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五十八

作者: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他不仅是《资治通鉴》的主编,还在政治上有着重要影响,曾任宰相。

年代: 《资治通鉴》的编撰始于1065年,完成于1084年,涵盖了从公元前403年(战国时期)到公元959年(五代十国时期)共1362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资治通鉴》以编年体的形式,详细记录了从战国到五代十国之间的历史事件。全书共294卷,内容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书中不仅记录了各个朝代的兴衰更替,还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论,提出了许多治国理政的见解,旨在为统治者提供历史借鉴,故书名“资治通鉴”,意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五十八-原文

起重光赤奋若七月,尽玄黓摄提格,凡一年有奇。

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中

长庆元年辛丑,公元八二一年

秋,七月,甲辰,韦雍出,逢小将策马冲其前导。雍命曳下,欲于街中杖之。河朔军士不贯受杖,不服。雍以白弘靖,弘靖命军虞候系治之。是夕,士卒连营呼噪作乱,将校不能制,遂入府舍,掠弘靖货财、妇女,囚弘靖于蓟门馆,杀幕僚韦雍、张宗元、崔仲卿、郑埙、都虞候刘操、押牙张抱元。明日,军士稍稍自悔,悉诣馆谢弘靖,请改心事之,凡三请,弘靖不应,军士乃相谓曰:“相公无言,是不赦吾曹。军中岂可一日无帅!”乃相与迎旧将硃洄,奉以为留后。洄,克融之父也,时以疾卧家,自辞老病,请使克融为之,众从之。众以判官张彻长者,不杀。彻骂曰:“汝何敢反,行且族灭!”众共杀之。

壬子,群臣上尊号曰文武孝德皇帝。赦天下。

甲寅,幽州监军奏军乱。丁巳,贬张弘靖为宾客、分司。己未,再贬吉州刺史。庚申,以昭义节度使刘悟为卢龙节度使。悟以硃克融方强,奏请“且授克融节钺,徐图之。”乃复以悟为昭义节度使。

辛酉,太和公主发长安。

初,田弘正受诏镇成德,自以久与镇人战,有父兄之仇,乃以魏兵二千从赴镇,因留以自卫,奏请度支供其粮赐。户部侍郎、判度支崔倰,性刚褊,无远虑,以为魏、镇各自有兵,恐开事例,不肯给。弘正四上表,不报;不得已,遣魏兵归。倰,沔之孙也。弘正厚于骨肉,兄弟子侄在两都者数十人,竞为侈靡,日费约二十万,弘正辇魏、镇之货以供之,相属于道。河北将士颇不平。诏以钱百万缗赐成德军,度支辇运不时至,军士益不悦。都知兵马使王庭凑,本回鹘阿布思之种也,性果悍阴狡,潜谋作乱,每抉其细故以激怒之,尚以魏兵故,不敢发。及魏兵去,壬戌夜,庭氵奏结牙兵噪于府署,杀弘正及僚佐、元从将吏并家属三百馀人。庭氵奏自称留后,逼监军宋惟澄奏求节钺。八月,癸巳,惟澄以闻,朝廷震骇。崔倰于崔植为再从兄,故时人莫敢言其罪。初,朝廷易置魏、镇帅臣,左金吾将军杨元卿上言,以为非便,又诣宰相深陈利害。及镇州乱,上赐元卿白玉带。辛未,以元卿为泾原节度使。

瀛莫将士家属多在幽州,壬申,莫州都虞候张良佐潜引硃克融兵入城,刺史吴晖不知所在。

癸酉,王庭凑遣人杀冀州刺史王进岌,分兵据其州。

魏博节度使李愬闻田弘正遇害,素服令将士曰:“魏人所以得通圣化,至今安宁富乐者,田公之力也。今镇人不道,辄敢害之,是轻魏以为无人也。诸君受田公恩,宜如何报之?”众皆恸哭。深州刺史牛元翼,成德良将也,愬使以宝剑、玉带遗之,曰:“昔吾先人以此剑创立大勋,吾又以之平蔡州,今以授公,努力翦庭凑!”元翼以剑,带徇于军,报曰:“愿尽死!”愬将出兵,会疾作,不果。元翼,赵州人也。

乙亥,起复前泾原节度使田布为魏博节度使,令乘驿之镇。布固辞不获,与妻子宾客诀曰:“吾不还矣!”悉屏去旌节导从而行,未至魏州三十里,被发徒跣,号哭而入,居于垩室。月俸千缗,一无所取,卖旧产,得钱十馀万缗,皆以颁士卒,旧将老者兄事之。

丙子,瀛州军乱,执观察使卢士玫及监军僚佐送幽州,囚于客馆。

王庭氵奏遣其将王立攻深州,不克。

丁丑,诏魏博、横海、昭义、河东、义武诸军各出兵临成德之境,若王庭凑执迷不复,宜即进讨。成德大将王俭等五人谋杀王庭凑,事泄,并部兵三千人皆死。

己卯,以深州刺史牛元翼为深冀节度使。丁亥,以殿中侍御史温造为起居舍人,充镇州四面诸军宣慰使,历泽潞、河东、魏博、横海、深冀、易定等道,谕以军期。造,大雅之五世孙也。己丑,以裴度为幽、镇两道招抚使。

癸已,王庭凑引幽州兵围深州。

九月,乙已,相州军乱,杀刺史邢濋。

吐蕃遣其礼部尚书论讷罗来求盟。庚戌,以大理卿刘元鼎为吐蕃会盟使。

壬子,硃克融焚掠易州、涞水、遂城、满城。

自定两税法以来,钱日重,物日轻,民所输三倍其初,诏百官议革其弊。户部尚书杨于陵以为:“钱者所以权百货,留迁有无,所宜流散,不应蓄聚。今税百姓钱藏之公府。又,开元中天下铸钱七十馀炉,岁入百万,今才十馀炉,岁入十五万,又积于商贾之室及流入四夷。又,大历以前淄青、太原、魏博贸易杂用铅铁,岭南杂用金、银、丹砂、象齿,今一用钱。如此,则钱焉得不重,物焉得不轻!今宜使天下输税课者皆用谷、帛,广铸钱而禁滞积及出塞者,则钱日滋矣。”朝廷从之,始令两税皆输布、丝、纩;独盐、酒课用钱。

冬,十月,丙寅,以盐铁转运使、刑部尚书王播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使职如故。播为相,专以承迎为事,未尝言国家安危。

以裴度为镇州四面行营都招讨使。左领军大将军杜叔良,以善事权幸得进;时幽、镇兵势方盛,诸道兵未敢进,上欲功速成,宦官荐叔良,以为深州诸道行营节度使。以牛元翼为成德节度使。

癸酉,命宰相及大臣凡十七人与吐蕃论讷罗盟于城西。遣刘元鼎与讷罗入吐蕃,亦与其宰相以下盟。

乙亥,以沂州刺史王智兴为武宁节度使。先是,副使皆以文吏为之,上闻智兴有勇略,欲用之于河北,故是以宠之。

丁丑,裴度自将兵出承天军故关以

军匮乏,供军院所运衣粮,往往不得至院,在涂为诸军邀夺,其悬军深入者,皆冻馁无所得。

初,田布从其父弘正在魏,善视牙将史宪诚,屡称荐,至右职。及为节度使,遂寄以腹心,以为先锋兵马使,军中精锐,悉以委之。宪诚之先,奚人也,世为魏将。魏与幽、镇本相表里,及幽、镇叛,魏人固摇心。布以魏兵讨镇,军于南宫,上屡遣中使督战,而将士骄惰,无斗志,又属大雪,度支馈运不继。布发六州租赋以供军,将士不悦,曰:“故事,军出境,皆给朝廷。今尚书刮六州肌肉以奉军,虽尚书瘠己肥国,六州之人何罪乎!”宪诚阴蓄异志,因众心不悦,离间鼓扇之。会有诏分魏博军与李光颜,使救深州。庚子,布军大溃,多归宪诚,布独与中军八千人还魏。壬寅,至魏州。癸卯,布复召诸将议出兵,诸将益偃蹇,曰:“尚书能行河朔旧事,则死生以之。若使复战,则不能也!”布无如之何,叹曰:“功不成矣!”即日,作遗表具其状,略曰:“臣观众意,终负国恩。臣既无功,敢忘即死。伏愿陛下速救光颜、元翼,不然者,义士忠臣皆为河朔屠害矣!”奉表号器,拜授幕僚李石,乃入启父灵,抽刀而言曰:“上以谢君父,下以示三军。”遂刺心而死。宪诚闻布已死,乃谕其众,遵河北旧事。众悦,拥宪诚还魏,奉为留后。戊申,魏州奏布自杀。己酉,以宪诚为魏博节度使。宪诚虽喜得旄钺,外奉朝廷,然内实与幽、镇连结。

庚戌,以德州刺史王日简为横海节度使。日简,本成德牙将也。壬子,贬杜叔良为归州刺史。

王庭凑围牛元翼于深州,官军三面救之,皆以乏粮不能进。虽李光颜亦闭壁自守而已。军士自采薪刍,日给不过陈米一勺。深州围益急,朝廷不得已,二月,甲子,以庭凑为成德节度使,军中将士官爵皆复其旧;以兵部侍郎韩愈为宣慰使。

上之初即位也,两河略定,萧俛、段文昌以为“天下已太平,渐宜消兵,请密诏天下,军镇有兵处,每岁百人之中限八人逃、死。”上方荒宴,不以国事为意,遂可其奏。军士落籍者众,皆聚山泽为盗。及硃克融、王庭凑作乱,一呼而亡卒皆集。诏征诸道兵讨之,诸道兵既少,皆临时召募,乌合之众。又,诸节度既有监军,其领偏师者亦置中使监陈,主将不得专号令,战小胜则飞驿奏捷,自以为功,不胜则迫胁主将,以罪归之。悉择军中骁勇以自卫,遣赢懦者就战,故每战多败。又凡用兵,举动皆自禁中授以方略,朝令夕改,不知所从。不度可否,惟督令速战。中使道路如织,驿马不足,掠行人马以继之,人不敢由驿路行。故虽以诸道十五万之众,裴度元臣宿望,乌重胤、李光颜皆当时名将,讨幽、镇万馀之众,屯守逾年,竟无成功,财竭力尽。

崔植、杜元颖、王播为相,皆庸才,无远略。史宪诚既逼杀田布,朝廷不能讨,遂并硃克融、王庭氵奏以节钺授之。由是再失河朔,讫于唐亡,不能复取。硃克融既得旌节,乃出张弘靖及卢士玫。

丙寅,以牛元翼为山南东道节度使,以左神策行营乐寿镇兵马使清河傅良弼为沂州刺史,以瀛州博野镇遏使李寰为忻州刺史。良弼、寰所戍在幽、镇之间,硃克融、王庭氵奏互加诱胁,良弼、寰不从,各以其众坚壁,贼竟不能取,故赏之。

丙子,赐横海节度使王日简姓名为李全略。

辛已,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崔植罢为刑部尚书,以工部侍郎元稹同平章事。癸未,加李光颜横海节度、沧景观察使,其忠武、深州行营节度如故。以横海节度使李全略为德棣节度使。时朝廷以光颜悬军深入,馈运难通,故割沧景以隶之。

王庭凑虽受旌节,不解深州之围。丙戌,以知制诰东阳冯宿为山南东道节度副使,权知留后,仍遣中使入深州督牛元翼赴镇。裴度亦与幽、镇书,责以大义。硃克融即解围去,王庭凑虽引兵少退,犹守之不去。

元稹怨裴度,欲解其兵柄,故劝上雪王庭凑而罢兵。丁亥,以度为司空、东都留守,平章事如故。谏官争上言:“时未偃兵,度有将相全才,不宜置之散地。”上乃命度入朝,然后赴东都。以灵武节度使李听为河东节度使。初,听为羽林将军,有良马,上为太子,遣左右讽求之,听以职总亲军,不敢献。及河东缺帅,上曰:“李听不与朕马,是必可任。”遂用之。

昭义监军刘承偕恃恩,陵轹节度使刘悟,数众辱之,又纵其下乱法。阴与磁州刺史张汶谋缚悟送阙下,以汶代之。悟知之,讽其军士作乱,杀汶。围承偕,欲杀之,幕僚贾直言入,责悟曰:“公所为如是,欲效李司空邪!此军中安知无如公者,使李司空有知,得无笑公于地下乎!”悟遂谢直言,救免承偕,囚之府舍。

初,上在东宫,闻天下厌苦宪宗用兵,故即位,务优假将卒以求姑息。三月,壬辰朔,诏:“神策六军使及南牙常参武官具由历、功绩,牒送中书,量加奖擢。其诸道大将久次及有功者,悉奏闻,与除官。应天下诸军,各委本道据守旧额,不得辄有减省。”于是商贾、胥吏争赂籓镇,牒补列将而荐之,即升朝籍。奏章委职,士大夫皆扼腕叹息。

武宁节度副使王智兴将军中精兵三千讨幽、镇,节度使崔群忌之,奏请即用智兴为节度使,不则召诣阙,除以他官。事未报,智兴亦自疑。会有诏赦王庭凑,诸道皆罢兵,智兴引兵先期入境。群惧,遣使迎劳,且使军士释甲

而入。智兴不从。乙巳,引兵直进,徐人开门待之,智兴杀不同己者十馀人,乃入府牙,见群及监军,拜伏曰:“军众之情,不可如何!”为群及判官、从吏具人马及治装,皆素所办也,遣兵卫送群,至埇桥而返。遂掠盐铁院钱帛,及诸道进奉在汴中者,并商旅之物,皆三分取二。

丙午,加硃克融、王庭凑检校工部尚书。上闻其解深州之围,故褒之,然庭凑之兵实犹在深州城下。韩愈既行,众皆危之。诏愈至境更观事势,勿遽入,愈曰:“止,君之仁;死,臣之义。”遂往,至镇,庭凑拔刃弦弓以逆之,及馆,甲士罗于庭。庭凑言曰:“所以纷纷者,乃此曹所为,非庭凑心。”愈厉声曰:“天子以尚书有将师材,故赐之节钺,不知尚书乃不能与健儿语邪!”甲士前曰:“先太师为国击走硃滔,血衣犹在,此军何负朝廷,乃以为贼乎!”愈曰:“汝曹尚能记先太师则善矣。夫逆顺之为祸福岂远邪!自禄山、思明以来,至元济、师道,其子孙有今尚存仕宦者乎!田令公以魏博归朝廷,子孙虽在孩提,皆为美官;王承元以此军归朝廷,弱冠为节度使;刘悟、李祐,今皆为节度使;汝曹亦闻之乎!”庭凑恐众心动,麾之使出,谓愈曰:“侍郎来,欲使庭凑何为?”愈曰:“神策六军之六如牛元翼者不少,但朝廷顾大体,不可弃之耳!尚书何为围之不置。”庭凑曰:“即当出之。因与愈宴,礼而归之。未几,牛元翼将十骑突围出,深州大将藏平等举城降,庭凑责其久坚守,杀平等将吏百八十馀人。

戊申,裴度至长安,见上,谢讨贼无功。先是,上诏刘悟送刘承偕诣京师,悟托以军情,不时奉诏。上问度:“宜如何处置?”度对曰:“承偕在昭义,骄纵不法,臣尽知之,悟在行营与臣书,具论其事。时有中使赵弘亮在臣军中,持悟书去,云‘欲自奏之’,不知尝奏不?”上曰:“朕殊不知也,且悟大臣,何不自奏!”对曰:“悟武臣,不知事体。然今事状藉藉如此,臣等面论,陛下犹不能决,况悟当日单辞,岂能动圣听哉!”上曰:“前事勿论,直言此时如何处置?”对曰:“陛下必欲收天下心,止应下半纸诏书,具陈承偕骄纵之罪,令悟集将士斩之,则籓镇之臣。孰不思为陛下效死!非独悟也。”上俯首良久,曰:“朕不惜承偕,然太后以为养子,今兹囚絷,太后尚未知之,况杀之乎;卿更思其次。”度乃与王播等奏请“流承偕于远州,必得出。”上从之。后月馀,悟乃释承偕。

李光颜所将兵闻当留沧景,皆大呼西走,光颜不能制,因惊惧成疾。己酉,上表固辞横海节,乞归许州。许之。

壬子,以裴度为淮南节度使,馀如故。

加刘悟检校司徒,馀如故。自是悟浸骄,欲效河北三镇,招聚不逞,章表多不逊。

裴度之讨幽、镇也,回鹘请以兵从。朝议以为不可,遣中使止之。回鹘遣其臣李义节将三千人已至丰州北,却之,不从。诏发缯帛七万匹以赐之,甲寅,始还。

王智兴遣轻兵二千袭濠州。丙辰,刺史侯弘度弃城奔寿州。

言事者皆谓裴度不宜出外,上亦自重之。戊午,制留度辅政,以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王播同平章事,代度镇淮南,仍兼诸道盐铁转运使。

李寰帅其众三千出博野,王庭凑遣兵追之。寰与战,杀三百馀人,庭凑兵乃还,馀众二千犹固守博野。

朝廷以新罢兵,力不能讨徐州,己未,以王智兴为武宁节度使。

复以德棣节度使李全略为横海节度使。夏,四月,辛酉朔,日有食之。

甲戌,以傅良弼、李寰为神策都知兵马使。

户部侍郎、判度支张平叔上言:“官自粜盐,可以获利一倍。”又请“令所由将盐就村粜易。”又乞“令宰相领盐铁使。”又请“以粜盐多少为刺史、县令殿最。”又乞“检责所在实户,据口团保,给一年盐,使其四季输价。”又“行此策后,富商大贾或行财贿,邀截喧诉,其为首者所在杖杀,连状人皆杖脊。”诏百官议其可否。兵部侍郎韩愈上言,以为:“城郭之外,少有见钱籴盐,多用杂物贸易。盐商则无物不取,或赊贷徐还,用此取济,两得利便。今令人吏坐铺自粜,非得见钱,必不敢受。如此,贫者无从得盐,自然坐失常课,如何更有倍利!又若令人吏将盐家至户到而粜之,必索百姓供应,骚扰极多。又,刺史、县令职在分忧,岂可惟以盐利多少为之升黜,不复考其理行!又,贫家食盐至少,或有淡食动经旬月,若据口给盐,依时征价,官吏畏罪,必用威刑,臣恐因此所在不安,此尤不可之大者也。”中书舍人韦处厚议,以为:“宰相处论道之地,杂以鹾务,实非所宜。窦参、皇甫镈皆以钱谷为相,名利难兼,卒蹈祸败。又欲以重法禁人喧诉,夫强人之所不能,事必不立;禁人之所必犯,法必不得矣。”事遂寝。平叔又奏征远年逋欠。江州刺史李渤上言:“度支征当州贞元二年逃户所欠钱四千馀缗,当州今岁旱灾,田损什九。陛下奈何于大旱中征三十六年前逋负!”诏悉免之。

邕州人不乐属容管,刺史李元宗以吏人状授御史,使奏之。容管经略使严公素闻之,遣吏按元宗擅以罗阳县归蛮酋黄少度。五月,壬寅,元宗将兵百人并州印奔黄洞。

王庭凑之围牛元翼也,和王傅于方欲以奇策于进,言于元稹,请“遣客王昭、于友明间说贼党,使出元翼。仍赂兵、吏部令史伪出告身二十通,令以便宜给赐。”稹

皆然之,有李赏者,知其谋,乃告裴度,云方为稹结客刺度,度隐而不发。赏诣左神策告其事。丁巳,诏左仆射韩皋等鞫之。

戊午,幽州节度使硃克融进马万匹,羊十万口,而表云先请其直充犒赏。

三司按于方刺裴度事,皆无验。六月,甲子,度及元稹皆罢相,度为右仆射,稹为同州刺史。以兵部尚书李逢吉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

党项寇灵州、渭北,掠官马。

谏官上言:“裴度无罪,不当免相。元稹与于方为邪谋,责之太轻。上不得已,壬申,削稹长春宫使。

吐蕃寇灵武。庚辰,盐州奏党项都督拔跋万诚请降。

壬午,吐蕃寇盐州。

戊子,复置邕管经略使。

初,张弘靖为宣武节度使,屡赏以悦军士,府库虚竭。李愿继之,性奢侈,赏劳既薄于弘靖时,又峻威刑,军士不悦,愿以其妻弟窦瑗典宿直兵;瑗骄贪,军中恶之。牙将李臣则等作乱,秋,七月,壬辰夜,即帐中斩瑗头,因大呼,府中响应。愿与一子逾城奔郑州。乱兵杀其妻,推都押牙李为留后。

丙申,宋王结薨。

戊戌,宣武监军奏军乱。庚子,李自奏已权知留后。

乙已,诏三省官与宰相议汴州事,皆以为宜如河北故事,授李节。李逢吉曰:“河北之事,盖非获已。今若并汴州弃之,则是江、淮以南皆非国家有也。”杜元颖、张平叔争之曰:“奈何惜数尺之节,不爱一方之死乎!”议未决,会宋、毫、颍三州刺史各上奏,请别命帅。上大喜,以逢吉议为然,遣中使诣三州宣慰。逢吉因请“以将军征入朝,以义成节度使韩充镇宣武。充,弘之弟,素宽厚得众心。脱旅拒,则命徐、许两军攻其左右而滑军蹙其北,充必得入矣。”上皆从之。

丙午,贬李愿为随州刺史,以韩充为宣武节度兼义成节度使。征李为右金吾将军,不奉诏。宋州刺史高承简斩其使者,遣兵二千攻之,陷宁陵、襄邑。宋州有三城,贼已陷其南城,承简保北二城,与贼十馀战。癸丑,忠武节度使李光颜将兵二万五千讨李,屯尉氏。兗海节度使曹华闻作乱,不俟诏,即发兵讨之。遣兵三千人攻宋州,适至城下,丙辰,华逆击,破之。丁已,李光颜败宣武兵于尉氏,斩获二千馀人。

八月,辛酉,大理卿刘元鼎自吐蕃还。

甲子,韩充入汴境,军于千塔。武宁节度使王智兴与高承简共破宣武兵,斩首千馀级,馀众遁去。壬申,韩充败宣武兵于郭桥,斩首千馀级,进军万胜。初,李既为留后,以都知兵马使李质为腹心。及除将军,不奉诏,质屡谏不听,会疽发于首,遣李臣则等将兵拒李光颜于尉氏。既而官军四集,兵屡败,疾甚,悉以军事属李质,卧于家。丙子,质与监军姚文寿擒,杀之。诈为牒,追臣则等,至,皆斩之。执四子送京师。韩充未至,质权知军务,时牙兵三千人,日给酒食,物力不能支。质曰:“若韩公始至而罢之,则人情大去矣!不可留此弊以遗吾帅。”即命罢给而后迎充。丁丑,充入汴。癸未,以韩充专为宣武节度使。以曹华为义成节度使,高承简为兗、海、沂、密节度使,加李光颜兼侍中,以李质为右金吾将军。韩充既视事,人心粗定,乃密籍军中为恶者千馀人,一朝,并父母妻子悉逐之,曰:“敢少留境内者斩。”于是军政大治。

九月,戊子朔,浙西观察使京兆窦易直奏大将王国清作乱,伏诛。初,易直闻汴州乱而惧,欲散金帛以赏军士,或曰:“赏之无名,恐益生疑。”乃止。而外已有知之者,故国清作乱,易直讨擒之,并杀其党二百馀人。

德州刺史王稷,承父锷馀赀,家富厚。横海节度使李景略利其财,丙申,密教军士杀稷,屠其家,纳其女为妾,以军乱闻。

朝廷之讨李也,遣司门郎中韦文恪宣慰魏博,史宪诚表请授旌节,又于黎阳筑马头,为渡河之势,见文恪,辞礼倨慢;及闻死,辞礼顿恭,曰:“宪诚,胡人,譬如狗,虽被捶击,终不离主耳。”

冬,十一月,庚午,皇太后幸华清宫。辛未,上自复道幸华清宫,遂畋于骊山,即日还宫。太后数日乃返。

丙子,集王缃薨。

庚辰,上与宦者击球于禁中,有宦者坠马,上惊,因得风疾,不能履地,自是人不闻上起居。宰相屡乞入见,不报。裴度三上疏请立太子,且请入见。十二月,辛卯,上见群臣于紫宸殿,御大绳床,悉去左右卫官,独宦者十馀人侍侧,人情稍安。李逢吉进言:“景王已长,请立为太子。”裴度请速下诏,副天下望。上无言。既而两省官亦继有请立太子者。癸巳,诏立景王湛为皇太子。上疾浸瘳。

是岁,初行《宣明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五十八-译文

起重光赤奋若七月,尽玄黓摄提格,凡一年有奇。

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中

长庆元年辛丑,公元八二一年

秋天,七月,甲辰日,韦雍外出,遇到一个小将骑马冲撞了他的前导队伍。韦雍命令将他拖下马,准备在街上杖责他。河朔的军士不习惯受杖责,不服气。韦雍将此事报告给张弘靖,张弘靖命令军虞候将他拘捕治罪。当晚,士兵们连营呼噪作乱,将校们无法控制,于是他们冲入府舍,抢掠张弘靖的财物和妇女,将张弘靖囚禁在蓟门馆,并杀害了幕僚韦雍、张宗元、崔仲卿、郑埙、都虞候刘操、押牙张抱元。第二天,军士们渐渐后悔,纷纷到馆中向张弘靖谢罪,请求改过自新,共请求了三次,张弘靖没有回应,军士们于是相互说:“相公不说话,是不赦免我们。军中岂能一日无帅!”于是他们共同迎接旧将硃洄,奉他为留后。硃洄是硃克融的父亲,当时因病卧床在家,他辞谢说自己年老多病,请求让硃克融代替他,众人同意了。众人认为判官张彻是个长者,没有杀他。张彻骂道:“你们怎么敢造反,行将灭族!”众人一起杀了他。

壬子日,群臣上尊号为文武孝德皇帝。大赦天下。

甲寅日,幽州监军报告军乱。丁巳日,贬张弘靖为宾客、分司。己未日,再贬为吉州刺史。庚申日,任命昭义节度使刘悟为卢龙节度使。刘悟因为硃克融势力强大,上奏请求“暂且授予硃克融节钺,慢慢图谋他。”于是又任命刘悟为昭义节度使。

辛酉日,太和公主从长安出发。

起初,田弘正受命镇守成德,自认为长期与镇人作战,有父兄之仇,于是带领魏兵二千人前往成德,留在那里自卫,并上奏请求度支供给粮饷。户部侍郎、判度支崔倰,性格刚愎自用,缺乏远见,认为魏、镇各自有兵,担心开了先例,不肯供给。田弘正四次上表,没有得到回复;不得已,遣返魏兵。崔倰是崔沔的孙子。田弘正对骨肉情深,兄弟子侄在两都的有数十人,竞相奢侈,每天花费约二十万,田弘正用魏、镇的货物来供养他们,络绎不绝于道。河北的将士们对此颇为不满。朝廷下诏赐给成德军钱百万缗,度支运输不及时,军士们更加不满。都知兵马使王庭凑,本是回鹘阿布思的后裔,性格果敢阴险狡诈,暗中谋划作乱,常常抓住一些小事激怒士兵,但因为魏兵还在,不敢发动。等到魏兵离开,壬戌日夜晚,王庭凑集结牙兵在府署喧哗作乱,杀害了田弘正及其僚佐、元从将吏并家属三百余人。王庭凑自称留后,逼迫监军宋惟澄上奏请求节钺。八月,癸巳日,宋惟澄将此事上报,朝廷震惊。崔倰是崔植的再从兄,所以当时没有人敢说他的罪过。起初,朝廷更换魏、镇的帅臣,左金吾将军杨元卿上言,认为不妥,又到宰相那里详细陈述利害。等到镇州发生叛乱,皇帝赐给杨元卿白玉带。辛未日,任命杨元卿为泾原节度使。

瀛莫将士的家属多在幽州,壬申日,莫州都虞候张良佐暗中引硃克融的兵入城,刺史吴晖不知去向。

癸酉日,王庭凑派人杀害冀州刺史王进岌,分兵占据其州。

魏博节度使李愬听说田弘正遇害,穿着素服对将士们说:“魏人之所以能够接受圣化,至今安宁富乐,都是田公的功劳。如今镇人不道,竟敢杀害他,这是轻视魏人以为无人。诸位受田公的恩惠,应该如何报答他?”众人都痛哭。深州刺史牛元翼,是成德的良将,李愬派人送给他宝剑和玉带,说:“从前我的先人用这把剑创立了大功,我又用它平定了蔡州,现在将它授予你,努力剪除王庭凑!”牛元翼拿着剑和玉带在军中巡示,回答说:“愿尽死力!”李愬准备出兵,恰逢疾病发作,未能成行。牛元翼是赵州人。

乙亥日,起用前泾原节度使田布为魏博节度使,命令他乘驿马前往镇守。田布坚决推辞未获准,与妻子宾客诀别说:“我不回来了!”全部撤去旌节导从而行,未到魏州三十里,披发赤脚,号哭而入,住在垩室。每月俸禄千缗,一无所取,卖掉旧产,得钱十余万缗,全部颁给士卒,旧将老者以兄礼待他。

丙子日,瀛州军乱,拘捕观察使卢士玫及监军僚佐送往幽州,囚禁在客馆。

王庭凑派其将王立攻打深州,未能攻克。

丁丑日,诏令魏博、横海、昭义、河东、义武诸军各出兵到成德边境,如果王庭凑执迷不悟,应立即进讨。成德大将王俭等五人密谋杀害王庭凑,事情泄露,连同部兵三千人全部被杀。

己卯日,任命深州刺史牛元翼为深冀节度使。丁亥日,任命殿中侍御史温造为起居舍人,充任镇州四面诸军宣慰使,遍历泽潞、河东、魏博、横海、深冀、易定等道,传达军期。温造是温大雅的五世孙。己丑日,任命裴度为幽、镇两道招抚使。

癸巳日,王庭凑带领幽州兵包围深州。

九月,乙巳日,相州军乱,杀害刺史邢濋。

吐蕃派遣其礼部尚书论讷罗来请求结盟。庚戌日,任命大理卿刘元鼎为吐蕃会盟使。

壬子日,硃克融焚掠易州、涞水、遂城、满城。

自从实行两税法以来,钱币日益贵重,货物日益贬值,百姓所缴纳的税是原来的三倍,朝廷下诏百官讨论改革其弊端。户部尚书杨于陵认为:“钱是用来衡量百货的价值,流通有无,应该让它流通,不应囤积。现在税收百姓的钱藏于公府。此外,开元年间天下铸钱七十余炉,每年收入百万,现在只有十余炉,每年收入十五万,又积压在商贾手中及流入四夷。再者,大历以前淄青、太原、魏博贸易杂用铅铁,岭南杂用金、银、丹砂、象齿,现在一律用钱。这样一来,钱怎能不贵重,货物怎能不贬值!现在应该让天下纳税的人用谷、帛,广铸钱并禁止囤积及流出塞外,这样钱就会日益增多。”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开始命令两税都用布、丝、纩缴纳;只有盐、酒税用钱。

冬天,十月,丙寅日,任命盐铁转运使、刑部尚书王播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使职如故。王播为相,专门以迎合为事,从未谈论国家安危。

任命裴度为镇州四面行营都招讨使。左领军大将军杜叔良,因善于逢迎权贵而得进;当时幽、镇兵势正盛,诸道兵不敢前进,皇帝希望迅速成功,宦官推荐杜叔良,任命他为深州诸道行营节度使。任命牛元翼为成德节度使。

癸酉日,命令宰相及大臣共十七人与吐蕃论讷罗在城西结盟。派遣刘元鼎与论讷罗进入吐蕃,也与他们的宰相以下结盟。

乙亥日,任命沂州刺史王智兴为武宁节度使。此前,副使都由文吏担任,皇帝听说王智兴有勇略,想用他在河北,因此特别宠信他。

丁丑日,裴度亲自率兵出承天军故关以

军队物资匮乏,供军院所运送的衣物和粮食,往往无法到达目的地,在路上被各军拦截抢夺,那些深入敌境的孤军,都因寒冷和饥饿而一无所获。

起初,田布跟随他的父亲田弘正在魏州,善待牙将史宪诚,多次称赞推荐他,使他升到高位。等到田布成为节度使后,便将史宪诚视为心腹,任命他为先锋兵马使,军中的精锐部队都交给他指挥。史宪诚的祖先是奚族人,世代为魏州将领。魏州与幽州、镇州原本相互依存,等到幽州、镇州叛乱后,魏州人心动摇。田布率领魏州军队讨伐镇州,驻扎在南宫,皇帝多次派遣宦官督战,但将士们骄横懒惰,没有斗志,又遇上大雪,军需供应中断。田布征发六州的租赋来供应军队,将士们不高兴,说:“按照惯例,军队出境作战,都由朝廷供应物资。现在尚书刮取六州的民脂民膏来供养军队,虽然尚书自己瘦了,国家肥了,但六州的百姓有什么罪过呢!”史宪诚暗中怀有异心,趁着众人不满,挑拨离间,煽动人心。正好有诏令将魏博军分出一部分给李光颜,让他去救援深州。庚子日,田布的军队大败,大部分士兵投奔了史宪诚,田布只带着中军八千人返回魏州。壬寅日,到达魏州。癸卯日,田布再次召集将领们商议出兵,将领们更加傲慢,说:“尚书如果能按照河朔的旧例行事,我们就生死相随。如果还要我们出战,那就办不到了!”田布无可奈何,叹息道:“功业无法完成了!”当天,他写下遗表,陈述情况,大意是:“臣观察众人的心意,终究辜负了国家的恩典。臣既然没有功劳,岂敢忘记立即赴死。恳请陛下迅速救援李光颜和牛元翼,否则,义士忠臣都将被河朔的叛军杀害!”他将遗表交给幕僚李石,然后进入父亲的灵堂,抽出刀来说:“上以谢君父,下以示三军。”随即刺心而死。史宪诚听说田布已死,便告诉他的部下,遵循河北的旧例。众人很高兴,拥戴史宪诚返回魏州,奉他为留后。戊申日,魏州上奏田布自杀。己酉日,朝廷任命史宪诚为魏博节度使。史宪诚虽然高兴得到节度使的职位,表面上尊奉朝廷,但实际上与幽州、镇州暗中勾结。

庚戌日,朝廷任命德州刺史王日简为横海节度使。王日简原本是成德军的牙将。壬子日,贬杜叔良为归州刺史。

王庭凑将牛元翼围困在深州,官军从三面救援,都因缺乏粮食而无法前进。即使是李光颜也只能闭城自守。士兵们自己采集柴草,每天只能分到一勺陈米。深州的围困越来越紧急,朝廷不得已,在二月甲子日,任命王庭凑为成德节度使,军中将士的官爵都恢复原状;任命兵部侍郎韩愈为宣慰使。

皇帝刚即位时,两河地区大致平定,萧俛、段文昌认为“天下已经太平,应该逐渐裁减军队,请陛下密诏天下,凡有军队驻扎的地方,每年每百人中限定八人逃亡或死亡。”皇帝当时沉迷于享乐,不关心国事,便批准了他们的奏请。结果,许多士兵被除名,聚集在山泽中成为盗贼。等到硃克融、王庭凑叛乱时,一声号召,这些逃亡的士兵都聚集起来。朝廷下诏征召各道军队讨伐叛军,但各道军队人数很少,都是临时招募的乌合之众。此外,各节度使都有监军,那些率领偏师的将领也设有宦官监军,主将不能专断号令,战斗稍有胜利就飞马报捷,自以为有功,如果战败就胁迫主将,将罪责推给他。他们挑选军中骁勇的士兵来自卫,派遣老弱病残的士兵去作战,所以每次战斗大多失败。而且,凡是军事行动,都由宫中授以方略,朝令夕改,将领们不知该听从哪个命令。不考虑是否可行,只是催促他们速战。宦官在道路上络绎不绝,驿马不够用,就抢夺行人的马匹来补充,人们不敢走驿路。因此,尽管有各道十五万大军,裴度是元老重臣,乌重胤、李光颜都是当时的名将,讨伐幽州、镇州的一万多叛军,屯守了一年多,最终没有成功,财力耗尽。

崔植、杜元颖、王播担任宰相,都是平庸之才,没有远见。史宪诚逼死田布后,朝廷无法讨伐他,便连同硃克融、王庭凑一起授予他们节度使的职位。从此,朝廷再次失去河朔地区,直到唐朝灭亡,都没能收复。硃克融得到节度使的职位后,便释放了张弘靖和卢士玫。

丙寅日,朝廷任命牛元翼为山南东道节度使,任命左神策行营乐寿镇兵马使清河傅良弼为沂州刺史,任命瀛州博野镇遏使李寰为忻州刺史。傅良弼、李寰驻守在幽州、镇州之间,硃克融、王庭凑对他们进行威逼利诱,傅良弼、李寰不为所动,各自率领部下坚守城池,叛军最终无法攻取,因此朝廷嘉奖他们。

丙子日,朝廷赐横海节度使王日简姓名为李全略。

辛巳日,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崔植被罢免为刑部尚书,任命工部侍郎元稹为同平章事。癸未日,加封李光颜为横海节度使、沧景观察使,他原有的忠武、深州行营节度使职务不变。任命横海节度使李全略为德棣节度使。当时朝廷因为李光颜孤军深入,粮草供应困难,所以将沧景地区划归他管辖。

王庭凑虽然接受了节度使的职位,但并未解除对深州的围困。丙戌日,朝廷任命知制诰东阳冯宿为山南东道节度副使,代理留后职务,并派遣宦官进入深州督促牛元翼赴任。裴度也写信给幽州、镇州,以大义责备他们。硃克融随即解围而去,王庭凑虽然稍微退兵,但仍然围困深州。

元稹怨恨裴度,想解除他的兵权,所以劝皇帝赦免王庭凑并罢兵。丁亥日,朝廷任命裴度为司空、东都留守,平章事职务不变。谏官们纷纷上奏说:“现在战事未平,裴度有将相全才,不应该将他安置在闲散职位上。”皇帝于是命令裴度入朝,然后再赴东都。任命灵武节度使李听为河东节度使。当初,李听担任羽林将军时,有一匹好马,皇帝当时是太子,派身边的人暗示他献马,李听因为掌管亲军,不敢献马。等到河东缺节度使时,皇帝说:“李听不给我马,这个人一定可以任用。”于是任命他为河东节度使。

昭义监军刘承偕依仗皇帝的恩宠,欺凌节度使刘悟,多次当众侮辱他,还纵容部下违法乱纪。刘承偕暗中与磁州刺史张汶密谋,打算绑缚刘悟送到京城,让张汶取代他的位置。刘悟得知后,暗示他的士兵发动叛乱,杀死了张汶。士兵们包围了刘承偕,想要杀他,幕僚贾直言进来,责备刘悟说:“您这样做,是想效仿李司空吗!这军中难道没有像您这样的人吗?如果李司空地下有知,难道不会嘲笑您吗!”刘悟于是向贾直言道歉,救下了刘承偕,将他囚禁在府中。

当初,皇帝在东宫时,听说天下人厌倦宪宗用兵,所以即位后,优待将士以求姑息。三月壬辰日,皇帝下诏:“神策六军使及南牙常参武官,将他们的履历、功绩,报送中书省,酌情加以奖励提拔。各道大将中资历深、有功绩的,全部上奏,授予官职。天下各军,各由本道按照旧额据守,不得擅自减员。”于是商人、胥吏争相贿赂藩镇,通过藩镇补任列将并推荐他们,这些人随即升入朝官行列。奏章堆积如山,士大夫们都扼腕叹息。

武宁节度副使王智兴率领三千精兵讨伐幽州、镇州,节度使崔群忌惮他,上奏请求立即任命王智兴为节度使,否则就召他入朝,改任其他官职。事情还未得到答复,王智兴自己也起了疑心。正好有诏令赦免王庭凑,各道都罢兵,王智兴率兵提前进入境内。崔群害怕,派使者迎接慰劳,并让士兵们解除武装。

智兴不听从命令。乙巳日,他率领军队直接前进,徐州人打开城门迎接他,智兴杀了十多个不服从他的人,然后进入府衙,见到群和监军,跪拜说:“军众的情绪,无法控制!”他为群和判官、从吏准备了人马和行装,这些都是事先准备好的,然后派兵护送群,到了埇桥就返回了。接着他掠夺了盐铁院的钱帛,以及各道在汴州进贡的物品,还有商旅的货物,都取走了三分之二。

丙午日,朝廷加封硃克融、王庭凑为检校工部尚书。皇帝听说他们解除了深州的围困,所以褒奖他们,但实际上庭凑的军队仍然在深州城下。韩愈出发后,大家都为他担心。皇帝下诏让韩愈到边境观察形势,不要急于进入,韩愈说:“停止,是君主的仁慈;死亡,是臣子的义务。”于是他前往,到了镇州,庭凑拔出刀、拉紧弓来迎接他,到了馆舍,甲士排列在庭院中。庭凑说:“之所以有这么多纷争,都是这些人所为,不是我的本意。”韩愈厉声说:“天子因为尚书有将帅之才,所以赐予你节钺,不知道尚书竟然不能与健儿交谈吗!”甲士上前说:“先太师为国家击退了硃滔,血衣还在,这支军队有什么对不起朝廷的,竟然被当作贼寇!”韩愈说:“你们还能记得先太师就好。逆顺的祸福难道远吗!自从禄山、思明以来,到元济、师道,他们的子孙现在还有在朝廷做官的吗!田令公以魏博归顺朝廷,子孙虽然年幼,都做了美官;王承元以这支军队归顺朝廷,弱冠之年就做了节度使;刘悟、李祐,现在都是节度使;你们也听说过吧!”庭凑担心军心动摇,挥手让他们出去,对韩愈说:“侍郎来,想让我做什么?”韩愈说:“神策六军中有不少像牛元翼这样的人,但朝廷顾及大局,不能放弃他们!尚书为什么要围困他们不放。”庭凑说:“马上就放他们出来。于是与韩愈宴饮,礼送他回去。不久,牛元翼率领十骑突围而出,深州大将藏平等举城投降,庭凑责备他们长期坚守,杀了平等将吏一百八十多人。

戊申日,裴度到达长安,见到皇帝,谢罪讨贼无功。此前,皇帝下诏让刘悟送刘承偕到京师,刘悟借口军情,没有及时奉诏。皇帝问裴度:“应该怎么处理?”裴度回答说:“承偕在昭义,骄纵不法,我都知道,刘悟在行营给我写信,详细说明了这些事。当时有中使赵弘亮在我军中,带着刘悟的信离开,说‘想自己上奏’,不知道是否上奏过?”皇帝说:“我完全不知道,况且刘悟是大臣,为什么不自己上奏!”裴度回答说:“刘悟是武臣,不懂事体。但现在事情已经如此,我们当面讨论,陛下还不能决断,何况刘悟当时单方面上奏,怎么能打动圣听呢!”皇帝说:“以前的事不要提了,直接说现在怎么处理?”裴度回答说:“陛下如果真想收服天下人心,只需下一道诏书,详细陈述承偕骄纵的罪行,命令刘悟召集将士斩了他,那么藩镇的大臣,谁不想为陛下效死!不仅仅是刘悟。”皇帝低头沉思良久,说:“我不惜承偕,但太后把他当作养子,现在他被囚禁,太后还不知道,何况杀了他呢;你再想想别的办法。”裴度于是与王播等上奏请求“将承偕流放到远州,一定要让他出来。”皇帝同意了。一个多月后,刘悟才释放了承偕。

李光颜的部下听说要留在沧景,都大声呼喊向西逃跑,光颜无法控制,因此惊惧成疾。己酉日,他上表坚决辞去横海节度使的职位,请求回到许州。皇帝同意了。

壬子日,任命裴度为淮南节度使,其他职位不变。

加封刘悟为检校司徒,其他职位不变。从此刘悟逐渐骄横,想要效仿河北三镇,招聚不法之徒,章表多有不当。

裴度讨伐幽州、镇州时,回鹘请求派兵跟随。朝廷讨论认为不可,派中使阻止他们。回鹘派其臣子李义节率领三千人已经到了丰州北,被拒绝,但不听从。皇帝下诏发放七万匹缯帛赐给他们,甲寅日,他们才返回。

王智兴派轻兵二千袭击濠州。丙辰日,刺史侯弘度弃城逃往寿州。

言事者都说裴度不应该外出,皇帝也很看重他。戊午日,皇帝下诏留裴度辅政,任命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王播为同平章事,代替裴度镇守淮南,仍然兼任诸道盐铁转运使。

李寰率领他的三千部众离开博野,王庭凑派兵追击。李寰与他们交战,杀了三百多人,庭凑的军队才返回,剩下的二千人仍然固守博野。

朝廷因为刚刚罢兵,无力讨伐徐州,己未日,任命王智兴为武宁节度使。

再次任命德棣节度使李全略为横海节度使。夏,四月,辛酉朔日,发生日食。

甲戌日,任命傅良弼、李寰为神策都知兵马使。

户部侍郎、判度支张平叔上奏说:“官府自己卖盐,可以获利一倍。”又请求“命令有关部门将盐带到村庄去卖。”又请求“让宰相兼任盐铁使。”又请求“以卖盐的多少来考核刺史、县令的政绩。”又请求“检查核实各地的实际户口,根据人口组织保甲,发放一年的盐,让他们按季度缴纳价钱。”又“实行这个政策后,富商大贾可能会行贿,拦截喧哗诉讼,为首的人在当地杖杀,连状的人都要杖脊。”皇帝下诏让百官讨论是否可行。兵部侍郎韩愈上奏说:“城郭之外,很少有人用现钱买盐,大多用杂物交换。盐商则没有东西不取,或者赊账慢慢还,用这种方式来维持生计,双方都方便。现在让官吏坐在店铺里自己卖盐,如果没有现钱,他们一定不敢接受。这样一来,穷人无法得到盐,自然会失去常课,怎么还能有倍利!又如果让官吏带着盐挨家挨户去卖,一定会要求百姓供应,骚扰极多。又,刺史、县令的职责在于分忧,怎么能只以盐利的多少来决定他们的升降,不再考察他们的政绩!又,穷人家吃的盐很少,有时淡食长达十天半月,如果根据人口发放盐,按时征收价钱,官吏害怕犯罪,一定会用威刑,我担心因此各地不安,这是尤其不可行的。”中书舍人韦处厚议论说:“宰相是讨论国事的地方,掺杂盐务,实在不合适。窦参、皇甫镈都因为钱谷事务而做宰相,名利难以兼得,最终遭遇祸败。又想要用重法禁止人们喧哗诉讼,强迫人们做不能做的事,事情一定不会成功;禁止人们一定会犯的事,法律一定不会有效。”事情于是搁置。平叔又上奏征收远年拖欠的税款。江州刺史李渤上奏说:“度支征收本州贞元二年逃户所欠的钱四千多缗,本州今年旱灾,田地损失十分之九。陛下怎么能在旱灾中征收三十六年前的欠款!”皇帝下诏全部免除。

邕州人不愿意归属容管,刺史李元宗将吏人的状子交给御史,让他上奏。容管经略使严公素听说后,派官吏调查李元宗擅自将罗阳县归附蛮酋黄少度的事。五月,壬寅日,李元宗率领一百士兵带着州印逃往黄洞。

王庭凑围困牛元翼时,和王傅于方想用奇策进言,对元稹说:“派客人王昭、于友明去游说贼党,让他们放出元翼。还要贿赂兵部、吏部的令史,伪造二十份告身,让他们根据需要发放。”元稹

大家都这样认为,有个叫李赏的人,知道了这个阴谋,于是告诉了裴度,说元稹正在结党准备刺杀裴度,裴度隐藏了这件事没有声张。李赏到左神策军告发了这件事。丁巳日,皇帝下诏让左仆射韩皋等人审理这个案件。

戊午日,幽州节度使硃克融进献了一万匹马和十万只羊,并且上表说先请求用这些物资的价值来充作犒赏。

三司审查于方刺杀裴度的事情,都没有找到证据。六月,甲子日,裴度和元稹都被免去了宰相的职位,裴度被任命为右仆射,元稹被任命为同州刺史。任命兵部尚书李逢吉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

党项人入侵灵州和渭北,抢走了官方的马匹。

谏官上奏说:“裴度没有罪,不应该被免去宰相的职位。元稹和于方有邪恶的阴谋,对他的惩罚太轻了。”皇帝不得已,壬申日,削去了元稹的长春宫使的职位。

吐蕃入侵灵武。庚辰日,盐州上奏说党项都督拔跋万诚请求投降。

壬午日,吐蕃入侵盐州。

戊子日,重新设置了邕管经略使。

起初,张弘靖担任宣武节度使,经常赏赐士兵以取悦他们,导致府库空虚。李愿继任后,性格奢侈,赏赐和慰劳都比张弘靖时期少,而且刑罚严厉,士兵们不高兴,李愿让他的妻弟窦瑗掌管宿卫兵;窦瑗骄横贪婪,军中的人都讨厌他。牙将李臣则等人发动叛乱,秋天,七月,壬辰日晚上,在帐中斩下了窦瑗的头,然后大声呼喊,府中的人响应。李愿和他的一个儿子翻越城墙逃到郑州。乱兵杀了他的妻子,推举都押牙李为留后。

丙申日,宋王结去世。

戊戌日,宣武监军上奏说军队发生了叛乱。庚子日,李自己上奏说已经暂时担任留后。

乙已日,皇帝下诏让三省官员和宰相商议汴州的事情,大家都认为应该按照河北的惯例,授予李节度使的职位。李逢吉说:“河北的事情,实在是不得已。现在如果连汴州也放弃,那么江、淮以南的地区都不属于国家了。”杜元颖、张平叔争辩说:“为什么要吝惜几尺的符节,而不顾一方的生死呢!”商议没有结果,正好宋、毫、颍三州的刺史各自上奏,请求另外任命统帅。皇帝非常高兴,认为李逢吉的建议是对的,派遣中使到三州去宣慰。李逢吉于是请求“以将军的身份征召李入朝,任命义成节度使韩充为宣武节度使。韩充是韩弘的弟弟,一向宽厚得人心。如果李抗拒,就命令徐、许两军从左右进攻,滑军从北面压迫,韩充一定能进入汴州。”皇帝都同意了。

丙午日,贬李愿为随州刺史,任命韩充为宣武节度使兼义成节度使。征召李为右金吾将军,李不接受诏令。宋州刺史高承简斩杀了他的使者,李派兵两千攻打宋州,攻陷了宁陵、襄邑。宋州有三座城,叛军已经攻陷了南城,高承简坚守北面的两座城,与叛军进行了十多次战斗。癸丑日,忠武节度使李光颜率领两万五千士兵讨伐李,驻扎在尉氏。兗海节度使曹华听说李作乱,不等诏令,就发兵讨伐他。李派兵三千攻打宋州,正好到达城下,丙辰日,曹华迎击,打败了他们。丁已日,李光颜在尉氏打败了宣武的军队,斩杀了二千多人。

八月,辛酉日,大理卿刘元鼎从吐蕃回来。

甲子日,韩充进入汴州境内,驻扎在千塔。武宁节度使王智兴和高承简一起打败了宣武的军队,斩首一千多人,其余的士兵逃走了。壬申日,韩充在郭桥打败了宣武的军队,斩首一千多人,进军到万胜。起初,李担任留后时,以都知兵马使李质为心腹。等到李被任命为将军,不接受诏令,李质多次劝谏不听,正好李头上长了毒疮,派李臣则等人率兵在尉氏抵抗李光颜。不久官军四面集结,军队屡次失败,李病重,把军事全部交给李质,自己在家卧床。丙子日,李质和监军姚文寿擒获了李,杀了他。伪造李的文书,召回李臣则等人,等到他们回来,全部斩杀。抓住李的四个儿子送到京城。韩充还没有到,李质暂时掌管军务,当时有牙兵三千人,每天供给酒食,物力无法支撑。李质说:“如果韩公刚到就停止供给,那么人心就会大失!不能留下这个弊端给我们的统帅。”于是命令停止供给,然后迎接韩充。丁丑日,韩充进入汴州。癸未日,任命韩充为宣武节度使。任命曹华为义成节度使,高承简为兗、海、沂、密节度使,加封李光颜为侍中,任命李质为右金吾将军。韩充上任后,人心稍微安定,于是秘密登记军中作恶的一千多人,一天之内,连同他们的父母妻子全部驱逐出境,说:“敢在境内稍作停留的斩首。”于是军政大治。

九月,戊子日,浙西观察使京兆窦易直上奏说大将王国清作乱,被处死。起初,窦易直听说汴州叛乱后感到害怕,想散发金银布帛来赏赐士兵,有人说:“赏赐没有名目,恐怕会让人更加怀疑。”于是作罢。但外面已经有人知道了这件事,所以王国清作乱,窦易直讨伐并擒获了他,并杀了他的同党二百多人。

德州刺史王稷,继承了父亲王锷的财产,家境富裕。横海节度使李景略贪图他的财富,丙申日,秘密教唆士兵杀了王稷,屠杀了他的全家,纳他的女儿为妾,以军队叛乱的名义上奏。

朝廷讨伐李时,派遣司门郎中韦文恪宣慰魏博,史宪诚上表请求授予李旌节,又在黎阳修筑码头,做出渡河的姿态,见到韦文恪时,言辞和礼节都很傲慢;等到听说李死了,言辞和礼节立刻变得恭敬,说:“宪诚是胡人,就像狗一样,即使被打,也不会离开主人。”

冬天,十一月,庚午日,皇太后到华清宫。辛未日,皇帝从复道到华清宫,然后在骊山打猎,当天返回宫中。太后几天后才返回。

丙子日,集王缃去世。

庚辰日,皇帝和宦官在宫中击球,有一个宦官从马上摔下来,皇帝受到惊吓,因此得了风疾,不能走路,从此人们听不到皇帝的消息。宰相多次请求入宫见皇帝,没有得到答复。裴度三次上疏请求立太子,并且请求入宫见皇帝。十二月,辛卯日,皇帝在紫宸殿接见群臣,坐在大绳床上,撤去了左右卫官,只有十几个宦官在旁边侍候,人心稍微安定。李逢吉进言说:“景王已经长大,请立为太子。”裴度请求尽快下诏,以符合天下的期望。皇帝没有说话。不久两省官员也相继请求立太子。癸巳日,下诏立景王湛为皇太子。皇帝的病情逐渐好转。

这一年,开始使用《宣明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五十八-注解

长庆元年:唐穆宗李恒的年号,公元821年。

韦雍:唐朝官员,时任幽州节度使。

弘靖:张弘靖,唐朝官员,时任幽州节度使。

硃洄:唐朝将领,硃克融之父。

硃克融:唐朝末年的一位将领,因解深州之围而受到皇帝的褒奖。

张彻:唐朝官员,时任判官。

文武孝德皇帝:唐穆宗李恒的尊号。

田弘正:唐代藩镇将领,曾任魏博节度使。

王庭凑:唐朝末年的一位节度使,以其军事行动和政治策略在当时的藩镇割据中扮演重要角色。

李愬:唐朝将领,时任魏博节度使。

牛元翼:唐朝末年的一位将领,以其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在当时的藩镇割据中占据一席之地。

裴度: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曾任宰相,以忠诚和才干著称,多次平定叛乱,维护国家统一。

两税法:唐朝中期实行的一种税收制度,按户征收钱和实物。

杨于陵:唐朝官员,时任户部尚书。

王播:唐朝末年的一位政治家和文学家,曾任宰相,以其政治才能和文学成就闻名。

杜叔良:唐代藩镇将领,曾任横海节度使。

刘元鼎:唐朝官员,时任大理卿,后为吐蕃会盟使。

论讷罗:吐蕃礼部尚书,前来唐朝求盟。

蔚州:唐代州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是当时的军事重镇。

贝州:唐代州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是当时的军事重镇。

易州:唐代州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是当时的军事重镇。

白石岭:地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是当时的军事要地。

横海军:唐代藩镇之一,位于今河北省境内,是当时的军事重镇。

饶阳:地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是当时的军事要地。

魏博节度使:唐代藩镇之一,位于今河北省境内,是当时的军事重镇。

南宫:地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是当时的军事要地。

元稹:唐代著名诗人,与白居易并称“元白”,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曾任宰相,后因政治斗争被贬。

宿州:唐代州名,位于今安徽省境内,是当时的军事重镇。

李直臣:唐代官员,因贪污被判处死刑。

牛僧孺:唐代官员,曾任御史中丞。

横海节度使:唐朝时期的藩镇之一,位于今山东东部。

深州:唐朝时期的州名,位于今河北深县。

灵武节度使:唐代藩镇之一,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是当时的军事重镇。

吐蕃:古代西藏地区的政权,唐代时与中原政权多次发生战争和外交关系。

大石山:地名,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是当时的军事要地。

淄青节度使:唐代藩镇之一,位于今山东省境内,是当时的军事重镇。

薛平:唐代藩镇将领,曾任淄青节度使。

棣州:唐代州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是当时的军事重镇。

青州:唐代州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是当时的军事重镇。

博野:地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是当时的军事要地。

义武节度使:唐代藩镇之一,位于今河北省境内,是当时的军事重镇。

陈楚:唐代藩镇将领,曾任义武节度使。

望都:地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是当时的军事要地。

北平:地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是当时的军事要地。

凤翔节度使:唐代藩镇之一,位于今陕西省境内,是当时的军事重镇。

李光颜:唐代忠武节度使,以勇猛善战著称,曾参与平定李的叛乱。

忠武节度使:唐代藩镇之一,位于今河南省境内,是当时的军事重镇。

深州行营节度使:唐代藩镇之一,位于今河北省境内,是当时的军事重镇。

宪宗:唐朝皇帝,名李纯,在位期间进行了多次征伐。

张弘靖:唐代藩镇将领,曾任幽州节度使。

平卢节度使:唐代藩镇之一,位于今山东省境内,是当时的军事重镇。

莫州:唐代州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是当时的军事重镇。

清源:地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是当时的军事要地。

弓高:地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是当时的军事要地。

下博:地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是当时的军事要地。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政治家,曾任中书舍人。

元翼:唐代藩镇将领,曾任义武节度使。

沧州:唐代州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是当时的军事重镇。

成德军:唐代藩镇之一,位于今河北省境内,是当时的军事重镇。

田布:唐朝将领,田弘正之子,曾任魏博节度使。

史宪诚:唐代魏博节度使,以权谋著称,曾试图支持李的叛乱,后因形势变化而改变态度。

魏博:唐朝时期的藩镇之一,位于今河北南部。

节度使:唐朝时期的地方军政长官,掌握一方的军政大权。

幽、镇:指幽州和镇州,唐朝时期的两个重要藩镇。

河朔:指黄河以北的地区,唐朝时期的重要军事区域。

李全略:原名王日简,唐朝将领,后改名李全略。

刘悟:唐朝末年的一位节度使,以其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在当时的藩镇割据中占据一席之地。

刘承偕:唐朝时期的监军,曾与刘悟发生冲突。

贾直言:唐朝时期的幕僚,曾劝谏刘悟。

王智兴:唐朝将领,曾任武宁节度副使。

崔群:唐朝时期的节度使,曾与王智兴发生矛盾。

智兴:指王智兴,唐朝末年的一位节度使,以其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在当时的藩镇割据中占据一席之地。

韩愈:唐朝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曾任吏部侍郎,以直言敢谏著称。

李寰:唐朝末年的一位将领,以其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在当时的藩镇割据中占据一席之地。

张平叔:唐朝末年的一位政治家和文学家,曾任户部侍郎,以其政治才能和文学成就闻名。

韦处厚:唐朝末年的一位政治家和文学家,曾任中书舍人,以其政治才能和文学成就闻名。

李渤:唐朝末年的一位政治家和文学家,曾任江州刺史,以其政治才能和文学成就闻名。

李元宗:唐朝末年的一位政治家和文学家,曾任邕州刺史,以其政治才能和文学成就闻名。

严公素:唐朝末年的一位政治家和文学家,曾任容管经略使,以其政治才能和文学成就闻名。

于方:唐朝末年的一位政治家和文学家,曾任和王傅,以其政治才能和文学成就闻名。

李逢吉:唐代宰相,曾任兵部尚书,以权谋著称,多次参与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

党项:古代西北少数民族,唐代时常与中原政权发生冲突,后逐渐融入汉族。

宣武节度使:唐代设立的军事行政区划,负责管理宣武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李:唐代宣武节度使李愿的部下,因不满李愿的统治而发动叛乱,后被平定。

韩充:唐代将领,曾任宣武节度使,以宽厚得众心著称,成功平定李的叛乱。

曹华:唐代兗海节度使,以果断著称,曾主动发兵讨伐李的叛乱。

李质:唐代将领,曾任都知兵马使,后因不满李的叛乱行为,协助平定叛乱。

窦易直:唐代浙西观察使,以果断著称,成功平定大将王国清的叛乱。

景王湛:唐代皇子,后被立为皇太子,即唐穆宗。

《宣明历》:唐代修订的历法,由僧一行主持编撰,是中国古代历法的重要成果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五十八-评注

这段古文记载了唐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主要围绕幽州、成德等地的军乱展开。文中详细描述了韦雍、张弘靖、硃克融、王庭凑等人物在动乱中的角色,以及朝廷对这些事件的应对措施。通过这些事件,我们可以看到唐朝中期藩镇割据、军权旁落的严重问题。

首先,文中提到韦雍因小将冲撞其前导而欲杖责之,结果引发河朔军士的不满,最终导致军乱。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军士与将领之间的矛盾,以及军纪松弛的问题。河朔军士不惯受杖责,说明他们在藩镇割据的背景下,已经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军事力量,对中央权威的服从度大大降低。

其次,张弘靖被囚、韦雍等人被杀的事件,进一步揭示了藩镇将领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紧张关系。张弘靖作为朝廷任命的节度使,未能有效控制军队,反而被军士囚禁,说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已经大大削弱。而军士在事后虽然后悔,但张弘靖的冷漠态度使得局势进一步恶化,最终导致硃克融被推举为留后。这一系列事件反映了藩镇将领与中央政权之间的权力博弈,以及中央政权在处理地方事务时的无力感。

再次,田弘正被王庭凑杀害的事件,进一步加剧了藩镇与中央的矛盾。田弘正作为成德节度使,本应维护中央权威,但由于其家族奢侈无度,导致河北将士不满,最终被王庭凑所杀。这一事件不仅揭示了藩镇内部的矛盾,也反映了中央政权在处理藩镇问题时的无力。田弘正的死,使得成德地区的局势更加动荡,朝廷不得不派遣裴度等人前去安抚。

此外,文中还提到两税法的弊端,以及杨于陵提出的改革建议。两税法是唐朝中期实行的一种税收制度,但由于钱重物轻,导致百姓负担加重。杨于陵建议以谷、帛代替钱币纳税,并广铸钱币,以缓解钱重物轻的问题。这一建议反映了当时经济问题的严重性,以及朝廷在财政政策上的困境。

最后,文中还提到唐朝与吐蕃的会盟事件。吐蕃派遣论讷罗前来求盟,唐朝派遣刘元鼎与之会盟。这一事件反映了唐朝与周边民族的关系,以及唐朝在处理外交事务时的策略。通过会盟,唐朝试图稳定边疆局势,避免与吐蕃发生冲突。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一系列历史事件,揭示了唐朝中期藩镇割据、军权旁落、财政困难、外交压力等多重问题。这些问题的交织,使得唐朝的统治面临严峻挑战,也为后来的安史之乱埋下了伏笔。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朝中期的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状况,以及这些因素对唐朝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这段古文记载了唐代中后期藩镇割据、叛乱频发的历史背景,反映了当时中央政权与地方藩镇之间的复杂关系。文中提到的王庭凑、硃克融等藩镇将领,多次发动叛乱,对抗中央政权,导致国家动荡不安。

文中提到的元稹与裴度的矛盾,反映了当时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元稹为了谋求宰相之位,与知枢密魏弘简勾结,阻碍裴度的军事计划。裴度上表揭露元稹等人的奸佞行为,指出朝廷内部的奸臣比外部的藩镇叛乱更为危险。这一情节揭示了唐代中后期朝廷内部的腐败与权力斗争,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文中还提到了宿州刺史李直臣因贪污被判处死刑,宦官受贿为其求情,御史中丞牛僧孺坚持要求处死李直臣。这一情节反映了唐代中后期宦官专权、贪污腐败的严重问题。牛僧孺的言论表明,法律应当用于约束有才能的人,防止他们滥用权力,危害国家。

文中还提到了横海节度使乌重胤、灵武节度使李进诚、淄青节度使薛平等藩镇将领的军事行动,反映了当时藩镇之间的混战局面。这些藩镇将领为了各自的利益,互相攻伐,导致国家陷入长期的战乱之中。

文中最后提到白居易的上言,指出了朝廷在征讨藩镇叛乱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白居易认为,朝廷赏罚不明,将领之间缺乏协调,导致军事行动屡屡失败。他建议朝廷精简军队,集中兵力,采取有效的军事策略,以尽快平定叛乱。这一建议反映了当时有识之士对国家危机的深刻认识与忧虑。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记载唐代中后期的藩镇叛乱、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以及贪污腐败等问题,揭示了当时国家面临的严重危机。这些历史事件不仅影响了唐代的政治、军事格局,也对后世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这段古文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中后期的历史背景,以及当时社会所面临的复杂问题。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唐朝晚期藩镇割据、军队腐败、朝廷无力控制的混乱局面。田布作为魏博节度使,试图平定叛乱,但由于军队内部的不和、物资匮乏以及朝廷的干预,最终失败并自杀。史宪诚趁机夺取权力,进一步加剧了河朔地区的动荡。

文中通过田布的失败,揭示了唐朝晚期藩镇割据的严重问题。藩镇将领拥兵自重,朝廷难以控制,导致国家分裂、社会动荡。田布的自杀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唐朝中央政权衰落的象征。

史宪诚的崛起反映了当时藩镇将领的野心和朝廷的无力。他利用军队的不满情绪,成功夺取权力,并最终成为魏博节度使。这一过程揭示了唐朝晚期藩镇将领如何通过内部斗争和外部叛乱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李光颜、裴度等名将的失败,进一步说明了唐朝晚期军事指挥系统的混乱。朝廷的频繁干预、监军的专权以及军队内部的腐败,使得即使是有能力的将领也难以取得胜利。这种情况最终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文中还提到了元稹与裴度的矛盾,反映了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元稹试图削弱裴度的兵权,进一步加剧了朝廷的混乱。这种内部斗争不仅削弱了朝廷的统治能力,也使得藩镇割据问题更加难以解决。

最后,文中提到的王智兴与崔群的矛盾,揭示了藩镇内部的权力斗争。王智兴的崛起和崔群的恐惧,反映了藩镇将领之间的相互猜忌和斗争。这种情况进一步加剧了唐朝晚期的社会动荡。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详细的历史事件,揭示了唐朝晚期藩镇割据、军队腐败、朝廷无力控制的混乱局面。它不仅是对当时历史事件的记录,也是对唐朝灭亡原因的深刻反思。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唐朝晚期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状况,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共同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这段古文描绘了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时期的复杂政治和军事局势。通过对王智兴、硃克融、王庭凑等历史人物的描述,展现了当时藩镇之间的权力斗争和军事冲突。韩愈的直言敢谏和裴度的政治智慧,反映了唐朝末年政治家的责任感和对国家的忠诚。

文中提到的刘悟、李光颜、王播等人物,他们的行为和决策,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局势,也反映了唐朝末年社会的动荡和不安。张平叔、韩愈、韦处厚等人的政治主张和辩论,揭示了当时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改革的必要性。

通过对李渤、李元宗、严公素等人物的描述,展现了唐朝末年地方官员的困境和挑战。王庭凑围困牛元翼的情节,反映了当时军事冲突的激烈和残酷。于方和元稹的策略,体现了当时政治家的智慧和谋略。

整体而言,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时期的历史事件,也通过人物的言行,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政治斗争的残酷性。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的描写,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唐朝末年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状况,以及当时政治家的责任感和智慧。

这段古文记载了唐代中后期一系列政治和军事事件,反映了当时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地方割据势力的动荡。裴度和元稹作为当时的宰相,因政治斗争而被罢相,显示了朝廷内部的复杂局势。裴度以忠诚和才干著称,多次平定叛乱,维护国家统一,但在权力斗争中仍不免被排挤。元稹作为著名诗人,虽然在文学上有很高成就,但在政治上却因与于方的阴谋而被贬,显示了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李逢吉作为当时的宰相,以权谋著称,多次参与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他在处理汴州事务时,提出了合理的建议,成功平定了李的叛乱,显示了其政治智慧。李的叛乱反映了当时地方割据势力的动荡,韩充和李光颜等将领的果断行动,成功平定了叛乱,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党项和吐蕃的侵扰,显示了唐代中后期边疆的不稳定。朝廷在处理这些边疆问题时,采取了灵活的策略,既通过军事手段平定叛乱,也通过外交手段安抚边疆民族,显示了唐代政府在处理边疆问题上的智慧和灵活性。

窦易直平定大将王国清的叛乱,显示了地方官员在处理内部叛乱时的果断和智慧。史宪诚的态度转变,反映了当时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政权的复杂态度,既有对抗,也有妥协。

最后,立景王湛为皇太子,显示了朝廷在皇位继承问题上的慎重和稳定。裴度多次上疏请立太子,反映了其对国家未来的关切和责任感。《宣明历》的初行,显示了唐代在科技和文化上的进步,为中国古代历法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记载一系列政治和军事事件,反映了唐代中后期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地方割据势力的动荡以及边疆的不稳定。同时,也展示了唐代政府在处理这些问题时的智慧和灵活性,以及官员们在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中的重要作用。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五十八》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95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