的北门。
徐增寿:明朝将领。
帝:指明朝建文帝。
后:指明朝建文帝的皇后。
火中:指皇宫失火。
杨行祥:明朝人,自称建文帝。
滇:今云南省,古代地区名。
黔:今贵州省,古代地区名。
巴:今四川省,古代地区名。
蜀:今四川省,古代地区名。
续封:继续封号。
庙谥:庙号和谥号,古代皇帝和官员的尊称。
乾隆:清朝皇帝乾隆的年号。
惠帝:指明朝建文帝,谥号惠帝。
赞:评论,赞颂。
阼:古代帝王即位。
方孝孺:明朝文学家,曾为建文帝效力。
典章制度:古代的法律法规。
晏朝:早晨晚到,指建文帝因病晚朝。
尹昌隆:明朝官员。
军卫单丁:古代军中的单身士兵。
苏:今江苏省,古代地区名。
松:今浙江省,古代地区名。
重赋:重税。
草野:民间。
讹谬:错误。
圣朝:指明朝。
经论定:经过考证确定。
壹惠:统一封号。
君德:君主的品德。
懿哉:赞叹之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明史-本纪-卷四-评注
夏四月己未,李景隆及燕兵战于白沟河,败之。明日复战,败绩,都督瞿能、越巂侯俞渊、指挥滕聚等皆战死,景隆奔德州。
此段描述了李景隆与燕兵在白沟河的两次战役,首次战斗李景隆取得胜利,但次日再次出战即遭遇败绩,导致都督瞿能等将领战死,李景隆逃至德州。这里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将领的英勇与无奈,同时也反映了李景隆在军事上的不稳定性。
五月辛未,奔济南。燕兵陷德州,遂攻济南。庚辰,景隆败绩于城下,南走。参政铁铉、都督盛庸悉力御之。
李景隆在五月逃至济南,但燕兵随后攻陷德州,进而围攻济南。在济南城下,李景隆再次战败,向南撤退。铁铉和盛庸全力以赴抵御燕兵,展现了忠诚与坚持。
六月己酉,遣尚宝丞李得成谕燕罢兵。
六月,朝廷派遣尚宝丞李得成去说服燕兵罢兵,这体现了朝廷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无奈。
秋八月癸巳,承天门灾,诏求直言。
八月,承天门发生灾害,朝廷发布诏书求直言进谏,这体现了朝廷的开放态度和对民意的重视。
戊申,盛庸、铁铉击败燕兵,济南围解,复德州。
盛庸和铁铉成功击败燕兵,解除了济南的围困,并收复了德州,展现了将领的军事才能和朝廷的反击能力。
九月,诏录洪武中功臣罪废者后。
九月,朝廷下诏记录洪武年间有功而被废黜的功臣的后代,这体现了朝廷对历史的尊重和对功臣后代的关怀。
丁亥,都督何福援德州。
何福都督前往援助德州,这反映了朝廷对德州形势的重视和对前线将领的支持。
三年春正月辛酉朔,凝命神宝成,告天地宗庙,御奉天殿受朝贺。
春正月,皇帝举行仪式,向天地宗庙祈福,并在奉天殿接受朝贺,这体现了皇帝的权威和朝廷的仪式感。
三月辛巳,盛庸败燕兵于夹河,斩其将谭渊。
盛庸在夹河击败燕兵,斩杀其将领谭渊,这展现了盛庸的军事才能和对燕兵的打击力度。
闰月己亥,吴杰、平安及燕战于藁城,败绩,还保真定。
吴杰和平安在藁城与燕兵交战,但遭遇败绩,只得退守真定,这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将领的困境。
秋七月己丑,燕兵掠彰德。
燕兵在七月掠取彰德,这体现了燕兵的侵略性和战争的蔓延。
冬十月丁巳,真定诸将遣兵援房昭,及燕王战于齐眉山,败绩。
真定诸将派兵支援房昭,与燕王在齐眉山交战,但遭遇败绩,这反映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军事的挑战。
十二月癸亥,燕兵焚真定军储。
燕兵焚烧真定军储,这体现了战争的破坏性和对后勤的打击。
四年春正月甲申,召故周王橚于蒙化,居之京师。
朝廷召回故周王橚,安置于京师,这体现了朝廷对宗室的重视和对稳定的追求。
甲申,魏国公徐辉祖帅师援山东。
徐辉祖率领军队支援山东,这反映了朝廷对山东形势的重视和对前线将领的支持。
二月甲寅,都督何福及陈晖、平安军济宁,盛庸军淮上。
何福、陈晖、平安驻军济宁,盛庸驻军淮上,这反映了朝廷对军事布局的调整和对不同战区的重视。
夏四月丁卯,何福、平安败燕兵于小河,斩其将陈文。
何福和平安在小河击败燕兵,斩杀其将领陈文,这展现了将领的军事才能和对燕兵的打击力度。
五月癸未,杨文帅辽东兵赴济南,溃于直沽。
杨文率领辽东兵前往济南,但在直沽溃败,这反映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军事的挑战。
辛丑,燕兵至六合,诸军迎战,败绩。
诸军在六合迎战燕兵,但遭遇败绩,这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将领的困境。
壬戌,复遣谷王橞、安王楹往。
朝廷再次派遣谷王橞、安王楹前往燕军,这体现了朝廷对和平的渴望和对谈判的尝试。
皆不听。
谷王橞、安王楹的尝试未能成功,这反映了战争的僵局和谈判的困难。
壬申葬之。
皇帝被葬,这标志着朝廷的终结和新的时代的开始。
或云帝由地道出亡。
有关于皇帝出亡的传闻,这反映了历史的复杂性和传说的影响力。
思恩知府岑瑛闻于朝。
思恩知府岑瑛将传闻上报朝廷,这体现了地方官员的责任感和对朝廷的忠诚。
按问,乃钧州人杨行祥,年已九十余,下狱,阅四月死。
经过调查,发现杨行祥是钧州人,年已九十余,最终被下狱并死亡,这反映了朝廷对谣言的严厉打击。
自后滇、黔、巴、蜀间,相传有帝为僧时往来迹。
之后,在滇、黔、巴、蜀等地,有关于皇帝为僧时往来的传说,这反映了民间对皇帝的怀念和对历史的想象。
正德、万历、崇祯间,诸臣请续封帝后,及加庙谥,皆下部议,不果行。
在正德、万历、崇祯年间,有大臣请求续封帝后,并加庙谥,但最终未能实现,这反映了朝廷对历史的尊重和对礼仪的重视。
大清乾隆元年,诏廷臣集议,追谥曰恭闵惠皇帝。
在乾隆元年,朝廷下诏廷臣集议,最终追谥皇帝为恭闵惠皇帝,这体现了朝廷对历史的尊重和对皇帝的缅怀。
赞曰:惠帝天资仁厚。
赞文开头对惠帝的称赞,体现了对皇帝个人品质的认可和对历史人物的尊敬。
践阼之初,亲贤好学,召用方孝孺等。
赞文中提到惠帝登基之初,亲近贤能,喜好学习,并召用方孝孺等人,这反映了皇帝的用人之道和对人才的重视。
典章制度,锐意复古。
赞文中提到惠帝在典章制度上锐意复古,这体现了皇帝对传统的尊重和对改革的追求。
尝因病晏朝,尹昌隆进谏,即深自引咎,宣其疏于中外。
赞文中提到惠帝因病晚朝,尹昌隆进谏,惠帝即自我反省,并向中外宣示其疏,这反映了皇帝的谦逊和对谏言的重视。
又除军卫单丁,减苏、松重赋,皆惠民之大者。
赞文中提到惠帝除去军卫单丁,减轻苏、松重赋,这些都是对民众有利的大事,这反映了皇帝的仁政和对民众的关怀。
乃革命而后,纪年复称洪武,嗣是子孙臣庶以纪载为嫌,草野传疑,不无讹谬。
赞文中提到革命之后,纪年复称洪武,但子孙臣庶对纪载有所忌讳,民间传说也多有讹误,这反映了历史的复杂性和传说的不可靠性。
更越圣朝,得经论定,尊名壹惠,君德用彰,懿哉。
赞文中提到经过圣朝的经论定,尊称惠帝为壹惠,君德彰显,这体现了对惠帝的尊重和对历史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