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二百零七回

作者: 济公(约公元1100年-1200年),本名李修缘,南宋时期的和尚,以其狂放不羁、爱民如子的形象著称。济公在民间故事中被塑造为一位佛门高僧,既能行医治病,又能显现神迹,深受百姓喜爱。此书主要根据济公的传奇故事整理而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6世纪)。

内容简要:《济公全传》是一部民间传说体裁的小说,讲述了济公一生的奇异事迹。济公虽然身为和尚,但行为不拘一格,常以不修边幅、疯癫的形象示人,但实际上却是一个智勇双全的神奇人物。他通过各种方式帮助百姓解决困境,巧妙地化解了许多社会矛盾。小说通过济公的故事,传递了深刻的道德教义和社会关怀,展现了济公博爱与智慧的一面。《济公全传》具有丰富的民间文化内涵,并且通过其幽默和讽刺的手法,反映了社会的种种弊端与人性的复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二百零七回-原文

飞天鬼误入万花山 石成瑞招赘人魔女

话说神术士韩祺用子母阴魂绦将金风和尚拿住,正要结果性命,只见由山坡来了一位武生公子。

书中交代:来者这人,乃是人魔桂林樵夫王九峰的门婿。此人姓石名成瑞,外号人称飞天鬼。原籍镇江人,也在玉山县三十六友之内,学会了一身工夫,长拳短打,刀枪棍棒,样样精通,飞檐走壁之能。

天生来的秉性,好游山玩景,勿论哪里有名山胜境,非身临切近去看看不可。

这天他带着干粮去游山,一看山连山,山套山,不知套出有多远去。石成瑞自己一想:“倒要找找这座山,哪里是到头。”脚程又快,直走了十几天,还是乱山环绕之中,大峰俯视小峰,前岭高接后岭。自己带着吃食也吃完了,还思念要找找这山有头没有,没吃的在山里吃果子草根,见有果子就吃果子。

又走了数天,自身觉得身体不爽,要染病。石成瑞一想:“可了不得了,只要一病,也回不去了,要死山里,就作他乡的怨鬼,异地的孤魂,死尸被虎狼所食。”自己也走不动了,心中难过。见眼前有一道涧沟,沟里的水澄清,石成瑞爬前喝了两口水,就觉着喝下去神清气爽。又往前走,见眼前有许多的果子树,树上长的果子,其形似苹果。石成瑞摘了一个吃,清香无比,就觉着身上的病减去了大半,心中暗喜,怪道也不知这是什么所在。又往前走,只见果子树多了,树上结的梨,真有海碗大,苹果也大。石成瑞心里说:“这树是谁家的呢?”正在观看之际,只见那边有一位女子,手拿小花篮采苹果,长得十分美貌,衣服鲜明。石成瑞隐在树后观看多时,见那女子把树上的果子摘了大半,摘了就往花篮里放,花篮老没装满。石成瑞暗想:“怪道,怎么这花篮能装这许多的果子呢?”正在发愣之际,那女子一回头,瞧见石成瑞,女子“呦”了一声,说:“哪里来的凡人,前来窥探?”石成瑞一愣,并未回言,那女子用手帕一抖,石成瑞就迷糊过去,跟着那女子来到一所院落。

到了屋中,女子又用手帕一抖,石成瑞明白过来,睁眼一看,这座屋中金碧辉煌,屋中的摆设都是世间罕有之物,眼前坐定一位如花似玉的女子。

石成瑞说:“哎呀!这是哪里?”那女子说:“这是玉府宫阙,凡夫俗子来不到这里。

书中交代:这就是万花山下,叫隐魔山。八魔之中就是人魔桂林樵夫王九峰有家眷,也有妻子,跟前一个女儿,叫银屏小姐,问石成瑞尊姓,石成瑞说:“我叫石成瑞,游山玩景,来至此地,这是天堂,还是人间?”

银屏小姐说:“这是玉府官阙,我父亲乃是魔师爷。”正说着话,只听外面有脚步声音,说:“女儿可在屋里?”银屏小姐说:“爹爹来罢。”石成瑞一看,由外面进来一位老者,头戴鹅黄色四棱逍遥巾,身穿淡黄色逍遥氅,白袜云鞋,面如冠玉,发如三冬雪,须赛九秋霜,带着仙风道骨,来者正是桂林樵夫王九峰。来到屋中一看,见石成瑞,王九峰问道:“女儿,这是何人?”银屏说:“方才女儿到仙果山摘果子,看见他在那里游山,我将他带进来的。”王九峰说:“这就是了,尊驾贵姓?”石成瑞说了名姓,王九峰说:“你跟我到前面谈话。”

石成瑞就跟着来到前面书房落座。王九峰说:“你是哪里人氏?因何来至此处?”石成瑞说:“我是镇江府人氏,皆因好游山,走迷了来至此地。这是什么地名?”王九峰说:“这是万花山,我住的这叫隐魔村,北边那座山叫隐魔山,每逢千年,这果子才摘一回,我在这里看守此山。原先是我徒弟看着,现在我徒弟没在这里,这果子人要吃了,凡夫俗子吃一个,能饱一个月,久吃能断去烟火食。有病的人吃了,能化去百病。”石成瑞说:“不错,我本来是游山,没有吃的,带的干粮都吃完了,净吃松子草根,吃了两天,吃出病来。方才吃了一个果子,觉着清香,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未领教老丈怎么称呼?”王九峰说:“我姓王双名九峰,人称桂林樵夫。我这地方,凡夫俗子也轻易到不了,你家中可有什么人呢?”

石成瑞说:“家里还有老娘,有妻子。”王九峰一听,点了点头说:“这也是活该,你既来了,应当跟我女儿有一段俗缘。你也不必走了,我把我女儿给你就是了。”本来王九峰就这一个女儿,爱如掌上之珍珠,闹的高不成低不就,给凡夫俗子,他又不肯,给真是做大官的人家,又不能跟他家做亲,总是个外道天魔,许配神仙,神仙又不要媳妇,未免难找婆家,故此耽误住了。今天王九峰跟石成瑞一谈,见石成瑞一位武士,品貌端方,故此要把女儿给他。石成瑞一想:“莫非是做梦了?哪有这样便宜事呢?”想走也不知道路了,只可随口应承。果然桂林樵夫王九峰就叫女儿银屏跟石成瑞拜了天地,洞房花烛,石成瑞就在这里住着。

日子长了,石成瑞自己忽然想起家来,家里尚有老娘、妻子,故土难忘。家里要没有亲丁,自然也就不惦了,这个终然是心中难过。想起来回也不能回去,未免就住在那里发烦,愁盾不展。

银屏小姐一看,说:“官人你为何发烦?在这里一呼百喏,想吃什么吃什么,诸事无不应心,还有什么可烦的呢?”

石成瑞说:“唉!我在我们那地方闷了,找几个知心的好友,吃酒谈心,或弹或唱,或讲文,或论武,心中多许爽炔。这除了你就是我,也没什么可说的。”

银屏小姐说:“你要同朋友作乐,那容易。来人去把边先生、郑先生请来!”

手下伺候人答应,工夫不大,只见由外面来了两个人。

头一位是四棱逍遥巾,蓝绸子大笔,白袜云鞋,有三十多岁,净白面皮,儒儒雅雅。

后跟着一位,也是这样打扮,淡黄的脸膛,有二十多岁。

来到里面,一抱拳说:“郡马请了!我二人要早过来给郡马请安,不敢莽撞怕郡马好清静,不敢前来渎烦清神。今知郡马好消遣,我二人特来奉陪。”

石成瑞一见,说:“请坐!二位贵姓?”

头前这位说:“我姓边,字学文。这位姓郑名珍,字隐言。我二人在魔师爷这里当清书。写写来往书札等类。”

石成瑞跟这两人一谈,愿意下棋,这两个人就陪着下棋。

说弹唱,这两个人就会弹唱。

说练武,这两个人就陪着打拳。

说什么,这两个人就会什么。

又混了个月,石成瑞又烦了。这两个人也不来了。

银屏小姐说:“郡马你别烦,你喜爱什么只管说。”

石成瑞说:“我总想我们那街市上的热闹,来往车马成群,愿意听戏就听戏,这个地方,出去就是荒山野岭,多见树木少见人烟,回来就是你一个人。”

银屏“噗哧”一笑,说:“那容易,你早不说?我带你逛逛大街。

这里也有戏,你跟我听去。”

立刻夫妻携手揽腕,来到花园子正北上,有三间楼房。

银屏同石成瑞上了楼,把后窗户一开,石成瑞一看,这外头原是一道长街,热闹非常,买卖铺户都有,来往行人车马,男女老少,拥挤不动。

正西上一座戏台,正然锣鼓喧天,新排新彩开了戏。

石成瑞一看,心中快乐。

自己一想说:“我不知道有这么热闹的街道,要知道我早就逛去了。”

银屏说:“郡马你看戏罢。”

石成瑞说:“这叫什么地方?”

银屏说:“这叫海市蜃楼。”

抬头一看,这出戏是四郎探母,上来杨四郎一道引子,背困幽州思老母,常挂心头。

这出唱完了,又接着一出秋胡戏妻,唱的是秋胡打马奔家乡,行人路上马蹄忙,稳坐雕鞍朝前望。

石成瑞一想:“自古来母子夫妻都有团圆,人家荣耀归家,我只要回家也不行。”

心里一烦不听了,夫妻回家。

次日石成瑞一想:“我何不到海市蜃楼街上打听打听,离我家多远?我又有银子,偷着回家瞧瞧。”

想罢奔花园子,来到楼房旁边,蹿上界墙一看,石成瑞“呀”了一声,有一宗岔事惊人。

不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二百零七回-译文

话说神术士韩祺用子母阴魂绦将金风和尚拿住,正要结果性命,只见由山坡来了一位武生公子。

书中交代:来者这人,乃是人魔桂林樵夫王九峰的门婿。此人姓石名成瑞,外号人称飞天鬼。原籍镇江人,也在玉山县三十六友之内,学会了一身工夫,长拳短打,刀枪棍棒,样样精通,飞檐走壁之能。

天生来的秉性,好游山玩景,勿论哪里有名山胜境,非身临切近去看看不可。

这天他带着干粮去游山,一看山连山,山套山,不知套出有多远去。石成瑞自己一想:“倒要找找这座山,哪里是到头。”脚程又快,直走了十几天,还是乱山环绕之中,大峰俯视小峰,前岭高接后岭。自己带着吃食也吃完了,还思念要找找这山有头没有,没吃的在山里吃果子草根,见有果子就吃果子。

又走了数天,自身觉得身体不爽,要染病。石成瑞一想:“可了不得了,只要一病,也回不去了,要死山里,就作他乡的怨鬼,异地的孤魂,死尸被虎狼所食。”自己也走不动了,心中难过。见眼前有一道涧沟,沟里的水澄清,石成瑞爬前喝了两口水,就觉着喝下去神清气爽。又往前走,见眼前有许多的果子树,树上长的果子,其形似苹果。石成瑞摘了一个吃,清香无比,就觉着身上的病减去了大半,心中暗喜,怪道也不知这是什么所在。

又往前走,只见果子树多了,树上结的梨,真有海碗大,苹果也大。石成瑞心里说:“这树是谁家的呢?”正在观看之际,只见那边有一位女子,手拿小花篮采苹果,长得十分美貌,衣服鲜明。石成瑞隐在树后观看多时,见那女子把树上的果子摘了大半,摘了就往花篮里放,花篮老没装满。

石成瑞暗想:“怪道,怎么这花篮能装这许多的果子呢?”正在发愣之际,那女子一回头,瞧见石成瑞,女子“呦”了一声,说:“哪里来的凡人,前来窥探?”石成瑞一愣,并未回言,那女子用手帕一抖,石成瑞就迷糊过去,跟着那女子来到一所院落。

到了屋中,女子又用手帕一抖,石成瑞明白过来,睁眼一看,这座屋中金碧辉煌,屋中的摆设都是世间罕有之物,眼前坐定一位如花似玉的女子。

石成瑞说:“哎呀!这是哪里?”那女子说:“这是玉府宫阙,凡夫俗子来不到这里。

书中交代:这就是万花山下,叫隐魔山。八魔之中就是人魔桂林樵夫王九峰有家眷,也有妻子,跟前一个女儿,叫银屏小姐,问石成瑞尊姓,石成瑞说:“我叫石成瑞,游山玩景,来至此地,这是天堂,还是人间?”

银屏小姐说:“这是玉府官阙,我父亲乃是魔师爷。”正说着话,只听外面有脚步声音,说:“女儿可在屋里?”银屏小姐说:“爹爹来罢。”石成瑞一看,由外面进来一位老者,头戴鹅黄色四棱逍遥巾,身穿淡黄色逍遥氅,白袜云鞋,面如冠玉,发如三冬雪,须赛九秋霜,带着仙风道骨,来者正是桂林樵夫王九峰。

来到屋中一看,见石成瑞,王九峰问道:“女儿,这是何人?”银屏说:“方才女儿到仙果山摘果子,看见他在那里游山,我将他带进来的。”王九峰说:“这就是了,尊驾贵姓?”石成瑞说了名姓,王九峰说:“你跟我到前面谈话。”

石成瑞就跟着来到前面书房落座。王九峰说:“你是哪里人氏?因何来至此处?”石成瑞说:“我是镇江府人氏,皆因好游山,走迷了来至此地。这是什么地名?”王九峰说:“这是万花山,我住的这叫隐魔村,北边那座山叫隐魔山,每逢千年,这果子才摘一回,我在这里看守此山。原先是我徒弟看着,现在我徒弟没在这里,这果子人要吃了,凡夫俗子吃一个,能饱一个月,久吃能断去烟火食。有病的人吃了,能化去百病。

石成瑞说:“不错,我本来是游山,没有吃的,带的干粮都吃完了,净吃松子草根,吃了两天,吃出病来。方才吃了一个果子,觉着清香,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未领教老丈怎么称呼?”王九峰说:“我姓王双名九峰,人称桂林樵夫。我这地方,凡夫俗子也轻易到不了,你家中可有什么人呢?”

石成瑞说:“家里还有老娘,有妻子。”王九峰一听,点了点头说:“这也是活该,你既来了,应当跟我女儿有一段俗缘。你也不必走了,我把我女儿给你就是了。”本来王九峰就这一个女儿,爱如掌上之珍珠,闹的高不成低不就,给凡夫俗子,他又不肯,给真是做大官的人家,又不能跟他家做亲,总是个外道天魔,许配神仙,神仙又不要媳妇,未免难找婆家,故此耽误住了。今天王九峰跟石成瑞一谈,见石成瑞一位武士,品貌端方,故此要把女儿给他。

石成瑞一想:“莫非是做梦了?哪有这样便宜事呢?”想走也不知道路了,只可随口应承。果然桂林樵夫王九峰就叫女儿银屏跟石成瑞拜了天地,洞房花烛,石成瑞就在这里住着。

日子长了,石成瑞自己忽然想起家来,家里尚有老娘、妻子,故土难忘。家里要没有亲丁,自然也就不惦了,这个终然是心中难过。想起来回也不能回去,未免就住在那里发烦,愁盾不展。

银屏小姐一看,说:‘官人你为何发烦?在这里一呼百喏,想吃什么吃什么,诸事无不应心,还有什么可烦的呢?’

石成瑞说:‘唉!我在我们那地方闷了,找几个知心的好友,吃酒谈心,或弹或唱,或讲文,或论武,心中多许爽快。这除了你就是我,也没什么可说的。’

银屏小姐说:‘你要同朋友作乐,那容易。来人去把边先生、郑先生请来!’手下伺候人答应,工夫不大,只见由外面来了两个人。

头一位是四棱逍遥巾,蓝绸子大笔,白袜云鞋,有三十多岁,净白面皮,温文尔雅。后跟着一位,也是这样打扮,淡黄的脸膛,有二十多岁。

来到里面,一抱拳说:‘郡马请了!我二人要早过来给郡马请安,不敢冒昧怕郡马好清静,不敢前来打扰清神。今知郡马好消遣,我二人特来奉陪。’

石成瑞一见,说:‘请坐!二位贵姓?’头前这位说:‘我姓边,字学文。这位姓郑名珍,字隐言。我二人在魔师爷这里当清书。写写来往书札等类。’

石成瑞跟这两人一谈,愿意下棋,这两个人就陪着下棋。说弹唱,这两个人就会弹唱。说练武,这两个人就陪着打拳。说什么,这两个人就会什么。

又混了个月,石成瑞又烦了。这两个人也不来了。

银屏小姐说:‘郡马你别烦,你喜爱什么只管说。’

石成瑞说:‘我总想我们那街市上的热闹,来往车马成群,愿意听戏就听戏,这个地方,出去就是荒山野岭,多见树木少见人烟,回来就是你一个人。’

银屏‘噗哧’一笑,说:‘那容易,你早不说?我带你逛逛大街。这里也有戏,你跟我听去。’立刻夫妻携手挽臂,来到花园子正北上,有三间楼房。

银屏同石成瑞上了楼,把后窗户一开,石成瑞一看,这外头原是一道长街,热闹非常,买卖铺户都有,来往行人车马,男女老少,拥挤不动。

正西上一座戏台,正然锣鼓喧天,新排新彩开了戏。

石成瑞一看,心中快乐。自己一想说:‘我不知道有这么热闹的街道,要知道我早就逛去了。’

银屏说:‘郡马你看戏罢。’

石成瑞说:‘这叫什么地方?’

银屏说:‘这叫海市蜃楼。’抬头一看,这出戏是四郎探母,上来杨四郎一道引子,背困幽州思老母,常挂心头。

这出唱完了,又接着一出秋胡戏妻,唱的是秋胡打马奔家乡,行人路上马蹄忙,稳坐雕鞍朝前望。

石成瑞一想:‘自古来母子夫妻都有团圆,人家荣耀归家,我只要回家也不行。’

心里一烦不听了,夫妻回家。

次日石成瑞一想:‘我何不到海市蜃楼街上打听打听,离我家多远?我又有银子,偷着回家瞧瞧。’

想罢奔花园子,来到楼房旁边,跳上界墙一看,石成瑞‘呀’了一声,有一宗岔事惊人。

不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二百零七回-注解

子母阴魂绦:一种古代法术工具,用以捕捉或控制鬼魂,由母绦和子绦组成,母绦用于控制,子绦则可以捕捉鬼魂。

金风和尚:指一位和尚,可能是故事中的反派角色或敌人。

武生公子:指一位武艺高强的年轻人,古代戏曲、小说中常见的角色。

人魔桂林樵夫王九峰:故事中的角色,人魔可能指半人半魔的神秘生物,桂林樵夫则表明他的职业是樵夫,居住在桂林。

飞天鬼:石成瑞的外号,可能因其擅长飞檐走壁而得名。

镇江:江苏省的一个城市,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地名。

玉山县:可能指故事中的虚构地名,或者是某个古代县名。

三十六友:可能指石成瑞所在的某个团体或组织,成员共三十六人。

工夫:指武术或技艺。

长拳短打:指不同的武术招式,长拳指长距离的拳法,短打指近距离的拳法。

刀枪棍棒:指古代常用的四种武器,刀、枪、棍、棒。

飞檐走壁:指轻功中的高难度动作,可以在墙壁或屋顶上快速移动。

有名山胜境:指风景优美、名声远扬的山峰或名胜古迹。

干粮:指旅途中所携带的干食物品,如干粮、干肉等。

涧沟:指山间的小溪或沟壑。

果子树:指结有果子的树木,如苹果树、梨树等。

海碗大:形容梨子非常大,海碗是一种古代的盛水器皿,用于量度容量。

凡夫俗子:指普通人,非出家人或神仙。

玉府宫阙:指仙境中的宫殿,这里可能指隐魔山中的神秘之地。

隐魔山:故事中的地名,位于万花山下,是一个神秘的地方。

八魔:可能指故事中的八个魔头或邪恶势力。

魔师爷:可能是指某位有魔力或特殊能力的人。

银屏小姐:王九峰的女儿,故事中的女主角。

玉府官阙:与玉府宫阙意思相近,指仙境中的宫殿。

隐魔村:隐魔山下的村庄,王九峰居住的地方。

烟火食:指日常生活中的食物,烟火是指用火烹饪的食物。

官人:古代对男性官员或有一定地位的人的尊称,这里指石成瑞。

发烦:感到烦恼,心情不愉快。

一呼百喏:形容权势大,一呼百应,这里指石成瑞在某个地方享有很高的地位。

知心好友:非常了解彼此,感情深厚的朋友。

弹唱:弹奏乐器并唱歌,指音乐活动。

文:指文学、文化等。

武:指武术、武艺等。

爽快:心情舒畅,感到快乐。

四棱逍遥巾:古代一种头巾,这里指一种装饰。

蓝绸子大笔:指用蓝色丝绸制成的宽大笔。

白袜云鞋:指白色袜子配以云纹鞋。

儒儒雅雅:形容人温文尔雅,有文化修养。

郡马:古代对郡守儿子的尊称,这里指石成瑞。

清书:指清闲的文书工作。

海市蜃楼:指因大气折射而形成的虚幻景象,这里比喻虚构的美好场景。

四郎探母:传统京剧剧目,讲述杨家将中杨四郎探望母亲的故事。

秋胡戏妻:传统京剧剧目,讲述秋胡外出多年后回家与妻子重逢的故事。

岔事:意外的事情,这里指石成瑞发现的事情让他感到惊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二百零七回-评注

银屏小姐的言辞中透露出她对石成瑞的了解和关心,‘官人你为何发烦?’这句话直接切入了主题,显示出她对石成瑞情绪变化的敏感。她的回答‘在这里一呼百喏,想吃什么吃什么,诸事无不应心,还有什么可烦的呢?’则是对石成瑞不满的直接回应,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女性对男性的宽容和包容,以及她们对家庭和谐的追求。

石成瑞的回答‘我在我们那地方闷了,找几个知心的好友,吃酒谈心,或弹或唱,或讲文,或论武,心中多许爽炔’则是对自己不满情绪的抒发。这段话描绘了石成瑞在故乡的生活状态,以及他对那种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这反映出古人对社交、文化活动的重视,以及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郡马请了!我二人要早过来给郡马请安,不敢莽撞怕郡马好清静,不敢前来渎烦清神。今知郡马好消遣,我二人特来奉陪’这段话展示了当时士人对郡马的尊敬,以及对郡马个人喜好的尊重。同时,这种尊重也体现在了他们随时准备陪伴郡马消遣的态度上。

石成瑞与边、郑两位先生的交流,以及他们之间的下棋、弹唱、练武等活动,体现了古代文人对各种文化活动的热爱,以及他们之间的友谊。这也反映了古代文化生活中的一种社交方式,即通过共同的文化活动来增进彼此的感情。

石成瑞的再次烦闷,以及银屏小姐的解决方案,‘我带你逛逛大街’和‘这里也有戏,你跟我听去’,体现了古代女性在处理家庭矛盾时的智慧。她们往往能够通过一些具体的行为来缓解丈夫的不满情绪,这也体现了古代家庭关系中的一种和谐。

‘海市蜃楼’这一概念,既是对现实世界的描绘,也是对理想世界的向往。石成瑞看到热闹的街道和戏台,心中快乐,但又感叹‘我不知道有这么热闹的街道,要知道我早就逛去了’。这反映了古人对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感受,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向往。

石成瑞想要回家的念头,以及他在花园子楼房旁的界墙上看到的‘岔事’,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这种伏笔的设置,既增加了故事的悬念,也体现了古代小说中常见的叙事手法,即通过悬念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二百零七回》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808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