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周德清(约1360年-1430年),明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他的作品通常富有独特的艺术表现,且对古代诗词艺术有较高的造诣。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5世纪)。
内容简要:《龙文鞭影》是周德清的一部诗文集,涵盖了许多他对诗词技巧、文学表现和创作的深刻思考。书中既有诗词创作技巧的总结,也有对古代文人创作经验的分享。通过这部作品,周德清展示了如何运用精炼的词句和巧妙的意象来表达情感,并强调了诗文创作的技巧与理性思维的结合。该书对明代及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龙文鞭影-卷四-十四盐-原文
风仪李揆,骨相吕嵓。
魏牟尺縰,裴度千缣。
孺子磨镜,麟士织帘。
华歆逃难,叔子避嫌。
盗知李涉,虏惧仲淹。
尾生岂信,仲子非廉。
由餐藜藿,鬲贩鱼盐。
五湖范蠡,三径陶潜。
徐邈通介,崔郾宽严。
易操守剑,归罪遗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龙文鞭影-卷四-十四盐-译文
李揆的风度翩翩,吕嵓的骨骼清奇。
魏牟用一尺布做衣服,裴度用一千匹布做衣服。
小孩子在磨镜子,有才能的人在织窗帘。
华歆逃避灾难,叔子避免嫌疑。
盗贼知道李涉,敌人害怕范仲淹。
尾生不相信,仲子不是廉洁的人。
有人靠吃野菜和藜藿为生,有人靠卖鱼盐为生。
五湖有范蠡,三径有陶潜。
徐邈通晓礼仪,崔郾既宽容又严格。
易操守剑,归罪于遗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龙文鞭影-卷四-十四盐-注解
风仪:指人的举止风度,通常指人的仪表和气质。
李揆:唐代著名政治家,以清廉著称。
骨相:指人的面相,古代相术认为通过观察人的骨骼和面貌可以推断其性格和命运。
吕嵓:唐代诗人,以才子著称。
魏牟尺縰:魏牟,人名;尺縰,古代量长度的单位,此处可能指魏牟的某件作品或事迹。
裴度:唐代著名政治家,以清廉和文学成就著称。
千缣:缣是一种丝织品,千缣即千匹缣,此处可能指裴度的某件作品或事迹。
孺子:指年幼的孩子。
磨镜:比喻用心磨砺,精益求精。
麟士:指有才德的人,麟为传说中的神兽,代表吉祥和才德。
织帘:指制作窗帘,此处可能比喻制作文学作品。
华歆:三国时期魏国名臣,以清廉和忠诚著称。
逃难:指因战乱或灾荒而逃离家园。
叔子:指叔父的儿子,此处可能指某位人物。
避嫌:指避免嫌疑,不参与可能引起争议的事。
盗知李涉:李涉,人名;此处可能指某人因盗用李涉的名字或作品而被人所知。
虏惧仲淹:仲淹,人名;此处可能指某位人物或事迹,虏指外族。
尾生:古代传说中的人物,以坚守诚信著称。
岂信:表示不相信。
仲子:古代传说中的人物,以廉洁著称。
非廉:表示不廉洁。
由餐藜藿:藜藿,指野菜,此处可能指某人生活简朴,只吃野菜。
鬲贩鱼盐:鬲,古代煮食用的器具;贩,贩卖;鱼盐,指鱼和盐,此处可能指某人从事贸易。
五湖范蠡:范蠡,春秋时期越国大夫,后成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商人;五湖,指太湖及其周边的湖泊,此处可能指范蠡的生平事迹。
三径陶潜:陶潜,即陶渊明,东晋时期著名诗人,以隐居田园著称;三径,指通往其隐居之处的三条小路,此处可能指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徐邈通介:徐邈,人名;通介,指通达且有节操的人,此处可能指徐邈的性格或事迹。
崔郾宽严:崔郾,人名;宽严,指宽容和严格,此处可能指崔郾的性格或行事风格。
易操守剑:操守,指人的品德和行为准则;剑,古代兵器,此处可能比喻坚定的意志或行为。
归罪遗缣:归罪,指归咎于某人;遗缣,指遗留下来的丝织品,此处可能指某件遗物或遗留问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龙文鞭影-卷四-十四盐-评注
风仪李揆,骨相吕嵓。
此句通过对李揆和吕嵓的描绘,展现了两位人物的风度和气质。‘风仪’一词,古时指人的举止、仪态,‘李揆’是唐代著名文学家,以文雅著称;‘骨相’则是指人的面相,此处用以形容吕嵓的气度非凡。两句并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突出了李揆的文雅,又彰显了吕嵓的非凡气质。
魏牟尺縰,裴度千缣。
此句中,‘魏牟’和‘裴度’均为唐代名士,‘尺縰’和‘千缣’分别指代他们各自的生活状态。‘縰’是一种细密的布料,‘缣’则是丝织品,这里用以比喻他们的生活简朴。两句诗通过对两位人物的简朴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他们淡泊名利的高洁品质。
孺子磨镜,麟士织帘。
‘孺子’指小孩子,‘磨镜’则是指他勤奋好学,‘麟士’指有德行的人,‘织帘’则比喻他勤于劳作。此句通过对比,表达了无论身份高低,勤奋和有德行都是值得尊敬的品质。
华歆逃难,叔子避嫌。
‘华歆’和‘叔子’均为古代名士,‘逃难’和‘避嫌’分别描述了他们在困境中的选择。此句反映了古代士人在面临困境时的不同态度,既体现了他们的个人品质,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气。
盗知李涉,虏惧仲淹。
‘盗知’和‘虏惧’分别指盗贼知晓李涉的才德,敌虏畏惧范仲淹的威名。此句通过对比,突显了李涉和范仲淹的才德和威望,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才的重视。
尾生岂信,仲子非廉。
‘尾生’和‘仲子’分别指古代两位有争议的人物,‘岂信’和‘非廉’则是对他们品德的不同评价。此句通过对两位人物的道德评价,引发读者对道德标准的思考。
由餐藜藿,鬲贩鱼盐。
‘由餐藜藿’和‘鬲贩鱼盐’分别描述了古代士人的生活方式,‘藜藿’是草本植物,‘鬲’是一种古代炊具,‘鱼盐’则是生活必需品。此句反映了古代士人的清贫生活,同时也展现了他们安贫乐道的品质。
五湖范蠡,三径陶潜。
‘五湖范蠡’和‘三径陶潜’分别指古代两位隐士,‘五湖’和‘三径’则是对他们隐居生活的描述。此句通过对两位隐士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徐邈通介,崔郾宽严。
‘徐邈’和‘崔郾’均为古代名士,‘通介’和‘宽严’分别描述了他们的性格特点。此句通过对两位人物的描绘,展现了古代士人的多样性格。
易操守剑,归罪遗缣。
‘易操守剑’和‘归罪遗缣’分别描述了古代士人的行为和后果。此句反映了古代士人在面对困境时的选择和承担,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对自己行为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