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晋-列传七

作者: 薛居正(公元908年-976年),五代时期的历史学家,他为《旧五代史》的编纂做出了重要贡献。《旧五代史》详细记录了五代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对了解五代历史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年代:成书于五代十国时期(约10世纪)。

内容简要:《旧五代史》是五代时期的历史学家所编撰的关于五代历史的史书,内容涉及五代时期的五个朝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情况。书中详细描述了各个朝代的兴起与灭亡、各朝帝王的治理方略、历史人物的事迹及内外战争。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记载,揭示了五代时期政治动荡、战争频繁的历史背景,以及这一时期的统治者如何在复杂的局势中进行政治博弈。《旧五代史》是研究五代历史的基本资料之一,对于理解五代时期的历史演变及其影响至今具有重要意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晋-列传七-原文

姚顗,字伯真,京兆万年人。

曾祖希齐,湖州司功参军。

祖宏庆,苏州刺史。

父荆,国子祭酒。

顗少蠢,敦厚,靡事容貌,任其自然,流辈未之重,唯兵部侍郎 司空图深器之,以女妻焉。

顗性仁恕,多为仆妾所欺,心虽察之,而不能面折,终身无喜怒。

不知钱百之为陌,黍百之为铢,凡家人市货百物,入增其倍,出减其半,不询其由,无担石之储,心不陨获。

唐末,随计入洛,出游嵩山,有白衣丈夫拜于路侧,请为童仆。

顗辞不纳。

乃曰:‘鬼神享于德,君子孚于信。余则鬼也,将以托贤者之德,通化工之信,幸无辞焉。’

昔余掌事阴府,承命摄人之魂气,名氏同而其人非,且富有寿算,复而归之,则筋骸已败,由是获谴,使不得为阳生。

公中夏之相辅也,今为谒中天之祠,若以某姓名求之,神必许诺。

顗因为之虔祷而还,白衣迎于山下,曰:‘余免其苦矣。’

拜谢而退。

顗次年擢进士第。

梁贞明中,历校书郎、登封令、右补阙、礼部员外郎,召入翰林,累迁至中书舍人。

唐庄宗平梁,以例贬复州司马,岁余牵复,授左散骑常侍,历兵吏部侍郎、尚书左丞。

唐末帝即位,讲求辅相,乃书朝中清望官十余人姓名置于瓶中,清夜焚香而挟之,既而得卢文纪与顗,遂拜中书侍郎、平章事。

制前一日,嵩山白衣来谒,谓顗曰:‘公明日为相。’

其言无差,冥数固先定矣。

高祖登极,罢相为刑部尚书,俄迁户部尚书。

天福五年冬卒,年七十五。

赠左仆射。

子惟和嗣。

顗疏于财,而御家无术,既死,敛葬之资不备,家人俟赙物及鬻第方能举丧而去。

士大夫爱其廉而鄙其拙。

吕琦,字辉山,幽州安次人也。

祖寿,瀛州景城主簿。

父兗,沧州节度判官,累至检校右庶子。

刘守光攻陷沧州,琦父兗被擒,族之。

琦时年十五,为吏追摄,将就戮焉。

有赵玉者,幽、蓟之义士也,久游于兗之门下,见琦临危,乃绐谓监者曰:‘此子某之同气也,幸无滥焉。’

监者信之,即引之俱去。

行一舍,琦困于徒步,以足病告,玉负之而行,逾数百里,因变姓名,乞食于路,乃免其祸。

年弱冠,以家门遇祸,邈无所依,乃励志勤学,多游于汾、晋。

唐天祐中,庄宗方开霸府,翘伫贤士,墨制授琦代州军事判官,秩满归太原,监军使张承业重琦器量,礼遇尤厚。

天成初,拜琦殿中侍御史,迁驾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

会河阳帑吏窃财事发,诏军巡院鞫之。

时军巡使尹训怙势纳赂,枉直相反,俄有诉冤于阙下者,诏琦按之,既验其奸,乃上言请治尹训,沮而不行。

琦连奏不已,训知其不免,自杀于家,其狱遂明,蒙活者甚众,自是朝廷多琦之公直。

高祖建义于太原,唐末帝幸怀州,赵德钧驻军于团柏谷,末帝以琦尝在德钧幕下,因令赍都统使官告以赐之,且犒其军焉。

及观军于北陲,馆于忻州,会晋祖降下晋安寨,遣使告于近郡,琦适遇其使,即斩之以闻,寻率郡兵千人间道而归。

高祖入洛,亦弗之责,止改授秘书监而已。

天福中,预修《唐书》,权掌选部,皆有能名焉。

累迁礼部、刑部、户部、兵部侍郎,阶至金紫光禄大夫,爵至开国子。

琦美风仪,有器概,虽以刚直闻于时,而内实仁恕。

初,高祖谋求辅相,时宰臣李崧力荐琦于高祖,云可大用。

高祖数召琦于便殿,言及当世事,甚奇之,方将倚以为相,忽遇疾而逝,人皆惜之。

梁文矩,字德仪,郓州人。

父景,秘书少监。

梁福王友璋好接宾客,文矩少游其门,初试太子校书,转秘书郎。

友璋领郓州,奏为项城令,及移镇徐方,辟为从事。

友璋卒,改兗州观察判官。

时庄宗遣明宗袭据郓州,文矩以父母在郓,一旦隔越,不知存亡,为子之情,恋望如灼,遂间路归郓,寻谒庄宗。

庄宗喜之,授天平军节度掌书记,在明宗幕下。

明宗历汴、恆二镇,皆随府迁职。

天成初,授右谏议大夫,知宣武军军州事,历御史中丞、吏部侍郎、礼部尚书、西都副留守,判京兆府事,继改兵部尚书。

文矩以尝事霸府,每怀公辅之望。

时高祖自外镇入觐,尝荐于明宗曰:‘梁文矩早事陛下,甚有勤劳,未升相辅,外论慊之。’

明宗曰:‘久忘此人,吾之过也。’

寻有旨降命,会丁外忧而止。

清泰初,拜太常卿。

高祖即位,授吏部尚书,改太子少师。

文矩喜清静之教,聚道书数千卷,企慕赤松、留侯之事,而服食尤尽其善。

后因风痹,上章请退,以太子太保致仕,居洛阳久之。

天福八年,以疾卒,时年五十九。

赠太子太傅。

史圭,常山人也。

其先与王武俊来于塞外,因家石邑。

高祖曾,历镇阳牙校。

父钧,假安平、九门令。

圭好学工诗,长于吏道。

唐光化中,历阜城、饶阳尉,改房子、宁晋、元氏、乐寿、博陆五邑令。

为宁晋日,擅给驿廪,以贷饥民,民甚感之。

及为乐寿令,里人为之立碑。

同光中,任圜为真定尹,擢为本府司录,不应命。

郭崇韬领其地,辟为从事,及明宗代崇韬,以旧职縻之。

明宗即位,入为文昌正郎,安重诲荐为河南少尹,判府事,寻命为枢密院直学士。

时圭以受知于重诲,重诲奏令圭与同列阎至俱升殿侍立,以备顾问,明宗可之。

寻自左谏议大夫拜尚书右丞,有入相之望。

圭敏于吏事,重诲本不知书,为事刚愎,每于明宗前可否重务,圭恬然终日,不能剖正其事。

长兴中,重诲既诛,圭出为贝州刺史,未几罢免,退归常山。

由是闭门杜绝人事,虽亲戚故人造者不见其面,每游别墅,则乘妇人氈车以自蔽匿,人莫知其心。

高祖登极,征为刑部侍郎,判盐铁副使,皆宰臣冯道之奏请也。

始圭在明宗时为右丞,权判铨事,道在中书,尝以堂判衡铨司所注官,圭怒,力争之,道亦微有不足之色,至是圭首为道所举,方愧其度量远不及也。

旋改吏部侍郎,分知铨事,而圭素保廉守节,大著公平之誉。

圭前为河南少尹日,有嵩山术士遗圭石药如斗,谓圭曰:‘服之可以延寿,然不可中辍,辍则疾作矣。’

圭后服之,神爽力健,深宝惜焉。

清泰末,圭在常山,遇秘琼之乱,时贮于衣笥,为贼所劫,后不复得。

天福中,疾生胸臆之间,常如火灼,圭知不济,求归乡里,诏许之。

及涉河,竟为药气所蒸,卒于路,归葬石邑,时年六十八。

裴皞,字司东,系出中眷裴氏,世居河东为望族。

皞容止端秀,性卞急,刚直而无隐,少而好学,苦心文艺,虽遭乱离,手不释卷。

唐光化三年,擢进士第,释褐授校书郎,历谏职。

梁初,当路推其文学,迁翰林学士、中书舍人。

唐庄宗时,擢为礼部侍郎,后以语触当事,改太子宾客,旋授兵部尚书,以老致仕。

天福初,起为工部尚书,复告老,以右仆射致仕。

皞累知贡举,称得士,宰相马裔孙、维翰皆其所取进士也。

后裔孙知贡举,率新进士谒皞,皞喜,为诗曰:‘词场最重是持衡,天遣愚夫受盛名,三主礼闱年八十,门生门下见门生。’当世荣之。

维翰尝私见皞,皞不为迎送,人问之,皞曰:‘我见桑公于中书,庶僚也;今见我于私第,门生也。’闻者以为允。

卒年八十五。

赠太子太保。

吴承范,字表微,魏州人也。

父琼,右金吾卫将军,累赠太子少保。

承范少好学,善属文,唐闵帝之镇鄴都也,闻其才名,署为宾职,承范恳求随计,闵帝许之。

长兴三年春,擢进士第。

及闵帝即位,授左拾遗。

清泰二年,以本官充史馆修撰,与同职张昭远等共修《明宗实录》,转右补阙,依前充职。

高祖革命,迁尚书屯田员外郎、知制诰。

天福三年,改枢密院直学士,未几,自祠部郎中、知制诰召充翰林学士,正拜中书舍人,赐金紫。

少帝嗣位,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寻遘疾而卒,年四十二。

赠工部尚书。

承范温厚寡言,善希人旨,桑维翰、李崧尤重之,尝荐于高祖,云可大用。

承范知之,持重自养,虽遇盛夏,而犹服襦袴,加之以纯绵,盖虑有寒湿之患也。

然竟不获其志,其命也夫!

卢导,字熙化,其先范阳人也。

祖伯卿,唐殿中侍御史。

父如晦,国子监丞,赠户部侍郎。

导少而儒雅,美词翰,善谈论。

唐天祐初,登进士第,释褐除校书郎,由均州郧乡县令、入为监察御史,三迁职方员外郎,充史馆修撰,改河南县令礼部郎中,赐紫,转右司郎中兼侍御史知杂事。

以病免,闲居于汉上,久之。

天成中,以本官征还,拜右谏议大夫。

长兴末,为中书舍人,权知贡举。

明年春,潞王自凤翔拥大军赴阙,唐闵帝奔于卫州,宰相冯道、李愚集百官于天宫寺,将出迎潞王。

时军众离溃,人情奔骇,百官移时未有至者。

导与舍人张昭远先至,冯道请导草劝进笺,导曰:‘潞王入朝,郊迎可也;若劝进之事,安可造次。且潞王与主上,皆太后之子,或废或立,当从教令,安得不禀策母后,率尔而行!’

冯道曰:‘凡事要务实,劝进其可已乎?’

导曰:‘今主上蒙尘在外,遽以大位劝人,若潞王守道,以忠义见责,未审何词以对!不如率群臣诣宫门,取太后进止,即去就善矣。’

道未及对,会京城巡检安从进报曰:‘潞王至矣,安得百僚无班。’即纷然而去。

是日,潞王未至,冯道等止于上阳门外,又令导草劝进笺,导执之如初。

李愚曰:‘舍人之言是也,吾辈信罪人矣。’导之守正也如是。

晋天福中,由礼部侍郎迁尚书右丞,判吏部尚书铨事,秩满,拜吏部侍郎。

六年秋,卒于东京,时年七十六。

郑韬光,字龙府,洛京清河人也。

曾祖絪,为唐宰相。

祖祗德,国子祭酒,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祗德,兵部尚书。赠太傅。

父颢,河南尹,赠太师。

其 先世居荥阳,自隋、唐三百余年,公卿辅相,蝉联一门。

韬光,唐宣宗之外孙,万 寿公主之所出也,生三日,赐一子出身,银章硃绂。

及长,美容止,神爽气澈,不 妄喜怒,秉执名节,为甲族所称。

自京兆府参军历秘书郎、集贤校理、太常博士、虞部比部员外郎、司门户部郎中、河南京兆少尹、太常少卿、谏议大夫、给事中。

梁贞明中,恳求休退,上表漏名,责授宁州司马。

庄宗平梁,迁工、礼、刑部侍郎。

天成、长兴中,历尚书左右丞。

国初,以户部尚书致仕。

自襁褓迄于悬车,凡事十一君,越七十载,所仕无官谤,无私过,三持使节,不辱君命,士无贤不肖,皆恭 己接纳。

晚年背伛,时人咸曰郑伛不迂。

平生交友之中无怨隙,亲族之间无爱憎,恬和自如,性尚平简,及致政归洛,甚惬终焉之志。

天福五年 ‘秋,寝疾而卒,年 八十。赠右仆射。

王权,字秀山,太原人,积世衣冠。

曾祖起,官至左仆射、山南西道节度使, 册赠太尉,谥曰文懿,唐史有传。

祖龟,浙东观察使。

父荛,右司员外郎。

权举进士,解褐授秘书省校书郎、集贤校理,历左拾遗、右补阙。

梁祖革命,御史司宪崔 沂表为侍御史,迁兼职方员外郎知杂事。

岁余,召入翰林为学士,在院加户部郎中、知制诰,历左谏议大夫、给事中,充集贤殿学士判院事,俄拜御史中丞。

唐庄宗平梁,以例出为随州司马,会赦,量移许州。

月余,入为右庶子,迁户兵吏三侍郎、尚书左丞、礼部尚书判铨。

清泰中,权知贡举,改户部尚书,华资美级,罕不由之。

高祖登极,转兵部尚书。

天福中,命权使于契丹,权以前世累为将相,未尝有奉使 而称陪臣者,谓人曰:’我虽不才,年今耄矣,岂能远使于契丹乎!违诏得罪,亦 所甘心。’由是停任。

先是,宰相冯道使于契丹才回,权亦自凤翔册礼使回,故责词略曰:’若以道路迢遥,即鸾阁之台臣亦往;若以筋骸衰减,即凤翔之册使才回。既黩宪章,须从殿黜’云。

其实权不欲臣事契丹,故坚辞之,非避事以违命也。

逾岁授太子少傅致仕。

六年秋,以疾卒,年七十八。赠左仆射。

韩恽,字子重,太原晋阳人。

曾祖俊,唐龙武大将军。

祖士则,石州司马。

父逵,代州刺史。

恽世仕太原,昆仲为军职,惟恽亲狎儒士,好为歌诗,聚书数千卷。

乾宁中,后唐庄宗纳其妹为妃,初为嫡室,故庄宗深礼其家,而恽以文学署交城、 文水令,入为太原少尹。

庄宗平定赵、魏,为魏州支使。

庄宗即位,授右散骑常侍, 从驾至洛阳,转尚书户部侍郎。

天成初,改秘书监。

俄而冯道为丞相,与恽有同幕之旧,以恽性谨厚,尤左右之,寻迁礼部尚书。

丁内忧,服阕,授户部尚书。

明宗晏驾,冯道为山陵使,引恽为副使。

清泰初,以充奉之劳,授检校尚书右仆射、绛 州刺史,逾年入为太子宾客。

高祖登极,以恽先朝懿戚,深加礼遇,除授贝州刺史。

时范延光有跋扈之状,恽惧其见逼,迟留不敢赴任,高祖不悦,复授太子宾客,寻改兵部尚书。

天福七年夏,车驾在鄴,恽病脚气,卒于龙兴寺,时年六十余。

李怿,京兆人也。

祖褒,唐黔南观察使。

父昭,户部尚书。

怿幼而能文,进士擢第,解褐为校书郎、集贤校理、清河尉。

入梁,历监察御史、右补阙、殿中侍御史、起居舍人、礼部员外郎、知制诰,换都官郎中,赐绯,召入翰林为学士,正拜 舍人,赐金紫,仍旧内职。

庄宗平汴、洛,责授怀州司马,遇赦,量移孟州,入为 卫尉少卿。

天成初,复拜中书舍人,充翰林学士,在职转户部侍郎右丞,充承旨。

时常侍张文宝知贡举,中书奏落进士数人,仍请诏翰林学士院作一诗一赋,下礼部, 为举人格样。

学士窦梦徵、张砺辈撰格诗格赋各一,送中书,宰相未以为允。

梦徵 等请怿为之,怿笑而答曰:’李怿识字有数,顷岁因人偶得及第,敢与后生髦俊为之标格!假令今却称进士,就春官求试,落第必矣。格赋格诗,不敢应诏。’君子 多其识大体。

天福中,自工部尚书转太常卿,历礼部、刑部二尚书,以多病留司于 洛下,不交人事。

开运未,遇契丹入洛,家事罄空,寻以疾卒,年七十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晋-列传七-译文

姚顗,字伯真,是京兆万年人。他的曾祖父姚希齐,是湖州司功参军。祖父姚宏庆,是苏州刺史。父亲姚荆,是国子祭酒。姚顗小时候愚钝,为人敦厚,不注重容貌,顺其自然,同辈人并不重视他,只有兵部侍郎司空图非常器重他,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姚顗性格仁慈宽厚,常被仆妾欺骗,虽然心里明白,但面上却不能责备,一生中没有喜怒之情。他不知道钱一百文是陌,黍一百文是铢,家里的买卖百物,进账时翻倍,支出时减半,不去询问原因,没有一石粮食的储备,心中不忧不喜。

唐末时期,姚顗随使者到洛阳,游览嵩山,有穿白衣的男子在路边拜见,请求做他的仆人。姚顗拒绝了他。那人说:‘鬼神享受的是德行,君子信任的是诚信。我是鬼,想将我的德行托付给有德之人,传递化工的诚信,希望您不要推辞。以前我掌管阴间事务,负责收取人的魂魄,名字相同但人却不是,而且他们寿命很长,再送回去,身体已经衰败,因此受到责罚,使我不能成为阳间的人。您是中夏的辅佐者,现在去拜谒中天祠,如果用我的名字去求,神灵一定会答应。’姚顗因此虔诚地祈祷并返回,白衣男子在山下迎接他,说:‘我已经免了他的苦难了。’姚顗拜谢后离开。次年,姚顗考中进士。

梁贞明年间,历任校书郎、登封令、右补阙、礼部员外郎,被召入翰林院,多次升迁至中书舍人。唐庄宗平定梁国后,按照惯例被贬为复州司马,一年多后又恢复原职,授任左散骑常侍,历任兵部、吏部侍郎、尚书左丞。唐末帝即位后,寻求辅佐大臣,于是写下朝中十多位有声望的官员姓名放入瓶中,在寂静的夜晚焚香并取出一人,结果是卢文纪和姚顗,于是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平章事。任命前一日,嵩山的白衣男子来拜访姚顗,说:‘您明天将担任宰相。’他的话没有错,冥冥之中早已注定。

高祖登基后,姚顗被免去宰相职务,担任刑部尚书,不久又升任户部尚书。天福五年冬天去世,享年七十五岁。追赠左仆射。儿子姚惟和继承了他的职位。姚顗对财物不重视,管理家务没有方法,去世后,安葬的费用不足,家人等待赙赠和卖掉房产才能举行丧礼。

吕琦,字辉山,是幽州安次人。祖父吕寿,是瀛州景城主簿。父亲吕兖,是沧州节度判官,官至检校右庶子。刘守光攻陷沧州时,吕琦的父亲吕兖被俘,家族遭到迫害。吕琦当时十五岁,被官吏追捕,准备处决。赵玉,是幽州、蓟州的大义士,长期在吕兖门下,见吕琦危难,便骗告监官说:‘这个孩子是我的兄弟,希望不要错杀。’监官相信了他的话,就带着吕琦一起离开。走了一里路,吕琦因为脚病无法行走,赵玉背着他走了数百里,于是改换姓名,在路上乞食,才免于灾祸。

年近二十时,因为家族遭遇祸难,无依无靠,吕琦立志勤学,多次游历于汾州、晋州。唐天祐年间,庄宗刚开设霸府,渴望贤士,用墨诏任命吕琦为代州军事判官,任期结束后回到太原,监军使张承业非常器重吕琦,待遇非常优厚。天成初年,吕琦被任命为殿中侍御史,升迁为驾部员外郎,兼任侍御史知杂事。河阳府的仓库官盗窃财物的事情被揭露,皇帝下诏军巡院审问。当时军巡使尹训依仗权势接受贿赂,颠倒黑白,不久有人到宫阙下申诉冤情,皇帝下诏吕琦调查,证实了他的罪行,于是上奏请求惩治尹训,但被阻止。

吕琦不断上奏,尹训知道无法逃脱,在家中自杀,案件得以昭雪,救活的人很多,从此朝廷多称赞吕琦的公正。

高祖在太原起兵,唐末帝逃到怀州,赵德钧驻军于团柏谷,末帝因为吕琦曾在赵德钧幕下,于是命令携带都统使的官告去赐给他,并且犒赏他的军队。等到去北边视察军队,住在忻州,正逢晋祖攻下晋安寨,派遣使者通知邻近的郡县,吕琦正好遇到使者,就斩杀了他上报,不久率领郡兵从小路返回。高祖进入洛阳,也没有责怪他,只是改任他为秘书监。

天福年间,吕琦参与修订《唐书》,暂时掌管选部,都有出色的名声。多次升迁至礼部、刑部、户部、兵部侍郎,官至金紫光禄大夫,爵位至开国子。

吕琦风度翩翩,有气度,虽然以刚直著称于世,但内心仁慈宽厚。起初,高祖寻求辅佐大臣,当时宰相李崧极力向高祖推荐吕琦,说可以重用。高祖多次在便殿召见吕琦,谈论时事,非常欣赏他,正准备倚重他担任宰相,突然因病去世,人们都为他感到惋惜。

梁文矩,字德仪,是郓州人。父亲梁景,是秘书少监。梁福王梁友璋喜欢结交宾客,梁文矩年轻时在其门下游学,起初被任命为太子校书,后来转任秘书郎。梁友璋担任郓州刺史时,上奏推荐梁文矩为项城令,后来移镇徐方,又任命他为从事。梁友璋去世后,改任兖州观察判官。当时庄宗派遣明宗袭取郓州,梁文矩因为父母在郓州,一旦被隔断,不知道生死,作为儿子的情感,非常挂念,于是秘密返回郓州,不久拜见庄宗。庄宗很高兴,任命他为天平军节度掌书记,在明宗幕下工作。明宗历任汴州、恒州两镇,梁文矩都随府迁职。

天成初年,梁文矩被任命为右谏议大夫,负责宣武军军州事务,历任御史中丞、吏部侍郎、礼部尚书、西都副留守,判京兆府事,后来改任兵部尚书。梁文矩因为曾经为霸府效力,常常怀有辅佐皇帝的愿望。当时高祖从外地镇守入朝觐见,曾经向明宗推荐梁文矩说:‘梁文矩很早就侍奉陛下,非常勤劳,还没有晋升为宰相,外界的舆论对此感到不满。’明宗说:‘我早忘了这个人,是我的过错。’不久有旨意降命,但因为遭遇外戚之丧而停止。

清泰初年,梁文矩被任命为太常卿。高祖即位后,任命他为吏部尚书,改任太子少师。梁文矩喜欢清静的教义,收集了数千卷道书,仰慕赤松子、留侯张良的事迹,对服食之道也研究得很深。后来因为风痹症,上奏请求退休,以太子太保的身份退休,在洛阳居住了很久。天福八年,因病去世,享年五十九岁。追赠太子太傅。

史圭,是常山人。他的祖先和王武俊一起来到塞外,于是就在石邑定居。他的高祖曾任镇阳牙校。父亲史钧,曾任安平、九门县令。史圭喜欢学习,擅长写诗,精通官场之道。在唐光化年间,历任阜城、饶阳尉,后改任房子、宁晋、元氏、乐寿、博陆五地的县令。在宁晋任职时,他擅自提供驿站粮食,用来借贷给饥民,民众非常感激他。后来担任乐寿县令时,当地人为他立了碑。在同光年间,任圜担任真定尹,提拔史圭为本府司录,但他没有接受任命。郭崇韬统治这片土地时,邀请史圭担任从事,等到明宗取代郭崇韬后,仍然保留他的旧职。明宗即位后,史圭被任命为文昌正郎,安重诲推荐他担任河南少尹,负责府事,不久又任命他为枢密院直学士。当时史圭因为受到安重诲的赏识,安重诲上奏请求让史圭和同僚阎至一起升殿侍立,以备顾问,明宗同意了。不久后,史圭从左谏议大夫升任尚书右丞,有入相的希望。史圭在官场上很敏捷,但安重诲本不识字,处理事务刚愎自用,每次在明宗面前讨论重要事务时,史圭都能平静地度过一天,不能明确指出问题。长兴年间,安重诲被杀后,史圭出京担任贝州刺史,不久后被免职,退回到常山。因此他闭门谢客,即使亲戚朋友来访也不见面,每次出游别墅,都乘坐妇女的毛毯车来隐藏自己,没有人知道他的心思。高祖登基后,征召他为刑部侍郎,判盐铁副使,这都是宰相冯道的奏请。最初史圭在明宗时担任右丞,代理铨事,冯道在中书省,曾用堂判衡量铨司所注的官职,史圭愤怒,坚决抗争,冯道也有不满的表情,到这时史圭首先被冯道举荐,才感到自己的气度远不及冯道。不久后改任吏部侍郎,分管铨事,史圭一直保持廉洁的节操,赢得了公平的赞誉。

史圭以前担任河南少尹时,有嵩山术士送给他一斗石药,对他说:‘服用它可以延年益寿,但是不能中断,中断了就会生病。’史圭后来服用这种药,精神焕发,体力强健,非常珍惜它。清泰末年,史圭在常山,遇到秘琼之乱,当时药放在衣箱里,被贼人抢走,后来再也没有得到。天福年间,史圭胸中长病,常感觉如火般灼热,他知道自己的病情无法救治,请求回到故乡,朝廷下诏同意。等到渡过黄河,竟然因为药气而中毒,在路上去世,归葬石邑,时年六十八。

裴皞,字司东,出自中眷裴氏,世代居住在河东,是望族。裴皞容貌端正秀丽,性格急躁,刚直而不隐瞒,从小好学,刻苦钻研文艺,即使遭遇乱世,也手不释卷。唐光化三年,考中进士,脱去布衣授予校书郎,历任谏职。梁朝初年,当权者推崇他的文学才能,升任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唐庄宗时,被提拔为礼部侍郎,后来因为言辞触及当权者,改任太子宾客,不久又授任兵部尚书,因年老退休。天福初年,被起用为工部尚书,又告老还乡,以右仆射的身份退休。裴皞多次负责贡举,被称为选拔人才,宰相马裔孙、维翰都是他选拔的进士。后来裔孙负责贡举,率领新进士拜访裴皞,裴皞很高兴,作诗说:‘词场最重是持衡,天遣愚夫受盛名,三主礼闱年八十,门生门下见门生。’当时的人都认为他荣耀。维翰曾私下拜访裴皞,裴皞没有迎接,有人问他,裴皞说:‘我在中书省见到桑公时,他是庶僚;现在我在私宅见到他,他是我的门生。’听到的人认为他说得对。他去世时八十五岁,追赠太子太保。

吴承范,字表微,是魏州人。父亲吴琼,曾任右金吾卫将军,多次追赠太子少保。吴承范年轻时好学,擅长写文章,唐闵帝镇守鄴都时,听说他的才名,任命他为宾职,吴承范恳求随同考试,闵帝同意了。长兴三年春天,考中进士。等到闵帝即位,授予他左拾遗。清泰二年,以本官充任史馆修撰,和同职张昭远等一起修撰《明宗实录》,转任右补阙,依旧充任原职。高祖革命,升任尚书屯田员外郎、知制诰。天福三年,改任枢密院直学士,不久,从祠部郎中、知制诰召回充任翰林学士,正式任命为中书舍人,赐予金紫。少帝继位,升任礼部侍郎,负责贡举,不久因病去世,时年四十二岁,追赠工部尚书。

吴承范温和厚道,少言寡语,善于迎合人主的心意,桑维翰、李崧特别看重他,曾向高祖推荐,说可以重用。吴承范知道后,谨慎自守,即使在盛夏,也穿着短衣短裤,加上厚厚的绵衣,以防寒湿之患。然而最终没有实现他的志向,这是他的命运啊!

卢导,字熙化,他的祖先是范阳人。祖父卢伯卿,曾任唐殿中侍御史。父亲卢如晦,曾任国子监丞,追赠户部侍郎。卢导年轻时就文雅,文笔优美,善于谈论。唐天祐初年,考中进士,脱去布衣授予校书郎,历任均州郧乡县令、入为监察御史,三次升迁为职方员外郎,充任史馆修撰,改任河南县令、礼部郎中,赐予紫衣,转任右司郎中兼侍御史知杂事。因病免职,闲居于汉上,时间很长。天成年间,以本官召回,授予右谏议大夫。长兴末年,担任中书舍人,代理贡举。第二年春天,潞王从凤翔率大军赴京,唐闵帝逃到卫州,宰相冯道、李愚在天宫寺召集百官,准备出城迎接潞王。当时军队士气低落,人心惶惶,百官过了好一会儿才到。卢导和舍人张昭远先到,冯道请卢导起草劝进笺,卢导说:‘潞王入朝,郊迎是可以的;如果劝进的事情,怎么可以草率行事。而且潞王和皇上都是太后的儿子,或者废或者立,都应该听从太后的教诲,怎么能不禀报太后,就擅自行事呢!’冯道说:‘凡事要务实,劝进的事情难道可以停止吗?’卢导说:‘现在皇上流亡在外,突然以大位劝人,如果潞王坚守道义,以忠义被责备,不知道用什么话来回应!不如率领群臣到宫门,听取太后的决定,然后决定去留。’冯道还没有回答,恰好京城巡检安从进报告说:‘潞王到了,怎么可能没有百官呢!’于是纷纷离开。那天,潞王还没有到,冯道等人停留在上阳门外,又让卢导起草劝进笺,卢导坚持自己的意见。李愚说:‘舍人的话是对的,我们犯了罪。’卢导的坚守正道就是这样。晋天福年间,从礼部侍郎升任尚书右丞,判吏部尚书铨事,任期满了,授予吏部侍郎。六年秋天,在东京去世,时年七十六岁。

郑韬光,字龙府,是洛京城清河人。他的曾祖父郑絪,是唐朝的宰相。《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郑祗德,曾任兵部尚书,被追赠为太傅。他的父亲郑颢,曾任河南尹,被追赠为太师。他们的祖先居住在荥阳,从隋朝到唐朝,三百多年间,一直有公卿辅佐朝政,家族中代代有官员。郑韬光是唐宣宗的外孙,是万寿公主的后代,出生三天就被赐予出身,佩戴银章和朱红色的腰带。长大后,他容貌俊美,神采奕奕,不轻易喜怒,坚守名节,被同族人所称赞。他从京兆府参军开始,历任秘书郎、集贤校理、太常博士、虞部比部员外郎、司门户部郎中、河南京兆少尹、太常少卿、谏议大夫、给事中。梁贞明年间,他恳求退休,上表请求隐退,被任命为宁州司马。庄宗平定梁朝后,他被任命为工部、礼部、刑部侍郎。天成、长兴年间,他历任尚书左右丞。国初,他以户部尚书退休。从襁褓到退休,他历经十一位君主,共七十多年,所任官职没有受到诽谤,没有私人的过错,三次出使外国,没有辜负君主的命令,无论是贤能还是不贤的人,他都谦逊地接纳。晚年时,他身体弯曲,人们都说郑伛不迂。他一生中与人交往没有怨恨,与亲戚之间没有爱恨,性格恬淡平和,性喜简朴,等到退休回到洛阳,非常满足于终老于此。天福五年秋天,他因病去世,享年八十岁。被追赠为右仆射。

王权,字秀山,是太原人,世代为官。他的曾祖父王起,官至左仆射、山南西道节度使,被追赠为太尉,谥号为文懿,唐史有传。他的祖父王龟,曾任浙东观察使。父亲王荛,曾任右司员外郎。王权考中进士,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集贤校理,历任左拾遗、右补阙。梁祖革命时,御史司宪崔沂上表推荐他为侍御史,后升任兼职方员外郎知杂事。一年多后,他被召入翰林院为学士,在院中加任户部郎中、知制诰,历任左谏议大夫、给事中,充任集贤殿学士判院事,不久又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唐庄宗平定梁朝后,按例出京任随州司马,遇到大赦,被调任许州。一个月后,他被召回京任右庶子,升任户部、兵部、吏部三侍郎、尚书左丞、礼部尚书判铨。清泰年间,王权负责贡举事务,改任户部尚书,华贵的资历和美好的级别,很少不经过他的。高祖登基后,他被转任兵部尚书。天福年间,他被命令出使契丹,王权以前世多次担任将相,从未有奉命出使而自称陪臣的,他对人说:“我虽然不才,年纪已大,怎能远赴契丹呢!违抗诏令获罪,我也心甘情愿。”因此,他停止了任职。在此之前,宰相冯道出使契丹刚回来,王权也自凤翔册礼使回来,所以责问词中略说:“如果因为路途遥远,那么鸾阁的台臣也去过;如果因为身体衰老,那么凤翔的册使才回来。既然已经触犯了宪章,就必须接受殿廷的处罚。”实际上,王权不想臣服契丹,所以坚决推辞,并非因为躲避事务而违抗命令。过了一年,他被任命为太子少傅退休。六年秋天,因病去世,享年七十八岁。被追赠为左仆射。

韩恽,字子重,是太原晋阳人。他的曾祖父韩俊,是唐朝的龙武大将军。祖父韩士则,曾任石州司马。父亲韩逵,曾任代州刺史。韩恽世代在太原为官,他的兄弟担任军职,只有韩恽亲近儒士,喜欢写诗作文,藏书数千卷。乾宁年间,后唐庄宗纳他的妹妹为妃,最初是正室,所以庄宗非常礼遇他的家族,韩恽因为文学才能被任命为交城、文水令,后来入京任太原少尹。庄宗平定赵、魏,韩恽任魏州支使。庄宗登基后,他被任命为右散骑常侍,随驾至洛阳,转任尚书户部侍郎。天成初年,改任秘书监。不久,冯道任丞相,与韩恽有同幕之旧,因为韩恽性格谨慎厚道,特别受到重视,不久升任礼部尚书。服丧期满后,他被任命为户部尚书。明宗驾崩,冯道任山陵使,推荐韩恽为副使。清泰初年,因为充任奉使之功,他被任命为检校尚书右仆射、绛州刺史,过了一年入京任太子宾客。高祖登基后,因为韩恽是先朝的亲王,对他非常礼遇,任命他为贝州刺史。当时范延光有跋扈之状,韩恽担心被逼迫,犹豫不决不敢赴任,高祖不悦,又任命他为太子宾客,不久改任兵部尚书。天福七年夏天,皇帝的车队在鄴,韩恽因病脚气,在龙兴寺去世,时年六十余岁。

李怿,是京兆人。他的祖父李褒,曾任唐黔南观察使。父亲李昭,曾任户部尚书。李怿自幼就能写文章,考中进士,被任命为校书郎、集贤校理、清河尉。入梁后,历任监察御史、右补阙、殿中侍御史、起居舍人、礼部员外郎、知制诰,改任都官郎中,赐予绯衣,被召入翰林院为学士,正式任命为舍人,赐予金紫,仍旧担任内职。庄宗平定汴、洛,他被任命为怀州司马,遇到大赦,被调任孟州,入京任卫尉少卿。天成初年,再次被任命为中书舍人,充任翰林学士,在职期间转任户部侍郎右丞,充任承旨。当时常侍张文宝负责贡举,中书省上奏免除了一些进士,并请翰林学士院作一首诗和一篇赋,下发给礼部,作为举人的标准。学士窦梦徵、张砺等人各自撰写了一首格诗和一篇格赋,送给中书省,宰相认为不合适。梦徵等人请李怿来写,李怿笑着回答:“我李怿识字有限,近年来因他人推荐才考中,怎敢与后生才俊相提并论!如果现在自称进士,去春官请求考试,必定会落选。格诗格赋,不敢应诏。”君子们都称赞他的识大体。天福年间,他从工部尚书转任太常卿,历任礼部、刑部二尚书,因为多病留在洛阳任职,不参与人事。开运末年,遇到契丹入侵洛阳,家中财产耗尽,不久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余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晋-列传七-注解

姚顗:姚顗,唐代文学家,字伯真,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官至中书舍人,以清廉著称。

京兆万年:京兆万年,古代地名,指今陕西省西安市,是唐代京兆府的治所。

司功参军:司功参军,古代官职,负责地方文官的考课和铨选。

苏州刺史:苏州刺史,古代官职,负责苏州地区的行政和军事。

国子祭酒:国子祭酒,古代官职,掌管国子监,负责教育。

蠢:蠢,古汉语中指愚钝、不聪明。

敦厚:敦厚,性格朴实、忠厚。

靡事容貌:靡事容貌,不注重外表。

任其自然:任其自然,顺其自然,不刻意追求。

兵部侍郎:兵部侍郎,古代官职,兵部副长官,负责军事行政。

司空图:司空图,唐代文学家,官至兵部侍郎,以文学成就著称。

仁恕:仁恕,仁爱宽恕。

仆妾:仆妾,古代对家仆和妾室的统称。

陌:陌,古代计量单位,十钱为一陌。

铢:铢,古代计量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

唐末:唐末,指唐朝末年,即公元907年唐朝灭亡之前的时期。

洛:洛,指洛阳,古代都城,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

嵩山:嵩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市,是中国五岳之一。

白衣丈夫:白衣丈夫,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秘人物,此处可能指神仙。

阴府:阴府,古代传说中阴间的官府。

摄人之魂气:摄人之魂气,指摄取人的灵魂。

中夏:中夏,指中原地区。

翰林:翰林,古代官职,掌管翰林院,负责文学。

中书舍人:中书舍人是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书写皇帝的诏书。

复州司马:复州司马,古代官职,州的长官之一。

左散骑常侍:左散骑常侍,古代官职,宫廷中的顾问官。

尚书左丞:尚书左丞,古代官职,掌管尚书省,负责文书。

中书侍郎:中书侍郎,古代官职,中书省的副长官。

平章事:平章事,古代官职,宰相的别称。

高祖:高祖,指后晋高祖石敬瑭,后晋的开国皇帝。

刑部尚书:刑部尚书,古代官职,刑部的最高长官。

户部尚书:户部尚书,古代官职,户部的最高长官。

左仆射:左仆射,古代官职,为三公之一,是皇帝的重要顾问。

赠:赠,指死后追赠官职或荣誉。

士大夫:士大夫,古代指有官职的文人士绅。

幽州:幽州,古代地名,指今北京市及其周边地区。

瀛州:瀛州,古代地名,指今河北省沧州市。

景城主簿:景城主簿,古代官职,景城(今河北省景县)的主簿。

沧州节度判官:沧州节度判官,古代官职,沧州(今河北省沧州市)节度使的判官。

检校右庶子:检校右庶子,古代官职,负责检校和庶子(太子属官)的管理。

刘守光:刘守光,五代十国时期幽州节度使。

同气:同气,同宗兄弟。

墨制:墨制,古代皇帝的亲笔诏书。

霸府:霸府,指节度使的官邸。

墨制授琦代州军事判官:墨制授琦代州军事判官,指皇帝亲笔诏书任命吕琦为代州军事判官。

秩满归太原:秩满归太原,指任期届满后回到太原。

监军使:监军使,古代官职,负责监督军队。

张承业:张承业,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将领。

殿中侍御史:殿中侍御史,古代官职,掌管殿中省,负责皇帝的日常事务。

驾部员外郎:驾部员外郎,古代官职,负责车马和仪仗。

军巡院:军巡院,古代官职,负责军队巡检。

尹训:尹训,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官员。

河阳帑吏:河阳帑吏,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的仓库官员。

近郡:近郡,指邻近的郡。

晋安寨:晋安寨,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

晋祖:晋祖,指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

金紫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古代官职,光禄大夫的一种,位高权重。

开国子:开国子,古代爵位,开国皇帝的后代。

清泰初:清泰初,指后唐清泰年间,即公元934年至936年。

太常卿:太常卿,古代官职,掌管太常寺,负责祭祀。

太子太保:太子太保,古代官职,太子的辅佐官。

风痹:风痹,中医术语,指风邪侵袭经络,导致肢体麻木、疼痛等症状。

赤松、留侯:赤松、留侯,古代传说中的仙人,此处指隐逸生活。

太子太傅:太子太傅,古代官职,太子的师傅,负责教导太子。

常山:常山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河北省西部,因其地理位置而得名。

王武俊:王武俊是唐朝末年的一个军阀,曾经割据一方,后来归顺唐朝。

塞外:塞外指的是长城以外的地区,古代多指边疆地区。

石邑:石邑是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鹿泉区。

镇阳牙校:镇阳牙校是古代的一种军事职务,负责镇守边防。

安平、九门令:安平和九门是古代的两个县名,令是县令的简称,即县的长官。

吏道:吏道指的是做官的道路,这里指史圭擅长做官。

阜城、饶阳尉:阜城和饶阳是古代的两个县名,尉是县尉的简称,即县的军事长官。

房子、宁晋、元氏、乐寿、博陆五邑令:这五个邑是古代的行政区划,令是县令的简称。

宁晋:宁晋是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宁晋县。

驿廪:驿廪是古代供驿站官员及行人休息和存放物资的地方。

同光:同光是唐朝的一个年号,这里指唐朝光化年间。

真定尹:真定尹是古代的一个地方行政职务,真定是古代的一个郡名。

司录:司录是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管理文书和档案。

郭崇韬:郭崇韬是唐朝末年的一个将领,后来成为李克用的女婿。

明宗:明宗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的皇帝。

文昌正郎:文昌正郎是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文书和档案。

河南少尹:河南少尹是古代的一种地方行政职务,河南是古代的一个郡名。

枢密院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是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军事和外交事务。

左谏议大夫:左谏议大夫,古代官职,掌管左谏议院,负责谏诤。

尚书右丞:尚书右丞是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尚书省的日常事务。

贝州刺史:贝州刺史是古代的一种地方行政职务,贝州是古代的一个州名。

刑部侍郎:刑部侍郎是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司法事务。

盐铁副使:盐铁副使是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盐铁专卖事务。

宰臣:宰臣是古代对宰相的称呼。

冯道:冯道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的宰相。

铨事:铨事是指选拔官员的事务。

嵩山术士:嵩山术士指的是嵩山地区的道士或方士。

石药:石药指的是用石头制成的药物。

秘琼之乱:秘琼之乱指的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次战乱。

衣笥:衣笥是指放置衣物的小箱子。

祠部郎中:祠部郎中是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祭祀事务。

翰林学士:翰林学士,古代官职,掌管翰林院,负责文学。

太子宾客:太子宾客,古代官职,掌管太子府,负责辅助太子。

兵部尚书:兵部尚书,古代官职,掌管兵部,负责军事。

致仕:致仕,指退休。

贡举:贡举是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

门生:门生是指拜师学艺的学生。

范阳:范阳是古代的一个郡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西部。

国子监丞:国子监丞是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国子监的日常事务。

儒雅:儒雅指的是文雅有教养。

词翰:词翰指的是文学和书法。

均州郧乡县令:均州郧乡县令是古代的一种地方行政职务,均州和郧乡是古代的两个县名。

监察御史:监察御史,古代官职,掌管监察御史省,负责监察。

潞王:潞王是古代的一个封号,这里指的是潞王李从珂。

天宫寺:天宫寺是古代的一个寺庙名。

上阳门外:上阳门外指的是上阳门外的地方。

东京:东京是古代对首都的称呼,这里指后唐的首都洛阳。

郑韬光:郑韬光,唐代人物,字龙府,洛京清河人。曾祖郑絪为唐宰相,祖郑祗德为国子祭酒,父郑颢为河南尹。郑韬光官至给事中,晚年致仕,享年八十。

字:字,是古代对人的别称,通常取自其名字中的某个字,以示尊重。

洛京:洛京,指古代洛阳,曾是多个朝代的都城。

清河:清河,古县名,位于今河北省。

曾祖:曾祖,指祖父的父亲。

唐:唐,指唐朝,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公元618年至907年。

宰相:宰相,古代官职,相当于现代的总理,是皇帝的重要助手。

太傅:太傅,古代官职,为三公之一,是皇帝的重要顾问。

河南尹:河南尹,古代官职,掌管河南地区行政。

太师:太师,古代官职,为三公之一,是皇帝的重要顾问。

公卿:公卿,指古代的贵族和高级官员。

辅相:辅相,指辅助皇帝处理国事的官员。

蝉联:蝉联,指连续不断。

宣宗:宣宗,指唐宣宗李忱,唐朝皇帝。

万寿公主:万寿公主,唐宣宗之女。

子出身:子出身,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科举考试而获得的官职。

银章朱绂:银章朱绂,古代官员的服饰标志。

美容止:美容止,指容貌举止美好。

神爽气澈:神爽气澈,指精神饱满,气质清澈。

名节:名节,指名誉和节操。

甲族:甲族,指贵族、名门望族。

京兆府参军:京兆府参军,古代官职,掌管京兆府的军事。

秘书郎:秘书郎,古代官职,掌管秘书省,负责文书。

集贤校理:集贤校理,古代官职,掌管集贤院,负责文献编纂。

太常博士:太常博士,古代官职,掌管太常寺,负责祭祀。

虞部比部员外郎:虞部比部员外郎,古代官职,掌管虞部,负责户籍。

司门户部郎中:司门户部郎中,古代官职,掌管司门户部,负责城门。

河南京兆少尹:河南京兆少尹,古代官职,掌管河南京兆地区行政。

太常少卿:太常少卿,古代官职,掌管太常寺,负责祭祀。

谏议大夫:谏议大夫,古代官职,掌管谏议院,负责谏诤。

给事中:给事中,古代官职,掌管给事中省,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

梁贞明:梁贞明,指后梁贞明年间,公元915年至920年。

恳求休退:恳求休退,指请求退休。

上表漏名:上表漏名,指上书请求退休而不提名。

责授:责授,指朝廷责成授予官职。

宁州司马:宁州司马,古代官职,掌管宁州行政。

庄宗:庄宗,指后梁庄宗朱温,后梁的开国皇帝。

工、礼、刑部侍郎:工、礼、刑部侍郎,古代官职,分别掌管工部、礼部、刑部。

尚书左右丞:尚书左右丞,古代官职,掌管尚书省,负责文书。

国初:国初,指后唐建立之初。

襁褓:襁褓,指婴儿时期。

悬车:悬车,指老年人停止工作。

使节:使节,指古代派遣的使者。

君命:君命,指皇帝的命令。

贤不肖:贤不肖,指有才能和无才能的人。

恭己接纳:恭己接纳,指谦逊地接受他人。

背伛:背伛,指驼背。

迂:迂,指拘泥于旧礼旧制。

恬和自如:恬和自如,指性格平和,随遇而安。

平简:平简,指性格平和,不追求奢华。

致政归洛:致政归洛,指退休后回到洛阳。

惬:惬,指满足。

终焉之志:终焉之志,指完成一生的愿望。

天福五年:天福五年,指后晋天福五年,公元940年。

寝疾而卒:寝疾而卒,指因病去世。

岁:岁,指年龄。

王权:王权,唐代人物,字秀山,太原人。曾任户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

积世衣冠:积世衣冠,指世代为官。

山南西道节度使:山南西道节度使,古代官职,掌管山南西道地区军事。

册赠:册赠,指死后追赠官职或荣誉。

谥:谥,指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给予的称号。

浙东观察使:浙东观察使,古代官职,掌管浙东地区行政。

右司员外郎:右司员外郎,古代官职,掌管右司,负责文书。

解褐:解褐,指脱去平民衣服,成为官员。

左拾遗:左拾遗,古代官职,掌管左拾遗省,负责谏诤。

右补阙:右补阙,古代官职,掌管右补阙省,负责谏诤。

御史司宪:御史司宪,古代官职,掌管御史台,负责监察。

崔沂:崔沂,唐代人物,曾任侍御史。

迁:迁,指升迁。

兼职方员外郎知杂事:兼职方员外郎知杂事,指同时担任多个官职。

学士:学士,古代官职,掌管翰林院,负责文学。

知制诰:知制诰,古代官职,掌管制诰省,负责起草诏令。

集贤殿学士判院事:集贤殿学士判院事,古代官职,掌管集贤殿,负责文献编纂。

御史中丞:御史中丞,古代官职,掌管御史台,负责监察。

随州司马:随州司马,古代官职,掌管随州行政。

许州:许州,古代州名,位于今河南省。

右庶子:右庶子,古代官职,掌管太子府,负责教育。

户兵吏三侍郎:户兵吏三侍郎,古代官职,分别掌管户部、兵部、吏部。

礼部尚书判铨:礼部尚书判铨,古代官职,掌管礼部,负责科举。

清泰:清泰,指后唐清泰年间,公元934年至936年。

知贡举:知贡举,古代官职,掌管贡举省,负责科举考试。

华资美级:华资美级,指有才华和品德的人。

契丹:契丹,古代民族,后来建立了辽朝。

耄耋:耄耋,指年老。

停任:停任,指停止任职。

殿黜:殿黜,指罢免官职。

太子少傅:太子少傅,古代官职,掌管太子府,负责教育。

丁内忧:丁内忧,指家中发生丧事。

服阕:服阕,指守丧期满。

检校尚书右仆射:检校尚书右仆射,古代官职,掌管尚书省,负责文书。

绛州刺史:绛州刺史,古代官职,掌管绛州行政。

跋扈:跋扈,指专横跋扈。

车驾:车驾,指皇帝的车队。

鄴:鄴,古地名,位于今河北省。

龙兴寺:龙兴寺,古代寺庙名。

李怿:李怿,唐代人物,京兆人。曾任户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

擢第:擢第,指科举考试及第。

校书郎:校书郎,古代官职,掌管秘书省,负责文献编纂。

起居舍人:起居舍人,古代官职,掌管起居省,负责记录皇帝的言行。

礼部员外郎:礼部员外郎,古代官职,掌管礼部,负责科举。

都官郎中:都官郎中,古代官职,掌管都官省,负责司法。

舍人:舍人,古代官职,掌管舍人省,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

金紫:金紫,古代官员的服饰标志。

春官:春官,古代官职,掌管春官省,负责礼仪。

翰林学士院:翰林学士院,古代官职,掌管翰林院,负责文学。

中书:中书,古代官职,掌管中书省,负责文书。

梦徵:梦徵,唐代人物,曾任翰林学士。

张砺:张砺,唐代人物,曾任翰林学士。

格诗格赋:格诗格赋,指符合规定的诗歌和赋文。

开运:开运,指后晋开运年间,公元944年至946年。

契丹入洛:契丹入洛,指契丹军队攻入洛阳。

家事罄空:家事罄空,指家中财产耗尽。

开运未:开运未,指开运年间未结束之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晋-列传七-评注

郑韬光的生平事迹展现了一个古代士大夫的典型形象。他的家族背景显赫,曾祖和祖父都是唐朝的官员,父亲也担任过河南尹,这样的家世背景使得韬光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他的名字和字都透露出一种大气磅礴的气质,‘韬光’二字意指隐藏光芒,表明他虽出身显赫,却谦虚低调,不张扬自己的才华。

韬光在官场上的经历丰富,从京兆府参军到太常少卿,他的仕途可谓平步青云。他的官职变动多次,但无论身处何地,都能保持清正廉洁,不受官场风气的影响。他的‘不妄喜怒,秉执名节’体现了他的人格魅力和坚定的道德底线。

韬光的退休生活同样令人敬佩。他退休后回到故乡洛阳,过着恬淡的生活,没有世俗的纷扰,这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他的‘恬和自如,性尚平简’表明他的人格特质。

王权的生平则更多地体现了一个政治家的形象。他的家族同样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官场背景,他的曾祖和祖父都是显赫的官员。王权在官场上的成就同样辉煌,从秘书省校书郎到户部尚书,他的官职变动频繁,但他的政治智慧和对国家的忠诚从未改变。

王权在面对契丹使节的问题上,展现了他的忠诚和气节。他宁愿辞去官职,也不愿向契丹称臣,这种坚定的立场和民族气节令人敬佩。他的‘坚辞之,非避事以违命也’表明了他对个人荣誉和民族尊严的重视。

韩恽的生平则更多地体现了一个文人的形象。他爱好文学,喜欢作诗,家中藏书数千卷,这体现了他对文化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他的官职变动不如郑韬光和王权那样频繁,但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却不容小觑。

李怿的生平则更多地体现了一个文学家的形象。他的家族同样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官员,这使得他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文学才华在年轻时就得到了展现,他的‘幼而能文’体现了他对文学的热爱和天赋。

李怿在官场上的经历也颇为丰富,他从校书郎到中书舍人,他的官职变动多次,但他的文学成就始终是他最为人称道的地方。他的‘多病留司于洛下,不交人事’表明他对文学事业的执着和对世俗生活的淡泊。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旧五代史-后晋-列传七》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899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