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虎韬-略地

作者: 姜子牙(约公元前1150年-公元前1010年),名尚,字子牙,周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姜子牙在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支持下,成功推翻了商朝,成为周朝的重要谋士。《六韬》被认为是他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六韬》是古代中国兵法的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了兵法、军事战略、战术布局及指挥艺术。全书内容涵盖了从战争准备到实际战斗的各个方面,强调了兵员的管理、战略的制定以及战场上的应变能力。姜子牙通过讲述军事的原则和技巧,提出了“用兵如神”的战略思想。《六韬》对后世的兵法学、军事指挥和政治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虎韬-略地-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

战胜深入,略其地,有大城不可下。

其别军守险,与我相拒。

我欲攻城围邑,恐其别军卒至而击我,中外相合,击我表里,三军大乱,上下恐骇,为之奈何?

太公曰:

凡攻城围邑,车骑必远,屯卫警戒,阻其外内,中人绝粮,外不得输,城人恐怖,其将必降。

武王曰:

中人绝粮,外不得输,阴为约誓,相与密谋,夜出穷寇死战,其车骑锐士,或冲我内,或击我外,士卒迷惑,三军败乱,为之奈何?

太公曰:

如此者,当分军三军,谨视地形而处。

审知敌人别军所在,及其大城别堡,为之置遗缺之道,以利其心,谨备勿失。

敌人恐惧,不入山林,即归大邑。

走其别军,车骑远要其前,勿令遗脱。

中人以为先出者,得其径道,其练卒材士必出,其老弱独在。

车骑深入长驱,敌人之军,必莫敢至。

慎勿与战,绝其粮道,围而守之,必久其日。

无燔人积聚,无坏人宫室,冢树社丛勿伐,降者勿杀,得而勿戮,示之以仁义,施之以厚德。

令其士民曰;‘罪在一人。’

如此,则天下和服。

武王曰:

善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虎韬-略地-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我们在战争中深入敌境,占领了他们的土地,但是有一个大城我们攻不下。他们的另一支军队守在险要之地,与我们对抗。我想攻打这个城池和周围的村庄,但又担心他们的另一支军队突然赶到攻击我们,内外夹击,我们三军大乱,上下惊恐,该怎么办呢?’

太公说:‘一般来说,攻打城池和围困村庄时,车马和骑兵必须远离,驻扎守卫,保持警惕,阻止内外联系,使城中人断绝粮食,外面无法补给,城中的居民就会感到恐惧,他们的将领也一定会投降。’

武王说:‘如果城中人断绝粮食,外面无法补给,他们会在暗中发誓,秘密策划,夜晚出城与敌人决一死战,他们的车马和精锐士兵,有的冲向我们内部,有的攻击我们外部,士兵们会感到迷惑,三军会陷入混乱,该怎么办呢?’

太公说:‘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将军队分为三部分,仔细观察地形然后部署。准确知道敌人另一支军队的位置,以及他们的大城和别的堡垒,为他们留出逃跑的路线,以此来安抚他们,同时要严密准备,不要出错。敌人恐惧,不会进入山林,就会回到大城。驱逐他们的另一支军队,车马和骑兵从远处拦截他们,不要让他们逃脱。城中人以为先出来的,会找到他们的路线,那些训练有素的士兵一定会出来,而老弱病残则留在了城中。车马深入长驱直入,敌人的军队一定不敢靠近。谨慎不要与他们交战,切断他们的粮道,围困并守卫,一定可以拖延时间。’

“不要焚烧人民的粮食囤积,不要破坏别人的房屋,不要砍伐神社的树木和草丛,投降的人不要杀害,俘虏也不要虐待,用仁义来对待他们,用厚德来感化他们。告诉他们的士兵和百姓说:‘罪过只在一人。’这样,那么天下就会和平服从。’武王说:‘说得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虎韬-略地-注解

武王:周武王,名发,周朝的开国君主,被誉为‘武王伐纣’的胜利者。

太公:指姜太公,即吕尚,周朝的开国元勋,著名军事家,后世尊称为‘太公望’。

战胜深入:指在战争中深入敌境,取得胜利。

略其地:夺取敌人的土地。

大城不可下:指难以攻克的强大城池。

别军:指分出的另一支部队。

守险:守卫险要之地。

相拒:相互对抗。

攻城围邑:攻打城池,包围城镇。

卒至:突然到达。

中外相合:内外夹击。

三军大乱:整个军队陷入混乱。

上下恐骇:从上到下都感到恐惧。

为之奈何:对此该怎么办?

车骑:战车和骑兵。

屯卫警戒:驻扎守卫,保持警惕。

阻其外内:阻止内外联系。

中人:城中居民。

绝粮:断绝粮食供应。

外不得输:外部无法补给。

阴为约誓:暗中发誓。

相与密谋:共同密谋。

夜出穷寇死战:在夜间出城与敌人决一死战。

车骑锐士:精锐的战车和士兵。

士卒迷惑:士兵们感到困惑。

分军三军:将军队分为三部分。

审知敌人别军所在:确切知道敌人分出的军队所在位置。

大城别堡:主要城池和辅助堡垒。

置遗缺之道:设置诱敌深入的路线。

利其心:使其产生有利之心。

谨备勿失:严密准备,不要失误。

山林:森林。

大邑:大城。

走其别军:驱赶敌人的分军。

遗脱:逃脱。

练卒材士:经过训练的士兵和有才能的人。

老弱独在:老弱病残者留在城中。

长驱:长途奔袭。

莫敢至:没有人敢靠近。

慎勿与战:谨慎不要与敌人交战。

绝其粮道:切断敌人的粮食供应线。

围而守之:包围并守卫。

久其日:拖延时间。

燔人积聚:焚烧人民的积蓄。

坏人宫室:破坏房屋。

冢树社丛:坟墓周围的树木和神社。

降者:投降的人。

仁义:仁爱和正义。

厚德:深厚的德行。

和服:和平服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虎韬-略地-评注

武王问太公曰:‘战胜深入,略其地,有大城不可下。其别军守险,与我相拒。我欲攻城围邑,恐其别军卒至而击我,中外相合,击我表里,三军大乱,上下恐骇,为之奈何?’

这段对话展现了武王对军事战略的深思熟虑。武王首先提出了一个常见的军事困境:深入敌境,面对难以攻克的城池和守险的别军。他担忧的是,如果同时攻击城池和别军,可能会陷入内外夹击的被动局面,导致三军混乱,士气低落。这反映了古代军事家对战略全局的把握和对突发状况的预判能力。

太公曰:‘凡攻城围邑,车骑必远,屯卫警戒,阻其外内,中人绝粮,外不得输,城人恐怖,其将必降。’

太公的回答显示了其深厚的军事智慧。他建议采取远距离部署车骑,以保持警戒,同时切断城内的粮食供应,使城外无法补给。这样的策略旨在制造心理压力,使城内的守军和民众感到恐惧,从而迫使城主投降。这体现了古代军事思想中的心理战和资源战。

武王曰:‘中人绝粮,外不得输,阴为约誓,相与密谋,夜出穷寇死战,其车骑锐士,或冲我内,或击我外,士卒迷惑,三军败乱,为之奈何?’

武王进一步提出了另一种情况,即敌军可能会在夜间进行突袭,利用车骑和精锐士兵的机动性,内外夹击,造成混乱。这反映了武王对敌军可能的反击策略的预判,同时也显示了他对战场局势的敏感性和应对突发状况的灵活性。

太公曰:‘如此者,当分军三军,谨视地形而处。审知敌人别军所在,及其大城别堡,为之置遗缺之道,以利其心,谨备勿失。敌人恐惧,不入山林,即归大邑。走其别军,车骑远要其前,勿令遗脱。中人以为先出者,得其径道,其练卒材士必出,其老弱独在。车骑深入长驱,敌人之军,必莫敢至。慎勿与战,绝其粮道,围而守之,必久其日。’

太公的建议显示了其高超的战术水平。他建议将军队分为三军,根据地形灵活部署,同时要准确判断敌军的位置和动向。他提出了设置陷阱和诱敌深入的策略,以及如何利用地形和敌军的恐惧心理。这体现了古代军事思想中的智谋和谋略。

‘无燔人积聚,无坏人宫室,冢树社丛勿伐,降者勿杀,得而勿戮,示之以仁义,施之以厚德。令其士民曰;‘罪在一人。’如此,则天下和服。’

太公的这段话揭示了古代军事家对战争伦理的重视。他强调在攻城掠地时,不应破坏人民的财产和居住地,对待投降者应宽以待人,以仁义和厚德来感化敌军。这种策略不仅能够减少战争带来的破坏,还能够赢得民心,为国家的长期稳定打下基础。

‘武王曰:‘善哉!’’

武王对太公的建议表示赞同,这表明武王不仅具备军事才能,而且能够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体现了古代君主的谦逊和明智。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六韬-虎韬-略地》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981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