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龙韬-阴符

作者: 姜子牙(约公元前1150年-公元前1010年),名尚,字子牙,周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姜子牙在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支持下,成功推翻了商朝,成为周朝的重要谋士。《六韬》被认为是他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六韬》是古代中国兵法的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了兵法、军事战略、战术布局及指挥艺术。全书内容涵盖了从战争准备到实际战斗的各个方面,强调了兵员的管理、战略的制定以及战场上的应变能力。姜子牙通过讲述军事的原则和技巧,提出了“用兵如神”的战略思想。《六韬》对后世的兵法学、军事指挥和政治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龙韬-阴符-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

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三军卒有缓急,或利或害,吾将以近通远,从中应外,以给三军之用,为之奈何?

太公曰:

主与将有阴符凡八等:

凡大胜克敌之符,长一尺;

破军杀将之符,长九寸;

降城得邑之符,长八寸;

却敌报远之符,长七寸;

警众坚守之符,长六寸;

请粮益兵之符,长五寸。

败军亡将之符,长四寸;

失利亡士之符,长三寸。

诸奉使行符,稽留者,若符事泄,闻者告者,皆诛之。

八符者,主将秘闻,所以阴通言语不泄,中外相知之术。

敌虽圣智,莫之能识。

武王曰:

善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龙韬-阴符-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带领军队深入到各个诸侯的领地,三军可能会有紧急情况,有时候会有利有时候会有害,我想通过近处来通达远处,从中应对外敌,以满足三军的需要,对此怎么办呢?’

太公说:‘君主和将领之间有八种秘密的符信:凡是取得大胜打败敌人的符信,长度为一尺;攻破敌军杀死敌将的符信,长度为九寸;攻下城池获得领土的符信,长度为八寸;击退敌人报告远方的符信,长度为七寸;警告众人坚守的符信,长度为六寸;请求粮食增加兵员的符信,长度为五寸。战败失去将领的符信,长度为四寸;战败失去士兵的符信,长度为三寸。所有奉命传递符信的人,如果拖延不办,或者符信泄露,听到的人报告的人,都要被处死。这八种符信,是君主和将领之间的秘密通信,用来暗中传递信息不泄露,使内外相互了解的方法。即使敌人再聪明智慧,也无法识别这些符信。’

武王说:‘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龙韬-阴符-注解

引兵深入诸侯之地:带领军队深入到其他诸侯国的领土。在古代战争中,深入敌境是一种高风险的战术,需要谨慎行事。

三军卒有缓急:三军指的是军队中的三个主要部分,卒有缓急意味着军队中可能出现不同的情况,有的情况紧急,有的则较为缓和。

近通远:近指距离较近的地方,通远则指距离较远的地方。这里的意思是通过近处的事物来了解远处的情况。

从中应外:从中应外指的是从内部应对外部的情况,即通过内部的信息和资源来应对外部的挑战。

三军之用:三军的用途,即军队的供应和需求。

阴符:古代军事中使用的秘密信符,用于传达命令或情报,通常只有特定的人才能识别。

大胜克敌之符:表示取得重大胜利的信符,长度一尺,代表其重要性。

破军杀将之符:表示攻破敌军并杀死敌将的信符,长度九寸。

降城得邑之符:表示攻下城池并获得领地的信符,长度八寸。

却敌报远之符:表示击退敌人并报告战况的信符,长度七寸。

警众坚守之符:表示提醒士兵坚守阵地并保持警惕的信符,长度六寸。

请粮益兵之符:表示请求补给和增兵的信符,长度五寸。

败军亡将之符:表示军队战败和将领阵亡的信符,长度四寸。

失利亡士之符:表示军队失利和士兵伤亡的信符,长度三寸。

稽留者:指拖延时间的人。

若符事泄:如果信符的事情泄露。

闻者告者:听到消息的人或告发的人。

诛之:处死他们,即对泄露秘密信符的人进行惩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龙韬-阴符-评注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三军卒有缓急,或利或害,吾将以近通远,从中应外,以给三军之用,为之奈何?’

此段古文出自《六韬》,反映了武王对军事战略的深思熟虑。武王在此提出的问题,体现了他在深入敌后作战时对军队管理和指挥的担忧。‘引兵深入诸侯之地’表明武王采取的是一种主动出击的策略,意在迅速突破敌军防线,深入敌后。然而,这种策略也伴随着风险,‘三军卒有缓急,或利或害’即指军队在深入敌后时可能会遇到各种突发情况,既有利于我方的机会,也有可能带来危害。

太公曰:‘主与将有阴符凡八等:凡大胜克敌之符,长一尺;破军杀将之符,长九寸;降城得邑之符,长八寸;却敌报远之符,长七寸;警众坚守之符,长六寸;请粮益兵之符,长五寸。败军亡将之符,长四寸;失利亡士之符,长三寸。’

太公的回答显示了其深厚的军事智慧。他提出的‘阴符’制度,实际上是一种秘密通信系统,通过不同长度的符来传递不同等级的军情。这种符制的设立,既保证了军事机密的安全,又能够迅速有效地传达军令。‘阴符’的长短代表了军情的紧急程度和重要性,从‘大胜克敌’到‘失利亡士’,符的长短依次递减,体现了军事指挥的细致入微。

‘诸奉使行符,稽留者,若符事泄,闻者告者,皆诛之。’

太公进一步强调了‘阴符’制度的重要性,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惩罚。这体现了古代军事管理中对信息保密的重视,以及对军纪的严格要求。‘稽留’和‘泄’都是对军事行动极为不利的因素,因此必须严加防范。

‘八符者,主将秘闻,所以阴通言语不泄,中外相知之术。’

太公认为,这八种阴符是主将秘密掌握的,它们是沟通内外、传达军令的秘密手段。这种秘密通信方式在古代战争中极为重要,它能够确保军队在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中保持高效的指挥和协调。

‘敌虽圣智,莫之能识。’

最后,太公强调,即使是敌方的智者,也无法识破这种秘密通信方式。这既是对‘阴符’制度的自信,也是对敌方智谋的一种蔑视。这种自信背后,是对自己军事智慧和策略的深刻自信。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展现了古代军事家对战争策略的深刻理解和对军事管理的精细入微。‘阴符’制度的设立,既体现了军事指挥的艺术,也反映了古代军事家对信息安全和军事纪律的高度重视。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龙韬-阴符》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986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