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济公(约公元1100年-1200年),本名李修缘,南宋时期的和尚,以其狂放不羁、爱民如子的形象著称。济公在民间故事中被塑造为一位佛门高僧,既能行医治病,又能显现神迹,深受百姓喜爱。此书主要根据济公的传奇故事整理而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6世纪)。
内容简要:《济公全传》是一部民间传说体裁的小说,讲述了济公一生的奇异事迹。济公虽然身为和尚,但行为不拘一格,常以不修边幅、疯癫的形象示人,但实际上却是一个智勇双全的神奇人物。他通过各种方式帮助百姓解决困境,巧妙地化解了许多社会矛盾。小说通过济公的故事,传递了深刻的道德教义和社会关怀,展现了济公博爱与智慧的一面。《济公全传》具有丰富的民间文化内涵,并且通过其幽默和讽刺的手法,反映了社会的种种弊端与人性的复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五十一回-原文
救义仆同赴千家口 见拜弟各诉别离情
话说杨再田在书房内问刺客名姓,那贼人说:“我姓华名云龙,绰号人称乾坤盗鼠,乃是西川人。”
赵太守说:“兄长不用问了,我把他带到秦相那里,听候相爷办理。”
杨再田过来谢了济公,说:“要非圣僧来此,吾早为泉下人矣!从今我再也不敢不信服僧道了。”
从新又另整杯盘,给和尚斟酒,只吃到东方发晓,鸡鸣三唱。
天色大晓,外面声音一片,门上人进来回话说:“今有太守衙来轿接大人,在外边伺候。”
不多时,只见赵福、赵禄二人,拿着衣包进来。
赵太守立刻换了衣服,问:“何人给你等送信,知道我在这里?”
赵福说:“是如意巷的更夫李三,奉济公之命令,一早给我们送信,叫我等在这里杨宅迎接大人。”
赵太守一听这话,心中这才明白,立刻把衣服换好。
问济公:“是坐轿是骑马?”
济公说:“太守你先押解贼人去,我随后就到。”
太守立刻告辞,出来上轿,杨再田送出到外面。
柴元禄、杜振英、雷世远、马安杰四位班头,押解着贼人直奔秦相府,有人往里面回话。
秦相自从和尚同太守走后,在书房直等到四鼓以后,不见和尚到来,身觉劳乏,眠在床上,和衣而卧。
少时天亮,起来净面吃茶,方用过点心,只见家人进来回后说:“回禀相爷,现在赵太守带领班头,将贼人拿来,在府门外听候示下。”
秦相说:“先把太守请进来,随后把贼人带上来。”
家人到外面说:“相爷有请!”
赵太守来到里面,给秦相行礼,将昨夜晚在如意巷口拿贼的事,多蒙济公将贼人拿获,一一述说一遍。
秦相立刻吩咐将贼人带上来,两旁人答应,将贼人带到。
秦相一看这贼人,比刘昌更透雄壮,穿着一身夜行衣服,怒目横眉。
秦相说:“你姓什么?叫什么,哪里人氏?将我的玉镯凤冠盗去,放在何处?趁此实说,免得皮肉受苦!”
下面贼人说:“大人不便细问,我是西川人,我叫华云龙,玉镯、凤冠是我盗的。”
秦大人说:“你卖在哪里?”
华云龙说:“我卖给过往客商,不知名姓,卖了一千三百两银子,被我随后将银子花了。”
秦丞相一闻此言,勃然大怒,说:“我的传家之宝,竟被你盗去。”
正在动怒,要打贼人,外面有人进来回禀:“济公禅师到!”
秦相吩咐有请。
书中交代,怎么济公到来晚了?只因济公由杨再田家中出来,出了如意巷,刚来到大街,只见一人拿着果篮,直奔向前,跪倒行礼,口称:“师父,你老人家一向可好?”
济公用手相搀,原来是探囊取物赵斌。
济公说:“徒弟你跟我来,我有话说。”
赵斌说:“我今天刚到果子市,买点果子要做小本经营,师父有何话说?”
济公说:“你跟我到酒铺喝盅酒。”
赵斌点头,跟着济公来到酒铺,要了两壶酒。
济公说:“赵斌,我看你这几日印堂发暗,气色不佳,我给你八锭黄金,你自己拿家去,籴米买柴,过百日之后,再作买卖。”
说罢把那八锭黄金取出来,交给赵斌。
赵斌谢了圣僧,给了酒钱,二人出了酒馆,济公直奔秦府而来。
到了门首,家人回禀进去,秦相叫请,和尚到了里边,见相爷正自审问贼人。
济公说:“大人可曾问明了口供?”
秦相说:“今已问明了,他叫华云龙,盗我玉镯、凤冠,卖给不知名姓之人,把我两种宝贝失迷了。”
济公说:“贼人名叫华云龙,你别不要脸啦!你那样人物,连真名姓多没有吗?说姓华为是发财呀?”
贼人一听,把眼一翻说:“和尚,你真是我的对头冤家,我打算替华二弟打一脱案,要招出我的案来,我也是死,不想和尚认识我。”
大人说:“你姓什么叫什么?倒是怎么一段缘故?讲来!”
贼人说:“我姓王名通,乃是西川人,家住在成都府。
因为我家兄在成都府,当一书办,因为使了二百两赃银,被杨再田收监入狱,置之死地。
那时我正在外面流落,后来我回去,才知我家兄已死了。
我要找杨再田报仇,不想赃官已然丁忧回籍,故我找到临安来。
在酒楼,遇见华云龙,他也是西川人,绿林的朋友。
我二人见面,就住在城隍山下刘昌家中。
因为游城隍山,遇见一个带发修行的少妇,华云龙一见美色起意,晚间入乌竹庵意欲采花,不想因奸不允,他将那少妇杀死,又将老尼姑砍倒。
他回到寓所,一告诉我,我就替他担惊。
我二人次日到泰山楼喝酒,因为口角相争,他一刀把静街太岁秦禄杀死。
后来我同他在酒楼吃酒,我劝他不可这样胡闹,倘被官人拿获,岂不有性命之忧?
他说我胆小,他要做惊天动地事,要杀秦相。
我又用话一激他,我二人晚间就来到秦相府。
他到了相府,盗了奇巧玲珑白玉镯,十三挂嵌宝垂珠凤冠,他在粉皮墙题的诗,所有的事,都是他一人做的。
旁边也有先生写了招供,写完了,呈与秦大人过目。
秦相一看,自己这才明白,问道:“王通,现在华云龙他在哪里住?你必知情。你如要说了实话,我必要从轻办你,你如不说实话,我必要重办你。”
玉通说:“大人不必生气,我同华云龙原先是一处住,也不住店,或是庙字钟楼鼓楼,或大户人家花园僻静之处存身。
自从昨天晌午,听说刘昌犯了案,他不敢在临安再住。
我二人商量好了,他到千家口通顺店去等我,不见不散,准约会我那时去,我二人同回西川。”
秦相听明白,问:“济公,这此事如何办法?”
济公说:“大人派人拿去罢。”
秦相说:“手下官人如何拿得了这样贼?还是师父慈悲慈悲罢!”
济公说:“我去拿也行,有功就得赏,有过就得罚,大人先赏二百两银子,给柴元禄、杜振英,他二人办此贼有功。
再给二百两银子盘费,大人办一套海捕公文,相谕我带他二人去拿贼,先把王通交钱塘县钉镣入狱,不准难为他,候把华云龙拿来,当堂叫他二人对质。”
秦相说:“甚好。”立刻叫太守回衙门,给办海捕公文,相爷亲笔标了相谕。
和尚说:“柴头、杜头你们二位班头去跟和尚去办案,别穿这在官应役的衣裳,你们两个人改扮做外乡人的样,好遮盖众人的眼目。”
两位班头点头答应,跟太守回衙门。
太守办好文书,柴头杜头到街上买了两身月白粗布裤褂,左大襟白骨头钮子,两只岔配鞋,二人装扮起来,把官衣包在包裹之内,带着文书,来到相府。
济公已吃完早饭,二班头领了相谕、盘费,秦相说:“师父这一到千家口,如将贼人拿获了,三衙门领一千二百两银赏格外,也是一种喜事。”
济公同二人出了府门,往前行走,只见桃红柳绿,艳阳天气,野外芳草一色新。
和尚信口作歌:
堪叹人为岁月荒,何时得能出尘疆?从容作事抛烦恼,忍奈长调远怨方。
人因贪财身家丧,蚕为贪食命早亡。
诸公携手回头望,元源三教礼何长!才见英雄邦国定,回头半途在郊荒。
任君盖下千间舍,一身难卧两张床。
一世功名千世孽,半生荣贵半生障。
那时早隐高山上,红尘白浪任他忙。
和尚唱罢山歌,说:“二位头儿,你二人快走!华云龙在前边树林之内上吊哪,他要一死,亦不能拿他去了。”
柴杜二人一听,立刻答应,飞身上前。
快跑了有五六里之遥,果然见前边一树林,有一人正在歪脖树上拴套。
柴元禄一瞧,说:“不得了,了不得!要是贼人一上吊,这一千二百两银子的赏,也不用要了,差事亦不要办了。”
自己赶紧脚底下加劲,往前跑到树林,那人早已吊上。
柴元禄急了,双手一抱,竟将贼人捉住。
要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五十一回-译文
救义仆同赴千家口 见拜弟各诉别离情
杨再田在书房里问刺客的名字和姓氏,那个贼人说:“我姓华名云龙,外号人称乾坤盗鼠,是西川人。”赵太守说:“兄长不用再问了,我把他带到秦相那里,听候相爷处理。”杨再田过来感谢济公,说:“要不是圣僧来到这里,我早就成泉下之人了!从今以后我再也不敢不相信僧道了。”然后重新准备酒菜,给和尚斟酒,一直吃到东方发白,鸡鸣三次。天色大亮,外面一片嘈杂的声音,门上的人进来报告说:“现在太守衙门派轿子来接大人,在外面等候。”不久,只见赵福、赵禄两个人拿着衣包进来。赵太守立刻换上衣服,问:“是谁给你们送的信,知道我在这里?”赵福说:“是如意巷的更夫李三,奉济公之命,一早给我们送信,叫我们在这里杨宅迎接大人。”赵太守一听这话,心中这才明白,立刻换好衣服。问济公:“是坐轿还是骑马?”济公说:“太守你先押解贼人去,我随后就到。”
太守立刻告辞,出来上轿,杨再田送出到外面。柴元禄、杜振英、雷世远、马安杰四位班头,押解着贼人直奔秦相府,有人往里面回话。秦相自从和尚和太守走后,在书房一直等到四更以后,不见和尚到来,感到很累,躺在床上,穿着衣服就睡了。不久天亮,起来洗脸喝茶,刚用过点心,只见家人进来报告说:“回禀相爷,现在赵太守带领班头,将贼人拿来,在府门外等候示下。”秦相说:“先把太守请进来,随后把贼人带上来。”家人到外面说:“相爷有请!”
赵太守来到里面,给秦相行礼,将昨晚在如意巷口抓到贼人的事,多亏济公将贼人拿获,一一述说一遍。秦相立刻吩咐将贼人带上来,两旁的人答应,将贼人带到。秦相一看这贼人,比刘昌更显得雄壮,穿着一身夜行衣,怒目圆睁。秦相说:“你姓什么?叫什么,哪里人氏?将我的玉镯凤冠盗去,放在何处?趁此实说,免得皮肉受苦!”下面贼人说:“大人不便细问,我是西川人,我叫华云龙,玉镯、凤冠是我盗的。”秦大人说:“你卖在哪里?”华云龙说:“我卖给过往客商,不知名姓,卖了一千三百两银子,被我随后将银子花了。”秦丞相一闻此言,勃然大怒,说:“我的传家之宝,竟被你盗去。”正在生气,要打贼人,外面有人进来报告:“济公禅师到!”秦相吩咐有请。
书中交代,怎么济公到来晚了?只因济公从杨再田家中出来,出了如意巷,刚来到大街,只见一人拿着果篮,直奔向前,跪倒行礼,口称:“师父,你老人家一向可好?”济公用手相搀,原来是探囊取物赵斌。济公说:“徒弟你跟我来,我有话说。”赵斌说:“我今天刚到果子市,买点果子要做小本经营,师父有何话说?”济公说:“你跟我到酒铺喝盅酒。”赵斌点头,跟着济公来到酒铺,要了两壶酒。济公说:“赵斌,我看你这几日印堂发暗,气色不佳,我给你八锭黄金,你自己拿家去,籴米买柴,过百日之后,再作买卖。”说罢把那八锭黄金取出来,交给赵斌。赵斌谢了圣僧,给了酒钱,二人出了酒馆,济公直奔秦府而来。到了门首,家人回禀进去,秦相叫请,和尚到了里边,见相爷正自审问贼人。济公说:“大人可曾问明了口供?”秦相说:“今已问明了,他叫华云龙,盗我玉镯、凤冠,卖给不知名姓之人,把我两种宝贝失迷了。”济公说:“贼人名叫华云龙,你别不要脸啦!你那样人物,连真名姓都没有吗?说姓华为是发财呀?”
贼人一听,把眼一翻说:“和尚,你真是我的对头冤家,我打算替华二弟打一脱案,要招出我的案来,我也是死,不想和尚认识我。”大人说:“你姓什么叫什么?倒是怎么一段缘故?讲来!”贼人说:“我姓王名通,乃是西川人,家住在成都府。因为我家兄在成都府,当一书办,因为使了二百两赃银,被杨再田收监入狱,置之死地。那时我正在外面流落,后来我回去,才知我家兄已死了。我要找杨再田报仇,不想赃官已然丁忧回籍,故我找到临安来。在酒楼,遇见华云龙,他也是西川人,绿林的朋友。我二人见面,就住在城隍山下刘昌家中。因为游城隍山,遇见一个带发修行的少妇,华云龙一见美色起意,晚间入乌竹庵意欲采花,不想因奸不允,他将那少妇杀死,又将老尼姑砍倒。他回到寓所,一告诉我,我就替他担惊。我二人次日到泰山楼喝酒,因为口角相争,他一刀把静街太岁秦禄杀死。后来我同他在酒楼吃酒,我劝他不可这样胡闹,倘被官人拿获,岂不有性命之忧?他说我胆小,他要做惊天动地事,要杀秦相。我又用话一激他,我二人晚间就来到秦相府。他到了相府,盗了奇巧玲珑白玉镯,十三挂嵌宝垂珠凤冠,他在粉皮墙题的诗,所有的事,都是他一人做的。”
旁边也有先生写了招供,写完了,呈与秦大人过目。秦相一看,自己这才明白,问道:“王通,现在华云龙他在哪里住?你必知情。你如要说了实话,我必要从轻办你,你如不说实话,我必要重办你。”
玉通说:“大人不必生气,我同华云龙原先是一处住,也不住店,或是庙字钟楼鼓楼,或大户人家花园僻静之处存身。自从昨天晌午,听说刘昌犯了案,他不敢在临安再住。我二人商量好了,他到千家口通顺店去等我,不见不散,准约会我那时去,我二人同回西川。”
秦相听明白,问:“济公,这此事如何办法?”济公说:“大人派人拿去罢。”
秦相说:“手下官人如何拿得了这样贼?还是师父慈悲慈悲罢!”济公说:“我去拿也行,有功就得赏,有过就得罚,大人先赏二百两银子,给柴元禄、杜振英,他二人办此贼有功。再给二百两银子盘费,大人办一套海捕公文,相谕我带他二人去拿贼,先把王通交钱塘县钉镣入狱,不准难为他,候把华云龙拿来,当堂叫他二人对质。”
秦相说:“甚好。”立刻叫太守回衙门,给办海捕公文,相爷亲笔标了相谕。和尚说:“柴头、杜头你们二位班头去跟和尚去办案,别穿这在官应役的衣裳,你们两个人改扮做外乡人的样,好遮盖众人的眼目。”
两位班头点头答应,跟太守回衙门。太守办好文书,柴头杜头到街上买了两身月白粗布裤褂,左大襟白骨头钮子,两只岔配鞋,二人装扮起来,把官衣包在包裹之内,带着文书,来到相府。
济公已吃完早饭,二班头领了相谕、盘费,秦相说:“师父这一到千家口,如将贼人拿获了,三衙门领一千二百两银赏格外,也是一种喜事。”济公同二人出了府门,往前行走,只见桃红柳绿,艳阳天气,野外芳草一色新。
和尚信口作歌:堪叹人为岁月荒,何时得能出尘疆?从容作事抛烦恼,忍奈长调远怨方。人因贪财身家丧,蚕为贪食命早亡。诸公携手回头望,元源三教礼何长!才见英雄邦国定,回头半途在郊荒。任君盖下千间舍,一身难卧两张床。一世功名千世孽,半生荣贵半生障。那时早隐高山上,红尘白浪任他忙。
和尚唱罢山歌,说:“二位头儿,你二人快走!华云龙在前边树林之内上吊哪,他要一死,亦不能拿他去了。”柴杜二人一听,立刻答应,飞身上前。
快跑了有五六里之遥,果然见前边一树林,有一人正在歪脖树上拴套。
柴元禄一瞧,说:“不得了,了不得!要是贼人一上吊,这一千二百两银子的赏,也不用要了,差事亦不要办了。”自己赶紧脚底下加劲,往前跑到树林,那人早已吊上。
柴元禄急了,双手一抱,竟将贼人捉住。要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五十一回-注解
义仆:指忠诚的仆人,古代对忠诚、有义气的仆人的尊称。
千家口:指一个繁华的地方,可能有多个家庭聚集,可能是对某个具体地点的别称。
拜弟:指对弟弟的敬称,古代兄弟关系中的一种称呼。
别离情:指离别时的情感,表达了对亲人或朋友离别的哀愁。
杨再田:可能是人名,文中提到的杨再田似乎是一个有地位的人物。
刺客:指行刺他人的人,古代对刺客的称呼。
华云龙:人名,原文中的人物。
乾坤盗鼠:华云龙的绰号,意味着他擅长盗取各种宝物。
西川人:指来自四川的人,四川古称西川。
赵太守:赵太守可能是地方官员的称呼,太守是古代的一种官职。
秦相:秦相可能是指秦朝的宰相,也可能是某个具体人的官职。
相爷:对宰相的尊称,相爷是对宰相的一种敬称。
圣僧:对和尚的尊称,圣僧意味着和尚具有高深的修行和智慧。
杯盘:指酒杯和盘子,这里可能指酒席。
东方发晓:指天快亮的时候,东方开始发白。
鸡鸣三唱:古代的一种计时方式,鸡鸣三声表示时间已经到了早晨。
赵福、赵禄:可能是人名,文中提到的赵福和赵禄可能是赵太守的下属。
衣包:指包裹衣物的小包。
如意巷:可能是一个具体的街道名称,也可能是对某个地方的别称。
更夫:古代夜间负责打更的人。
李三:可能是人名,李三是更夫的名字。
济公:人名,传说中的济公和尚,以机智、幽默、行侠仗义著称。
秦相府:秦相的官邸,府是古代官员住宅的称呼。
玉镯:指用玉石制成的手镯,古代的一种装饰品。
凤冠:古代女子出嫁时所戴的华丽头饰。
传家之宝:指家族中代代相传的珍贵物品。
赵斌:可能是人名,文中提到的赵斌似乎是一个与济公有交情的人。
探囊取物:形容手法敏捷,能够轻易地取得东西。
印堂:指人的额头中间的位置,古代相术中认为印堂的气色可以反映人的运势。
籴米买柴:指购买粮食和柴火,籴米是古代的一种购买粮食的方式。
泰山楼:可能是一个具体的酒楼名称,也可能是对某个地方的别称。
静街太岁:可能是对某个地方恶霸的称呼,太岁是古代对恶霸的一种别称。
秦禄:可能是人名,文中提到的秦禄是静街太岁。
惊天动地事:形容大事,有重大的影响。
粉皮墙:指用粉刷过的墙壁,可能是对某个具体地点的描述。
先生:指有学问的人,先生在古代是对教师的尊称,后来泛指有知识、有学问的人。
招供:指犯罪的人向官府自首,承认自己的罪行。
秦大人:秦相的尊称,秦相即秦国的宰相,此处可能指代当时的官员。
王通:人名,原文中的人物。
刘昌:人名,原文中的人物。
临安:古代城市名,即今天的杭州市。
千家口通顺店:地名,原文中的人物华云龙约定在此处等待。
西川:地区名,指中国西南部的四川省。
海捕公文:古代官府发布的通缉令,用于通缉逃犯。
钱塘县:古代县名,即今天的杭州市萧山区。
钉镣入狱:指将犯人戴上脚镣手铐关进监狱。
柴元禄、杜振英:人名,原文中的人物,官差。
班头:古代官府中负责管理一班人的官员。
月白粗布裤褂:指用月白色粗布制成的裤子和上衣。
三衙门:古代官府中的三个部门,具体指哪些部门原文未明确。
元源三教:指佛教、道教、儒教,中国古代的三大宗教。
英雄邦国定:指国家安定,英雄人物得以施展才华。
红尘白浪:比喻纷繁复杂的人世间的各种纷争。
千间舍:指很多房屋。
两张床:指两个人睡觉的床。
一世功名千世孽,半生荣贵半生障:指一个人一生的功名会带来后世的孽缘,半生的荣华富贵也会带来半生的障碍。
高山上:指隐居的地方,远离尘世纷扰。
歪脖树:指树干歪斜的树,此处用来形容树上吊着的人。
了不得:表示事情严重,令人担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五十一回-评注
这段古文描绘了一个悬疑故事,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和人物心理描写,以下是对每行的赏析:
‘旁边也有先生写了招供,写完了,呈与秦大人过目。’此句体现了古代官场中招供制度的存在,招供是古代司法程序中的一种手段,通过招供来获取犯罪证据。
‘秦相一看,自己这才明白,问道:“王通,现在华云龙他在哪里住?你必知情。你如要说了实话,我必要从轻办你,你如不说实话,我必要重办你。”’这里秦相的提问和威胁,展现了古代官场审案时的严酷和权谋。
‘玉通说:“大人不必生气,我同华云龙原先是一处住,也不住店,或是庙字钟楼鼓楼,或大户人家花园僻静之处存身。’玉通的回答透露出古代社会中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寺庙和贵族住所的尊敬。
‘自从昨天晌午,听说刘昌犯了案,他不敢在临安再住。我二人商量好了,他到千家口通顺店去等我,不见不散,准约会我那时去,我二人同回西川。’这段对话揭示了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同时也体现了古代人对约定的重视。
‘秦相听明白,问:“济公,这此事如何办法?”’这里的对话展示了济公在故事中的特殊地位,作为一位得道高僧,他的意见被秦相所重视。
‘济公说:“大人派人拿去罢。”’济公的回答简洁有力,体现了他的智慧和果断。
‘秦相说:“手下官人如何拿得了这样贼?还是师父慈悲慈悲罢!”’秦相的请求再次强调了济公的特殊地位,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宗教力量的影响力。
‘济公说:“我去拿也行,有功就得赏,有过就得罚,大人先赏二百两银子,给柴元禄、杜振英,他二人办此贼有功。再给二百两银子盘费,大人办一套海捕公文,相谕我带他二人去拿贼,先把王通交钱塘县钉镣入狱,不准难为他,候把华云龙拿来,当堂叫他二人对质。”’济公的提议体现了古代官场中赏罚分明的原则,同时也为后续剧情发展埋下了伏笔。
‘秦相说:“甚好。”立刻叫太守回衙门,给办海捕公文,相爷亲笔标了相谕。’秦相的迅速行动显示了古代官场中的效率。
‘和尚说:“柴头、杜头你们二位班头去跟和尚去办案,别穿这在官应役的衣裳,你们两个人改扮做外乡人的样,好遮盖众人的眼目。”’这里济公的指示体现了古代侦查中的隐蔽性。
‘两位班头点头答应,跟太守回衙门。太守办好文书,柴头杜头到街上买了两身月白粗布裤褂,左大襟白骨头钮子,两只岔配鞋,二人装扮起来,把官衣包在包裹之内,带着文书,来到相府。’这段描写展现了古代侦查人员的准备工作。
‘济公已吃完早饭,二班头领了相谕、盘费,秦相说:“师父这一到千家口,如将贼人拿获了,三衙门领一千二百两银赏格外,也是一种喜事。”’这里的对话体现了古代官场中的激励机制。
‘济公同二人出了府门,往前行走,只见桃红柳绿,艳阳天气,野外芳草一色新。’这段描写展现了古代春日景象,同时也为故事增添了浪漫色彩。
‘和尚信口作歌:堪叹人为岁月荒,何时得能出尘疆?从容作事抛烦恼,忍奈长调远怨方。人因贪财身家丧,蚕为贪食命早亡。诸公携手回头望,元源三教礼何长!才见英雄邦国定,回头半途在郊荒。任君盖下千间舍,一身难卧两张床。一世功名千世孽,半生荣贵半生障。那时早隐高山上,红尘白浪任他忙。’济公的这首山歌,反映了他对人生和世界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世俗功名利禄的淡泊。
‘和尚唱罢山歌,说:“二位头儿,你二人快走!华云龙在前边树林之内上吊哪,他要一死,亦不能拿他去了。”’济公的话揭示了故事的关键转折,同时也为后续剧情发展埋下了伏笔。
‘柴元禄一瞧,说:“不得了,了不得!要是贼人一上吊,这一千二百两银子的赏,也不用要了,差事亦不要办了。”’柴元禄的担忧体现了古代官场中赏罚分明的原则。
‘自己赶紧脚底下加劲,往前跑到树林,那人早已吊上。柴元禄急了,双手一抱,竟将贼人捉住。’这段描写展现了柴元禄的勇敢和果断。
‘要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这句话是古代小说中常见的结尾方式,既为读者留下了悬念,又为后续剧情发展提供了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