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沈约(441年-513年),南朝梁代文学家、史学家。沈约在文学和历史方面有深厚的造诣,《梁书》是他在担任南朝梁代史学家时所编写的历史著作。
年代:成书于南朝梁代(约6世纪)。
内容简要:《梁书》是南朝梁的官方历史,详细记载了梁朝从建立到灭亡的历史过程,主要描述了梁朝的政权更替、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军事和外交等方面。全书重点讲述了梁武帝及其后继者的治国理政,尤其突出了梁朝政治的复杂性和权力斗争的深刻性。沈约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细致描述,为后人了解梁朝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梁书》在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是中国史学的经典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梁书-本纪-卷四-原文
太宗简文皇帝,讳纲,字世缵,小字六通,高祖第三子,昭明太子母弟也。
天监二年十月丁未,生于显阳殿。
五年,封晋安王,食邑八千户。
八年,为云麾将军,领石头戍军事,量置佐吏。
九年,迁使持节、都督南北兗、青、徐、冀五州诸军事、宣毅将军、南兗州刺史。
十二年,入为宣惠将军、丹阳尹。
十三年,出为使持节、都督荆、雍、梁、南北秦、益、宁七州诸军事、南蛮校尉、荆州刺史,将军如故。
十四年,徙为都督江州诸军事、云麾将军、江州刺史,持节如故。
十七年,征为西中郎将、领石头戍军事,寻复为宣惠将军、丹阳尹,加侍中。
普通元年,出为使持节、都督益、宁、雍、梁、南北秦、沙七州诸军事、益州刺史;未拜,改授云麾将军、南徐州刺史。
四年,徙为使持节、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郢州之竟陵司州之随郡诸军事,平西将军、宁蛮校尉、雍州刺史。
五年,进号安北将军。
七年,权进都督荆、益、南梁三州诸军事。
是岁,丁所生穆贵嫔丧,上表陈解,诏还摄本任。
中大通元年,诏依先给鼓吹一部。
二年,征为都督南扬、徐二州诸军事、骠骑将军、扬州刺史。
三年四月乙巳,昭明太子薨。
五月丙申,诏曰:‘非至公无以主天下,非博爱无以临四海。所以尧舜克让,惟德是与;文王舍伯邑考而立武王,格于上下,光于四表。今岱宗牢落,天步艰难,淳风犹郁,黎民未乂,自非克明克哲,允武允文,岂能荷神器之重,嗣龙图之尊。晋安王纲,文义生知,孝敬自然,威惠外宣,德行内敏,群后归美,率土宅心。可立为皇太子。’
七月乙亥,临轩策拜,以修缮东宫,权居东府。
四年九月,移还东宫。
太清三年五月丙辰,高祖崩。
辛巳,即皇帝位。
诏曰:‘朕以不造,夙丁闵凶。大行皇帝奄弃万国,攀慕号絺,厝身靡所。猥以寡德,越居民上,茕茕在疚,罔知所托,方赖籓辅,社稷用安。谨遵先旨,顾命遗泽,宜加亿兆。可大赦天下。’
壬午,诏曰:‘育物惟宽,驭民惟惠,道著兴王,本非隶役。或开奉国,便致擒虏,或在边疆,滥被抄劫。二邦是竞,黎元何罪!朕以寡昧,创承鸿业,既临率土,化行宇宙,岂欲使彼独为匪民。诸州见在北人为奴婢者,并及妻儿,悉可原放。’
癸未,追谥妃王氏为简皇后。
六月丙戌,以南康嗣王会理为司空。
丁亥,立宣城王大器为皇太子。
壬辰,封当阳公大心为寻阳郡王,石城公大款为江夏郡王,宁国公大临为南海郡王,临城公大连为南郡王,西豊公大春为安陆郡王,新涂公大成为山阳郡王,临湘公大封为宜都郡王。
秋七月甲寅,广州刺史元景仲谋应侯景,西江督护陈霸先起兵攻之,景仲自杀,霸先迎定州刺史萧勃为刺史。
戊辰,以吴郡置吴州,以安陆王大春为刺史。
庚午,以司空南康嗣王会理兼尚书令,南海王大临为扬州刺史,新兴王大庄为南徐州刺史。
是月,九江大饥,人相食十四五。
八月癸卯,征东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南徐州刺史萧渊藻薨。
冬十月丁未,地震。
十二月,百济国遣使献方物。
大宝元年春正月辛亥朔,以国哀不朝会。
诏曰:
盖天下者,至公之神器,在昔三五,不获已而临莅之。
故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
轩冕之华,傥来之一物。
太祖文皇帝含光大之量,启西伯之基。
高祖武皇帝道洽二仪,智周万物。
属齐季荐瘥,彝伦剥丧,同气离入苑之祸,元首怀无厌之欲,乃当乐推之运,因亿兆之心,承彼掎角,雪兹仇耻。
事非为己,义实从民。
故功成弗居,卑宫菲食,大慈之业普薰,汾阳之诏屡下。
于兹四纪,无得而称。
朕以寡昧,哀茕孔棘,生灵已尽,志不图全,僶俛视阴,企承鸿绪。
悬旌履薄,未足云喻。
痛甚愈迟,谅暗弥切。
方当玄默在躬,栖心事外。
即王道未直,天步犹艰,式凭宰辅,以弘庶政。
履端建号,仰惟旧章。
可大赦天下,改太清四年为大宝元年。
丁巳,天雨黄沙。
己未,太白经天,辛酉乃止。
西魏寇安陆,执司州刺史柳仲礼,尽没汉东之地。
丙寅,月昼见。
癸酉,前江都令祖皓起义,袭广陵,斩贼南兖州刺史董绍先。
侯景自帅水步军击皓。
二月癸未,景攻陷广陵,皓等并见害。
丙戌,以安陆王大春为东扬州刺史。
省吴州,如先为郡。
诏曰:
近东垂扰乱,江阳纵逸。
上宰运谋,猛士雄奋,吴、会肃清,济、兖澄谧,京师畿内,无事戎衣。
朝廷达宫,斋内左右,并可解严。
乙巳,以尚书仆射王克为左仆射。
是月,邵陵王纶自寻阳至于夏口,郢州刺史南平王恪以州让纶。
丙午,侯景逼太宗幸西州。
夏五月庚午,征北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鄱阳嗣王范薨。
自春迄夏,大饥,人相食,京师尤甚。
六月辛巳,以南郡王大连行扬州事。
庚子,前司州刺史羊鸦仁自尚书省出奔西州。
秋七月戊辰,贼行台任约寇江州,刺史寻阳王大心以州降约。
是月,以南郡王大连为江州刺史。
八月甲午,湘东王绎遣领军将军王僧辩率众逼郢州。
乙亥,侯景自进位相国,封二十郡为汉王。
邵陵王纶弃郢州走。
冬十月乙未,侯景又逼太宗幸西州曲宴,自加宇宙大将军、都督六合诸军事。
立皇子大钧为西阳郡王,大威为武宁郡王,大球为建安郡王,大昕为义安郡王,大挚为绥建郡王,大圜为乐梁郡王。
壬寅,景害南康嗣王会理。
十一月,任约进据西阳,分兵寇齐昌,执衡阳王献送京师,害之。
湘东王绎遣前宁州刺史徐文盛督众军拒约。
南郡王前中兵张彪起义于会稽若邪山,攻破浙东诸县。
二年春二月,邵陵王纶走至安陆董城,为西魏所攻,军败,死。
三月,侯景自帅众西寇。
丁未,发京师,自石头至新林,舳舻相接。
四月,至西阳。
乙亥,景分遣伪将宋子仙、任约袭郢州。
丙子,执刺史萧方诸。
闰月甲子,景进寇巴陵,湘东王绎所遣领军将军王僧辩连战不能克。
五月癸未,湘东王驿遣游击将军胡僧祐、信州刺史陆法和援巴陵,景遣任约帅众拒援军。
六月甲辰,僧祐等击破任约,擒之。
乙巳,景解围宵遁,王僧辩督众军追景。
庚申,攻鲁山城,克之,获魏司徒张化仁、仪同门洪庆。
辛酉,进围郢州,下之,获贼帅宋子仙等。
鄱阳王故将侯瑱起兵,袭伪仪同于庆于豫章,庆败走。
秋七月丁亥,侯景还至京师。
辛丑,王僧辩军次湓城,贼行江州事范希荣弃城走。
八月丙午,晋熙人王僧振、郑宠起兵袭郡城,伪晋州刺史夏侯威生、仪同任延遁走。
戊午,侯景遣卫尉卿彭俊、厢公王僧贵率兵入殿,废太宗为晋安王,幽于永福省。
害皇太子大器、寻阳王大心、西阳王大钧、武宁王大威、建平王大球、义安王大昕及寻阳王诸子二十人。
矫为太宗诏,禅于豫章嗣王栋,大赦改年。
遣使害南海王大临于吴郡,南郡王大连于姑孰,安陆王大春于会稽,新兴王大庄于京口。
冬十月壬寅,帝谓舍人殷不害曰:
吾昨夜梦吞土,卿试为我思之。
不害曰:
昔重耳馈塊,卒还晋国。
陛下所梦,得符是乎。
及王伟等进觞于帝曰:
丞相以陛下忧愤既久,使臣上寿。
帝笑曰:
寿酒,不得尽此乎?
于是并赉酒肴、曲项琵琶,与帝饮。
帝知不免,乃尽酣,曰:
不图为乐一至于斯!
既醉寝,伟乃出,俊进土囊,王修纂坐其上,于是太宗崩于永福省,时年四十九。
贼伪谥曰明皇帝,庙称高宗。
明年,三月癸丑,王僧辩率前百官奉梓宫升朝堂,世祖追崇为简文皇帝,庙曰太宗。
四月乙丑,葬庄陵。
初,太宗见幽絷,题壁自序云:
“有梁正士兰陵萧世缵,立身行道,终始如一,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弗欺暗室,岂况三光,数至于此,命也如何!”
又为《连珠》二首,文甚凄怆。
太宗幼而敏睿,识悟过人,六岁便属文,
高祖惊其早就,弗之信也。
乃于御前面试,辞采甚美。
高祖叹曰:
“此子,吾家之东阿。”
既长,器宇宽弘,未尝见愠喜。
方颊豊下,须鬓如画,眄睐则目光烛人。
读书十行俱下。
九流百氏,经目必记;篇章辞赋,操笔立成。
博综儒书,善言玄理。
自年十一,便能亲庶务,
历试蕃政,所在有称。
在穆贵嫔忧,哀毁骨立,
昼夜号泣不绝声,
所坐之席,沾湿尽烂。
在襄阳拜表北伐,
遣长史柳津、司马董当门,
壮武将军杜怀宝、振远将军曹义宗等众军进讨,
克平南阳、新野等郡,
魏南荆州刺史李志据安昌城降,
拓地千余里。
及居监抚,
多所弘宥,
文案簿领,纤毫不可欺。
引纳文学之士,
赏接无倦,
恒讨论篇籍,
继以文章。
高祖所制《五经讲疏》,
尝于玄圃奉述,
听者倾朝野。
雅好题诗,
其序云:
“余七岁有诗癖,长而不倦。”
然伤于轻艳,
当时号曰“宫体”。
所著《昭明太子传》五卷,《诸王传》三十卷,《礼大义》二十卷,《老子义》二十卷,《庄子义》二十卷,《长春义记》一百卷,《法宝连璧》三百卷,
并行于世焉。
史臣曰:
太宗幼年聪睿,令问夙标,
天才纵逸,冠于今古。
文则时以轻华为累,
君子所不取焉。
及养德东朝,
声被夷夏,
洎乎继统,
实有人君之懿矣。
方符文、景,
运钟《屯》、《剥》,
受制贼臣,
弗展所蕴,
终罹怀、愍之酷,
哀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梁书-本纪-卷四-译文
太宗简文皇帝,名叫纲,字世缵,小名六通,是高祖的第三个儿子,昭明太子的弟弟。天监二年(公元503年)十月丁未日,他出生在显阳殿。
天监五年,他被封为晋安王,食邑八千户。
天监八年,他被任命为云麾将军,负责石头戍军事,并安排了佐吏。
天监九年,他被提升为使持节、都督南北兖、青、徐、冀五州诸军事、宣毅将军、南兖州刺史。
天监十二年,他被调回京城,担任宣惠将军、丹阳尹。
天监十三年,他再次外出,担任使持节、都督荆、雍、梁、南北秦、益、宁七州诸军事、南蛮校尉、荆州刺史,军职不变。
天监十四年,他被调任都督江州诸军事、云麾将军、江州刺史,持节如故。
天监十七年,他被征召为西中郎将、领石头戍军事,不久后又恢复宣惠将军、丹阳尹的职务,并加封侍中。
普通元年(公元520年),他外出担任使持节、都督益、宁、雍、梁、南北秦、沙七州诸军事、益州刺史;未及就任,改任云麾将军、南徐州刺史。
普通四年,他被调任使持节、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郢州之竟陵司州之随郡诸军事,平西将军、宁蛮校尉、雍州刺史。
普通五年,他被晋升为安北将军。
普通七年,他暂时被提升为都督荆、益、南梁三州诸军事。
这一年,他的生母穆贵嫔去世,他上表请求辞职,但皇帝下诏让他返回原职。
中大通元年(公元529年),皇帝下诏按照之前的安排提供一部鼓吹。
中大通二年,他被征召为都督南扬、徐二州诸军事、骠骑将军、扬州刺史。
中大通三年四月乙巳日,昭明太子去世。
五月丙申日,皇帝下诏说:‘不公正的人无法统治天下,不博爱的人无法治理四海。因此,尧舜能够谦让,只因为他们有德;文王舍弃伯邑考而立武王,得到上下的认可,光照四方。现在国家衰微,天命艰难,风俗仍沉郁,百姓尚未安定,如果不是明智且有德,如何能承担神器之重,继承龙图之尊?晋安王纲,自幼懂得文义,孝顺自然,威严和恩惠都表现在外面,德行和才智都表现在里面,众人都对他赞誉有加,全国上下都对他充满敬意。可以立他为皇太子。’
七月乙亥日,皇帝在宫殿上举行策封仪式,让他暂时居住在东府。
中大通四年九月,他被调回东宫。
太清三年(公元549年)五月丙辰日,高祖去世。
辛巳日,他即位为皇帝。下诏说:‘我因为不才,早早地遭遇不幸。先帝弃世,我悲痛欲绝,无处安身。以我微薄的德行,越级担任君主,孤独而痛苦,不知所依,正依赖藩镇的辅佐,国家才能安定。我谨遵先帝的遗愿,继承他的恩泽,应该让亿兆百姓受益。可以大赦天下。’
壬午日,下诏说:‘养育万物要宽容,治理百姓要仁惠,这些道理在兴王时已经显现,本来就不是奴隶的职责。有些人因为贡献而招致俘虏,有些人在边疆被无端掠夺。两个国家争斗,百姓有什么罪过!我因为愚昧,继承了大业,既然统治了全国,就要使天下太平,怎么能让那些人成为罪人。现在各州中还有被北人当作奴婢的人,以及他们的妻子和孩子,都可以释放。’
癸未日,追封妃子王氏为简皇后。
六月丙戌日,任命南康嗣王会理为司空。
丁亥日,立宣城王大器为皇太子。
壬辰日,封当阳公大心为寻阳郡王,石城公大款为江夏郡王,宁国公大临为南海郡王,临城公大连为南郡王,西豊公大春为安陆郡王,新涂公大成为山阳郡王,临湘公大封为宜都郡王。
秋七月甲寅日,广州刺史元景仲谋反,西江督护陈霸先起兵攻打他,景仲自杀,霸先迎接定州刺史萧勃为刺史。
戊辰日,将吴郡设立为吴州,任命安陆王大春为刺史。
庚午日,任命司空南康嗣王会理兼任尚书令,南海王大临为扬州刺史,新兴王大庄为南徐州刺史。
这个月,九江发生大饥荒,人吃人现象持续了十四五天。
八月癸卯日,征东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南徐州刺史萧渊藻去世。
冬十月丁未日,发生地震。
十二月,百济国派遣使者献上珍奇物品。
大宝元年春天正月辛亥日,因为国家哀悼,所以没有举行朝会。皇帝下诏说:“天下是至高无上的公共神器,在古代的圣君统治下,不得已才亲自管理。因此,帝王的功绩,不过是圣人的日常事务。那些华丽的官帽,不过是偶然得到的东西。太祖文皇帝胸怀宽广,为西伯奠定了基础。高祖武皇帝的道德融通天地,智慧周遍万物。在齐朝末年,瘟疫肆虐,礼制沦丧,同宗的兄弟之间发生了祸乱,君主怀有无尽的欲望,正逢乐推的时机,顺应亿万民众的心愿,承继前人的事业,雪洗仇恨和耻辱。事情不是为了自己,而是出于对民众的义务。因此,功成不居,居住简陋的宫殿,饮食清淡,大慈的事业普及,汾阳的诏书屡次下达。至今已经四十年,没有可以称道的地方。我以愚昧无知,感到哀伤痛苦,生灵已经耗尽,我的志向不图保全,低头看天,希望继承先祖的遗业。悬挂旌旗,行走薄冰,不足以形容我的心情。痛苦越深,忧虑越切。现在应该保持沉默,把心事放在外面。即使王道尚未直接实现,天命仍然艰难,要依靠宰辅,来推行各项政务。建立新的纪元,仰望旧有的规章。可以大赦天下,将太清四年改为大宝元年。”丁巳日,天空下起了黄沙。己未日,太白星横贯天空,辛酉日才停止。西魏侵犯安陆,捉住了司州刺史柳仲礼,汉东之地全部沦陷。丙寅日,月亮白天出现。癸酉日,前江都令祖皓起义,袭击广陵,斩杀了贼军的南兖州刺史董绍先。侯景亲自率领水陆军队攻打祖皓。二月癸未日,侯景攻陷广陵,祖皓等人都被杀害。丙戌日,任命安陆王大春为东扬州刺史。撤销吴州,恢复原来的郡制。诏书说:“最近东部边境动荡,江阳放纵。宰辅运筹帷幄,猛士英勇奋发,吴、会地区安定,济、兖地区平静,京城附近没有战事。朝廷的高级官员,宫内的左右亲信,都可以解除警戒。”乙巳日,任命尚书仆射王克为左仆射。这个月,邵陵王纶从寻阳到夏口,郢州刺史南平王恪把州让给了纶。丙午日,侯景逼迫太宗逃往西州。夏天五月庚午日,征北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鄱阳嗣王范去世。从春天到夏天,发生了大饥荒,人吃人,京城尤其严重。六月辛巳日,任命南郡王大连代理扬州事务。庚子日,前司州刺史羊鸦仁从尚书省逃往西州。秋天七月戊辰日,贼军的行台任约侵犯江州,刺史寻阳王大心把州城投降给了任约。这个月,任命南郡王大连为江州刺史。八月甲午日,湘东王绎派遣领军将军王僧辩率领军队逼近郢州。乙亥日,侯景自封为相国,封二十郡为汉王。邵陵王纶放弃郢州逃跑。冬天十月乙未日,侯景再次逼迫太宗逃往西州,举行曲宴,自称宇宙大将军、都督六合诸军事。立皇子大钧为西阳郡王,大威为武宁郡王,大球为建安郡王,大昕为义安郡王,大挚为绥建郡王,大圜为乐梁郡王。壬寅日,侯景杀害了南康嗣王会理。十一月,任约进军占据西阳,分兵侵犯齐昌,捉住了衡阳王献,把他送到京师杀害。湘东王绎派遣前宁州刺史徐文盛督率军队抵抗任约。南郡王前中兵张彪在会稽若邪山起义,攻破了浙东的各个县城。
二年春天二月,邵陵王纶逃到安陆董城,被西魏攻打,军队战败,死去。三月,侯景亲自率领军队西征。丁未日,从京城出发,从石头城到新林,船只相连。四月,到达西阳。乙亥日,侯景分遣伪将宋子仙、任约袭击郢州。丙子日,捉住了刺史萧方诸。闰月甲子日,侯景进军侵犯巴陵,湘东王绎派遣的领军将军王僧辩连续作战不能取胜。五月癸未日,湘东王派遣的使者胡僧祐、信州刺史陆法和援助巴陵,侯景派遣任约率领军队抵抗援军。六月甲辰日,胡僧祐等人击败了任约,并生擒了他。乙巳日,侯景解围夜逃,王僧辩督率军队追击侯景。庚申日,攻打鲁山城,攻克了城池,俘虏了魏国的司徒张化仁、仪同门洪庆。辛酉日,进军包围郢州,攻克了城池,俘虏了贼军的将领宋子仙等人。鄱阳王旧将侯瑱起兵,袭击了伪仪同于庆于豫章,于庆战败逃跑。秋天七月丁亥日,侯景回到京城。辛丑日,王僧辩的军队驻扎在湓城,贼军的江州事务范希荣弃城逃跑。八月丙午日,晋熙人王僧振、郑宠起兵袭击郡城,伪晋州刺史夏侯威生、仪同任延逃跑。戊午日,侯景派遣卫尉卿彭俊、厢公王僧贵率领军队进入宫殿,废黜太宗为晋安王,幽禁在永福省。杀害了皇太子大器、寻阳王大心、西阳王大钧、武宁王大威、建平王大球、义安王大昕以及寻阳王的二十个儿子。伪造太宗的诏书,把帝位禅让给豫章嗣王萧栋,大赦天下,改年号。派遣使者杀害了南海王大临在吴郡,南郡王大连在姑孰,安陆王大春在会稽,新兴王大庄在京口。冬天十月壬寅日,皇帝对舍人殷不害说:“我昨晚梦见吞土,你试着为我分析一下。”殷不害说:“过去重耳赠送土块,最终回到了晋国。陛下所梦,是不是得到了象征呢?”等到王伟等人向皇帝敬酒时说:“丞相因为陛下忧虑愤懑已久,让我来敬酒。”皇帝笑着说:“寿酒,难道不能喝完吗?”于是他们一起饮酒,皇帝知道无法逃脱,于是喝得大醉,说:“没想到快乐竟然到了这种地步!”喝醉后睡觉,王伟就离开了,彭俊进献土囊,王修纂坐在上面,于是太宗在永福省去世,时年四十九岁。贼人伪谥他为明皇帝,庙号高宗。
第二年,三月癸丑日,王僧辩率领前朝百官把皇帝的灵柩抬到朝堂,世祖追尊他为简文皇帝,庙号太宗。四月乙丑日,安葬在庄陵。
起初,太宗被囚禁时,在墙上题诗自述说:‘有位梁朝的正直之士,兰陵人萧世缵,他立身行事,始终如一,就像风雨交加,鸡鸣不止。即使在暗室中也不欺骗,更不用说面对日月星辰了,如今落到这个地步,这是命运的安排又如何呢!’他还写了《连珠》两首,文辞非常凄凉。太宗自幼聪明睿智,悟性过人,六岁就开始写文章,高祖对他的早慧感到惊讶,不相信这是真的。于是高祖在御前面试了他,发现他的文采非常出众。高祖感叹说:‘这个孩子,是我们家的东阿。’太宗长大后,气度宽宏,从未表现出愠怒或喜悦。他的脸庞丰满,胡须头发像画一样美,眼神锐利,目光如炬。他读书可以一目十行,看到的各种流派和百家学说都能记住;写文章和赋诗,一挥而就。他广泛阅读儒家经典,擅长谈论玄妙的道理。自十一岁起,他就能亲自处理政务,历任试官,所到之处都有好评。在穆贵嫔去世时,他悲痛欲绝,骨瘦如柴,日夜哭泣,声音不断,坐过的席子都湿透了。在襄阳上表请求北伐时,他派遣长史柳津、司马董当门,壮武将军杜怀宝、振远将军曹义宗等将领率军进攻,平定了南阳、新野等郡,魏南荆州刺史李志据守安昌城投降,开拓了千余里的土地。在他担任监抚期间,他宽宏大量,对待文案簿领一丝不苟。他引荐接纳文学之士,对待他们热情而不倦怠,经常讨论书籍,接着撰写文章。高祖所撰写的《五经讲疏》,太宗曾在玄圃朗读,听众遍布朝廷和民间。他非常喜欢写诗,他在诗序中说:‘我七岁就有写诗的癖好,长大后也不厌倦。’然而他的诗过于轻浮艳丽,当时被称为‘宫体’。他著有《昭明太子传》五卷,《诸王传》三十卷,《礼大义》二十卷,《老子义》二十卷,《庄子义》二十卷,《长春义记》一百卷,《法宝连璧》三百卷,这些作品都在世上流传。
史臣评论说:太宗自幼聪慧,声名早就闻名,天赋横溢,超越古今。他的文风有时过于轻浮,这是君子所不取的。等到他在东朝修养品德,声名远播,及至继承皇位,确实有君主的美好品质。正逢文景之治,时运如同《屯》、《剥》卦,却被奸臣所制,无法施展他的才华,最终遭受怀、愍之祸,实在令人哀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梁书-本纪-卷四-注解
太宗简文皇帝:太宗简文皇帝是指南朝梁的皇帝萧纲,即简文帝。他是梁武帝萧衍的第三子,因其在位时的年号‘大通’而得尊号‘太宗’。
讳纲:讳是古代对尊长或先人名字的避讳,纲是简文帝的名字。
字世缵:字是古代文人除了名之外另外取的一个字,世缵是简文帝的字。
小字六通:小字是古代对皇帝、贵族等尊贵人物的昵称,六通是简文帝的小字。
高祖:指萧衍,南朝梁的开国皇帝。
昭明太子:昭明太子是简文帝的哥哥,即萧统,他在位期间推崇文学,是南朝梁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母弟:母弟是指同母亲所生的弟弟。
天监:天监是南朝梁的年号,由梁武帝萧衍在位期间使用。
显阳殿:显阳殿是古代宫殿的名称,此处指简文帝出生的宫殿。
晋安王:指封王为晋安王。
食邑:食邑是指封王时所赐予的封地,食邑八千户即封地有八千户的赋税。
云麾将军:云麾将军是古代官职,属于武官,掌管军事。
石头戍军事:石头戍军事是指负责石头城(南京城西北的一座军事要塞)的军事事务。
使持节:使持节是古代官职,代表皇帝行使权力,有节杖作为凭证。
都督:都督是古代官职,负责某一地区的军事和行政。
宣毅将军:宣毅将军是古代官职,属于武官,掌管军事。
南兗州:南兗州是古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江苏省。
宣惠将军:宣惠将军是古代官职,属于武官,掌管军事。
丹阳尹:丹阳尹是古代官职,负责丹阳(南京)地区的行政。
南蛮校尉:南蛮校尉是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
荆州:荆州是古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湖北省。
江州:江州是古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江西省。
西中郎将:西中郎将是古代官职,属于武官,掌管军事。
侍中:侍中是古代官职,属于内官,负责皇帝的日常事务。
大赦天下:大赦天下是指皇帝宣布赦免全国罪犯。
南康嗣王会理:指南康王萧会理的继承人。
宣城王大器:宣城王大器是指被封为宣城王的萧大器。
当阳公大心:当阳公大心是指被封为当阳公的萧大心。
石城公大款:石城公大款是指被封为石城公的萧大款。
宁国公大临:宁国公大临是指被封为宁国公的萧大临。
临城公大连:临城公大连是指被封为临城公的萧大连。
西豊公大春:西豊公大春是指被封为西豊公的萧大春。
新涂公大成为山阳郡王:新涂公大成为山阳郡王是指被封为新涂公并担任山阳郡王的萧大成。
临湘公大封为宜都郡王:临湘公大封为宜都郡王是指被封为临湘公并担任宜都郡王的萧大封。
广州刺史:广州刺史是古代官职,负责广州地区的行政。
元景仲:元景仲是指广州刺史元景仲。
陈霸先:陈霸先是南朝陈的开国皇帝,此处是指他起兵攻打元景仲。
侯景:侯景是南朝梁末年的一个叛将。
萧渊藻:萧渊藻是南朝梁的将领。
百济国:百济国是古代朝鲜半岛上的一个国家。
方物:方物是指异国他乡的特产或珍奇物品。
大宝元年:指南朝梁的梁武帝萧衍所建立的年号,即公元550年。
春正月辛亥朔:指春季的第一个月的第一天,即农历的正月初一。
国哀:指国家有重大丧事,因此不举行朝会。
至公之神器:指天下,古代认为天下是至高无上的宝物。
三五:指古代的三个圣王,即黄帝、颛顼、帝喾。
轩冕:指古代官员的冠服,代指官位。
太祖文皇帝:指南朝梁的建立者萧道成,庙号太祖。
高祖武皇帝:指萧道成的儿子萧赜,庙号高祖。
西伯:指周文王姬昌,古代圣王之一。
属齐季荐瘥:指齐朝末年政治腐败,国家衰败。
彝伦剥丧:指道德沦丧,社会风气败坏。
同气离入苑之祸:指同宗兄弟之间发生祸乱。
元首:指皇帝。
乐推之运:指皇帝顺应民意,得到民众的支持。
亿兆之心:指天下百姓的心意。
承彼掎角:指接受他人的帮助和支持。
雪兹仇耻:指洗刷仇恨和耻辱。
事非为己:指行事不是为了自己。
义实从民:指行事是为了民众的利益。
功成弗居:指功成不居,谦逊自持。
卑宫菲食:指居住简陋,饮食简单,表示节俭。
大慈之业普薰:指以慈悲为怀,广施恩惠。
汾阳之诏:指皇帝下发的诏书,内容不详。
四纪:指四十年,古代以三十岁为一纪。
天雨黄沙:指天空下起黄沙,形容天气恶劣。
太白经天:指太白星(金星)横跨天空,古代认为是不祥之兆。
司州刺史:指负责管理司州的官员。
汉东之地:指汉水以东的地区。
月昼见:指月亮在白天出现,古代认为是不祥之兆。
江都令:指江都县的县令。
广陵:指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
南兗州刺史:指南兗州的行政长官。
东扬州刺史:指东扬州的行政长官。
省吴州:指撤销吴州的行政地位。
京师畿内:指京城及其周边地区。
斋内左右:指宫廷中的官员。
尚书仆射:指尚书省的副长官。
邵陵王纶:指南朝梁的邵陵王萧纶。
夏口:指现在的湖北省武汉市夏口区。
太宗:指萧统,南朝梁的第二位皇帝,字德施,是梁武帝萧衍的长子。
鄱阳嗣王范:指鄱阳王萧范的继承人。
征北将军:指负责北方军事的将军。
开府仪同三司:指高级官员的官职。
大饥:指严重的饥荒。
相食:指人因饥荒而相互食用。
南郡王大连:指南郡王萧大连。
江州刺史:指江州的行政长官。
湘东王绎:指湘东王萧绎,南朝梁的皇帝之一。
领军将军:指负责领军的高级军官。
王僧辩:指南朝梁的将领。
相国:指宰相,古代国家最高行政长官。
汉王:指封王为汉王。
西州:指现在的四川省西部地区。
宇宙大将军:指封王为宇宙大将军。
都督六合诸军事:指负责统帅六合(古代指天下)的军事。
皇子:指皇帝的儿子。
西阳郡王:指封王为西阳郡王。
武宁郡王:指封王为武宁郡王。
建安郡王:指封王为建安郡王。
义安郡王:指封王为义安郡王。
绥建郡王:指封王为绥建郡王。
乐梁郡王:指封王为乐梁郡王。
西阳:指现在的湖北省西部地区。
齐昌:指现在的湖北省武汉市齐昌区。
衡阳王献:指衡阳王萧献。
宁州刺史:指宁州的行政长官。
浙东诸县:指浙江省东部地区各县。
安陆董城:指安陆的董城。
石头:指石头城,即现在的南京市。
新林:指新林,即现在的南京市新林街道。
舳舻相接:指船只连成一片,形容船队庞大。
伪将宋子仙:指叛军的将领宋子仙。
任约:指叛军的将领任约。
巴陵:指现在的湖南省岳阳市巴陵区。
湘东王绎所遣领军将军王僧辩:指湘东王萧绎派遣的领军将军王僧辩。
鲁山城:指鲁山城,即现在的湖北省随州市鲁山县。
魏司徒张化仁:指魏国的司徒张化仁。
仪同门洪庆:指仪同三司门洪庆。
鄱阳王故将侯瑱:指鄱阳王萧瑱的旧部侯瑱。
豫章:指现在的江西省南昌市。
庆:指叛军的将领庆。
京师:指京城,即现在的南京市。
永福省:指永福省,即太宗被囚禁的地方。
皇太子大器:指皇太子萧大器。
寻阳王大心:指寻阳王萧大心。
西阳王大钧:指西阳王萧大钧。
武宁王大威:指武宁王萧大威。
建平王大球:指建平王萧大球。
义安王大昕:指义安王萧大昕。
绥建王大挚:指绥建王萧大挚。
乐梁王大圜:指乐梁王萧大圜。
南海王大临:指南海王萧大临。
安陆王大春:指安陆王萧大春。
新兴王大庄:指新兴王萧大庄。
舍人:指皇帝的近臣。
殷不害:指殷不害,皇帝的近臣。
重耳:指晋文公重耳,春秋时期晋国的君主。
馈塊:指赠送食物。
晋国:指春秋时期的晋国。
王伟:指王伟,侯景的亲信。
卫尉卿:指卫尉的副长官。
厢公:指厢公,官职不详。
豫章嗣王栋:指豫章王萧栋的继承人。
吴郡:指现在的浙江省杭州市。
姑孰:指现在的安徽省黄山市。
会稽:指现在的浙江省绍兴市。
京口:指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
梓宫:指皇帝的棺木。
世祖:指南朝梁的皇帝萧衍,庙号世祖。
简文皇帝:指南朝梁的皇帝萧纲,庙号简文皇帝。
幽絷:指被囚禁或拘禁。
题壁自序:指在墙壁上题写自己的自序。
梁正士:指梁朝的正直之士。
兰陵萧世缵:指萧统的家族,兰陵是萧氏的封地。
立身行道:指树立正确的道德品质并遵循正道。
终始如一:指始终如一,不改变。
风雨如晦:比喻形势险恶,如同风雨交加的夜晚。
鸡鸣不已:比喻不停地努力或奋斗。
弗欺暗室:指即使在没有人看到的地方也不欺骗他人。
三光:指日、月、星,代表光明和正义。
数至于此:指命运使然,到了这个地步。
命也如何:表示对命运的无奈和疑问。
连珠:一种文体,以对仗工整、韵律和谐为特点。
敏睿:指聪明敏捷。
识悟过人:指认识和领悟能力超过常人。
属文:指从事文学创作。
器宇宽弘:指气质宏大,度量宽宏。
愠喜:指愤怒和喜悦。
方颊豊下:指面容丰满。
须鬓如画:指胡须和头发如同画中一般美丽。
眄睐:指目光扫视。
烛人:指目光明亮,能够照亮他人。
读书十行俱下:指阅读速度极快,一行字就能看懂。
九流百氏:指古代的九流百家,泛指各种学术流派。
经目必记:指所见必能记住。
篇章辞赋:指文章和辞赋。
操笔立成:指写作速度极快,一挥而就。
博综儒书:指广泛涉猎儒家经典。
善言玄理:指擅长谈论深奥的哲理。
庶务:指国家政务。
蕃政:指边疆地区的政务。
称:指受到赞誉。
穆贵嫔:指太宗的妃子,穆贵嫔。
哀毁骨立:指极度悲伤,身体消瘦。
号泣:指大声哭泣。
席:指坐垫。
沾湿尽烂:指因哭泣而使坐垫湿透并烂掉。
北伐:指向北方的军事行动。
长史:指高级官员的副手。
司马:指古代官职,负责军事和行政。
壮武将军:指军事将领的官职。
振远将军:指军事将领的官职。
曹义宗:指将领的名字。
克平:指平定。
南阳、新野:指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南部。
魏南荆州刺史:指魏国南荆州的地方行政长官。
李志:指投降的将领的名字。
安昌城:指地名。
拓地:指开拓土地。
监抚:指担任监察和安抚地方的官员。
弘宥:指宽宏大量,宽容赦免。
文案簿领:指文书和簿册。
纤毫不可欺:指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可以欺骗。
引纳:指接纳。
文学之士:指有文学才能的人。
赏接无倦:指对待宾客非常热情,不感到疲倦。
篇籍:指书籍。
玄圃:指皇家园林。
诗癖:指对诗歌的爱好。
轻艳:指文风轻佻艳丽。
宫体:指南朝梁宫廷中流行的诗歌风格。
昭明太子传:指关于昭明太子的传记。
诸王传:指关于诸王的传记。
礼大义:指关于礼制的著作。
老子义:指对《老子》一书的解释。
庄子义:指对《庄子》一书的解释。
长春义记:指关于长春的记载。
法宝连璧:指关于法宝的连篇巨著。
史臣:指史书的编写者。
令问夙标:指名声好,从小就很有名。
天才纵逸:指天赋极高,才情横溢。
冠于今古:指在古今中都是最杰出的。
养德东朝:指在东宫中修养品德。
声被夷夏:指名声传遍中原和边疆。
继统:指继承皇位。
人君之懿:指具有君主的美德。
符文、景:指文景之治,指西汉汉文帝和汉景帝的治世。
运钟《屯》、《剥》:指命运如同《易经》中的《屯》卦和《剥》卦,都是不吉利的卦象。
受制贼臣:指被奸臣所控制。
弗展所蕴:指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能。
怀、愍之酷:指遭受了怀王和愍王的残酷对待。
哀哉:表示哀叹和惋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梁书-本纪-卷四-评注
初,太宗见幽絷,题壁自序云:‘有梁正士兰陵萧世缵,立身行道,终始如一,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弗欺暗室,岂况三光,数至于此,命也如何!’
此段文字展现了太宗在困境中的坚定与自省。‘正士’、‘立身行道’等词汇体现了其道德修养,‘终始如一’、‘风雨如晦’等成语则形象地描绘了他面对困境的坚韧不拔。‘弗欺暗室’、‘岂况三光’等句子,则表现了他光明磊落的人格魅力,即使在困境中也不失其本色。‘数至于此,命也如何!’一句,透露出他对命运的无奈与感叹,反映了古代士人的宿命观。
又为《连珠》二首,文甚凄怆。
《连珠》作为文体的名称,表明太宗在文学上的造诣。‘文甚凄怆’一句,则传达出他内心的悲伤与凄凉,反映出他在困境中的心境。
太宗幼而敏睿,识悟过人,六岁便属文,高祖惊其早就,弗之信也。
此句突出了太宗的早慧,‘敏睿’、‘识悟过人’等词汇,凸显了他的聪明才智。‘六岁便属文’则表明他在文学上的天赋,‘高祖惊其早就’则反映出高祖对他的赏识与怀疑。
乃于御前面试,辞采甚美。
太宗在御前面试时的表现,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辞采甚美’一句,是对他文采的赞美,也表明了他在朝廷中的地位。
高祖叹曰:‘此子,吾家之东阿。’
高祖对太宗的评价,‘吾家之东阿’一句,寓意太宗如同家族中的宝贵财富,突出了他在家族中的地位。
既长,器宇宽弘,未尝见愠喜。
‘器宇宽弘’一句,描绘了太宗的气度与胸怀,‘未尝见愠喜’则表明他性格平和,不易被外界情绪所影响。
方颊豊下,须鬓如画,眄睐则目光烛人。
此句通过肖像描写,展现了太宗的仪容之美。‘方颊豊下’、‘须鬓如画’等词汇,形象地描绘了他的外貌特征,‘眄睐则目光烛人’则表现了他的神采。
读书十行俱下。九流百氏,经目必记;篇章辞赋,操笔立成。
此段文字突出了太宗的博学多才。‘读书十行俱下’、‘九流百氏,经目必记’等句子,表明他在学术上的造诣;‘篇章辞赋,操笔立成’则表明他在文学创作上的才能。
博综儒书,善言玄理。
‘博综儒书’一句,表明太宗在儒学上的造诣;‘善言玄理’则表明他在哲学上的见解。
自年十一,便能亲庶务,历试蕃政,所在有称。
此句表明太宗在政治上的才能。‘亲庶务’、‘历试蕃政’等词汇,表明他在政治上的历练与成就。
在穆贵嫔忧,哀毁骨立,昼夜号泣不绝声,所坐之席,沾湿尽烂。
此段文字描绘了太宗对穆贵嫔的深情厚谊。‘哀毁骨立’、‘昼夜号泣不绝声’等词汇,形象地表现了他的悲痛之情。
在襄阳拜表北伐,遣长史柳津、司马董当门,壮武将军杜怀宝、振远将军曹义宗等众军进讨,克平南阳、新野等郡,魏南荆州刺史李志据安昌城降,拓地千余里。
此段文字展现了太宗在军事上的才能。‘拜表北伐’、‘克平南阳、新野等郡’等句子,表明他在军事上的成就。
及居监抚,多所弘宥,文案簿领,纤毫不可欺。
此句表明太宗在治理上的公正与严谨。‘多所弘宥’、‘纤毫不可欺’等词汇,凸显了他的治理理念。
引纳文学之士,赏接无倦,恒讨论篇籍,继以文章。
此段文字表明太宗对文学人才的重视。‘引纳文学之士’、‘赏接无倦’等词汇,表明他在文学上的追求与成就。
高祖所制《五经讲疏》,尝于玄圃奉述,听者倾朝野。
此句表明太宗对高祖的尊敬与推崇。‘尝于玄圃奉述’、‘听者倾朝野’等词汇,表明高祖在朝廷中的地位与影响力。
雅好题诗,其序云:‘余七岁有诗癖,长而不倦。’
此句表明太宗对诗歌的热爱。‘雅好题诗’、‘余七岁有诗癖,长而不倦’等词汇,凸显了他对诗歌的执着与追求。
然伤于轻艳,当时号曰‘宫体’。
此句指出太宗在诗歌创作上的不足。‘然伤于轻艳’、‘当时号曰‘宫体’’等词汇,表明他的诗歌风格在当时并不被看好。
所著《昭明太子传》五卷,《诸王传》三十卷,《礼大义》二十卷,《老子义》二十卷,《庄子义》二十卷,《长春义记》一百卷,《法宝连璧》三百卷,并行于世焉。
此段文字列举了太宗的著作,表明他在学术上的成就。‘所著’、‘并行于世’等词汇,凸显了他的学术地位。
史臣曰:太宗幼年聪睿,令问夙标,天才纵逸,冠于今古。
史臣对太宗的评价,‘幼年聪睿’、‘令问夙标’等词汇,表明他在历史上的地位与成就。
文则时以轻华为累,君子所不取焉。
此句指出太宗在文学创作上的不足。‘文则时以轻华为累’、‘君子所不取焉’等词汇,表明他的文学风格在当时并不被看好。
及养德东朝,声被夷夏,洎乎继统,实有人君之懿矣。
此句表明太宗在政治上的成就。‘及养德东朝’、‘声被夷夏’等词汇,表明他在政治上的影响力。
方符文、景,运钟《屯》、《剥》,受制贼臣,弗展所蕴,终罹怀、愍之酷,哀哉!
此段文字表达了史臣对太宗命运的感慨。‘方符文、景’、‘运钟《屯》、《剥》’等词汇,表明太宗在历史上的地位;‘受制贼臣’、‘终罹怀、愍之酷’等词汇,则表达了他命运的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