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辽史-列传-卷二十九

作者: 沈括(1031年-1095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史学家,辽史的主要编撰者之一。他在自然科学、文学与历史学等多个领域都有杰出的贡献,尤其在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方面。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1世纪)。

内容简要:《辽史》是宋代史学家所编写的关于契丹辽朝历史的史书,详细记录了辽朝的兴衰历程。书中内容涉及辽朝的建立、政治制度、军事、外交、经济等方面。辽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唐朝后的一个强大政权,辽史不仅记载了辽朝的历代帝王与重要事件,还涉及了辽朝与宋朝、金朝等其他朝代的互动。通过对辽朝历史的详细阐述,《辽史》为后世研究契丹文化、政治制度、经济社会等提供了宝贵的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辽史-列传-卷二十九-原文

萧岩寿 耶律撒剌 萧速撒 耶律挞不也 萧挞不也 萧忽古 耶律石柳

萧岩寿,乙室部人。性刚直尚气,仕重熙末。道宗即位,皇太后屡称其贤,由是进用。上出猎较,岩寿典其事,未尝高下于心,帝益重之。历文班太保、同知枢密院事。咸雍四年,从耶律仁先伐阻卜,破之,有诏留屯,亡归者众,由是镌两官。十年,讨敌烈部有功,为其部节度使。大康元年,同知南院宣徽使事,迁北面林牙。密奏乙辛以皇太子知国政,心不自安,与张孝杰数相过从,恐有阴谋,动摇太子。上悟,出乙辛为中京留守。会乙辛生日,上遣近臣耶律白斯本赐物为寿,乙辛因私属白上:“臣见奸人在朝,陛下孤危。身虽在外,窃用寒心。”白斯本还,以闻。上遣人赐乙辛车,谕曰:“无虑弗用,行将召矣。”由是反疑岩寿,出为顺义军节度使。乙辛复入为枢密使,流岩寿于乌隗路,终身拘作。岩寿虽窜逐,恒以社稷为忧,时人为之语曰:“以狼牧羊,何能久长!”三年,乙辛诬岩寿与谋废立事,执还杀之,年四十九。

乾统间,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绘像宜福殿。岩寿廉直,面折廷诤,多与乙辛忤,故及于难。

耶律撒剌,字堇隐,南院大王磨鲁古之孙。性忠直沉厚。清宁初,累迁西南面招讨使,以治称。咸雍九年,改北院大王。未几,为契丹行宫都部署。大康二年,耶律乙辛为中京留守,诏百官廷议,欲复召之,群臣无敢正言。撒剌独奏曰:“萧岩寿言乙辛有罪,不可为枢臣,故陛下出之;今复召,恐天下生疑。”进谏者三,不纳,左右为之震悚。乙辛复为枢密使,见撒剌,让曰:“与君无憾,何独异议?”撒剌曰:“此社稷计,何憾之有!”乙辛诬撒剌与速撒同谋废立,诏按无迹,出为始平军节度使。及萧讹都斡诬首,竟遣使杀之。乾统间,追封漆水郡王,绘像宜福殿,仍追赠三子官爵。

萧速撒,字秃鲁堇,突吕不部人。性沉毅。重熙间,累迁右护卫太保。蒲奴里叛,从耶律义先往讨,执首乱陶得里以归。清宁中,历北面林牙、彰国军节度使,入为北院枢密副使。咸雍十年,经略西南边,撤宋堡障,戍以皮室军,上嘉之。大康二年,知北院枢密使事。耶律乙辛权宠方盛,附丽者多至通显,速撒未尝造门。乙辛衔之,诬构速撒首谋废立。按之无验,出为上京留守。乙辛复令萧讹都斡以前事诬告,上怒,不复加讯,遣使杀之。时方盛暑,尸诸原野,容色不变,乌鹊不敢近。乾统间,追封兰陵郡王,绘像宜福殿。

耶律挞不也,字撒班,系出季父房。父高家,仕至林牙,重熙间破夏人于金肃军有功,优加赏赉。挞不也清宁中补牌印郎君,累迁永兴宫使。九年,平重元之乱,以功知点检司事,赐平乱功臣,为怀德军节度使。咸雍五年,迁遥辇克。大康三年,授北院宣徽使。耶律乙辛谋害太子,挞不也知其奸,欲杀乙辛及萧特里得、萧十三等。乙辛知之,令其党诬构挞不也与废立事,杀之。乾统间,追封漆水郡王,绘像宜福殿。

萧挞不也,字斡里端,国舅郡王高九之孙。性刚直。咸雍中,补祗候郎君。大康元年,为彰愍宫使,尚赵国公主,拜驸马都尉。三年,改同知汉人行宫都部署。与北院宣徽使耶律挞不也善,乙辛嫉之,令人诬告谋废立事。不胜搒掠,诬伏。上引问,昏聩不能自陈,遂见杀。乾统间,追封兰陵郡王,绘像宜福殿。

萧忽古,字阿斯怜,性忠直,趫捷有力。甫冠,补禁军。咸雍初,从招讨使耶律赵三讨番部之违命者。及请降,来介有能跃驼峰而上者,以儇捷相诧。赵三问左右谁能此,忽古被重铠而出,手不及峰,一跃而上,使者大骇。赵三以女妻之。帝闻,召为护卫。时北院枢密使耶律乙辛以狡佞得幸,肆行凶暴。忽古伏于桥下,伺其过,欲杀之。俄以暴雨坏桥,不果。后又欲杀于猎所,为亲友所沮。大康三年,复欲杀乙辛及萧得里特等,乙辛知而械系之。考劾不服,流于边。及太子废徙于上京,召忽古至,杀之。乾统初,追赠龙虎卫上将军。

耶律石柳,字酬宛,六院部人。祖独攧,南院大王。父安十,统军副使。石柳性刚直,有经世志。始为牌印郎君。大康初,为夷离毕郎君。时枢密使耶律乙辛诬杀皇后,谋废太子,斥忠贤,进奸党,石柳恶其所为,乙辛觉之。太子既废,以石柳附太子,流镇州。天祚即位,召为御史中丞。时方治乙辛党,有司不以为意。石柳上书曰:

臣前为奸臣所陷,斥窜边郡。

幸蒙召用,不敢隐默。

恩赏明则贤者劝,刑罚当则奸人沮。

二者既举,天下不劳而治。

臣见耶律乙辛身出寒微,位居枢要,窃权肆恶,不胜名状。

蔽先帝之明,诬陷顺圣,构害忠谠,败国罔上,自古所无。

赖庙社之休,陛下获纂成业,积年之冤,一旦洗雪。

正陛下英断,克成孝道之秋。

如萧得里特实乙辛之党,耶律合鲁亦不为早辨,赖陛下之明,遂正其事。

臣见陛下多疑,故有司顾望,不切推问。

乙辛在先帝朝,权宠无比。

先帝若以顺考为实,则乙辛为功臣,陛下岂得立耶?

先帝黜逐嬖后,诏陛下在左右,是亦悔前非也。

陛下讵可忘父雠不报,宽逆党不诛?

今灵骨未获,而求之不切。

‘《传》曰,圣人之德,无加于孝。’

昔唐德宗因乱失母,思慕悲伤,孝道益著。

周公诛飞廉、恶来,天下大悦。

今逆党未除,大冤不报,上无以慰顺考之灵,下无以释天下之愤。

怨气上结,水旱为沴。

臣愿陛下下明诏,求顺考之瘗所,尽收逆党以正邦宪,快四方忠义之心,昭国家赏罚之用,然后致治之道可得而举矣。

谨别录顺圣升遐及乙辛等事,昧死以闻。

书奏不报,闻者莫不叹惋。

乾统中,遥授静江军节度使,卒。

子马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论曰:《易》言‘履霜,坚冰至’,谨始也。

使道宗能从岩寿、撒剌之谏,后何得而诬,太子何得而废哉?

速撒、挞不也以忠言见杀,国欲无乱,得乎?

石柳之书,亦幸出于乙辛即败之后,获行其说。

有国家者,可不知人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辽史-列传-卷二十九-译文

萧岩寿,是乙室部人。性格刚直,崇尚气节,在重熙末年入仕。道宗即位后,皇太后多次称赞他的贤能,因此得到提拔。皇帝外出打猎时,萧岩寿负责此事,他从不偏袒任何一方,皇帝因此更加重视他。他历任文班太保、同知枢密院事。咸雍四年,他随耶律仁先征伐阻卜,大破敌军,皇帝下诏留下他驻守,但很多人逃亡,因此被贬两级。十年,他讨伐敌烈部有功,成为该部节度使。大康元年,他担任同知南院宣徽使事,后调任北面林牙。他秘密上奏乙辛,称皇太子知道国政,内心不安,与张孝杰多次交往,担心有阴谋,动摇太子。皇帝醒悟,将乙辛调出为中京留守。在乙辛生日时,皇帝派近臣耶律白斯本赐物祝寿,乙辛趁机私下对皇帝说:‘我见朝中有奸人,陛下孤立无援。我虽在外,但内心十分担忧。’白斯本回来后,将此事上报。皇帝派人赐给乙辛车辆,告诉他:‘不必担心不用你,我很快就会召回你。’因此开始怀疑萧岩寿,将他调出为顺义军节度使。乙辛再次入朝为枢密使,将萧岩寿流放到乌隗路,终身拘禁。萧岩寿虽然被流放,但始终忧虑国家社稷,当时人们为此说:‘用狼来牧羊,怎能长久呢!’三年,乙辛诬陷萧岩寿参与废立太子的事,将他抓回并杀害,时年四十九岁。

乾统年间,追赠萧岩寿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宜福殿绘制了他的画像。萧岩寿廉洁正直,敢于在朝廷上直言进谏,因此常与乙辛发生冲突,最终遭遇不幸。

耶律撒剌,字堇隐,是南院大王磨鲁古的孙子。性格忠诚正直,沉稳厚重。清宁初年,他多次升迁至西南面招讨使,因治理有方而著称。咸雍九年,他改任北院大王。不久后,担任契丹行宫都部署。大康二年,耶律乙辛为中京留守,皇帝下诏让百官在朝廷上讨论,想要重新召回他,但群臣无人敢直言。只有耶律撒剌上奏说:‘萧岩寿说乙辛有罪,不能担任枢臣,所以陛下将他调出;现在重新召回他,恐怕天下会生疑。’他三次进谏,但皇帝不接受,他的左右都为他感到震惊。乙辛再次成为枢密使后,见到耶律撒剌,责问他:‘与你无怨无仇,为何独自反对我?’耶律撒剌说:‘这是为了国家社稷,有什么可怨恨的!’乙辛诬陷耶律撒剌与速撒共同谋废立太子,皇帝下诏调查,但没有找到证据,将他调出为始平军节度使。后来,萧讹都斡诬告他,最终派人将他杀害。乾统年间,追封他为漆水郡王,在宜福殿绘制了他的画像,并追赠他的三个儿子官爵。

萧速撒,字秃鲁堇,是突吕不部人。性格沉稳坚毅。重熙年间,他多次升迁至右护卫太保。蒲奴里叛乱时,他随耶律义先前往征讨,抓捕了叛乱的首领陶得里。清宁年间,他历任北面林牙、彰国军节度使,后入朝为北院枢密副使。咸雍十年,他经略西南边,撤除宋堡的防御工事,用皮室军驻守,皇帝因此嘉奖他。大康二年,他担任北院枢密使。耶律乙辛权势正盛,依附他的人很多,但萧速撒从未去过他家中。乙辛对他怀恨在心,诬陷他首谋废立太子。调查后没有证据,他被调出为上京留守。乙辛再次命令萧讹都斡以旧事诬告他,皇帝大怒,不再审讯,派人将他杀害。当时正值盛夏,他的尸体被弃置在野外,但脸色不变,乌鸦都不敢靠近。乾统年间,追封他为兰陵郡王,在宜福殿绘制了他的画像。

耶律挞不也,字撒班,出自季父房。父亲高家,官至林牙,在重熙年间破夏人于金肃军有功,受到优厚的赏赐。挞不也在清宁年间补任牌印郎君,多次升迁至永兴宫使。九年,他平定了重元之乱,因功被封为点检司事,并赐予平乱功臣的称号,担任怀德军节度使。咸雍五年,他调任遥辇克。大康三年,他被任命为北院宣徽使。耶律乙辛阴谋害太子,挞不也知道他的阴谋,想要杀掉乙辛及萧特里得、萧十三等人。乙辛得知后,命令他的党羽诬陷挞不也与废立太子的事,将他杀害。乾统年间,追封他为漆水郡王,在宜福殿绘制了他的画像。

萧挞不也,字斡里端,是国舅郡王高九的孙子。性格刚直。咸雍年间,他补任祗候郎君。大康元年,他担任彰愍宫使,迎娶赵国公主,被封为驸马都尉。三年,他改任同知汉人行宫都部署。他与北院宣徽使耶律挞不也是好朋友,乙辛嫉妒他,派人诬告他谋废立太子。他经不住拷打,被迫承认。皇帝审问他时,他昏聩无法自辩,于是被杀害。乾统年间,追封他为兰陵郡王,在宜福殿绘制了他的画像。

萧忽古,字阿斯怜,性格忠诚正直,敏捷有力。刚成年时,他就补任禁军。咸雍初年,他随招讨使耶律赵三征讨番部叛乱者。在请求投降时,来使者中有一个能跳上驼峰的人,以此炫耀。耶律赵三问左右谁能做到,萧忽古身披重甲而出,手虽未触到驼峰,但一跃而上,使者十分惊讶。耶律赵三将女儿嫁给他。皇帝得知后,召他为护卫。当时北院枢密使耶律乙辛因狡猾诡诈而得宠,肆意行凶。萧忽古藏在桥下,等待他经过,想要杀他。但后来因为暴雨损坏了桥梁,未能如愿。后来他又想在狩猎时杀他,但被亲友阻止。大康三年,他又想杀乙辛及萧得里特等人,乙辛得知后将他逮捕。在审讯中他不屈服,被流放到边疆。后来太子被废,流放到上京,皇帝召见萧忽古,将他杀害。乾统初年,追赠他为龙虎卫上将军。

耶律石柳,字酬宛,是六院部人。祖父独攧,是南院大王。父亲安十,是统军副使。耶律石柳性格刚直,有治理国家的志向。最初担任牌印郎君。大康初年,担任夷离毕郎君。当时枢密使耶律乙辛诬陷皇后,阴谋废太子,排斥忠臣,提拔奸党,耶律石柳厌恶他的所作所为,乙辛察觉到了。太子被废后,因为耶律石柳支持太子,他被流放到镇州。天祚帝即位后,召回他担任御史中丞。当时正处理乙辛的党羽,有关部门并不重视。耶律石柳上书说:

我之前被奸臣陷害,被贬谪到边远的郡县。幸运的是,现在我被召回朝廷任职,不敢隐瞒。如果恩赏明确,贤人就会受到鼓励;如果刑罚得当,奸人就会受到遏制。这两者都做到了,天下就可以不用劳民伤财而得到治理。

我看到耶律乙辛出身低微,却身居要职,窃取权力,横行霸道,罪行无法一一列举。他蒙蔽了先帝的英明,诬陷顺圣,陷害忠良,败坏国家,欺骗君主,这是自古以来从未有过的。

幸亏有宗庙社稷的庇佑,陛下得以继承先帝的事业,多年的冤屈,终于得以洗清。这正显示了陛下英明的决断,能够完成孝道的大业。

如果萧得里特是耶律乙辛的同党,耶律合鲁也不早作分辨,多亏陛下英明,才纠正了这件事。我看到陛下多疑,所以有关部门犹豫不决,不积极追查。

在先帝的时候,耶律乙辛权势滔天。如果先帝认为顺考的话是真实的,那么耶律乙辛就是功臣,陛下怎么能够即位呢?先帝废黜了宠妃,下诏让陛下在身边,这也是悔过自新的表现。

陛下怎能忘记父仇不报,对叛逆之党不加以诛杀呢?现在顺考的遗骨尚未找到,寻找却不积极。

《传》说,圣人的德行,没有比孝道更重要的。过去唐德宗因战乱失去母亲,思念悲伤,孝道更加显明。周公诛杀了飞廉、恶来,天下人都感到高兴。

现在叛逆之党还未被清除,大冤尚未得到昭雪,上面无法安慰顺考的亡灵,下面无法平息天下人的愤怒。怨气上升,导致水旱灾害。

我愿陛下发布明诏,寻找顺考的安葬之地,彻底清除叛逆之党,以正国家法度,满足四方忠义之士的心愿,彰显国家赏罚的公正,这样治理国家的方法就可以得到了。

我谨慎地记录了顺圣去世及耶律乙辛等人的事情,冒死上报。

书奏上去没有得到回复,听到的人无不叹息惋惜。

乾统年间,我被远调为静江军节度使,最终去世。儿子马哥,担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评论说:《易经》中说‘踩到霜,就会结成坚冰’,这是提醒人们要谨慎开始。如果道宗能够听从岩寿、撒剌的劝谏,后事又怎么会发生诬陷和废立太子的事情呢?速撒、挞不也因为忠言被杀,国家想要不乱,可能吗?石柳的书信,也幸好是在乙辛败落后才得以实施。治理国家的人,怎能不了解人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辽史-列传-卷二十九-注解

萧岩寿:乙室部人,辽朝官员,以刚直尚气著称,曾在道宗时期受到重用。

耶律撒剌:南院大王磨鲁古之孙,辽朝官员,以忠直沉厚著称。

萧速撒:突吕不部人,辽朝官员,以沉毅著称。

耶律挞不也:系出季父房,辽朝官员,以刚直著称。

萧挞不也:国舅郡王高九之孙,辽朝官员,以刚直著称。

萧忽古:性忠直,趫捷有力,辽朝官员。

耶律石柳:六院部人,辽朝官员,以刚直有经世志著称。

重熙:辽朝皇帝耶律重熙的年号,表示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

道宗:辽朝皇帝耶律道宗,辽朝历史上的重要皇帝。

咸雍:辽朝皇帝耶律隆绪的年号,表示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

大康:辽朝皇帝耶律宗真(天祚帝)的年号,表示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

乾统:辽朝皇帝耶律延禧的年号,表示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

枢密院:辽朝中央政府的重要机构,负责军事和外交事务。

南院:辽朝政府机构之一,负责南部地区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北院:辽朝政府机构之一,负责北部地区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宜福殿:辽朝宫殿之一,用于举行重要仪式和活动。

乌隗路:辽朝的一个地名,位于辽东地区。

中京:辽朝的都城之一,位于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

上京:辽朝的都城之一,位于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

太子:辽朝皇帝的继承人,具有很高的地位。

皇后:辽朝皇帝的妻子,具有很高的地位。

夷离毕:辽朝政府机构之一,负责司法事务。

御史中丞:辽朝政府官员,负责监察和弹劾官员的不法行为。

奸臣:指奸诈的官员,指那些利用职权谋取私利、陷害忠良的官员。

斥窜:指被贬谪,被放逐到边远地区。

边郡:指边远地区的郡县,古代中国行政区划的一种。

召用:指被召回朝廷任职。

恩赏:指皇帝的恩赐和奖赏。

刑罚:指对犯罪者的惩罚。

贤者:指有德才的人。

奸人:指奸邪之人,指那些品行不端、为非作歹的人。

枢要:指重要的职位或部门。

窃权肆恶:指窃取权力,肆意作恶。

蔽先帝之明:指蒙蔽先帝的明智。

诬陷:指捏造事实陷害他人。

忠谠:指忠诚正直的人。

败国罔上:指败坏国家,欺骗上级。

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代国家的祭祀场所,也代指国家或皇权。

纂成业:指继承并完成先帝的事业。

克成孝道:指能够完成孝道。

顾望:指犹豫不决,观望不前。

权宠:指权力和宠爱。

嬖后:指皇帝宠爱的妃子。

讵可:岂可,怎么可以。

雠:指仇恨,这里指父仇。

逆党:指叛逆的党羽,指那些反对朝廷的势力。

瘗所:指埋葬的地方。

邦宪:指国家的法度。

致治之道:指达到治理国家的正确方法。

昧死以闻:指冒着死罪来报告。

《易》:指《易经》,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占卜哲学书。

履霜,坚冰至:出自《易经》,意思是踩到霜,就知道严寒即将到来,比喻事情的开始就预示着严重的结果。

岩寿、撒剌:指当时的两位忠臣。

诬:指诬陷,捏造事实陷害他人。

废:指废除,这里指废除太子。

速撒、挞不:指两位因忠言进谏而被杀害的官员。

石柳之书:指石柳所写的书。

得人:指选用合适的人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辽史-列传-卷二十九-评注

臣前为奸臣所陷,斥窜边郡。

赏析:此句开篇即点明作者自身的遭遇,用‘奸臣所陷’和‘斥窜边郡’两个词语,强烈地表达了作者遭受不公待遇的痛苦,以及对奸臣的愤慨。‘斥窜’一词,更是凸显了作者被迫离开朝廷的无奈和悲愤。

幸蒙召用,不敢隐默。

赏析:‘幸蒙召用’四字,流露出作者对皇帝的感激之情,同时也表明了作者对国家忠诚的态度。‘不敢隐默’则体现了作者面对国家大事,勇于直言的担当。

恩赏明则贤者劝,刑罚当则奸人沮。

赏析:此句提出了一种治国理念,即通过明确的赏罚制度来激励贤者,遏制奸人。‘恩赏’和‘刑罚’两个词,分别代表了国家治理的两个方面,既体现了法治精神,也彰显了仁政思想。

二者既举,天下不劳而治。

赏析:此句进一步阐述了上述治国理念的效果,即通过赏罚分明,可以使天下安定,无需劳民伤财。

臣见耶律乙辛身出寒微,位居枢要,窃权肆恶,不胜名状。

赏析:此句对耶律乙辛进行了严厉的批判,用‘窃权肆恶’四个字,概括了其罪行,揭示了其出身寒微却居高位、滥用职权、残害忠良的丑恶嘴脸。

蔽先帝之明,诬陷顺圣,构害忠谠,败国罔上,自古所无。

赏析:此句进一步揭露了耶律乙辛的罪行,用‘蔽先帝之明’、‘诬陷顺圣’、‘构害忠谠’等词语,表明其行为不仅败坏国家,还损害了皇帝的声誉,是极其恶劣的。

赖庙社之休,陛下获纂成业,积年之冤,一旦洗雪。

赏析:此句表达了对皇帝的赞誉,认为皇帝继承了祖先的基业,洗雪了多年的冤屈,体现了皇帝的英明和仁德。

正陛下英断,克成孝道之秋。

赏析:此句再次肯定了皇帝的英明决策,认为其处理国家大事,能够做到孝顺之道。

如萧得里特实乙辛之党,耶律合鲁亦不为早辨,赖陛下之明,遂正其事。

赏析:此句赞扬了皇帝明察秋毫,能够辨别是非,纠正了耶律合鲁的错误判断。

臣见陛下多疑,故有司顾望,不切推问。

赏析:此句指出皇帝多疑的缺点,导致官员们不敢大胆推问,影响了国家治理。

乙辛在先帝朝,权宠无比。先帝若以顺考为实,则乙辛为功臣,陛下岂得立耶?

赏析:此句通过对比先帝和皇帝对待乙辛的不同态度,暗示了皇帝在处理国家大事时,应避免受到个人情感的影响。

先帝黜逐嬖后,诏陛下在左右,是亦悔前非也。

赏析:此句引用了历史典故,表明先帝在晚年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采取了补救措施。

陛下讵可忘父雠不报,宽逆党不诛?

赏析:此句以反问的形式,强调了对乙辛等逆党的严惩是必要的,不能因为个人情感而宽恕。

今灵骨未获,而求之不切。

赏析:此句指出皇帝在追查乙辛等逆党罪行时,态度不够坚决,导致追查不力。

《传》曰,圣人之德,无加于孝。

赏析:此句引用了《传》中的经典语句,强调孝道在圣人道德中的重要性。

昔唐德宗因乱失母,思慕悲伤,孝道益著。

赏析:此句通过唐德宗因失母而悲伤的典故,说明了孝道在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周公诛飞廉、恶来,天下大悦。

赏析:此句引用了周公诛杀恶人的典故,表明正义的行为能够得到天下人的支持。

今逆党未除,大冤不报,上无以慰顺考之灵,下无以释天下之愤。

赏析:此句指出,如果不严惩逆党,就无法慰藉顺考的亡灵,也无法平息天下人的愤怒。

怨气上结,水旱为沴。

赏析:此句用自然现象来比喻国家政治的动荡,表明政治腐败会导致天灾人祸。

臣愿陛下下明诏,求顺考之瘗所,尽收逆党以正邦宪,快四方忠义之心,昭国家赏罚之用,然后致治之道可得而举矣。

赏析:此句提出了具体的建议,要求皇帝下明诏,严惩逆党,恢复国家法治,以平息民怨,实现国家治理。

谨别录顺圣升遐及乙辛等事,昧死以闻。

赏析:此句表明作者忠诚于国家,即使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将顺圣升遐及乙辛等事如实上报。

书奏不报,闻者莫不叹惋。

赏析:此句反映了作者忠诚于国家,但未能得到皇帝的回应,引起了人们的叹息和惋惜。

乾统中,遥授静江军节度使,卒。

赏析:此句表明作者在晚年仍然为国家效力,最终因劳累过度而去世。

子马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赏析:此句说明了作者的儿子马哥继承了父亲的遗志,继续为国家效力。

论曰:《易》言“履霜,坚冰至”,谨始也。

赏析:此句引用了《易经》中的经典语句,强调了治国之道要从细微之处开始,防微杜渐。

使道宗能从岩寿、撒剌之谏,后何得而诬,太子何得而废哉?

赏析:此句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指出皇帝应听取忠臣的谏言,避免犯下错误。

速撒、挞不也以忠言见杀,国欲无乱,得乎?

赏析:此句指出,如果皇帝不能容忍忠言,国家就会陷入混乱。

石柳之书,亦幸出于乙辛即败之后,获行其说。

赏析:此句表明,石柳之书能够在乙辛败落后得以实施,是因为国家政治的清明。

有国家者,可不知人哉!

赏析:此句强调,作为国家的领导者,必须具备识人辨人的能力,以确保国家政治的稳定。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辽史-列传-卷二十九》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941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