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明史-本纪-卷八

作者: 张廷玉(1672年-1755年),清代史学家,明史的主要编撰者之一。他在清朝历代史书的编撰上都有杰出贡献,《明史》作为清朝史学中的巨著之一,也是张廷玉的重要功绩之一。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8世纪)。

内容简要:《明史》是清代历史学家所编的关于明朝的史书,详细记录了明朝自建立到灭亡的全过程,内容涉及明朝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等各方面的历史。书中不仅详细叙述了历代明朝皇帝的治国理念、政治改革与军事战略,还深入分析了明朝灭亡的原因。《明史》是中国古代史学中最重要的史书之一,全面反映了明朝的历史进程、社会风貌和文化成就,是研究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明史-本纪-卷八-原文

仁宗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讳高炽,成祖长子也。

母仁孝文皇后,梦冠冕执圭者上谒。寤而生帝。

幼端重沉静,言动有经。

稍长习射,发无不中。

好学问,从儒臣讲论不辍。

洪武二十八年,册为燕世子。

尝命与秦、晋、周三世子分阅卫士,还独后。

问之。对曰:‘旦寒甚,俟朝食而后阅,故后。’

又命分阅章奏,独取切军民利病者白之。

或文字谬误,不以闻。

太祖指示之曰:‘儿忽之耶?’

对曰:‘不敢忽,顾小过不足渎天德。’

又尝问:‘尧、汤时水旱,百姓奚恃?’

对曰:‘恃圣人有恤民之政。’

太祖喜曰:‘孙有君人之识矣。’

成祖举兵,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以万人拒李景隆五十万众,城赖以全。

先是,郡王高煦、高燧俱以慧黠有宠于成祖。

而高煦从军有功,宦寺黄俨等复党高燧,阴谋夺嫡,谮世子。

会朝廷赐世子书,为离间。

世子不启缄,驰上之。

而俨先潜报成祖曰:‘世子与朝廷通,使者至矣。’

无何,世子所遣使亦至。

成祖发书视之,乃叹曰:‘几杀吾子。’

成祖践阼,以北平为北京,仍命居守。

永乐二年二月,始召至京,立为皇太子。

成祖数北征,命之监国,裁决庶政。

四方水旱饥馑,辄遣振恤,仁闻大著。

而高煦、高燧与其党日伺隙谗构。

或问太子:‘亦知有谗人平?’

曰:‘不知也,吾知尽子职而已。’

十年,北征还,以太子遣使后期,且书奏失辞,悉徵宫僚黄淮竺下狱。

十五年,高煦以罪徙乐安。

明年,黄俨等复谮太子擅赦罪人,宫僚多坐死者。

侍郎胡濙奉命察之,密疏太子诚敬孝谨七事以闻,成祖意乃释。

其后黄俨等谋立高燧,事觉伏诛,高燧以太子力解得免,自是太子始安。

二十二年七月,成祖崩于榆木川。

八月甲辰,遗诏至,遣皇太孙迎丧开平。

丁未,出夏原吉等于狱。

丁巳,即皇帝位。

大赦天下,以明年为洪熙元年。

罢西洋宝船、迤西市马及云南、交阯采办。

戊午,复夏原吉、吴中官。

己未,武安侯郑亨镇大同,保定侯孟瑛镇交阯,襄城伯李隆镇山海,武进伯朱荣镇辽东。

复设三公、三孤官,以公、侯、伯、尚书兼之。

进杨荣太常寺卿,金幼孜户部侍郎,兼大学士如故,杨士奇为礼部左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黄淮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学士,俱掌内制,杨溥为翰林学士。

辛酉,镇远侯顾兴祖充总兵官,讨广西叛蛮。

甲子,汰冗官。

乙丑,召汉王高煦赴京。

戊辰,官吏谪隶军籍者放还乡。

己巳,诏文臣年七十致仕。

九月癸酉,交阯都指挥方政与黎利战于茶笼州,败绩,指挥同知伍云力战死。

丙子,召尚书黄福于交阯。

庚辰,河溢开封,免税粮,遣右都御史王彰抚恤之。

壬午,敕自今官司所用物料于所产地计直市之,科派病民者罪不宥。

癸未,礼部尚书吕震请除服,不许。

乙酉,增诸王岁禄。

丙戌,以风宪官备外任,命给事中萧奇等三十五人为州县官。

丁亥,黎利寇清化,都指挥同知陈忠战死。

戊子,始设南京守备,以襄城伯李隆为之。

乙未,散畿内民所养官马于诸卫所。

戊戌,赐吏部尚书蹇义及杨士奇、杨荣、金幼孜银章各一,曰‘绳愆纠缪’,谕以协心赞务,凡有阙失当言者,用印密封以闻。

冬十月壬寅,罢市民间金银,革两京户部行用库。

癸卯,诏天下都司卫所修治城池。

戊申,通政使请以四方雨泽章奏送给事中收贮。

帝曰:‘祖宗令天下奏雨泽,欲知水旱,以施恤民之政。积之通政司,既失之矣,今又令收贮,是欲上之人终不知也。自今奏至即以闻。’

己酉,册妃张氏为皇后。

壬子,立长子瞻基为皇太子。

封子瞻埈为郑王,瞻墉越王,瞻墡襄王,瞻堈荆王,瞻墺淮王,瞻垲滕王,瞻垍梁王,瞻埏卫王。

乙卯,诏中外官举贤才,严举主连坐法。

丁巳,令三法司会大学士、府、部、通政、六科于承天门录囚,著为令。

庚申,增京官及军士月廪。

丁卯,擢监生徐永潜等二十人为给事中。

十一月壬申朔,诏礼部:‘建文诸臣家属在教坊司、锦衣卫、浣衣局及习匠、功臣家为奴者,悉宥为民,还其田土。言事谪戍者亦如之。’

癸酉,诏有司:‘条政令之不便民者以闻,凡被灾不即请振者,罪之。’

阿鲁台来贡马。

甲戌,诏群臣言时政阙失。

乙亥,赦兀良哈罪。

始命近畿诸卫官军更番诣京师操练。

丙子,遣御史巡察边卫。

癸未,遣御史分巡天下,考察官吏。

丙戌,赐户部尚书夏原吉‘绳愆纠缪’银章。

己丑,礼部奏冬至节请受贺,不许。

庚寅,敕诸将严边备。

辛卯,禁所司擅役屯田军士。

壬辰,都督方政同荣昌伯陈智镇交阯。

是月,谕蹇义、杨士奇、夏原吉、杨荣、金幼孜曰:‘前世人主,或自尊大,恶闻直言,臣下相与阿附,以至于败。朕与卿等当用为戒。’

又谕士奇曰:‘顷群臣颇怀忠爱,朕有过方自悔,而进言者已至,良惬朕心。’

十二月癸卯,宥建文诸臣外亲全家戍边者,留一人,余悉放还。

辛亥,揭天下三司官姓名于奉天门西序。

癸丑,免被灾税粮。

庚申,葬文皇帝于长陵。

丙寅,镇远侯顾兴祖破平乐、浔州蛮。

是年,丁阗、琉球、占城、哈密、古麻剌朗、满剌加、苏禄、瓦剌入贡。

洪熙元年春正月壬申朔,御奉天门受朝,不举乐。

乙亥,敕内外群臣修举职业。

己卯,享太庙。

建弘文阁,命儒臣入直,杨溥掌阁事。

癸未,以时雪不降,敕群臣修省。

丙戌,大祀天地于南郊。

奉太祖、太宗配。

壬辰,朝臣予告归省者赐钞有差,著为令。

己亥,布政使周干、按察使胡概、参政叶春巡视南畿、浙江。

二月辛丑,颁将军印于诸边将。

戊申,祭社稷。

命太监郑和守备南京。

丙辰,耕耤田。

丙寅,太宗神主祔太庙。

是月,南京地屡震。

三月壬申,前光禄署丞权谨以孝行擢文华殿大学士。

丁丑,求直言。

戊子,隆平饥,户部请以官麦贷之。

帝曰:“即振之,何贷为。”

己丑,诏曰:“刑者所以禁暴止邪,导民于善,非务诛杀也。

吏或深文傅会,以致冤滥,朕深悯之。

自今其悉依律拟罪。

或朕过于嫉恶,法外用刑,法司执奏。

。五奏不允,同三公、大臣执奏,必允乃已。

诸司不得鞭囚背及加入宫刑。

有自宫者以不孝论。

非谋反。

勿连坐亲属。

古之盛世,采听民言,用资戒儆。

今奸人往往摭拾,诬为诽谤,法吏刻深,锻练成狱。

刑之不中,民则无措,其余诽谤禁,有告者一切勿治。”

庚寅,阳武侯薛禄为镇朔大将军,率师巡开平、大同边。

辛卯,参将安平伯李安与荣昌伯陈智同镇交阯。

戊戌,将还都南京,诏北京诸司悉称行在,复北京行部及行后军都督府。

是月,南京地屡震。

夏四月壬寅,帝闻山东及淮、徐民乏食,有司徵夏税方急,乃御西角门诏大学士杨士奇草诏,免今年夏税及科粮之半。

士奇言:“上恩至矣,但须户、工二部预闻。”

帝曰:“救民之穷当如救焚拯溺,不可迟疑。

有司虑国用不足,必持不决之意。”

趣命中官具楮笔,令士奇就门楼书诏。

帝览毕,即用玺付外行之。

顾士奇曰:“今可语部臣矣。”

设北京行都察院。

壬子,命皇太子谒孝陵,遂居守南京。

戊午,如天寿山,谒长陵。

己未,还宫。

是月,振河南及大名饥。

南京地屡震。

五月己卯,侍读李时勉、侍讲罗汝敬以言事改御史,寻下狱。

庚辰,帝不豫,遣使召皇太子于南京。

辛巳,大渐,遗诏传位皇太子。

是日,崩于饮安殿,年四十有八。

秋七月己巳,上尊谥,庙号仁宗,葬献陵。

赞曰:“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

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

然中遘媒孽,濒于危疑者屡矣,而终以诚敬获全。

善乎其告人曰“吾知尽子职而已,不知有谗人也”,

是可为万世子臣之法矣。

在位一载。

用人行政,善不胜书。

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明史-本纪-卷八-译文

仁宗,即仁宗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名高炽,是成祖的长子。他的母亲是仁孝文皇后,皇后梦见一位戴着冠冕手持玉圭的人前来拜见,醒来后生下了皇帝。皇帝小时候端庄稳重,沉静寡言,言行举止都很有规矩。稍长大后学习射箭,每次都能射中目标。他喜欢学问,经常跟随儒臣们讨论学问而不间断。

洪武二十八年,他被封为燕世子。曾经被命令和秦、晋、周三世子一起分阅卫士,回来的时候却是最后一个。问他原因,他回答说:‘早晨非常寒冷,等吃过早饭后才去阅兵,所以回来晚。’又命令他分阅章奏,他只挑选那些与军民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上报。如果有文字错误,他也不上报。太祖问他:‘你是不是疏忽了?’他回答说:‘不敢疏忽,只是小的错误不值得亵渎天德。’太祖高兴地说:‘孙子有做君主的见识了。’

成祖起兵时,世子留守北平,善于安抚士兵,用一万人抵挡李景隆的五十万大军,城池因此得以保全。在此之前,郡王高煦、高燧都因为聪明机智而受到成祖的宠爱。高煦在军队中有功,宦官黄俨等人又与高燧结党,暗中争夺继承权,诬陷世子。恰逢朝廷赐给世子的书信,被用来离间他们。世子没有打开信封,而是立刻上报给成祖。而黄俨先偷偷报告成祖说:‘世子与朝廷通信,使者已经到了。’不久,世子派去的使者也到了。成祖打开信封一看,感叹道:‘差点杀了我的儿子。’成祖登基后,将北平改为北京,仍然命令世子留守。

永乐二年二月,世子被召回京城,立为皇太子。成祖多次北征,命令他留守京城,处理国家大事。各地发生水旱灾害和饥荒,他总是派遣使者去赈济和抚恤,仁慈的名声因此大噪。而高煦、高燧及其党羽每天都寻找机会诽谤陷害。有人问太子:‘你也知道有诽谤你的人吗?’太子说:‘不知道,我只知道尽自己的职责。’

十年,成祖北征回来,因为太子派去的使者迟到,并且上奏的文书措辞不当,所有的宫僚都被召回,黄淮等人被关进监狱。十五年,高煦因为犯罪被贬到乐安。第二年,黄俨等人再次诬陷太子擅自赦免罪犯,许多宫僚因此被处死。侍郎胡濙奉命调查此事,秘密上疏称赞太子诚实孝顺谨慎,成祖这才放过了他。此后,黄俨等人密谋立高燧为帝,事情败露后被处死,高燧因为太子的帮助得以幸免,从此太子才安心。

二十二年七月,成祖在榆木川去世。八月甲辰,遗诏到达,命令皇太孙前往开平迎丧。丁未,释放了夏原吉等人。丁巳,即位为皇帝。大赦天下,将明年定为洪熙元年。停止了西洋宝船、迤西市马以及云南、交阯的采办。戊午,恢复了夏原吉、吴中的官职。己未,武安侯郑亨镇守大同,保定侯孟瑛镇守交阯,襄城伯李隆镇守山海,武进伯朱荣镇守辽东。恢复了三公、三孤官的设置,由公、侯、伯、尚书兼任。提升杨荣为太常寺卿,金幼孜为户部侍郎,仍然兼任大学士,杨士奇为礼部左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黄淮为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学士,都掌管内制,杨溥为翰林学士。辛酉,镇远侯顾兴祖担任总兵官,讨伐广西叛蛮。甲子,裁减冗余官员。乙丑,召回汉王高煦到京城。戊辰,释放因官吏被贬谪而服役的士兵回乡。己巳,下诏文臣七十岁退休。

九月癸酉,交阯都指挥方政与黎利在茶笼州交战,大败,指挥同知伍云力战而死。丙子,召回交阯的尚书黄福。庚辰,黄河在开封溢出,免除赋税粮食,派遣右都御史王彰前去抚恤。壬午,下令今后官府使用的物料,在产地直接计算价格购买,对加重百姓负担的行为进行惩罚。癸未,礼部尚书吕震请求除去丧服,没有得到允许。乙酉,增加各王的年俸。丙戌,让风宪官备外任,命令给事中萧奇等三十五人担任州县官。丁亥,黎利侵犯清化,都指挥同知陈忠战死。戊子,开始设立南京守备,由襄城伯李隆担任。乙未,将畿内民间饲养的官马散放到各卫所。戊戌,赐予吏部尚书蹇义及杨士奇、杨荣、金幼孜银章各一枚,上面写着‘绳愆纠缪’,并告诉他们要齐心协力,对于任何缺失都应该直言不讳。

冬十月壬寅,禁止民间买卖金银,废除两京户部行用库。癸卯,下诏天下都司卫所修缮城池。戊申,通政使请求将四方雨泽的章奏送给事中收存。皇帝说:‘祖宗命令天下上报雨泽,是为了了解水旱情况,以便实施抚恤民生的政策。如果把这些都积压在通政司,就已经失去了意义,现在又命令收存,这是想让上位者永远不知道。从今以后,上报的奏章立即上报。’己酉,册封妃子张氏为皇后。壬子,立长子瞻基为皇太子。封儿子瞻埈为郑王,瞻墉为越王,瞻墡为襄王,瞻堈为荆王,瞻墺为淮王,瞻垲为滕王,瞻垍为梁王,瞻埏为卫王。乙卯,下诏中外官员举荐贤才,严厉实行举主连坐法。丁巳,命令三法司与大学士、府、部、通政、六科在承天门审录囚犯,并写成法令。庚申,增加京官和军士的月粮。丁卯,提升监生徐永潜等二十人为给事中。

十一月壬申朔,下诏礼部:‘建文时期大臣的家属在教坊司、锦衣卫、浣衣局以及习匠、功臣家中做奴仆的,全部恢复为民,归还他们的田地。上书言事被贬谪的人也如此。’癸酉,下诏有关部门:‘上报那些不利于民的政策,对于受灾不立即请求赈济的人,进行惩罚。’阿鲁台来进贡马匹。甲戌,下诏群臣议论时政的缺失。乙亥,赦免兀良哈的罪行。开始命令近畿各卫官军轮番到京师操练。丙子,派遣御史巡察边卫。癸未,派遣御史分巡天下,考察官吏。丙戌,赐予户部尚书夏原吉‘绳愆纠缪’银章。己丑,礼部上奏冬至节请求接受祝贺,没有得到允许。庚寅,敕令诸将加强边防。辛卯,禁止官府擅自征用屯田军士。壬辰,都督方政与荣昌伯陈智镇守交阯。这个月,皇帝告诉蹇义、杨士奇、夏原吉、杨荣、金幼孜:‘前代君主,有的自尊自大,不喜欢听真话,臣子们互相迎合,以至于失败。我和你们应该以此为戒。’又告诉杨士奇:‘最近群臣都怀着忠诚和爱戴之心,我有过错也会自我反省,而进言的人也已经到了,这让我感到非常欣慰。’十二月癸卯,赦免建文时期大臣的外亲全家戍边的人,留下一个人,其余的全部放回。辛亥,在奉天门西序公布天下三司官员的姓名。癸丑,免除受灾地区的税粮。庚申,将文皇帝葬于长陵。丙寅,镇远侯顾兴祖平定了平乐、浔州的蛮族。

这一年,丁阗、琉球、占城、哈密、古麻剌朗、满剌加、苏禄、瓦剌都来进贡。

洪熙元年春天正月壬申日,皇帝在奉天门接受朝见,没有演奏音乐。

乙亥日,皇帝下令内外群臣整顿各自的职责。

己卯日,皇帝在太庙举行祭祀。

建立弘文阁,命令儒臣值班,杨溥负责阁事。

癸未日,因为时雪未降,皇帝下令群臣反省。

丙戌日,在南郊举行天地大祀。

奉太祖、太宗配享。

壬辰日,朝臣中请假回家探亲的人,皇帝根据情况赐予不同数量的钞票,并定下这条法令。

己亥日,布政使周干、按察使胡概、参政叶春巡视南畿、浙江。

二月辛丑日,向各边将颁发将军印。

戊申日,祭祀社稷。

命令太监郑和守备南京。

丙辰日,耕种耤田。

丙寅日,太宗的神主被供奉到太庙。

这个月,南京地区多次发生地震。

三月壬申日,前光禄署丞权谨因孝行被提升为文华殿大学士。

丁丑日,寻求直言。

戊子日,隆平地区发生饥荒,户部请求用官麦赈济。

皇帝说:“立即赈济,何必借贷。”

己丑日,皇帝下诏说:“刑罚是用来禁止暴力和邪恶,引导人民向善的,不是追求杀戮。官吏有时过于严苛,导致冤假错案,我对此深感同情。从今以后,所有案件都要依法定罪。如果我认为某人有罪,而法律之外使用刑罚,法司如果坚持上奏,即使五次上奏都不被允许,也要和三公、大臣一起坚持上奏,直到被允许为止。各司不得鞭打囚犯的背部,也不得施加宫刑。有自宫的人以不孝论处,不是谋反。不要连累亲属。古代的盛世,采集听取民声,以资警戒。现在奸人常常摘取,诬陷为诽谤,法吏过于严苛,制造冤狱。刑罚不公,人民就会无所适从,其余的诽谤禁止,有告发者一切不予处理。”

庚寅日,阳武侯薛禄被任命为镇朔大将军,率领军队巡视开平、大同边防。

辛卯日,参将安平伯李安和荣昌伯陈智一同镇守交阯。

戊戌日,准备返回都城南京,皇帝下诏北京各司都称行在,恢复北京行部以及行后军都督府。

这个月,南京地区多次发生地震。

夏四月壬寅日,皇帝听说山东以及淮、徐地区的百姓缺乏食物,官府正在紧急征收夏税,于是亲自到西角门下诏,让大学士杨士奇起草诏书,免除今年夏税及科粮的一半。

杨士奇说:“皇上的恩德已经足够大了,但必须让户部、工部事先知道。”

皇帝说:“救济百姓的困难就像救火救溺,不能犹豫。官府担心国家财政不足,一定会犹豫不决。”

催促中官准备纸笔,让杨士奇在门楼上书写诏书。皇帝看后,立即盖章并交给外面执行。

皇帝对杨士奇说:“现在你可以告诉部臣了。”

设立北京行都察院。

壬子日,命令皇太子前往孝陵祭拜,然后留守南京。

戊午日,皇帝前往天寿山,祭拜长陵。

己未日,返回皇宫。

这个月,赈济河南和大名地区的饥荒。

南京地区多次发生地震。

五月己卯日,侍读李时勉、侍讲罗汝敬因上书言事被改为御史,不久后被关进监狱。

庚辰日,皇帝身体不适,派人从南京召回皇太子。

辛巳日,皇帝病情加重,留下遗诏传位给皇太子。

这一天,皇帝在饮安殿去世,享年四十八岁。

秋七月己巳日,皇帝被尊称为仁宗,庙号为仁宗,被葬在献陵。

赞曰:在靖难之役爆发时,仁宗作为世子留守,保全了城池,援助了军队。后来成祖出兵北征,东宫监国,朝政没有荒废。然而,他多次遭遇谗言,差点陷入危险,但最终凭借诚敬得以保全。他告诉别人说‘我只知道尽到儿子的职责,不知道有谗言的人’,这可以作为万世子臣的法则。他在位一年,用人行政,善行不胜枚举。如果上天赐予他更多的时间,让他修养,他的德化之盛,难道不会和文、景时期一样繁荣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明史-本纪-卷八-注解

仁宗:仁宗,即朱高炽,明成祖朱棣的长子,明成祖去世后继位,庙号仁宗,谥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

成祖:成祖,即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四子,因其功绩被追尊为成祖。

太祖:太祖,即朱元璋,明朝的开国皇帝,建立了明朝。

燕世子:燕世子,指朱高炽在成为皇帝之前,作为成祖朱棣的长子,被封为燕王的世子。

卫士:卫士,古代宫廷中的警卫人员。

章奏:章奏,古代臣子向皇帝呈递的奏章。

宦寺:宦寺,古代宫廷中的宦官机构。

谮:谮,诬陷,中伤。

遗诏:遗诏,皇帝临终前发布的诏书。

皇太子:皇太子,指皇位的继承人。

监国:监国,皇帝外出或去世后,由太子或亲王代理国事。

振恤:振恤,赈济抚恤,指对受灾或困难的人民进行救助。

谗人:谗人,指说人坏话的人。

阼:阼,古代指登基,即皇帝位。

北京:北京,明成祖朱棣迁都后,将北平定为北京,成为明朝的都城。

皇太孙:皇太孙,皇帝的孙子,即未来的皇帝。

狱:狱,监狱。

洪熙元年:洪熙元年是明朝第四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的年号,标志着他的统治开始。

西洋宝船:西洋宝船,明朝时期派往西洋的贸易船只。

迤西市马:迤西市马,指从迤西地区购买的马匹。

交阯:交阯,古代地名,今越南北部。

京官:京官,指在京城任职的官员。

军籍:军籍,指被编入军队的户籍。

致仕:致仕,古代官员退休。

教坊司:教坊司,古代宫廷中的音乐、舞蹈机构。

锦衣卫:锦衣卫,古代宫廷中的警卫机构。

浣衣局:浣衣局,古代宫廷中的洗衣机构。

功臣家:功臣家,指有功于国家的官员家庭。

边卫:边卫,边境的防御设施。

三司官:三司官,指户部、刑部、礼部的官员。

奉天门:奉天门,古代皇宫的正门。

长陵:长陵,指皇帝的陵墓。

丁阗:丁阗,古代地名,今越南中部。

琉球:琉球,古代地名,今琉球群岛。

占城:占城,古代地名,今越南中部。

哈密:哈密,古代地名,今新疆哈密。

古麻剌朗:古麻剌朗,古代地名,今不详。

满剌加:满剌加,古代地名,今马来西亚。

苏禄:苏禄,古代地名,今菲律宾。

瓦剌:瓦剌,古代民族,今蒙古族的一部分。

春正月壬申朔:春正月壬申朔,指农历正月初一,壬申是干支纪年的日期。

御奉天门受朝:御奉天门,指皇帝在奉天门举行朝会,接受朝臣的朝见。

不举乐:不举乐,指在朝会上不演奏音乐,表示庄重。

敕内外群臣修举职业:敕,皇帝的命令;修举职业,指整顿和提升官员的职责。

享太庙:享,祭祀;太庙,指供奉祖先的庙宇。

建弘文阁:建,建立;弘文阁,是古代皇帝藏书和修史的地方。

命儒臣入直:命,命令;儒臣,指儒学之士;入直,指进入宫廷任职。

杨溥掌阁事:杨溥,人名;掌阁事,指负责弘文阁的事务。

时雪不降:时雪,指适时下的雪;不降,没有降下。

修省:修省,指修身反省。

大祀天地于南郊:大祀,指重大的祭祀活动;南郊,指南方的郊外。

奉太祖、太宗配:奉,供奉;太祖、太宗,指明朝的开国皇帝和第二位皇帝;配,配享,指在祭祀时供奉。

朝臣予告归省者赐钞有差:朝臣,指朝廷的官员;予告,准许休假;归省,回家探亲;赐钞,赐予钞票;有差,有所区别。

著为令:著,记录;令,命令。

布政使周干、按察使胡概、参政叶春巡视南畿、浙江:布政使、按察使、参政,均为古代官职;巡视,巡行视察。

将军印:将军印,指将军的印信,代表军权。

祭社稷:祭,祭祀;社稷,古代指国家和土地。

太监郑和:太监,古代宫廷中的宦官;郑和,著名航海家,曾七下西洋。

耕耤田:耕耤,古代皇帝亲耕的一种仪式;田,田地。

太宗神主祔太庙:太宗,指第二位皇帝;神主,指神位;祔,供奉。

南郊:南郊,指郊外的南面,古代常在此举行祭祀活动。

文华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古代官职,属于皇帝的顾问。

求直言:求直言,指征求直率的言论。

隆平饥:隆平,地名;饥,饥荒。

官麦贷之:官麦,官府的麦子;贷之,借给。

刑者所以禁暴止邪:刑,刑罚;禁暴止邪,禁止暴力和邪恶。

法司执奏:法司,司法机构;执奏,上奏。

鞭囚背及加入宫刑:鞭囚背,鞭打囚犯的背部;加入宫刑,指施以宫刑。

不孝论:不孝,不孝顺;论,判定。

连坐亲属:连坐,因一人犯罪而牵连亲属。

采听民言:采听,收集听取;民言,民众的言论。

诽谤禁:诽谤,诬蔑他人;禁,禁止。

行在:行在,指皇帝的行宫。

镇朔大将军:镇朔大将军,古代官职,负责边防。

开平、大同边:开平、大同,地名,指边防地区。

振河南及大名饥:振,救济;河南、大名,地名,指遭受饥荒的地区。

侍读李时勉、侍讲罗汝敬:侍读、侍讲,均为古代官职,指皇帝的顾问;李时勉、罗汝敬,人名。

孝陵:孝陵,指皇帝的陵墓。

天寿山:天寿山,地名,指皇帝的陵墓所在地。

靖难师起:靖难师,指明成祖朱棣起兵反抗建文帝的事件。

东宫监国:东宫,指太子居住的地方;监国,代理国事。

媒孽:媒孽,指挑拨离间。

子职:子职,指儿子的职责。

德化之盛:德化,德政教化;盛,兴盛。

文、景:文、景,指汉文帝和汉景帝,以他们的清明政治著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明史-本纪-卷八-评注

洪熙元年春正月壬申朔,御奉天门受朝,不举乐。

此句描绘了明朝仁宗皇帝即位之初的庄重与肃穆。‘御奉天门’指皇帝亲自前往奉天门接受朝见,‘不举乐’则表现了皇帝的谦逊与节俭,不因即位而大肆庆祝,体现了仁宗的治国理念。

乙亥,敕内外群臣修举职业。

‘敕内外群臣修举职业’体现了仁宗对国家治理的重视,强调官员要勤勉工作,提高自身职业素养,为百姓谋福祉。

己卯,享太庙。

‘享太庙’是对祖先的尊敬,体现了仁宗对传统的重视,以及对家族和国家的忠诚。

建弘文阁,命儒臣入直,杨溥掌阁事。

‘建弘文阁’和‘命儒臣入直’表明仁宗对文化教育的重视,旨在选拔和培养人才,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癸未,以时雪不降,敕群臣修省。

‘以时雪不降’暗示了国家可能出现的灾害,‘敕群臣修省’则要求官员们反省自己的工作,为应对灾害做好准备。

丙戌,大祀天地于南郊。

‘大祀天地’体现了仁宗对天地的敬畏,以及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壬辰,朝臣予告归省者赐钞有差,著为令。

‘朝臣予告归省者赐钞有差’是对官员的关怀,体现了仁宗的仁爱之心。

己亥,布政使周干、按察使胡概、参政叶春巡视南畿、浙江。

‘巡视南畿、浙江’表明仁宗对地方治理的关注,以及对官员的监督。

二月辛丑,颁将军印于诸边将。

‘颁将军印’是对边防将领的信任和重用,体现了仁宗对国家安全的高度重视。

戊申,祭社稷。

‘祭社稷’是对国家根基的维护,体现了仁宗对国家的忠诚。

命太监郑和守备南京。

‘命太监郑和守备南京’表明仁宗对国家安全的重视,以及对郑和的信任。

丙辰,耕耤田。

‘耕耤田’体现了仁宗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以及对农民的关怀。

丙寅,太宗神主祔太庙。

‘太宗神主祔太庙’是对先祖的尊敬,体现了仁宗对传统的重视。

是月,南京地屡震。

‘南京地屡震’暗示了国家可能出现的危机,仁宗对此有所警惕。

三月壬申,前光禄署丞权谨以孝行擢文华殿大学士。

‘前光禄署丞权谨以孝行擢文华殿大学士’体现了仁宗对孝道的重视,以及对人才的选拔。

丁丑,求直言。

‘求直言’表明仁宗愿意听取不同意见,以完善自己的治国理念。

戊子,隆平饥,户部请以官麦贷之。

‘隆平饥,户部请以官麦贷之’体现了仁宗对百姓疾苦的关注,以及对国家财政的考虑。

帝曰:‘即振之,何贷为。’

‘即振之,何贷为’体现了仁宗果断的治国风格,以及他对于解决问题的决心。

己丑,诏曰:‘刑者所以禁暴止邪,导民于善,非务诛杀也。’

‘刑者所以禁暴止邪,导民于善,非务诛杀也’体现了仁宗对法律的尊重,以及对民生的关怀。

‘或朕过于嫉恶,法外用刑,法司执奏,。五奏不允,同三公、大臣执奏,必允乃已。’

‘或朕过于嫉恶,法外用刑,法司执奏,。五奏不允,同三公、大臣执奏,必允乃已’体现了仁宗的自我约束和对司法公正的重视。

‘诸司不得鞭囚背及加入宫刑。有自宫者以不孝论。非谋反。勿连坐亲属。’

‘诸司不得鞭囚背及加入宫刑。有自宫者以不孝论。非谋反。勿连坐亲属’体现了仁宗对刑法的改革,以及对人权的尊重。

‘古之盛世,采听民言,用资戒儆。今奸人往往摭拾,诬为诽谤,法吏刻深,锻练成狱。刑之不中,民则无措,其余诽谤禁,有告者一切勿治。’

‘古之盛世,采听民言,用资戒儆。今奸人往往摭拾,诬为诽谤,法吏刻深,锻练成狱。刑之不中,民则无措,其余诽谤禁,有告者一切勿治’体现了仁宗对民意的重视,以及对司法公正的追求。

‘阳武侯薛禄为镇朔大将军,率师巡开平、大同边。’

‘阳武侯薛禄为镇朔大将军,率师巡开平、大同边’体现了仁宗对边疆安全的重视,以及对将领的信任。

‘参将安平伯李安与荣昌伯陈智同镇交阯。’

‘参将安平伯李安与荣昌伯陈智同镇交阯’表明仁宗对边疆地区的治理,以及对将领的任用。

‘是月,南京地屡震。’

‘是月,南京地屡震’再次暗示了国家可能出现的危机,仁宗对此有所警惕。

‘夏四月壬寅,帝闻山东及淮、徐民乏食,有司徵夏税方急,乃御西角门诏大学士杨士奇草诏,免今年夏税及科粮之半。’

‘夏四月壬寅,帝闻山东及淮、徐民乏食,有司徵夏税方急,乃御西角门诏大学士杨士奇草诏,免今年夏税及科粮之半’体现了仁宗对百姓疾苦的关注,以及对国家财政的考虑。

‘士奇言:“上恩至矣,但须户、工二部预闻。”帝曰:“救民之穷当如救焚拯溺,不可迟疑。有司虑国用不足,必持不决之意。”趣命中官具楮笔,令士奇就门楼书诏。帝览毕,即用玺付外行之。’

‘士奇言:“上恩至矣,但须户、工二部预闻。”帝曰:“救民之穷当如救焚拯溺,不可迟疑。有司虑国用不足,必持不决之意。”趣命中官具楮笔,令士奇就门楼书诏。帝览毕,即用玺付外行之’体现了仁宗果断的治国风格,以及对民生的关怀。

‘顾士奇曰:“今可语部臣矣。”设北京行都察院。’

‘顾士奇曰:“今可语部臣矣。”设北京行都察院’表明仁宗对国家治理的重视,以及对官员的监督。

‘壬子,命皇太子谒孝陵,遂居守南京。’

‘壬子,命皇太子谒孝陵,遂居守南京’体现了仁宗对皇位的传承,以及对南京地区的重视。

‘戊午,如天寿山,谒长陵。’

‘戊午,如天寿山,谒长陵’体现了仁宗对祖先的尊敬,以及对传统的重视。

‘己未,还宫。’

‘己未,还宫’表明仁宗完成了对祖先的祭祀,以及对南京地区的巡视。

‘是月,振河南及大名饥。’

‘是月,振河南及大名饥’体现了仁宗对百姓疾苦的关注,以及对国家治理的重视。

‘南京地屡震。’

‘南京地屡震’再次暗示了国家可能出现的危机,仁宗对此有所警惕。

‘五月己卯,侍读李时勉、侍讲罗汝敬以言事改御史,寻下狱。’

‘五月己卯,侍读李时勉、侍讲罗汝敬以言事改御史,寻下狱’体现了仁宗对言路的重视,以及对官员的监督。

‘庚辰,帝不豫,遣使召皇太子于南京。’

‘庚辰,帝不豫,遣使召皇太子于南京’表明仁宗对皇位的传承,以及对南京地区的重视。

‘辛巳,大渐,遗诏传位皇太子。’

‘辛巳,大渐,遗诏传位皇太子’体现了仁宗对皇位的传承,以及对国家稳定的考虑。

‘是日,崩于饮安殿,年四十有八。’

‘是日,崩于饮安殿,年四十有八’表明仁宗在位期间,国家治理有序,民生得到改善。

‘秋七月己巳,上尊谥,庙号仁宗,葬献陵。’

‘秋七月己巳,上尊谥,庙号仁宗,葬献陵’体现了仁宗对国家传统的尊重,以及对祖先的尊敬。

‘赞曰:“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

‘赞曰:“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体现了仁宗在靖难之役中的表现,以及对国家稳定的贡献。

‘然中遘媒孽,濒于危疑者屡矣,而终以诚敬获全。’

‘然中遘媒孽,濒于危疑者屡矣,而终以诚敬获全’体现了仁宗在位期间,面对各种困难和危机,始终以诚敬之心应对,最终获得成功。

‘善乎其告人曰“吾知尽子职而已,不知有谗人也”,是可为万世子臣之法矣。’

‘善乎其告人曰“吾知尽子职而已,不知有谗人也”,是可为万世子臣之法矣’体现了仁宗对子臣之道的理解,以及对国家治理的贡献。

‘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

‘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表明仁宗在位期间,国家治理有序,民生得到改善。

‘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体现了仁宗对国家未来的期望,以及对自身治国理念的自信。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明史-本纪-卷八》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047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