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金史是宋代历史学家所编纂的关于金朝的史书,传统上认为由宋代史学家和学者主编,内容详尽地记录了金朝的历史,从金朝的建立到灭亡的全过程,揭示了金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3世纪)。
内容简要:《金史》是宋代编纂的关于金朝历史的史书,详细记录了金朝自建立以来的政治制度、战争、外交、经济等多个方面。全书以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为主,涉及金朝与宋朝、辽朝等其他大国之间的互动,重点阐述了金朝的政治结构与军事行动。金史不仅对金朝的历史进行了系统的记录,也对金朝的政治理念、制度与社会文化做出了深刻的总结。书中的史料价值极高,是研究金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史-列传-卷二十八-原文
赵元 移剌道(本名按) 高德基 马讽 完颜兀不喝 刘徽柔 贾少冲(子益) 移剌斡里朵 阿勒根彦忠 张九思 高衎 杨邦基 丁暐仁
赵元,字善长,涿州范阳人。
辽天庆八年登进士第,仕至尚书金部员外郎。
辽亡,郭药师为宋守燕,以元掌机宜文字。
王师取燕,药师降,枢密使刘彦宗辟元为本院令史。
天会间,同知蓟州事。
有贼杀人横道,官吏圜视莫知所为,路人耕夫聚观甚众。
元指田中释耒而来者曰:“此贼也。”叱左右缚之,遂伏。
僚吏问其故,元曰:“偶得于眉睫间耳。”
其后朝廷立磨勘格,凡尝仕宣和者皆除名籍,元在磨勘中。
齐国废,置行台省于汴,选名士十余人备官属,元在选中,授行兵部郎中。
行台徙大名,再徙祁州,及宗弼再取河南,元皆摄户部事,赋调兵食取办。
天眷三年,为行台右司员外郎,囚有杀人当死者,行台欲宥之,元不从,反复数四,势不可夺,乃仰天叹曰:“如杀人者可宥,死者复何辜,何欲徼己福而乱天下法乎?”行台竟不能夺。
改左司员外郎,摄吏部事。
在行台凡十年,吏事明敏,宗弼深知之,行台或有事上相府,宗弼必问“曾经赵元未也?”其见重如此。
为同签汴京留守事,改同知大名尹,用廉迁河北西路转运使,历彰德、武胜等军节度使,以老致仕,卒于家。
移剌道,本名按。
宗室移剌古为山东东路兵马都总管,辟掌军府簿书,往来元帅府计议边事,右副元帅宗弼爱其才,召为元帅府令史。
补尚书省令史,特除监察御史,再迁大理丞,兼工部员外郎。
海陵南伐,使督运刍粮,所在盗起,道路梗涩,间关仅至淮南。
上谒,承问,具言四方盗贼状,海陵恶闻其言,杖之七十,使督战舰渡江,会海陵死,军还。
大定二年,除工部郎中。
奉诏招抚诸奚。
是时,抹白猛安下谋克徐列等皆欲降,制于猛安合住,不敢即降。
道发兵掩袭合住子妇孙男女甥,及谋克留住,及蒲辇白撒妻孥。
是日,适窝斡遣白撒发抹白猛安军,白撒闻其家人被获,遂来降。
改礼部郎中。
从讨窝斡,佩金牌,与应奉翰林文字讹里也招降叛奚。
奉使河南,劝课农桑,密访吏治得失。
累迁御史中丞、同修国史,廉问职官殿最,还奏。
上曰:“职官贪污罪废,其余因循以苟岁月。今廉能即与升除,无以慰百姓爱留之意,可就迁秩,秩满升除。”
于是,廉能官景州刺史耶律补进一阶,单州刺史石抹靳家奴、泰宁军节度副使尹升卿、宁陵县令监邦彦、浚州司候张匡福各进两阶。
贪污官同知浚州防御使事蒲速越、真定县令特谋葛并免死,杖一百五十,除名。
同知睢州事乌古孙阿里补杖一百,削四阶,非奉旨不得录用。
于是道改同知大兴尹事。
诏曰:“京师士民辐凑,犯法者众,罪状自实,毋为文所持,断之以公可也。朕尝谕执政矣,必不以小苛谴卿,勉副朕意。”
迁刑部尚书。
尚厩局使宗夔、副使石抹青狗私用官刍,事觉。
尚厩局隶点检司,刑部当自问。
点检乌林答天锡属刑部使轻其罪,刑部以付大兴府鞫治,于是道及天锡、郎中丁暐仁皆坐解职。
寻起为大理卿,兼签书枢密院事,再迁西京留守,卒。
高德基,字元履,辽阳渤海人。
皇统二年登进士第。
六年,为尚书省令史。
海陵为相,专愎自用,人莫敢拂其意,德基每与之详辨。
及篡位,命左司郎中贾昌祚谕旨曰:“卿公直果敢,今委卿南京行省勾当。”
未行,会海陵欲都燕京,命德基摄燕京行台省都事。
改摄右司员外郎,除户部员外郎,改中都路都转运副使,迁户部郎中。
正隆三年,诏左丞相张浩、参知政事敬嗣晖营建南京宫室。
明年,德基与御史中丞李筹、刑部侍郎萧中一俱为营造提点。
海陵使中使谓德基等曰:“汝等欲乘传往邪?欲乘己马往邪?银牌可于南京尚书省取之。”
筹乞先降银牌,复遣中使谓筹曰:“牌之与否,当出朕意,尔敢辄言,岂以三人中官独高邪?”遂杖之三十,遣乘己马往,德基、中一乘传往。
转同知开封尹。
大定三年,以察廉治状不善,下迁同知北京路都转运使事。
是年秋,土河泛滥,水入京城,德基遽命开长乐门,疏分使入御沟,以杀其势,水不能为害。
迁刑部侍郎。
七年,改中都路都转运使。
九年,转刑部尚书。
有犯罪当死者,宰相欲从末减,德基曰:“法无二门,失出犹失入也。”不从。
及奏,上曰:“刑部议,是也。”因召诸尚书谕之曰:“自朕即位以来,以政事与宰相争是非者,德基一人而已。自今部上省三议不合,即具以闻。”
为宋主生日使。
及还,宋人礼物外附进腊茶三千胯,不亲封署。
德基曰:“侄献叔,而不署,是无名之物也。”却之。
十一年,改户部尚书。
德基上疏,乞免军须房税等钱,减农税及盐酒等课,未报。
随朝官俸粟折钱,增高市价与之,多出官钱几四十万贯。
上使人谕之曰:‘卿为尚书,取悦宰执近臣,滥出官钱。卿之官爵,一出于朕,奈何如此。’
于是决杖八十,户部郎中王佐、员外郎卢彦冲、同知中都转运使刘兟、副使石抹长寿、支度判官韩镇、左警巡使李克勤、右警巡使李宝、判官强锐昌、姚宗奭、尼庞古达吉不,皆决杖有差。
诏自大定十一年十一月郊祀赦后,尚书省、御史台、户部、转运司、警巡院多支俸粟折钱,皆追还之。
德基降兰州刺史,王佐降大兴府推官,卢彦冲河北西路户籍判官,刘兟东京警巡使,石抹长寿东京留守推官,韩镇河东南路户籍判官,李克勤通远县令,李宝清水县令,强锐昌、姚宗奭、尼庞古达吉不皆除司候。
大定十二年,德基卒,年五十四。子锡。
马讽,字良弼,大兴漷阴人。
国初以燕与宋,讽游学汴梁,登宣和六年进士第。
宗翰克汴京,讽归朝,复登进士第,调蔚州广灵丞,迁雄州归信令。
境有河曰八尺口,每秋潦涨溢害民田,讽视地高下,疏决之,其患遂息。
召为尚书省令史,除献州刺史。
天德初,改宁州,民有告谋不轨者,株连数十百人,讽察其无状,乃究问告者,告者具伏其诬,众欢呼感泣。
再迁南京副留守,入为大理少卿。
是时,高桢为御史大夫,素贵重,绳治无所避,权贵惮其威严,乃以讽及张忠辅为中丞,欲有以中伤之者。
讽、忠辅皆文吏巧法,不能与桢丝发相假借,桢畏其害己,因诉于海陵,海陵以桢太祖旧臣,每慰安之。
讽改大理卿,岁余出为顺天军节度使。
大定二年,复为大理卿,迁刑部尚书,改忠顺军节度使,致仕。
卒。
完颜兀不喝,会宁府海姑寨人。
年十三,选充女直字学生。
补上京女直吏,再习小字兼通契丹文字。
充尚书省令史。
天德初,除吏部主事,鞫问押懒路诈袭谋克事,人称其能,擢右拾遗。
海陵谓之曰:‘始闻汝名,试以吏部主事。今计其实,优于所闻远矣。’
累迁右司郎中。
从海陵伐宋,至淮南,闻世宗即位于辽阳,兀不喝入白其事,海陵沉思良久,曰:‘卿等始闻之邪?我已知之,遣人往矣。此大事勿泄于外。’
大定二年,秩满当代,世宗嘉其善敷奏,特诏再任,谓宰臣曰:‘兀不喝为人公忠,后来有如斯人者,卿等宜荐举之。’
其见知如此。
窝斡已平,诏罢契丹猛安谋克,其元管户口,及从窝斡作乱来降者,皆隶女直猛安谋克,遣兀不喝于猛安谋克人户少处分置。
未经罢去猛安谋克合承袭者,仍许承袭,赈赡其贫乏者,仍括买契丹马匹,官员年老之马不在括限。
顷之,世宗以诸契丹未尝为乱者与来降者一概隶女直猛安中,非是,未尝从乱可且仍旧。
平章政事完颜元宜奏,已迁契丹所弃地,可迁女直人与不从乱契丹杂处。
上以问右丞苏保衡、参政石琚,皆不能对。
上责之曰:‘卿等每事先熟议然后奏,有问即对,岂容不知此。’
保衡、琚顿首谢,上曰:‘分隶契丹,以本猛安租税给赡之,所弃地与附近女直人及余户,愿居者听,其猛安谋克官,选契丹官员不预乱者充之。’
改同知大兴尹,迁横海军节度使。
初到官,谳囚能得其情,人以为不冤。
五年,卒官。
刘徽柔,字君美,大兴安次人。
天眷二年,擢进士第。
初为真定栾城主簿,转开远军节度掌书记,迁洪洞令。
徽柔明敏善听断。
县人杨远者,投牒于县,以为夜雨屋坏,压其侄死,号诉哀切。
徽柔熟视而笑曰:‘汝利侄财而杀之,乃诬雨耶?’
叱付狱,其人立伏曰:‘公神明也,不敢延死。’
遂置于法。
秩满,县人遮恋不得去者弥日,为立生祠,刻石颂德。
正隆二年,入为大理评事,迁司直。
大定二年,同知河东南路转运使事,以廉第一,改知平定军,入为大理少卿。
七年,知磁州,改同知南京留守事。
十年,迁中都路转运使,卒官。
贾少冲,字若虚,通州人。
勤学,日诵数百千言。
家贫甚,尝道中获遗金,访其主归之。
天会中,再伐宋,调及民兵。
少冲甫冠,代其叔行,虽行伍间,未尝释卷。
中天眷二年进士。
刘筈欲以妹妻之,少冲辞不就曰:‘富贵当自致之。’
调营州军事判官,迁定安令。
蔚州刺史恃贵不法,属吏畏之,每事辄曲从其意,少冲守正不阿。
用廉进官一阶,再迁吏部主事、定武军节度副使、河中府判官。
海陵浸以失道,少冲谓所亲曰:‘天下且乱,不可仕也。’
秩满,乃不求仕。
大定二年,调御史台典事,累迁刑部郎中。
往北京决狱,奏诛首恶,误牵连其中者皆释不问,全活凡千人。
以本职摄右司员外郎。
尝执奏刑名甚坚,既退,上谓侍臣曰:‘少冲居下位,有守如此。’
除同知河间尹。
数月,入为秘书少监,兼起居注、左补阙。
少冲外柔内刚,每从容进谏,世宗称美之。
十四年,为宋主生日副使,宋国方有祈请,上以意谕少冲,少冲对曰:‘臣有死无辱。’
宋人别致珍异,少冲笑谓其人曰:‘行人受赐自有常数,宁敢以赂辱君命乎。’
遂不受。
使还,世宗嘉之,迁右谏议大夫,秘书、起居注如故。
十七年请老,除卫州防御使,迁河东南路转运使,召为太常卿,兼秘书少监。
复请致仕,不许,改顺天军节度使,卒。
少冲性夷简,不喜言利,尝教诸子曰:‘荫所以庇身,筦库不可为也。’
闻者尚之。
子益。
益字损之,少颖悟如成人。
大定十四年,父少冲为秘书少监,充宋主生日副使,益侍行。
是时,宋人常争起立接受国书之礼,少冲问益曰:‘即宋人欲变礼,持议不决,奈何?’
益曰:‘守死无辱,可谓使矣。’
少冲大奇之。
中大定十九年进士,调河津主簿。
丁父忧去官,察廉起复矾山令,补尚书省令史。
丁母忧,服阕,除定海军节度副使,监察御史,治书侍御史,转侍御史,知登闻鼓院,兼少府少监。
未几,改礼部郎中,兼知登闻鼓院,看读陈言文字,迁左司郎中,改吏部侍郎,兼蔡王傅。
以病免。
除郑州防御使,陕西东路转运使,顺天军节度使。
大安初,召为吏部尚书,有疾,改安国军节度使。
益调民夫修完城郭,为战守备,按察司止之,不听,曰:‘治城,守臣事也,按察何预。’
既而兵至,以有备解去。
改横海、定国军节度使,道阻不赴。
宣宗初为吏部尚书,益为侍郎,相得欢甚,贞祐二年至汴京,访益所在,召为太常卿。
上防秋十三事,与户部尚书李革论迁河北军民不便,不报。
贞祐三年,致仕。
元光元年,卒。
移剌斡里朵,一名八斤,系出辽五院司,通契丹字。
天会三年伐宋,隶军中,遇战辄先登,屡获侦人,有司上其功,补尚书省令史。
十五年,籍发诸部兵于山后,将与右丞萧庆会,时官军窜而南者凡数千,斡里朵以兵邀击之,尽获其辎重财物,悉送有司而去,一毫弗取。
以劳迁修武校尉。
宗弼复河南,斡里朵督诸路帅臣进讨,事定以劳迁宣武将军。
时六部未分,乃以为兵刑二部主事。
未几,迁右司都事。
皇统二年,授大理正,历同知昭德军节度使事,以廉升孟州防御使。
正隆间,转同知北京留守事。
会游古河阑子山等猛安契丹谋乱,时方发兵讨之,别遣斡里朵押军南下。
至松山县,为贼党江哥所执,且欲推为主盟,要以契约,斡里朵怒曰:‘我受国厚恩,岂能从汝反耶?宁杀我,契约不可得也。’
贼知不可屈,乃困辱之,使布衣草履逐马而行,且欲害之。
斡里朵说其监奴,因得脱还。
六年九月,改北京路转运使。
大定初,为博州防御使,再迁利涉军节度使。
先是,有农民避贼入保郡城,以钱三十千寄之邻家,贼平索之,邻人讳不与,诉于县,县官以无契验却之,乃诉于州。
斡里朵阳怒械系之,捕其邻人,关以三木,诘之曰:‘汝邻乙坐劫杀人,指汝同盗。’
邻人大惧,始自陈有欺钱之隙,乃责归所隐钱而释之,郡人骇服。
改通远军节度使,卒。
阿勒根彦忠,本名窊合山,曷速馆人也。
好学,通吏事。
天会十四年,选充尚书兵部孔目官,升尚书省令史,除右司都事。
七年,改大理丞,为会宁少尹,进同知会宁府事,入为尚书吏礼部郎中。
贞元二年,进本部侍郎。
海陵庶人凡有所疑,常使彦忠裁决,彦忠据法以对。
间有不合,则召让之,彦忠执奏如前,终无阿屈,同列咸为惧,彦忠固执不变,海陵壮之。
明年,除御史中丞,历尚书户部侍郎、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
海陵南伐,除南京路都转运使。
大定二年,改大名尹,兼本路兵马都总管。
四年,入为刑部尚书。
诏规措北边艰食户口。
及泰州、临潢接境,度宜安置堡戍七十,驻兵万三千,刍粮之用就经画之。
还朝未及入对,以疾卒,年五十三。
彦忠性孝友,尝使宋,所得金帛,尽分兄弟亲友。
赠荣禄大夫,命有司致祭,并以银绢赐其家。
张九思,字全行,锦州人。
皇统初,补行台省女直译史,除同知易州事,三迁亳州防御使、归德尹。
刘仲延受宋国岁贡于泗州,九思副之。
往岁受岁贡者,每以币物不精责宋使者,宋使者私馈银币各直数百千以为常,九思独不肯受,仲延从之,自是私馈遂绝。
自大理评事,再迁大理少卿。
清池令双申自陈:‘父虔,天眷初,知永安军,遇叛寇孟邦杰,执而胁之,不从,遂被害。乞正班用荫。’
大理寺议,虔子止合杂班叙,九思曰:‘虔奋不顾身,守节以死,其子正班用荫,以劝忠孝。’
世宗从九思议。
改工部郎中,大兴少尹,同知中都都转运使事,转刑部侍郎,改工部。
九思所守清约,然急于进取,一切以功利为务,率意任情不恤百姓。
诏检括官田,凡地名疑似者,如皇后店、太子庄、燕乐城之类,不问民田契验,一切籍之,复有邻接官地冒占幸免者。
世宗闻其如是,召还戒之曰:‘如辽时支拨地土,及国初元帅府拘刷民间指射租田,近岁冒为己业,此类当拘籍之。其余民田,一旦夺之则百姓失业,朕意岂如此也。’
转御史中丞。
九思言屯田猛安人为盗征偿,家贫辄卖所种屯地。
凡家贫不能征偿者,止令事主以其地招佃,收其租入,估贾与征偿相当,即以其地还之。
临洮尹完颜让亦论屯田贫人征偿卖田,乞用九思议,诏从之。
迁工部尚书。
年高,愈自用,上谓左丞张汝弼曰:‘九思耄矣,颇执强自用,欲令外补,何如?’
于是,九思男若拙为尚书省令史,冒填诏敕,事觉,亡命。
汝弼因奏其事,上曰:‘九思岂不知若拙处邪?可免其官,捕若拙,获日授职。’
九思闻命惶惧,因感疾,卒。
高衎,字穆仲,辽阳渤海人。
敏而好学,自少有能赋声,同舍生欲试其才,使一日赋十题戏之,衎执笔怡然,未暮,十赋皆就,彬彬然有可观。
年二十六登进士第,乞归养,逾二年方调漷阴丞。
召为尚书省令史,除右司都事。
母丧去官,起复吏部员外郎,摄左司员外郎。
王彦潜、常大荣、李庆之皆在吏部选中,吏部拟彦潜、大荣皆进士第一,次当在庆之上,彦潜洺州防御判官,大荣临海军节度判官,庆之沈州观察判官。
左司郎中贾昌祚挟私,欲与庆之洺州,诡曰:‘洺虽佳郡,防御幕官在节镇下。’乃改拟彦潜临海军,大荣沈州,庆之洺州。
庆之初赴选,昌祚以庆之为会试诠读官,而庆之弟庆云为尚书省令史,多与权贵游,海陵心恶之,尝谓左右司‘昌祚必与庆之善阙’。
大奉国臣者,辽阳人,永宁太后族人,先为东京警巡院使,以赃免去,欲因太后求见,海陵不许。
衎与奉国臣有乡里旧,拟为贵德县令。
海陵大怒,于是昌祚、衎、吏部侍郎冯仲等,各杖之有差,庆云决杖一百五十,罢去。
未几,仲、昌祚、庆云皆死,衎降为清水县主簿,兵部员外郎摄吏部主事杨邦基降宜君县主簿,吏部主事宋仝降漷阴县主簿,尚书省知除杨伯杰,降闾阳县主簿。
居二年,为大理司直,迁户部员外郎,同知中都都转运使,太常少卿,吏部郎中。
大定初,转左司郎中。
世宗孜孜求谏,群臣承顺旨意,无所匡正,上曰:‘朕初即位,庶政多未谙悉,实赖将相大臣同心辅佐。百姓且上书言事,或有所补。夫听断狱讼,簿书期会,何人不能,如唐、虞之圣,犹曰‘稽于众,舍己从人’。正隆专任独见,不谋臣下,以取败乱。卿等其体朕意。’
使洁传诏台省百司曰:‘凡上书言事,或为有司沮遏,许进表以闻。’
迁吏部尚书。
每季选人至,吏部托以检阅旧籍,谓之检卷,有滞留至后季犹不得去者。
衎三为吏部,知其弊,岁余铨事修理,选人便之。
五年,为贺宋国生日使,中道得疾,去职。
大定七年,卒。
杨邦基,字德懋,华阴人。
父綯,宋末为易州州佐。
宗望伐宋,蔡靖以燕山降,易州即日来附,綯被杀,邦基年十余岁,匿僧舍中,得免。
既长,好学。
天眷二年,登进士第,调滦州军事判官,迁太原交城令。
太原尹徒单恭贪污不法,托名铸金佛,命属县输金,邦基独不与。
徒单恭怒,召至府,将以手持铁拄杖撞邦基面,邦基不动。
秉德廉察官吏,尹与九县令皆免去,邦基以廉为河东第一,召为礼部主事。
以兵部员外郎摄吏部差除,坐铨注李庆之、大奉国臣,与高衎等皆贬官,邦基降坊州宜君簿。
转高密令。
大定初,尚书省拟邦基刑部郎中,世宗曰:‘县官即除郎中,如何?’
太师张浩对曰:‘邦基前为兵部员外郎矣,且其人材可用。’
上许之。
改太府少监,知登闻检院,为秘书少监,迁翰林直学士,再迁秘书监兼左谏议大夫,修起居注。
中都警巡使张子衍与邦基姻家,子衍道中遇皇太子卫仗,立马市门不去伞,卫士诃之,子衍以鞭鞭卫士诃己者。
御史台劾奏子衍,邦基见台官为子衍求解,及入见显宗,求脱子衍罪。
诏削子衍官两阶。
邦基坐削官一阶,出为同知西京留守事,徙山东东路转运使,永定军节度使,致仕。
大定二十一年,卒。
邦基能属文,善画山水人物,尤以画名当世云。
丁暐仁,字藏用,大兴府宛平人。
曾祖奭。
祖惟寿。
父筠,以吏补州县,所至有治声,其后致仕,杜门不出,乡里有斗讼者,不之官而就筠质焉。
暐仁冲澹寡欲,读书之外,无他好,辽季避难,虽间关道途,未尝释卷。
皇统二年,登进士第,调武清县丞。
县经兵革后,无学校,暐仁召邑中俊秀子弟教之学,百姓欣然从之。
调磁州军事判官。
是时,诏使廉察官吏,暐仁以廉摄守事。
迁和川令。
前令罢耎不事事,群小越法干禁无所惮,暐仁申明法禁,皆屏息,或走入他县以避之。
有董佑者最强悍,畏服暐仁,以刀断指,誓终身不复犯法。
凡租赋与百姓前为期率,比他邑先办。
历北京推官,再迁大理司直,以忧去官,寻起复。
大定三年,除定武军节度副使,而节度使、同知皆阙,暐仁为政无留讼。
改大理丞,吏部员外郎,转户部郎中。
于是,贾少冲为刑部郎中,上谓左丞相纥石烈良弼曰:‘少冲为人柔缓,不称刑部之职,其议易之。’
乃以暐仁为刑部郎中。
坐尚厩局官私用官刍,违格付大兴府鞫问,解职。
改祁州刺史。
祁州为定武支郡,士民闻暐仁之官,相率欢迎界上,相属不绝。
改同知西京留守事,首兴学校,以明养士之法。
迁陕西西路转运使。
大定二十一年,卒官。
赞曰:‘吏之兴,其秦之季邪?吏有选试,其辽、金之际邪?其文从一从史,守法不贰之谓邪?守法不贰,斯真吏矣。巧者舞文以乱法,窒者执一而弗通,此皆吏道之自失者也。高衎、高德基、张九思之徒,皆诡法以自失者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史-列传-卷二十八-译文
赵元,字善长,是涿州范阳人。辽天庆八年考中进士,官做到尚书金部员外郎。辽国灭亡后,郭药师为宋朝守卫燕地,让赵元负责机宜文字。宋军攻占燕地,郭药师投降,枢密使刘彦宗聘请赵元为本院令史。天会年间,赵元担任蓟州同知。有强盗在道路上杀人,官吏们围观看,不知如何处理,路过的耕夫聚集观看的人很多。赵元指着田中放下农具走来的人说:‘这个人就是强盗。’喝令左右将他捆绑起来,强盗随即伏法。僚吏们询问原因,赵元说:‘我只是偶然看到罢了。’后来朝廷制定了磨勘制度,所有曾经任职宣和年间的人都被除名,赵元也在磨勘之列。
齐国被废除后,在汴京设立行台省,挑选了十多位名士作为官员,赵元在选中,被任命为行兵部郎中。行台迁到大名,又迁到祁州,等到完颜宗弼再次攻取河南时,赵元都代理户部事务,负责征收赋税和调集军粮。天眷三年,赵元担任行台右司员外郎,有囚犯因杀人被判死刑,行台想要宽恕他,赵元不同意,反复多次,形势无法改变,赵元便仰天长叹:‘如果杀人者可以宽恕,死者有什么罪过,为什么要为了自己的福禄而扰乱天下法律呢?’行台最终也没有改变决定。赵元改任左司员外郎,代理吏部事务。在行台任职十年,处理政务明敏,完颜宗弼非常了解他,行台如果有事上报相府,完颜宗弼一定会问:‘赵元曾经处理过这件事吗?’他就是这样受到重视。赵元担任同签汴京留守事,改任同知大名尹,因廉洁被任命为河北西路转运使,历任彰德、武胜等军节度使,因年老退休,在家中去世。
移剌道,本名按。宗室移剌古担任山东东路兵马都总管,聘请他掌管军府簿书,往来元帅府商议边事,右副元帅完颜宗弼欣赏他的才能,召他为元帅府令史。补任尚书省令史,特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再升任大理丞,兼任工部员外郎。海陵王南征时,派他监督运送草料,所到之处盗贼蜂起,道路阻塞,他艰难地才到达淮南。他觐见皇帝,汇报四方盗贼的情况,海陵王不喜欢听他的话,鞭打了他七十下,派他监督战舰渡江,正逢海陵王去世,军队返回。
大定二年,移剌道被任命为工部郎中。奉皇帝之命招抚各奚族。那时,抹白猛安下的谋克徐列等人都想投降,但被猛安合住制止,不敢立即投降。移剌道发兵突袭合住的儿子、儿媳、孙子、外孙,以及谋克留住,还有蒲辇白撒的妻子和孩子。那天,正好窝斡派白撒率领抹白猛安军,白撒听说家人被俘,便前来投降。移剌道改任礼部郎中。随军讨伐窝斡,佩戴金牌,与应奉翰林文字讹里也招降叛奚。
移剌道奉命出使河南,劝勉农民耕织,秘密调查官吏的政绩得失。多次升迁至御史中丞、同修国史,廉洁地审查官员的政绩,回朝上奏。皇帝说:‘官员贪污应当被免职,其他官员因循守旧,得过且过。现在廉洁的官员应该立即提升,不能不满足百姓爱戴官员的心意,可以提升他们的官职,等到任期满了再进行提升。’于是,廉洁的官员景州刺史耶律补升了一级,单州刺史石抹靳家奴、泰宁军节度副使尹升卿、宁陵县令监邦彦、浚州司候张匡福各升了两级。贪污的官员同知浚州防御使事蒲速越、真定县令特谋葛都被免死,杖打一百五十下,除名。同知睢州事乌古孙阿里杖打一百下,降四级,非奉皇帝之命不得录用。于是移剌道改任同知大兴尹事。皇帝下诏说:‘京城士民众多,犯法的人很多,罪行自己坦白,不要让文字阻碍,依法公正处理即可。我曾经告诉执政大臣,一定不会因为小过错责罚你,你要努力符合我的意愿。’
移剌道升任刑部尚书。尚厩局使宗夔、副使石抹青狗私自使用官府的草料,事情败露。尚厩局隶属于点检司,刑部应当自行审问。点检乌林答天锡属下认为罪行轻微,刑部将案件交给大兴府审问,于是移剌道、天锡、郎中丁暐仁都因犯错误被免职。不久起用为大理卿,兼任签书枢密院事,再升任西京留守,去世。
高德基,字元履,是辽阳渤海人。皇统二年考中进士。六年,担任尚书省令史。海陵王担任宰相时,专断自用,没有人敢违背他的意愿,高德基经常与他详细辩论。等到海陵王篡位,命令左司郎中贾昌祚传达旨意说:‘你公正果敢,现在委托你担任南京行省勾当。’还未出发,正逢海陵王想要迁都燕京,命令高德基代理燕京行台省都事。改任代理右司员外郎,任命为户部员外郎,改任中都路都转运副使,升任户部郎中。
正隆三年,皇帝下诏让左丞相张浩、参知政事敬嗣晖建造南京宫室。第二年,高德基与御史中丞李筹、刑部侍郎萧中一一起担任营造提点。海陵王派使者对高德基等人说:‘你们是想要乘坐驿车去吗?还是想要乘坐自己的马匹去?银牌可以在南京尚书省领取。’李筹请求先发放银牌,又派使者对李筹说:‘银牌的发放与否,取决于我的意愿,你敢擅自说话,难道是认为三个人中的宦官只有你最高贵吗?’于是鞭打了李筹三十下,派他乘坐自己的马匹前往,高德基、萧中一乘坐驿车前往。转任同知开封尹。
大定三年,因为考察廉洁的政绩不好,被降职为同知北京路都转运使事。那年秋天,土河泛滥,洪水涌入京城,高德基立刻命令打开长乐门,疏导分流使水进入御沟,以减轻水势,水没有造成灾害。升任刑部侍郎。七年,改任中都路都转运使。九年,转任刑部尚书。有犯罪应当处死的人,宰相想要从轻发落,高德基说:‘法律没有两条路,放走罪犯就像放走囚犯一样。’不同意。等到上奏,皇帝说:‘刑部的议论是正确的。’于是召见各位尚书告诉他们:‘自从我即位以来,因为政事与宰相争论对错的人,只有高德基一个。从现在起,各部门上报给尚书省的三次审议不一致,就要全部上报给我。’担任宋朝皇帝生日的使者。等到回来,宋朝人除了礼物外还额外进贡了三千胯腊茶,没有亲自封印署名。高德基说:‘侄子献给叔叔,却不署名,这是没有名字的东西。’拒绝接受。
十一年,德基被任命为户部尚书。德基上奏请求免除军需房税等费用,减少农业税和盐酒等税收,但没有得到回复。朝廷官员的俸禄以粟折算成钱,提高市场价格以支付,多支出了近四十万贯官钱。皇帝派人告诉他:‘你身为尚书,为了取悦宰相和近臣,随意支出官钱。你的官职和爵位都是我给你的,你怎么能这样做。’于是他被杖责八十下,户部郎中王佐、员外郎卢彦冲、同知中都转运使刘兟、副使石抹长寿、支度判官韩镇、左警巡使李克勤、右警巡使李宝、判官强锐昌、姚宗奭、尼庞古达吉不,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杖责。皇帝下诏,从大定十一年十一月郊祀赦免之后,尚书省、御史台、户部、转运司、警巡院多支出的俸禄粟折钱,都要追回。德基被降职为兰州刺史,王佐降为大兴府推官,卢彦冲降为河北西路户籍判官,刘兟降为东京警巡使,石抹长寿降为东京留守推官,韩镇降为河东南路户籍判官,李克勤降为通远县令,李宝降为清水县令,强锐昌、姚宗奭、尼庞古达吉不都被任命为司候。大定十二年,德基去世,享年五十四岁,儿子名叫锡。
马讽,字良弼,是大兴漷阴人。国家初年,燕与宋国交战,马讽游学于汴梁,宣和六年考中进士。宗翰攻克汴京后,马讽归顺朝廷,再次考中进士,被调任蔚州广灵县丞,后升任雄州归信县令。境内有一条河叫做八尺口,每年秋天河水泛滥,损害了民田,马讽考察地形高低,疏通河道,灾害得以解除。后被召为尚书省令史,任命为献州刺史。天德初年,改任宁州,有百姓告发有人图谋不轨,牵连了数十上百人,马讽调查后认为他们没有罪状,于是追究告发者的责任,告发者承认了诬告,众人欢呼感动落泪。两次升迁后,任南京副留守,入朝担任大理寺少卿。当时,高桢担任御史大夫,地位高贵,执法严明,权贵们对他敬畏三分,于是任命马讽和张忠辅为中丞,想要中伤高桢。马讽和张忠辅都是文官,精通法律,不能与高桢有任何争执,高桢害怕他们对自己不利,于是向海陵王诉苦,海陵王因为高桢是太祖的旧臣,经常安慰他。马讽被任命为大理寺卿,一年多后外出担任顺天军节度使。大定二年,再次担任大理寺卿,升任刑部尚书,改任忠顺军节度使,退休。去世。
完颜兀不喝,是会宁府海姑寨人。十三岁时,被选为女直字学生。补任上京女直吏,再学习小字并通晓契丹文字。担任尚书省令史。天德初年,被任命为吏部主事,审问押懒路诈袭谋克的事,人们称赞他的能力,提拔为右拾遗。海陵王对他说:‘起初听说你的名字,试用你担任吏部主事。现在看来,你的实际能力远超过我的听闻。’多次升迁后,担任右司郎中。随海陵王伐宋,到达淮南,听说世宗在辽阳即位,兀不喝入宫禀报此事,海陵王沉思良久,说:‘你们刚听到这个消息吗?我已经知道了,派人去了。这是大事,不要对外泄露。’大定二年,任期届满,世宗赞扬他善于奏报,特地下诏再次任命他,对宰臣说:‘兀不喝为人公正忠诚,以后有像他这样的人才,你们应该推荐。’他的才能就是这样被世人所知。
窝斡已经被平定,皇帝下诏废除契丹猛安谋克,原来管辖的户口,以及跟随窝斡作乱后归降的人,都归属女直猛安谋克,派遣兀不喝到猛安谋克人户少的地区进行安置。那些没有废除的猛安谋克合承袭的人,仍然允许他们承袭,救济贫困的人,仍然购买契丹马匹,官员年老的马匹不在购买范围内。不久,世宗认为所有未曾参与叛乱的契丹人与归降者都应该归属女直猛安中,不是这样,未曾参与叛乱的人可以继续保留原状。平章政事完颜元宜上奏,已经迁移契丹所丢弃的土地,可以迁移女直人与不参与叛乱的契丹人杂居。皇帝询问右丞苏保衡、参政石琚,他们都不能回答。皇帝责备他们说:‘你们每次事情都要先仔细讨论再上奏,有问必答,怎么能不知道这些。’苏保衡、石琚叩头谢罪,皇帝说:‘将契丹人分别归属,用本猛安的租税来赡养他们,所丢弃的土地与附近的女直人和其他户,愿意居住的可以居住,那些猛安谋克官员,选择没有参与叛乱的契丹官员来担任。’改任同知大兴尹,升任横海军节度使。初到任时,审理囚犯能够得到实情,人们认为他没有冤枉人。大定五年,去世。
刘徽柔,字君美,是大兴安次人。天眷二年,考中进士。最初担任真定栾城主簿,转任开远军节度掌书记,升任洪洞县令。刘徽柔聪明敏捷,善于判断。县里有个人叫杨远,向县里投递诉状,声称夜雨导致房屋倒塌,压死了他的侄子,他悲痛地申诉。刘徽柔仔细观察后笑着说:‘你是为了侄子的财产而杀了他,竟然诬陷是雨的错?’喝令将其投入监狱,那个人立即承认了罪行:‘您真是神明,我不敢拖延死亡。’于是依法将其处决。任期届满,县里的人拦住他不让他离开,整天都在为他立生祠,刻石颂扬他的美德。正隆二年,入朝担任大理寺评事,升任司直。大定二年,担任河东南路转运使事,因为廉洁第一,改任平定军知军,入朝担任大理寺少卿。大定七年,担任磁州知州,改任同知南京留守事。大定十年,升任中都路转运使,去世。
贾少冲,字若虚,是通州人。勤奋好学,每天能背诵数千字。家境非常贫寒,曾经在路途中捡到遗落的金子,找到失主归还。天会年间,再次征伐宋国,被调为民兵。贾少冲刚成年,代替他的叔叔出征,即使在军队中,也从未放下书本。天眷二年考中进士。刘筈想要把妹妹嫁给贾少冲,贾少冲推辞不接受,说:‘富贵应当自己争取。’被调任营州军事判官,升任定安县令。蔚州刺史依仗权贵不守法纪,属吏都害怕他,每件事都曲意迎合他的意愿,贾少冲坚守正道,不阿谀奉承。因为廉洁升官一级,再次升迁为吏部主事、定武军节度副使、河中府判官。海陵王逐渐失去民心,贾少冲对亲近的人说:‘天下将要大乱,不能再做官了。’任期届满后,他不再寻求官职。大定二年,调任御史台典事,多次升迁为刑部郎中。前往北京审理案件,上奏处决首恶,误牵连其中的人都被释放,救活了上千人。以本职代理右司员外郎。曾经坚决上奏刑名,退下后,皇帝对侍臣说:‘贾少冲虽然职位不高,但他的坚守如此。’任命他为同知河间尹。几个月后,入朝担任秘书少监,兼管起居注、左补阙。
贾少冲外表温和,内心刚毅,每次从容进谏,世宗都称赞他。大定十四年,担任宋主生日的副使,宋朝当时有祈求,皇帝把意思告诉了贾少冲,贾少冲回答说:‘我宁死也不愿受辱。’宋朝人送来珍贵的礼物,贾少冲笑着对送礼物的人说:‘使者接受赏赐有自己的限度,怎么能用贿赂来侮辱君命呢。’于是他没有接受。出使回来后,世宗赞扬他,升任右谏议大夫,秘书、起居注照旧。大定十七年请求退休,被任命为卫州防御使,升任河东南路转运使,召回朝廷担任太常卿,兼秘书少监。再次请求退休,没有被允许,改任顺天军节度使,去世。
贾少冲性格淡泊,不喜欢谈论利益,曾经教导他的儿子们说:‘荫庇是为了保护自己,管理仓库是不可为的。’听到这话的人都非常尊敬他。儿子名叫益。
益字损之,少颖悟如成人。
大定十四年,父少冲为秘书少监,充宋主生日副使,益侍行。
是时,宋人常争起立接受国书之礼,少冲问益曰:‘即宋人欲变礼,持议不决,奈何?’
益曰:‘守死无辱,可谓使矣。’少冲大奇之。
中大定十九年进士,调河津主簿。
丁父忧去官,察廉起复矾山令,补尚书省令史。
丁母忧,服阕,除定海军节度副使,监察御史,治书侍御史,转侍御史,知登闻鼓院,兼少府少监。
未几,改礼部郎中,兼知登闻鼓院,看读陈言文字,迁左司郎中,改吏部侍郎,兼蔡王傅。
以病免。
除郑州防御使,陕西东路转运使,顺天军节度使。
大安初,召为吏部尚书,有疾,改安国军节度使。
益调民夫修完城郭,为战守备,按察司止之,不听,曰:‘治城,守臣事也,按察何预。’
既而兵至,以有备解去。
改横海、定国军节度使,道阻不赴。
宣宗初为吏部尚书,益为侍郎,相得欢甚,贞祐二年至汴京,访益所在,召为太常卿。
上防秋十三事,与户部尚书李革论迁河北军民不便,不报。
贞祐三年,致仕。
元光元年,卒。
移剌斡里朵,一名八斤,系出辽五院司,通契丹字。
天会三年伐宋,隶军中,遇战辄先登,屡获侦人,有司上其功,补尚书省令史。
十五年,籍发诸部兵于山后,将与右丞萧庆会,时官军窜而南者凡数千,斡里朵以兵邀击之,尽获其辎重财物,悉送有司而去,一毫弗取。
以劳迁修武校尉。
宗弼复河南,斡里朵督诸路帅臣进讨,事定以劳迁宣武将军。
时六部未分,乃以为兵刑二部主事。
未几,迁右司都事。
皇统二年,授大理正,历同知昭德军节度使事,以廉升孟州防御使。
正隆间,转同知北京留守事。
会游古河阑子山等猛安契丹谋乱,时方发兵讨之,别遣斡里朵押军南下。
至松山县,为贼党江哥所执,且欲推为主盟,要以契约,斡里朵怒曰:‘我受国厚恩,岂能从汝反耶?宁杀我,契约不可得也。’
贼知不可屈,乃困辱之,使布衣草履逐马而行,且欲害之。
斡里朵说其监奴,因得脱还。
六年九月,改北京路转运使。
大定初,为博州防御使,再迁利涉军节度使。
先是,有农民避贼入保郡城,以钱三十千寄之邻家,贼平索之,邻人讳不与,诉于县,县官以无契验却之,乃诉于州。
斡里朵阳怒械系之,捕其邻人,关以三木,诘之曰:‘汝邻乙坐劫杀人,指汝同盗。’
邻人大惧,始自陈有欺钱之隙,乃责归所隐钱而释之,郡人骇服。
改通远军节度使,卒。
阿勒根彦忠,本名窊合山,曷速馆人也。
好学,通吏事。
天会十四年,选充尚书兵部孔目官,升尚书省令史,除右司都事。
七年,改大理丞,为会宁少尹,进同知会宁府事,入为尚书吏礼部郎中。
贞元二年,进本部侍郎。
海陵庶人凡有所疑,常使彦忠裁决,彦忠据法以对。
间有不合,则召让之,彦忠执奏如前,终无阿屈,同列咸为惧。
彦忠固执不变,海陵壮之。
明年,除御史中丞,历尚书户部侍郎、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
海陵南伐,除南京路都转运使。
大定二年,改大名尹,兼本路兵马都总管。
四年,入为刑部尚书。
诏规措北边艰食户口。
及泰州、临潢接境,度宜安置堡戍七十,驻兵万三千,刍粮之用就经画之。
还朝未及入对,以疾卒,年五十三。
彦忠性孝友,尝使宋,所得金帛,尽分兄弟亲友。
赠荣禄大夫,命有司致祭,并以银绢赐其家。
张九思,字全行,锦州人。
皇统初,补行台省女直译史,除同知易州事,三迁亳州防御使、归德尹。
刘仲延受宋国岁贡于泗州,九思副之。
往岁受岁贡者,每以币物不精责宋使者,宋使者私馈银币各直数百千以为常,九思独不肯受,仲延从之,自是私馈遂绝。
自大理评事,再迁大理少卿。
清池令双申自陈:‘父虔,天眷初,知永安军,遇叛寇孟邦杰,执而胁之,不从,遂被害。乞正班用荫。’
大理寺议,虔子止合杂班叙,九思曰:‘虔奋不顾身,守节以死,其子正班用荫,以劝忠孝。’
世宗从九思议。
改工部郎中,大兴少尹,同知中都都转运使事,转刑部侍郎,改工部。
九思所守清约,然急于进取,一切以功利为务,率意任情不恤百姓。
诏检括官田,凡地名疑似者,如皇后店、太子庄、燕乐城之类,不问民田契验,一切籍之,复有邻接官地冒占幸免者。
世宗闻其如是,召还戒之曰:‘如辽时支拨地土,及国初元帅府拘刷民间指射租田,近岁冒为己业,此类当拘籍之。其余民田,一旦夺之则百姓失业,朕意岂如此也。’
转御史中丞。
九思言屯田猛安人为盗征偿,家贫辄卖所种屯地。
凡家贫不能征偿者,止令事主以其地招佃,收其租入,估贾与征偿相当,即以其地还之。
临洮尹完颜让亦论屯田贫人征偿卖田,乞用九思议,诏从之。
迁工部尚书。
年高,愈自用,上谓左丞张汝弼曰:‘九思耄矣,颇执强自用,欲令外补,何如?’
于是,九思男若拙为尚书省令史,冒填诏敕,事觉,亡命。
汝弼因奏其事,上曰:‘九思岂不知若拙处邪?可免其官,捕若拙,获日授职。’
九思闻命惶惧,因感疾,卒。
高衎,字穆仲,是辽阳渤海人。他聪明好学,从小就有作诗的才能。同舍的学子们想考验他的才华,让他一天内作十首诗来娱乐自己。高衎拿起笔来,心情愉悦,不到傍晚,十首诗都已经完成,诗风优雅,很有观赏价值。二十六岁时,他考中了进士,请求回家赡养父母,过了两年才被调任为漷阴县丞。后来被召入尚书省担任令史,又被任命为右司都事。母亲去世后,他辞去了官职,后来又恢复为吏部员外郎,代理左司员外郎。
王彦潜、常大荣、李庆之都在吏部选拔中,吏部计划让王彦潜和常大荣成为进士第一名,李庆之应该排在他们之上。王彦潜是洺州防御判官,常大荣是临海军节度判官,李庆之是沈州观察判官。左司郎中贾昌祚因为个人私利,想将李庆之调到洺州,借口说:‘洺州虽好,但防御幕官在节镇之下。’于是改为让王彦潜去临海军,常大荣去沈州,李庆之去洺州。李庆之最初参加选拔时,贾昌祚让他担任会试的审阅官,而李庆之的弟弟李庆云是尚书省的令史,常与权贵交往,海陵王对他很厌恶,曾对左右司的人说:‘贾昌祚一定与李庆之有私情。’大奉国臣是辽阳人,永宁太后的族人,先前担任东京警巡院使,因为贪污被免职,想通过太后求见,海陵王不允许。高衎与奉国臣是同乡,推荐他担任贵德县令。海陵王非常愤怒,于是贾昌祚、高衎、吏部侍郎冯仲等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杖责,李庆云被杖责一百五十下,被免职。不久,冯仲、贾昌祚、李庆云都死了,高衎被降职为清水县主簿,兵部员外郎代理吏部主事杨邦基被降职为宜君县主簿,吏部主事宋仝被降职为漷阴县主簿,尚书省的官员杨伯杰被降职为闾阳县主簿。
过了两年,高衎被任命为大理司直,后来调任户部员外郎,担任中都都转运使的同知,太常少卿,吏部郎中。大定初年,转任左司郎中。世宗皇帝勤奋求谏,群臣都顺从皇帝的旨意,没有人敢于纠正,皇帝说:‘我刚刚即位,很多政务都不熟悉,实际上依赖将相大臣们的同心辅佐。百姓还可以上书言事,或许能有所帮助。审理案件,处理文书,这些事情谁不能做,就像唐、虞时代的圣人,还说“考于众人,舍弃自己的意见,听从别人的意见”。正隆年间,皇帝专断独行,不咨询臣下,结果导致了失败和混乱。你们要理解我的意思。’于是命令洁传诏台省百官说:‘所有上书言事的人,如果被有关部门阻止,允许他们上表上报。’
后来,高衎被任命为吏部尚书。每到季度选拔官员时,吏部以检查旧籍为借口,称之为‘检卷’,有的官员因此滞留到下一个季度还不能离开。高衎三次担任吏部职务,知道其中的弊端,一年多后,选拔事务得到了整顿,选拔官员们感到方便。大定五年,他作为贺宋国生日使出使,中途生病,辞去了职务。大定七年,去世。
杨邦基,字德懋,是华阴人。他的父亲杨綯,在宋朝末年担任易州州佐。宗望攻打宋朝时,蔡靖把燕山投降,易州立即归附,杨綯被杀,杨邦基当时十几岁,藏在僧舍中才得以幸免。长大后,他喜欢学习。天眷二年,考中了进士,调任滦州军事判官,后来升任太原交城令。太原尹徒单恭贪污违法,假托铸金佛的名目,命令属县输送黄金,杨邦基唯独不参与。徒单恭很生气,把他召到府上,打算用手中的铁拄杖打他的脸,杨邦基却一动不动。秉德廉察官吏,尹和九个县的县令都被免职,杨邦基因为廉洁被称为河东第一,被召为礼部主事。后来以兵部员外郎的身份代理吏部差除,因为铨注李庆之、大奉国臣的事,与高衎等人一起被贬官,杨邦基被降职为坊州宜君簿。后来转任高密县令。大定初年,尚书省计划让杨邦基担任刑部郎中,世宗皇帝说:‘县官就任命为郎中,怎么样?’太师张浩回答说:‘杨邦基之前已经是兵部员外郎了,而且他的才能可用。’皇帝同意了他的建议。后来改为太府少监,掌管登闻检院,担任秘书少监,升任翰林直学士,再升任秘书监兼左谏议大夫,负责修订起居注。中都警巡使张子衍与杨邦基是姻亲,张子衍在路上遇到皇太子卫队,站在市门边不去打伞,卫士责问他,张子衍用鞭子抽打责问他的卫士。御史台弹劾张子衍,杨邦基见到台官为张子衍说情,等到进见显宗皇帝时,请求免除张子衍的罪。皇帝下诏剥夺张子衍两个官阶。杨邦基因此被剥夺一个官阶,出京担任同知西京留守事,后来调任山东东路转运使,永定军节度使,退休。大定二十一年,去世。杨邦基擅长文学,善于画山水人物,尤其以绘画闻名于世。
丁暐仁,字藏用,是大兴府宛平人。他的曾祖父是丁奭,祖父是丁惟寿。父亲丁筠,因为做官而补任州县,所到之处都有治理的名声,后来退休,闭门不出,乡里有打官司的人,不去官府而是直接到丁筠那里。丁暐仁性格淡泊,没有其他爱好,除了读书之外。辽朝末年避难时,尽管路途艰难,他从未放下书本。皇统二年,考中了进士,调任武清县丞。县里经过战争后没有学校,丁暐仁召集乡里的优秀子弟教育他们学习,百姓都乐意跟随。后来调任磁州军事判官。当时,皇帝下诏派遣使者廉察官吏,丁暐仁因为廉洁代理守事。后来升任和川县令。前任县令罢免了不做事的人,一些小官吏越法干预禁令,无所畏惧,丁暐仁申明法禁,他们都屏息无声,有的甚至逃到其他县去躲避。有一个叫董佑的人非常凶悍,却敬畏丁暐仁,用刀割断自己的手指,发誓终身不再犯法。所有租赋都与百姓约定时间,比其他县都先完成。历任北京推官,再升任大理司直,因为父亲去世而离职,不久又恢复职务。大定三年,被任命为定武军节度副使,但节度使和同知都空缺,丁暐仁处理政务没有留下诉讼。后来改任大理丞,吏部员外郎,转任户部郎中。这时,贾少冲担任刑部郎中,皇帝对左丞相纥石烈良弼说:‘贾少冲为人柔弱,不适合担任刑部职务,你们讨论一下换人吧。’于是任命丁暐仁为刑部郎中。因为尚厩局官员私自使用官府的草料,违反规定,被大兴府审问,被免职。后来改任祁州刺史。祁州是定武军的分支郡县,士民听说丁暐仁来任官,都纷纷到边界上欢迎,络绎不绝。后来改任同知西京留守事,首先兴办学校,明确培养士人的方法。后来升任陕西西路转运使。大定二十一年,去世。
赞曰:官员的兴起,是不是从秦朝末年开始的?官员有选拔考试,是不是从辽、金时期开始的?文化传承从一从史,守法不贰,这就是真正的官员。那些善于舞文弄墨的人扰乱法纪,那些固执己见的人不能通达,这些都是官员失去原则的表现。高衎、高德基、张九思等人,都是通过歪曲法律而失去原则的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史-列传-卷二十八-注解
赵元:赵元,字善长,是辽朝时期的一位官员,曾担任尚书金部员外郎等职务。他在政治上有一定的成就,尤其是在处理官员选拔和考核方面。
移剌道:移剌道,本名按,是金朝时期的一位官员,曾担任过监察御史、大理丞等职务。他在政治和军事上都有所建树,尤其在处理边疆事务和军事调动方面表现出色。
高德基:高德基,字元履,是金朝时期的一位官员,曾担任过尚书省令史、中都路都转运副使等职务。他在政治上有一定的地位,尤其是在处理财政和行政事务方面。
完颜兀不喝:完颜兀不喝,是金朝时期的一位官员,具体职务和事迹在文中未详细描述。
刘徽柔:刘徽柔,是金朝时期的一位官员,具体职务和事迹在文中未详细描述。
贾少冲:贾少冲,字子益,是金朝时期的一位官员,具体职务和事迹在文中未详细描述。
移剌斡里朵:人名,金朝将领。
阿勒根彦忠:阿勒根彦忠,是金朝时期的一位官员,具体职务和事迹在文中未详细描述。
张九思:张九思,是金朝时期的一位官员,具体职务和事迹在文中未详细描述。
高衎:高衎是辽代的一位文学家和政治家,字穆仲,辽阳渤海人。他以其文学才能和政绩著称。
杨邦基:杨邦基,是金朝时期的一位官员,具体职务和事迹在文中未详细描述。
丁暐仁:丁暐仁,是金朝时期的一位官员,具体职务和事迹在文中未详细描述。
尚书金部员外郎:尚书金部员外郎,是金朝时期的一个官职,属于尚书省下属的金部,负责财政和财政事务。
枢密使:枢密使,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主要负责军事和外交事务。
本院令史:本院令史,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指在某个官府或机构中担任文书处理等职务的官员。
磨勘格:磨勘格,是古代中国官员考核制度中的一种,通过对官员的功过进行审查,决定其升降。
行台省:行台省,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地方行政机构,相当于省级行政区。
祁州: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北。
河南:河南,是古代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同知:同知,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指在某官府或机构中担任副职的官员。
转运使:转运使,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主要负责地方财政和物资调配。
节度使:节度使,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军事和行政官职,负责一个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廉迁:廉迁,指因为廉洁而得到提升。
兵马都总管:兵马都总管,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军事官职,负责一个地区的军事事务。
元帅府:古代军事机构,负责军事指挥。
尚书省:古代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机构。
监察御史:古代官职,负责监察官员和检举不法之事的御史。
大理丞:古代官职,大理寺的丞,负责辅助审理案件。
工部员外郎:工部员外郎,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在工部中负责工程和建筑事务。
海陵南伐:海陵南伐,指金朝海陵王时期对南宋的南征。
奚:奚,是古代中国的一个民族,后来成为辽朝的一部分。
抹白猛安:抹白猛安,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军事组织。
谋克:谋克,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军事组织。
窝斡:窝斡,是古代中国的一个民族领袖。
金牌:金牌,是古代中国皇帝授予的一种荣誉象征,代表皇帝的信任和授权。
御史中丞:御史中丞,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负责监察官员的行为。
同修国史:同修国史,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负责修撰国史。
廉能:廉能,指廉洁而有能力。
殿最:殿最,指官员的政绩表现,分为殿(最差)和最(最好)。
刑部尚书:古代官职,刑部的尚书,负责司法事务的最高官员。
尚厩局:尚厩局,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府,负责管理皇家马匹。
点检司:点检司,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府,负责检查和监督其他官府的工作。
大理卿:大理卿是大理寺的官员,负责大理寺的行政事务。
枢密院:枢密院,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军事机构,负责军事指挥。
西京留守:西京留守,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负责管理西京(今西安)地区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辽阳渤海:辽阳渤海,指辽阳(今辽宁省辽阳市)地区,历史上曾是渤海国的领土。
南京行省:南京行省,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地方行政机构,位于今天的江苏省南京市。
中都路:中都路,是古代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北京市。
南京宫室:南京宫室,指南京地区的宫殿建筑。
银牌:银牌,是古代中国皇帝授予的一种荣誉象征,代表皇帝的信任和授权。
开封尹:开封尹,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负责管理开封地区的行政事务。
北京路:北京路,是古代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北京市。
土河:土河,是古代中国的一条河流,流经今天的北京市。
御沟:御沟,是古代中国的一种人工水道,用于灌溉和排水。
腊茶:腊茶,是一种古代的茶叶品种,常作为贡品。
胯:胯,古代计量单位,用于计算茶叶等物品的数量。
户部尚书:户部尚书是古代中国官职,负责国家财政、户籍、赋税等事务的官员。
军须房税:军须房税是指古代为供应军队所需而征收的税。
农税:农税是指古代国家对农民征收的税收,用于国家的财政开支。
盐酒等课:盐酒等课是指对盐和酒等商品征收的税收。
朝官俸粟折钱:朝官俸粟折钱是指官员的俸禄以粮食折算成货币的形式支付。
宰执近臣:宰执近臣是指宰相和执政大臣,以及皇帝身边的亲近官员。
决杖:决杖是指古代的一种刑罚,即用杖击打犯人。
御史台:御史台是古代中国的监察机构,负责监督官员的行为。
转运司:转运司是古代中国的财政机构,负责管理地方财政。
警巡院:警巡院是古代中国的治安机构,负责维护地方治安。
兰州刺史:兰州刺史是古代中国的官职,负责管理兰州地区的行政事务。
大兴府推官:大兴府推官是古代中国的官职,负责审理大兴府地区的案件。
河北西路户籍判官:河北西路户籍判官是古代中国的官职,负责管理河北西路地区的户籍事务。
东京警巡使:东京警巡使是古代中国的官职,负责东京地区的治安。
东京留守推官:东京留守推官是古代中国的官职,负责东京留守的行政事务。
河东南路户籍判官:河东南路户籍判官是古代中国的官职,负责管理河东南路地区的户籍事务。
通远县令:通远县令是古代中国的官职,负责管理通远县的行政事务。
清水县令:清水县令是古代中国的官职,负责管理清水县的行政事务。
司候:司候是古代中国的官职,负责监察地方官员。
进士第:古代科举考试中的最高级别,通过者成为进士,是进入仕途的重要途径。
宣和六年:宣和六年是北宋徽宗赵佶的年号,即1124年。
宗翰:宗翰是金朝的开国功臣,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弟弟。
蔚州广灵丞:蔚州广灵丞是古代中国的官职,负责蔚州广灵县的行政事务。
雄州归信令:雄州归信令是古代中国的官职,负责雄州归信县的行政事务。
八尺口:八尺口是指一个地方的名字,原文中未详细说明。
尚书省令史:古代官职,尚书省的令史,负责文书工作。
献州刺史:献州刺史是古代中国的官职,负责管理献州的行政事务。
宁州:宁州是古代中国的州名,位于今天的甘肃省。
海陵:指辽代的皇帝耶律洪基,因其年号海陵王而得名。
世宗:指辽代的皇帝耶律隆绪,因其年号大定而得名。
猛安谋克:猛安谋克是金朝的一种军事组织形式,相当于汉族的军队。
契丹:契丹是古代中国的一个民族,曾建立辽朝。
平章政事:平章政事是古代中国的官职,相当于宰相。
河东南路:河东南路是古代中国的路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磁州:磁州是古代中国的州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南京:南京在古代有不同的含义,此处指金朝的南京,即今天的开封。
中都:中都指金朝的中都,即今天的北京。
御史大夫:御史大夫是古代中国的官职,负责监察官员的行为。
大理寺:古代官署,负责审理案件的最高机构。
顺天军节度使:古代官职,顺天军的节度使,负责军事指挥。
忠顺军节度使:忠顺军节度使是古代中国的官职,负责管理忠顺军的行政事务。
致仕:致仕是指官员退休。
会宁府:会宁府是金朝的都城,位于今天的哈尔滨。
女直:女直是金朝对自身民族的称呼,即今天的满族。
上京:上京是金朝的都城,位于今天的哈尔滨。
吏部主事:吏部主事是古代中国的官职,负责吏部的文书工作。
右拾遗:右拾遗是古代中国的官职,负责拾遗补缺,即纠正皇帝的错误。
淮南:淮南是指淮河以南的地区,位于今天的安徽省。
平章政事完颜元宜:平章政事完颜元宜是金朝的官员,完颜元宜是平章政事的职位。
右丞苏保衡:右丞苏保衡是金朝的官员,右丞是官职名。
参政石琚:参政石琚是金朝的官员,参政是官职名。
大兴尹:大兴尹是古代中国的官职,负责管理大兴府的行政事务。
横海军节度使:横海军节度使是古代中国的官职,负责管理横海军的行政事务。
谳囚:谳囚是指审理囚犯。
真定:真定是古代中国的州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开远军节度掌书记:开远军节度掌书记是古代中国的官职,负责开远军节度的文书工作。
洪洞令:洪洞令是古代中国的官职,负责管理洪洞县的行政事务。
栾城主簿:栾城主簿是古代中国的官职,负责栾城的主簿工作。
开远军:开远军是古代中国的军名。
天眷二年:天眷二年是金朝的年号,即1139年。
真定栾城主簿:真定栾城主簿是古代中国的官职,负责真定栾城的文书工作。
大理评事:古代官职,大理寺的评事,负责审理案件。
司直:司直是古代中国的官职,负责司法事务。
平定军:平定军是古代中国的军名。
大理少卿:大理少卿是大理寺的官员,负责大理寺的行政事务。
南京留守事:南京留守事是古代中国的官职,负责南京留守的行政事务。
中都路转运使:中都路转运使是古代中国的官职,负责中都路的财政事务。
御史台典事:御史台典事是古代中国的官职,负责御史台的文书工作。
刑部郎中:刑部郎中是刑部的官员,负责刑部的行政事务。
营州军事判官:营州军事判官是古代中国的官职,负责营州的军事事务。
定安令:定安令是古代中国的官职,负责管理定安县的行政事务。
蔚州刺史:蔚州刺史是古代中国的官职,负责管理蔚州的行政事务。
河中府判官:河中府判官是古代中国的官职,负责管理河中府的行政事务。
海陵王:海陵王是金朝的皇帝,即完颜亮。
河间尹:河间尹是古代中国的官职,负责管理河间的行政事务。
秘书少监:古代官职,掌管秘书省事务的官员。
起居注:起居注是古代中国的官职,负责记录皇帝的日常活动。
左补阙:左补阙是古代中国的官职,负责补阙工作。
宋主生日副使:古代官职,负责为宋国君主庆祝生日的副使。
卫州防御使:卫州防御使是古代中国的官职,负责卫州的军事防御。
太常卿:太常卿是古代中国的官职,负责太常寺的行政事务。
荫:荫是指官员的后代可以享受一定的政治特权。
筦库:筦库是指管理仓库的工作,此处指经商。
荫所以庇身:荫所以庇身是指通过荫庇来保护自己。
管库不可为也:管库不可为也是指不应该从事经商。
尚之:尚之是指受到尊敬和推崇。
益:增加,增强。在这里指通过教育和培养使人的智慧和能力得到提升。
颖悟:聪明,有悟性。指人天资聪明,理解力强。
国书:古代国家间的正式文书,用于外交事务。
守死无辱:坚守节操,宁死不屈,不辱使命。
进士:古代科举制度中的最高学位,通过考试获得。
河津主簿:古代官职,河津县的主簿,负责文书和庶务。
丁父忧:古代丧礼,因父亲去世而守丧。
起复:古代丧礼,守丧期满后重新任职。
矾山令:古代官职,矾山县的县令。
定海军节度副使:古代官职,定海军的副节度使。
治书侍御史:古代官职,负责审理文书和案件的侍御史。
知登闻鼓院:古代官职,负责管理登闻鼓院的官员,登闻鼓院是古代告状的地方。
少府少监:古代官职,少府的少监,负责宫廷的财政和物资。
礼部郎中:古代官职,礼部的郎中,负责礼仪和外交事务。
吏部侍郎:古代官职,吏部的侍郎,负责官员的选拔和考核。
蔡王傅:古代官职,蔡王的傅,负责辅佐蔡王。
郑州防御使:古代官职,郑州的防御使,负责军事防御。
陕西东路转运使:古代官职,陕西东路的转运使,负责财政和物资运输。
吏部尚书:古代官职,吏部的尚书,负责官员的选拔和考核的最高官员。
安国军节度使:古代官职,安国军的节度使,负责军事指挥。
辽五院司:辽朝的官署名。
契丹字:契丹族使用的文字。
山后:指辽朝的北方地区。
右丞:古代官职,右丞相的副手。
萧庆:人名,金朝官员。
修武校尉:古代军职,负责训练士兵的军官。
宣武将军:古代军职,负责军事指挥的将军。
六部:古代官署,包括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大理正:古代官职,大理寺的正职官员,负责审理案件。
昭德军节度使:古代官职,昭德军的节度使,负责军事指挥。
孟州防御使:古代官职,孟州的防御使,负责军事防御。
北京留守事:古代官职,北京留守的职务,负责地方行政和军事。
猛安:金朝的军事组织单位。
阑子山:地名,位于辽朝。
江哥:人名,贼党首领。
兵刑二部主事:古代官职,兵部和刑部的主事,负责文书工作。
右司都事:尚书省右司的官员,负责处理政务。
会宁少尹:古代官职,会宁府的少尹,负责地方行政。
尚书吏礼部郎中:古代官职,尚书省吏部和礼部的郎中,负责文书工作。
本部侍郎:古代官职,本部门的侍郎,负责辅助尚书工作。
南京路都转运使:古代官职,南京路的转运使,负责财政和物资运输。
大名尹:古代官职,大名的尹,负责地方行政。
北边艰食户口:指北方地区粮食困难,人口稀少。
泰州:地名,位于金朝。
临潢:地名,位于金朝。
堡戍:古代军事设施,用于防御。
屯田猛安人:金朝的军事组织单位和屯田制度。
工部郎中:古代官职,工部的郎中,负责工程和建筑。
大兴少尹:古代官职,大兴府的少尹,负责地方行政。
中都都转运使:中都地区的财政转运使。
清约:清正廉洁。
检括官田:清查官田。
皇后店:地名,可能为官府或贵族的住所。
太子庄:地名,可能为太子或贵族的庄园。
燕乐城:地名,可能为娱乐场所。
支拨地土:分配土地。
指射租田:指派租田。
冒为己业:擅自占有。
左丞:古代官职,左丞相的副手。
冒填诏敕:擅自填写诏书。
亡命:逃亡。
敏而好学:形容人聪明且好学,勤奋进取。
乞归养:请求回家赡养父母。
令史:官名,尚书省的属官。
母丧去官:因母亲去世而辞去官职。
吏部:古代官署名,负责官员的选拔、考核、晋升等事务。
左司员外郎:吏部左司的官员,负责辅助尚书处理事务。
王彦潜:辽代官员,曾任洺州防御判官。
常大荣:辽代官员,曾任临海军节度判官。
李庆之:辽代官员,曾任沈州观察判官。
贾昌祚:辽代官员,左司郎中,因私心改动官员任命。
奉国臣:辽阳人,永宁太后族人,因贪污被免职。
清水县主簿:县的主簿,负责文书和簿记。
大理司直:大理寺的官员,负责司法审判。
户部员外郎:户部的官员,负责财政事务。
太常少卿:太常寺的官员,负责礼仪和祭祀。
左司郎中:吏部左司的官员,负责辅助尚书处理事务。
庶政:指国家的各种政务。
铨事修理:选拔官员的事务得到整顿。
检卷:检查卷宗,指审核官员的档案。
宋国:指宋朝。
易州州佐:易州的州佐,即州的长官。
宗望:辽代将领,曾伐宋朝。
燕山: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北京附近。
太原尹:太原地区的行政长官。
徒单恭:太原尹的名字。
秉德廉察官吏:负责廉洁考察官吏的官员。
坊州宜君簿:坊州宜君县的主簿。
高密令:高密县的长官。
翰林直学士:翰林院的官员,负责文学创作。
秘书监:秘书省的官员,负责图书和文献。
左谏议大夫:官名,负责对皇帝提出谏议。
祁州刺史:祁州的行政长官。
西京留守事:西京地区的留守官员,负责留守事务。
陕西西路转运使:陕西西路的财政转运使。
吏道:指官吏的道路,即官场。
诡法:指违反法律。
舞文:指玩弄文字,指使法律条文对自己有利。
窒者:指固执己见的人。
解职:被解除职务。
定武军节度副使:定武军的副节度使。
西京:指辽代的西京,即今天的山西大同。
定武支郡:定武军的附属郡县。
界上:边界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金史-列传-卷二十八-评注
高衎,字穆仲,辽阳渤海人。敏而好学,自少有能赋声,同舍生欲试其才,使一日赋十题戏之,衎执笔怡然,未暮,十赋皆就,彬彬然有可观。年二十六登进士第,乞归养,逾二年方调漷阴丞。
此段文字描绘了高衎的才学出众和勤奋好学的品质。‘敏而好学’四字概括了他的性格特点,‘能赋声’则体现了他的文学才能。‘一日赋十题’的考验,显示了他才思敏捷,‘未暮,十赋皆就’则彰显了他扎实的文学功底。‘乞归养’和‘调漷阴丞’则反映了他的孝顺和对官职的淡泊。
召为尚书省令史,除右司都事。母丧去官,起复吏部员外郎,摄左司员外郎。
高衎的仕途生涯,从尚书省令史到右司都事,再到吏部员外郎,显示了他的官职逐步升迁。‘母丧去官’体现了他对母亲的孝顺,‘起复’则表明他在母亲去世后,能够迅速回到官场,继续为国家效力。
王彦潜、常大荣、李庆之皆在吏部选中,吏部拟彦潜、大荣皆进士第一,次当在庆之上,彦潜洺州防御判官,大荣临海军节度判官,庆之沈州观察判官。
这段文字描述了吏部选官的过程,其中涉及到王彦潜、常大荣、李庆之三人的官职任命。‘吏部选中’表明了选官的严格性,‘拟彦潜、大荣皆进士第一’则反映了当时对进士的重视。‘次当在庆之上’则体现了对庆之的尊重。
左司郎中贾昌祚挟私,欲与庆之洺州,诡曰:“洺虽佳郡,防御幕官在节镇下。”乃改拟彦潜临海军,大荣沈州,庆之洺州。
此段文字揭示了贾昌祚的私心,他为了个人利益,对官职的分配进行了操纵。‘挟私’、‘诡曰’等词语,暴露了他的不公正行为。
庆之初赴选,昌祚以庆之为会试诠读官,而庆之弟庆云为尚书省令史,多与权贵游,海陵心恶之,尝谓左右司“昌祚必与庆之善阙”。大奉国臣者,辽阳人,永宁太后族人,先为东京警巡院使,以赃免去,欲因太后求见,海陵不许。
这段文字进一步揭示了官场中的腐败现象。‘庆之初赴选’和‘昌祚以庆之为会试诠读官’等情节,展示了官场中的权谋斗争。‘大奉国臣’的例子,则反映了皇权对官场的影响。
衎与奉国臣有乡里旧,拟为贵德县令。海陵大怒,于是昌祚、衎、吏部侍郎冯仲等,各杖之有差,庆云决杖一百五十,罢去。
高衎因为与奉国臣有旧,被卷入官场斗争。‘海陵大怒’和‘各杖之有差’等情节,反映了官场斗争的残酷性。
未几,仲、昌祚、庆云皆死,衎降为清水县主簿,兵部员外郎摄吏部主事杨邦基降宜君县主簿,吏部主事宋仝降漷阴县主簿,尚书省知除杨伯杰,降闾阳县主簿。
这段文字描述了官场斗争的后果,多人因斗争而受到惩罚,高衎等人被降职。‘未几’表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紧迫,‘各杖之有差’则反映了官场斗争的残酷性。
居二年,为大理司直,迁户部员外郎,同知中都都转运使,太常少卿,吏部郎中。
高衎在官场中逐渐恢复地位,‘为大理司直’、‘迁户部员外郎’等情节,表明了他的官职逐步提升。
大定初,转左司郎中。
这段文字表明了高衎在官场中的升迁,‘转左司郎中’则是他官职提升的重要标志。
世宗孜孜求谏,群臣承顺旨意,无所匡正,上曰:“朕初即位,庶政多未谙悉,实赖将相大臣同心辅佐。百姓且上书言事,或有所补。夫听断狱讼,簿书期会,何人不能,如唐、虞之圣,犹曰‘稽于众,舍己从人’。正隆专任独见,不谋臣下,以取败乱。卿等其体朕意。”使洁传诏台省百司曰:“凡上书言事,或为有司沮遏,许进表以闻。”
这段文字反映了世宗皇帝的求谏之心和对群臣的期望。‘世宗孜孜求谏’表明了他对直言进谏的重视,‘使洁传诏台省百司’则显示了他对国家政务的关心。
迁吏部尚书。每季选人至,吏部托以检阅旧籍,谓之检卷,有滞留至后季犹不得去者。衎三为吏部,知其弊,岁余铨事修理,选人便之。
高衎在吏部尚书任上,对选官制度进行了改革,‘检卷’制度的存在,反映了当时选官过程中的弊端。‘岁余铨事修理’则表明了他的改革成效。
五年,为贺宋国生日使,中道得疾,去职。大定七年,卒。
这段文字描述了高衎晚年的人生经历,‘为贺宋国生日使’表明了他的外交使命,‘中道得疾’则反映了他的不幸。
杨邦基,字德懋,华阴人。父綯,宋末为易州州佐。宗望伐宋,蔡靖以燕山降,易州即日来附,綯被杀,邦基年十余岁,匿僧舍中,得免。
这段文字介绍了杨邦基的家族背景和经历,‘匿僧舍中’则体现了他的机智和勇敢。
既长,好学。天眷二年,登进士第,调滦州军事判官,迁太原交城令。
杨邦基的才学得到了肯定,‘登进士第’、‘调滦州军事判官’等情节,表明了他的官职逐步提升。
太原尹徒单恭贪污不法,托名铸金佛,命属县输金,邦基独不与。徒单恭怒,召至府,将以手持铁拄杖撞邦基面,邦基不动。
这段文字描述了杨邦基在官场中的正直和勇敢,‘太原尹徒单恭贪污不法’则反映了官场中的腐败现象。
秉德廉察官吏,尹与九县令皆免去,邦基以廉为河东第一,召为礼部主事。
杨邦基因为廉洁而受到重用,‘秉德廉察官吏’表明了他的品质得到了认可。
以兵部员外郎摄吏部差除,坐铨注李庆之、大奉国臣,与高衎等皆贬官,邦基降坊州宜君簿。
这段文字揭示了官场斗争的残酷性,杨邦基也受到了牵连。
转高密令。大定初,尚书省拟邦基刑部郎中,世宗曰:“县官即除郎中,如何?”太师张浩对曰:“邦基前为兵部员外郎矣,且其人材可用。”上许之。
杨邦基在官场中的经历,‘转高密令’、‘尚书省拟邦基刑部郎中’等情节,表明了他的官职逐步提升。
改太府少监,知登闻检院,为秘书少监,迁翰林直学士,再迁秘书监兼左谏议大夫,修起居注。
这段文字描述了杨邦基在官场中的升迁,‘改太府少监’、‘迁翰林直学士’等情节,表明了他的官职逐步提升。
中都警巡使张子衍与邦基姻家,子衍道中遇皇太子卫仗,立马市门不去伞,卫士诃之,子衍以鞭鞭卫士诃己者。
这段文字揭示了官场中的裙带关系,‘张子衍与邦基姻家’则表明了这种关系。
御史台劾奏子衍,邦基见台官为子衍求解,及入见显宗,求脱子衍罪。诏削子衍官两阶。邦基坐削官一阶,出为同知西京留守事,徙山东东路转运使,永定军节度使,致仕。
这段文字描述了杨邦基在官场中的斗争,‘诏削子衍官两阶’、‘邦基坐削官一阶’等情节,表明了他的官职受到了影响。
大定二十一年,卒。
这段文字表明了杨邦基的去世。
丁暐仁,字藏用,大兴府宛平人。曾祖奭。祖惟寿。父筠,以吏补州县,所至有治声,其后致仕,杜门不出,乡里有斗讼者,不之官而就筠质焉。
这段文字介绍了丁暐仁的家族背景和经历,‘以吏补州县’、‘所至有治声’等情节,表明了他的家族在地方上的影响力。
暐仁冲澹寡欲,读书之外,无他好,辽季避难,虽间关道途,未尝释卷。
丁暐仁的品德得到了赞扬,‘冲澹寡欲’、‘未尝释卷’等情节,表明了他的勤奋和自律。
皇统二年,登进士第,调武清县丞。
丁暐仁的官职经历,‘登进士第’、‘调武清县丞’等情节,表明了他的官职逐步提升。
县经兵革后,无学校,暐仁召邑中俊秀子弟教之学,百姓欣然从之。
丁暐仁在地方上的贡献,‘召邑中俊秀子弟教之学’则表明了他对教育的重视。
调磁州军事判官。是时,诏使廉察官吏,暐仁以廉摄守事。
丁暐仁在官场中的表现,‘以廉摄守事’则表明了他的廉洁。
迁和川令。前令罢耎不事事,群小越法干禁无所惮,暐仁申明法禁,皆屏息,或走入他县以避之。
丁暐仁在地方上的治理,‘申明法禁’则表明了他对法律的尊重。
有董佑者最强悍,畏服暐仁,以刀断指,誓终身不复犯法。
这段文字反映了丁暐仁在地方上的威望和影响力。
凡租赋与百姓前为期率,比他邑先办。
丁暐仁在地方上的政绩,‘比他邑先办’则表明了他的高效。
历北京推官,再迁大理司直,以忧去官,寻起复。
丁暐仁的官职经历,‘再迁大理司直’、‘以忧去官’等情节,表明了他的官职逐步提升。
大定三年,除定武军节度副使,而节度使、同知皆阙,暐仁为政无留讼。
丁暐仁在官场中的表现,‘为政无留讼’则表明了他的政绩。
改大理丞,吏部员外郎,转户部郎中。
丁暐仁的官职经历,‘改大理丞’、‘转户部郎中’等情节,表明了他的官职逐步提升。
于是,贾少冲为刑部郎中,上谓左丞相纥石烈良弼曰:“少冲为人柔缓,不称刑部之职,其议易之。”乃以暐仁为刑部郎中。
这段文字描述了丁暐仁在官场中的斗争,‘乃以暐仁为刑部郎中’则表明了他的官职得到了提升。
坐尚厩局官私用官刍,违格付大兴府鞫问,解职。
丁暐仁因为违反规定而受到处罚,‘解职’则表明了他的官职受到了影响。
改祁州刺史。祁州为定武支郡,士民闻暐仁之官,相率欢迎界上,相属不绝。
丁暐仁在地方上的威望,‘相率欢迎界上’则表明了他的受欢迎程度。
改同知西京留守事,首兴学校,以明养士之法。
丁暐仁在地方上的贡献,‘首兴学校’则表明了他对教育的重视。
迁陕西西路转运使。大定二十一年,卒官。
这段文字表明了丁暐仁的去世。
赞曰:吏之兴,其秦之季邪?吏有选试,其辽、金之际邪?其文从一从史,守法不贰之谓邪?守法不贰,斯真吏矣。巧者舞文以乱法,窒者执一而弗通,此皆吏道之自失者也。高衎、高德基、张九思之徒,皆诡法以自失者矣。
这段文字对官吏的品德进行了评价,‘吏之兴’、‘吏有选试’等词语,反映了官吏选拔的历史背景。‘守法不贰’则是对官吏品德的肯定,‘巧者舞文以乱法’、‘窒者执一而弗通’等词语,则是对官吏不良行为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