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沈括(1031年-1095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史学家,辽史的主要编撰者之一。他在自然科学、文学与历史学等多个领域都有杰出的贡献,尤其在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方面。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1世纪)。
内容简要:《辽史》是宋代史学家所编写的关于契丹辽朝历史的史书,详细记录了辽朝的兴衰历程。书中内容涉及辽朝的建立、政治制度、军事、外交、经济等方面。辽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唐朝后的一个强大政权,辽史不仅记载了辽朝的历代帝王与重要事件,还涉及了辽朝与宋朝、金朝等其他朝代的互动。通过对辽朝历史的详细阐述,《辽史》为后世研究契丹文化、政治制度、经济社会等提供了宝贵的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辽史-志-卷十三-原文
◎历象志中
○闰考
月度不足,是生朔虚;天行有余,是为气盈。
盈虚相悬,岁月乃牉,积牉而差,寒暑互易,百谷不成,庶政不明。
圣人验以斗柄,准以岁星,爰立闰法,信治百官。
是故闰正而月正,月正而岁正。
岁月即正,颁令考绩,无有不时。
国史正岁年以叙事,莫重于此。
辽始征历梁、唐。
入晋之后,奄有帝制,《乙未》、《大明》,历法再变。
穆宗应历六年,周用显德《钦天历》;十年,宋用建隆《应天历》。
景宗乾亨四年,宋用《乾元历》。
圣宗统和十九年,宋用《仪天历》;太平元年,宋用《崇天历》。
道宗清宁十年,宋用《明天历》;大康元年,宋用《奉元历》;大安七年,宋用《观天历》。
天祚皇帝乾统六年,宋用《纪元历》。
五代历三变,宋凡八变,辽终始再变。
历法不齐,故定朔置闰,时有不同,览者惑焉。
作《闰考》。
(表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辽史-志-卷十三-译文
在《历象志》中,有关于闰月的考察:
月亮的运行周期不够,就会产生朔望的偏差;而天体的运行周期有余,则会导致气节的盈余。盈余和不足相互交错,岁月就会发生变化,积累这些变化,寒暑就会交替,谷物就无法成熟,各种政事也无法得到妥善处理。
圣人通过观察北斗七星斗柄的位置,以及岁星(木星)的位置来验证这些变化,并制定闰月的法则,以此来信任并治理百官。因此,闰月正确了,月份也就正确了;月份正确了,年份也就正确了。岁月一旦正确,颁布命令和考核业绩就不会有不及时的情况。
国家历史通过正确的年份来记录事件,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了。辽国最初是征用梁、唐的历法。进入晋朝之后,辽国拥有了帝国的制度,《乙未》、《大明》两部历法再次发生变化。穆宗应历六年,周朝使用显德的《钦天历》;十年,宋朝使用建隆的《应天历》。景宗乾亨四年,宋朝使用《乾元历》。圣宗统和十九年,宋朝使用《仪天历》;太平元年,宋朝使用《崇天历》。道宗清宁十年,宋朝使用《明天历》;大康元年,宋朝使用《奉元历》;大安七年,宋朝使用《观天历》。天祚皇帝乾统六年,宋朝使用《纪元历》。五代时期历法变化了三次,宋朝一共变化了八次,辽国从始至终变化了两次。由于历法不统一,所以设置闰月的时间有所不同,这让读者感到困惑。因此撰写了《闰考》。
(表格内容省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辽史-志-卷十三-注解
历象志:《历象志》是古代天文历法类书籍的组成部分,记载了历法、天文观测等内容。
闰考:《闰考》是一部关于闰月和历法的研究著作,闰考即对闰月的使用和历法制定的研究。
月度不足:指月亮的运行周期与农历月份不完全对应,导致农历月份与实际月份不完全吻合。
朔虚:指月亮在农历月初时未能达到预期的位置,即月亮未能完全升起。
天行:指天体的运行,这里特指月亮的运行。
气盈:指月亮在农历月末时达到预期位置,即月亮圆满。
岁月乃牉:岁月,指时间;牉,通“判”,分开。这里指时间的分割,即时间的划分。
积牉而差:积累分割的时间差异。
寒暑互易:寒暑交替,指季节的变化。
百谷不成:百谷,指各种谷物;不成,指不成熟。这里指由于历法不精确,导致农作物不能按时成熟。
庶政不明:庶政,指国家各项政务;不明,指不明确。这里指由于历法不精确,导致国家政务处理不明确。
斗柄:北斗七星中的斗柄,古代用来指示方位和时间。
岁星:指木星,古代用来推算历法。
爰立闰法:爰,于是;闰法,指闰月的设置方法。这里指根据天文观测结果制定闰月的设置方法。
信治百官:信,确实;治,治理;百官,指所有官员。这里指通过确切的历法来治理国家。
闰正而月正:闰月设置正确,则月份也正确。
月正而岁正:月份正确,则年份也正确。
颁令考绩:颁布命令,考核官员的政绩。
国史正岁年以叙事:国史,指国家的历史记载;正岁年,指准确的年份;叙事,指记录事件。这里指国家历史记载以准确的年份为依据来记录事件。
辽:指辽朝,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
梁、唐:指梁朝和唐朝,中国历史上的两个朝代。
《乙未》、《大明》:指《乙未历》和《大明历》,是古代中国的两种历法。
穆宗应历六年:穆宗,辽朝的皇帝;应历,辽朝的年号;六年,指某年号下的第六年。
周用显德《钦天历》:周,指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周;显德,后周的年号;《钦天历》,后周的历法。
景宗乾亨四年:景宗,辽朝的皇帝;乾亨,景宗的年号;四年,指某年号下的第四年。
宋用《乾元历》:宋,指宋朝;乾元,宋朝的年号;《乾元历》,宋朝的历法。
圣宗统和十九年:圣宗,辽朝的皇帝;统和,圣宗的年号;十九年,指某年号下的第十九年。
太平元年:太平,宋朝的年号;元年,指某年号下的第一年。
道宗清宁十年:道宗,辽朝的皇帝;清宁,道宗的年号;十年,指某年号下的第十年。
大康元年:大康,辽朝的年号;元年,指某年号下的第一年。
大安七年:大安,辽朝的年号;七年,指某年号下的第七年。
天祚皇帝乾统六年:天祚皇帝,辽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乾统,天祚皇帝的年号;六年,指某年号下的第六年。
五代:指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包括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
宋:指宋朝,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
定朔置闰:定朔,指确定农历的朔日;置闰,指设置闰月。
览者惑焉:览者,阅读者;惑,疑惑。这里指阅读者对此感到疑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辽史-志-卷十三-评注
历象志中,闰考一篇,开篇即点明了历法的重要性。‘月度不足,是生朔虚;天行有余,是为气盈。’这句话揭示了月亮运行与太阳的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朔望月与回归年的不匹配问题。‘盈虚相悬,岁月乃牉,积牉而差,寒暑互易,百谷不成,庶政不明。’这里说明了由于朔望月与回归年不一致所导致的历法不准确,进而影响到农业生产和政务管理,强调了历法对于国家治理的基石作用。
‘圣人验以斗柄,准以岁星,爰立闰法,信治百官。’这句话表明了古代圣贤通过观察斗柄和岁星来制定闰法,以此来确保历法的准确性,进而使百官得以信守时令,体现了古代天文历法与政治制度之间的紧密联系。
‘是故闰正而月正,月正而岁正。岁月即正,颁令考绩,无有不时。’此段进一步阐述了闰法对于月和岁的重要调节作用,保证了时间的准确,使得颁布政令和考核政绩都能按时进行,体现了历法对于国家治理的指导意义。
‘国史正岁年以叙事,莫重于此。’这里强调了国史中正岁年的重要性,表明了历法对于国家历史记录的准确性至关重要,是历史记载的基础。
‘辽始征历梁、唐。入晋之后,奄有帝制,《乙未》、《大明》,历法再变。’这段描述了历法在历史变迁中的演变,从辽国开始,到晋朝,再到宋朝,历法经历了多次变革,反映了不同朝代对历法的重视以及历法技术的进步。
‘五代历三变,宋凡八变,辽终始再变。’这句话总结了五代、宋朝和辽国历法的变革次数,反映了这些朝代在历法研究上的投入和成就。
‘历法不齐,故定朔置闰,时有不同,览者惑焉。’这里指出了历法不统一所导致的置闰差异,给人们带来了困惑,也说明了制定《闰考》的必要性。
‘作《闰考》’最后一句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即通过《闰考》来梳理和总结历法中的闰置问题,以期为后世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