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济公(约公元1100年-1200年),本名李修缘,南宋时期的和尚,以其狂放不羁、爱民如子的形象著称。济公在民间故事中被塑造为一位佛门高僧,既能行医治病,又能显现神迹,深受百姓喜爱。此书主要根据济公的传奇故事整理而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6世纪)。
内容简要:《济公全传》是一部民间传说体裁的小说,讲述了济公一生的奇异事迹。济公虽然身为和尚,但行为不拘一格,常以不修边幅、疯癫的形象示人,但实际上却是一个智勇双全的神奇人物。他通过各种方式帮助百姓解决困境,巧妙地化解了许多社会矛盾。小说通过济公的故事,传递了深刻的道德教义和社会关怀,展现了济公博爱与智慧的一面。《济公全传》具有丰富的民间文化内涵,并且通过其幽默和讽刺的手法,反映了社会的种种弊端与人性的复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二十七回-原文
寄柬留诗别妻访友 拜请济公占卦寻夫
话说高国泰二次回城隍山,仍在旧屋子居住。
那天晚间,同陆氏对坐。
国泰说:“娘子,明天我要访友去。”
陆氏说:“官人明天出去,我还有二百钱,是我姑母与我买针线的,官人拿去作茶点之用。”
说完便拿出来,国泰含有愧色,接在手中,说:“娘子,安息罢。”
陆氏安眠,国泰坐在灯下,痴呆呆发愣,仰天长叹,徒唤奈何,心中一阵难过,提笔写了三张字柬,押在砚台之下。
待至天明,意欲唤醒妻子,又怕烦闷,站起身来,硬着心往外便走。
庙中有一位香火道,姓冯叫冯顺,今已六十多岁,老者起的早,在院内扫地,见高国泰出来,问道:“高先生因何起得这般早?”
国泰说:“老丈你开下门,我要下山访友去。”
冯顺开了门,高国泰下了城隍山竟自去了。
陆氏醒来,不见丈夫,不由的大吃一惊,连忙到外面各处寻找,听冯顺说:“高先生清早就走了。”
陆氏连忙到屋内各处找寻,只见那边有三张字柬,头一张字柬上写的是:“时衰运蹇度日难,含羞无奈往尼庵,佛门虽有亲情意,反被旁人作笑谈。”
陆氏看了这首诗句的意思,云是自己因为贫寒,不能养家立业,与妻子托身庙中,岂不为人耻笑。
再看那第二张是:“此去他乡少归期,生死存亡自不知,大略今生难聚首,有缘来世做夫妻。”
陆氏一看这二句诗是绝话,此番一去,没有回来之日,死活不定,大概不能团圆,再结来生之缘。
又看那第三首是:“留书落笔暗含悲,恨我无能更恨谁,寄与贤妻细参悟,托身另找画蛾眉。”
陆氏一看这第三首诗,放声痛哭,五内皆裂。
正在悲惨之时,老尼姑过来问道:“侄女因何这般伤感?”
陆氏就把高国泰留了三首绝命诗走了,大概是九死一生。
老尼姑说:“儿呀,不要着急,我倒有个主意,现在西湖灵隐寺有一位济公,乃是在世的活佛,能掐会算,善知过去未来之事。
我派香火道冯顺去到灵隐寺,把他老人家请来,给占算占算,高先生上哪去了?落在哪方?派人去把他找回来。”
立刻陆氏说:“既是如此,赶速派人去请济公。”
老尼姑派冯顺下山去请济公,第一次到灵隐寺,济公不在庙里。
第二次去请,见兵围灵隐寺。
第三次冯顺一打听,济公被秦相锁了去,因此耽误了三四日。
那天冯顺又下山去找济公禅师,见罗汉爷同着赵文会、苏北山正往山上来。
冯顺赶忙跑过来行礼说:“师父,你老人家可来了。我连次到庙里去找你老人家几次,今天你老人家为何这般消闲?此时上哪里去?”
济公说:“我要到你们庙里找老尼姑,我们送一个人出家。”
冯顺说:“好,好好。我们当家的,正要请你老人家有要紧事。”
赵文会、苏北山问道:“你们的庙里有什么事?”
冯顺就把那高国泰之事,由头至尾,一五一十,详细说了一遍,众人方才一同奔进庵来了。
冯顺前面引路,进了庙来,到得西院。
那院是三合房,东西房各三间,北房三间。
冯顺同众人进了北房。
赵员外一看,屋中甚是清洁,北墙旁一张条桌,上面摆了许多经卷。
头前一张八仙桌,两旁有椅子。
济公在上首椅子上坐,赵文会在下首坐下,苏北山在旁面椅子上坐定。
抬头一看,见正面墙上有一副对句,写的甚好。
当中一张大挑,上写的是:惟爱清幽远世俗,靠山搭下小茅屋,半亩方塘一鉴水,数棵柳树几行竹。
春酒热时留客醉,夜灯红处读我书,利锁名缰全撇去,一片冰心在玉壶。”
两旁又有对句,上写的:“青山不改千年画,绿水长流万古诗。”
下面落款,写的是高国泰拙笔,苏北山一看说:“圣僧,你看高国泰真是风流才子。
方才听冯顺之言,果然不差。你看这对句,写的笔迹甚佳。
圣僧,你老人家大发慈悲,把他找回来,我成全成全他,给他找个学馆,待至大比之年,我再赠他银两,叫他求取功名。”
和尚说:“好,这也是员外的功德。”
正说之间,老尼姑清贞领着徒弟侄女,一同前来参拜圣僧,求罗汉大发慈悲:“这是我侄女陆素贞,只因她丈夫高国泰把她留在我这庙中,不言而别,今天已三四日,求圣僧大发慈悲,给占算占算。”
和尚说:“那个容易,我们今天救了一个人,乃是名门之女,误入烟花。
她意欲出家,我等打算送到你这庙里来,你收个徒弟罢。”
老尼姑说:“师父吩咐,弟子从命就是。”
赵文会说:“少时就送到,我施舍给你庙里二百两香资。”
老尼姑谢过赵员外,还求:“圣僧先给占算占算,高国泰落在哪里?”
济公按灵光连拍三掌,和尚说:“呵呀,完了,完了!”
陆氏娘子在旁边一听,吓得面色改变说:“圣僧慈悲设法搭救搭救。”
清贞也苦苦哀求,和尚说:“此刻有了什么时光?”
冯顺说:“天已到了午初之时。”
济公说:“这个人刻下距此有一百八十里路,天要到落日之时,他有杀身之祸。”
苏北山说:“师父,你老人家慈悲罢。”
和尚说:“我要找他回来,你可以代他成一个学馆。”
苏北山说:“弟子成全他便了。”
济公说:“你派家人同我去叫他,带二百银子盘川。”
苏北山说:“苏禄,你炔去到钱铺之中,去取二百两银子,同圣僧去找高先生。”
清贞说:“冯顺,你同济公前往。”
陆氏连忙叩首。
济公说:“赵文会,苏北山,你二人待尹春香来,送她出家,你二人再走。”
二人答应。
苏禄把银子取来,济公同二人出了清净庵,到了山下,往前走一步,往后退三步。
苏禄说:“师父,你老人家到黑还走一百八十里路,连八里路也走不了,你老人家要换个样走容易哪。”
和尚说:“换个样走不难,向前走两步,向后退三步。”
冯顺暗地只是笑,说:“师父,你至黑走回去了,这样走如何是好呢?”
济公说:“我要快走,你跟的上吗?”
二人说:“跟的上。”
济公说:“好,我就走。”
说完,行行,往前就跑,展眼就不见了。
那二人连忙追下去,只跑了有二三里之遥,二人走的浑身大汗说:“咱们到树林之内休息罢。”
二人方一进树林,和尚说:“才来呀。”
二人说:“我等连休息都没有,你老人家早来了。”
和尚说:“我倒睡了两个盹了。那腿是你两个人的?”
二人说:“我们腿长在身上,这不是我们的是谁的?”
和尚说:“倒是你二人的,我一念咒,他就走。”
冯顺说:“好好,你老人家来念咒罢。”
和尚见二人都站好了,说:“我念咒了。”
口中念念有词,说:“唵嘛呢叭咪吽唵敕吓。”
那二人身不由自主,两腿如飞的跑下去。
苏禄只叫道:“师父,可了不得了!前面皆是树,撞了,准死无疑。”
和尚说:“不要紧,都有我哪,到了那里就撞不上。”
二人果然到了那里,穿着树就过去了。
正跑着,见由村里出来一人,手中拿了一个碗。
济公睁眼一看,这是一个逆子。此人姓吴名叫云,家里就是他寡母。
今天吃包饺子,他母亲都做好了。
吴云回去一瞧,没打醋,他就恼了,说他母亲:“年纪越老越昏,哪家吃饺子不打醋?你真是没用!”
他母亲也不回言。
他赌气出来,拿了碗打醋,被济公看见,济公早已占算明白,用手一点指,这吴云也就跟了冯顺二人跑,不由的喊叫道:“我不往哪里去呀!这是什么一段事、我的腿要疯呀!”
三个人耳朵内,只听呼呼风响,仿佛驾了云一般往前跑去,见眼前白亮亮是河。
苏禄就叫:“圣僧,休叫我跑了,面前是河呀,跌在里头就死了!”
和尚说:“不到紧,加点劲就过去了。”
来到河这里,仿佛如飞,就过了河。
苏禄想:“我快找株树抱住就得了。”
好容易见有了树,苏禄忙一抱,栽倒在地。
冯顺也跌倒在地,那打醋的人也跌倒。
和尚来到说:“你们起来。”
三个人说:“起不来了。”
和尚掏出一块药来,分给三个人吃。
三个人觉得身体能活动,站起来,吴云直发呆。
由那边过来一位走路的,苏禄道:“借问这是什么所在?”
那个回道:“这是小刘村。你们几位上哪里去?”
苏禄说:“我等由临安城上余杭县去。”
那人说:“你们走过来了,只离余杭县二十里地面。”
吴云一听:“哎呀,把醋碗也摔了,饺子也没有吃,出来二百里之远。如今怎么回去?”
和尚说:“我还把你轰回去!”
吴云说:“可别轰了,我一个站不注,上了北塞,我怎么回来?”
自己由这里走了两天一夜,才到了家。
自此见了化小缘的和尚就跑,把穷和尚怕在心里。
这且不表,单说苏禄向圣僧问道:“你我今日可是往余杭去找高先生么?”
济公说:“正是。”
三个人于是直奔余杭而去。
罗汉爷又做出一件惊天动地之事,搭救高国泰。
不知后来之事究竟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二十七回-译文
寄柬留诗别妻访友,拜请济公占卦寻夫。
话说高国泰第二次回到城隍山,仍然住在原来的屋子里。那天晚上,他和陆氏坐在一起。
国泰说:‘娘子,明天我要去拜访朋友。’陆氏说:‘官人明天要出门,我还有二百钱,是我姑母给我买针线的,官人拿去买茶点吧。’说完,她就拿了出来,国泰脸上带着愧色,接过钱来说:‘娘子,好好休息吧。’陆氏就睡着了,国泰坐在灯下,呆呆地发愣,仰天长叹,无奈地呼唤,心中一阵难过,提笔写了三张字条,放在砚台下面。
等到天亮,他想要叫醒妻子,又怕她烦闷,就站起来,硬着心往外走。庙里有一位香火道,姓冯叫冯顺,现在已经六十多岁了,老人起得早,在院子里扫地,看到高国泰出来,问道:‘高先生为什么起得这么早?’国泰说:‘老丈,麻烦你开开门,我要下山去拜访朋友。’冯顺开了门,高国泰就离开了城隍山。
陆氏醒来,没有看到丈夫,不由得大吃一惊,连忙到外面各处寻找。冯顺说:‘高先生一大早就走了。’陆氏连忙到屋子里各处寻找,只见那边有三张字条,第一张上写的是:‘时运不济度日难,含羞无奈往尼庵,佛门虽有亲情意,反被旁人作笑谈。’陆氏看了这首诗的意思,觉得自己因为贫穷,不能养家糊口,和妻子一起在庙里,岂不被人耻笑。
再看第二张是:‘此去他乡少归期,生死存亡自不知,大略今生难聚首,有缘来世做夫妻。’陆氏一看这两句诗是绝命诗,这次一去,可能就回不来了,生死未卜,大概不能团圆,再结来生之缘。
再看第三首是:‘留书落笔暗含悲,恨我无能更恨谁,寄与贤妻细参悟,托身另找画蛾眉。’陆氏一看这首诗,放声痛哭,心都碎了。
正在悲痛之时,老尼姑过来问道:‘侄女为什么这么伤心?’
陆氏就把高国泰留了三首绝命诗的事情告诉了老尼姑,大概九死一生。老尼姑说:‘儿呀,不要着急,我倒有个主意,现在西湖灵隐寺有一位济公,是在世的活佛,能掐会算,能知道过去未来之事。我派香火道冯顺去到灵隐寺,把他老人家请来,给占算占算,高先生上哪去了?落在哪方?派人去把他找回来。’陆氏立刻说:‘既然如此,赶快派人去请济公。’老尼姑派冯顺下山去请济公,第一次去请,济公不在庙里。第二次去请,看到兵围灵隐寺。第三次冯顺一打听,济公被秦相锁了去,因此耽误了三四天。
那天冯顺又下山去找济公禅师,看到罗汉爷和赵文会、苏北山正往山上走。冯顺赶忙跑过来行礼说:‘师父,你老人家来了。我多次到庙里找你老人家,今天你老人家为什么这么悠闲?现在要去哪里?’济公说:‘我要到你们的庙里找老尼姑,我们送一个人出家。’冯顺说:‘好,好好。我们当家的,正要请你老人家有要紧事。’
赵文会、苏北山问道:‘你们的庙里有什么事?’冯顺就把高国泰的事情,从头到尾,一五一十,详细说了一遍,众人这才一同奔进庵里。冯顺前面引路,进了庙,到了西院。那院是三合房,东西房各三间,北房三间。冯顺和众人进了北房。赵员外一看,屋子里很干净,北墙旁有一张条桌,上面摆着许多经卷。前面一张八仙桌,两旁有椅子。济公在上首椅子上坐着,赵文会在下首坐下,苏北山在旁边的椅子上坐定。抬头一看,见正面墙上有一副对句,写得很好。当中一张大挑,上写的是:‘惟爱清幽远世俗,靠山搭下小茅屋,半亩方塘一鉴水,数棵柳树几行竹。春酒热时留客醉,夜灯红处读我书,利锁名缰全撇去,一片冰心在玉壶。’
两旁又有对句,上写的是:‘青山不改千年画,绿水长流万古诗。’下面落款,写的是高国泰拙笔。苏北山一看说:‘圣僧,你看高国泰真是风流才子。刚才听冯顺的话,果然不假。你看这对句,写得笔迹很好。圣僧,你老人家大发慈悲,把他找回来,我成全成全他,给他找个学馆,等到大比之年,我再赠他银两,叫他求取功名。’和尚说:‘好,这也是员外的功德。’正说着,老尼姑清贞领着徒弟侄女,一同前来参拜圣僧,求罗汉大发慈悲:‘这是我侄女陆素贞,只因她丈夫高国泰把她留在我这庙中,不言而别,今天已经三四天了,求圣僧大发慈悲,给占算占算。’
和尚说:‘那个容易,我们今天救了一个人,乃是名门之女,误入烟花。她意欲出家,我们打算送到你这庙里来,你收个徒弟吧。’老尼姑说:‘师父吩咐,弟子从命就是。’赵文会说:‘少时就送到,我施舍给你庙里二百两香资。’老尼姑感谢赵员外,还求:‘圣僧先给占算占算,高国泰落在哪里?’
济公用灵光连拍三掌,和尚说:‘哎呀,完了,完了!’陆氏娘子一听,吓得脸色都变了,说:‘圣僧慈悲,设法救救他吧。’清贞也苦苦哀求,和尚说:‘现在是什么时候了?’冯顺说:‘已经到了午初时分。’济公说:‘这个人现在离这里有一百八十里路,等到太阳落山的时候,他会有生命危险。’苏北山说:‘师父,您老人家发发慈悲吧。’和尚说:‘我要把他找回来,你可以帮他成立一个学堂。’苏北山说:‘弟子愿意成全他。’济公说:‘你派家人和我一起去叫他,带上二百两银子作为路费。’苏北山说:‘苏禄,你快去钱庄取二百两银子,和圣僧一起去找高先生。’清贞说:‘冯顺,你跟济公一起去。’陆氏连忙跪下磕头。济公说:‘赵文会,苏北山,你们两个等尹春香来了,送她出家,然后你们再走。’两人答应了。苏禄取来了银子,济公和两人出了清净庵,到了山下,每向前走一步,就往后退三步。苏禄说:‘师父,您老人家到晚上还要走一百八十里路,连八里路都走不了,您老人家换个方式走不就轻松了吗?’和尚说:‘换个方式走不难,向前走两步,向后退三步。’冯顺暗地里只是笑,说:‘师父,您这样走到晚上就回不去了,这样走怎么行呢?’济公说:‘我要快走,你们跟得上吗?’
两人说:‘跟得上。’济公说:‘好,我就走。’说完,就跑了起来,转眼就不见了。那两人连忙追下去,跑了二三里路,两人跑得浑身大汗,说:‘咱们到树林里休息一下吧。’两人刚进树林,和尚说:‘才来呀。’
两人说:‘我们连休息都没有,您老人家早就来了。’和尚说:‘我倒是睡了两觉。那两条腿是你们的吗?’两人说:‘我们腿长在我们身上,这难道不是我们的吗?’和尚说:‘是你们的,我一念咒语,它们就会跑。’冯顺说:‘好好,您老人家念咒吧。’和尚见两人都站好了,说:‘我念咒了。’口中念念有词,说:‘唵嘛呢叭咪吽唵敕吓。’那两人不由自主,两条腿像飞一样跑了起来。苏禄只叫道:‘师父,别让我跑了,前面都是树,撞上去准死无疑。’
和尚说:‘不要紧,都有我呢,到了那里就撞不上了。’两人果然到了那里,穿过树就过去了。正跑着,见一个村民从村里出来,手里拿着一个碗。济公睁开眼一看,这是一个不孝的儿子。这个人姓吴名叫云,家里只有他母亲。今天吃饺子,他母亲都做好了。吴云回去一看,没打醋,他就生气了,对他母亲说:‘年纪越大越糊涂,哪家吃饺子不打醋?你真是没用!’他母亲也不说话。他生气地出来,拿了碗打醋,被济公看见,济公早已算明白了,用手一点指,这吴云也就跟着冯顺两人跑了,不由得喊叫道:‘我不想去哪里啊!这是什么一回事,我的腿要断了!’三个人耳朵里只听呼呼的风声,仿佛在驾云一样往前跑,见眼前白亮亮的是河。苏禄叫道:‘圣僧,别让我跑了,前面是河啊,掉进去就死了!’和尚说:‘不要紧,再加把劲就过去了。’来到河边,仿佛如飞,就过了河。苏禄想:‘我快找棵树抱住就得了。’好不容易见到了树,苏禄忙一抱,栽倒在地。冯顺也跌倒在地,那个打醋的人也跌倒。和尚来到说:‘你们起来。’三个人说:‘起不来了。’和尚掏出一块药来,分给三个人吃。
三个人觉得身体能活动了,站起来,吴云直发呆。那边过来一个行人,苏禄问道:‘请问这是什么地方?’那个人回答说:‘这是小刘村。你们几位上哪里去?’苏禄说:‘我们是从临安城上余杭县去。’那个人说:‘你们走过来了,只离余杭县二十里路。’吴云一听:‘哎呀,把醋碗也摔了,饺子也没有吃,出来二百里路。现在怎么回去?’和尚说:‘我还想把你轰回去!’吴云说:‘可别轰了,我一个站不稳,上了北塞,我怎么回来?’他自己从这里走了两天一夜,才回到家。从此见了化缘的和尚就跑,把穷和尚怕在心里。
这且不表,单说苏禄向圣僧问道:‘我们今天是不是要去余杭找高先生?’
济公说:‘正是。’三个人于是直奔余杭而去。罗汉爷又做出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搭救高国泰。不知后来的事情究竟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二十七回-注解
城隍山:城隍山是中国古代城市中供奉城隍神的地方,城隍神是地方守护神,象征着城市的安宁与繁荣。
陆氏:陆氏在这里指的是陆素贞,文中丈夫高国泰的妻子。
字柬:字柬是一种古代的书信,通常用于正式的、重要的通信。
砚台:砚台是书写工具,用于磨墨。
灵隐寺:灵隐寺是中国浙江省杭州市的一座著名古刹,是佛教禅宗的发源地之一。
济公:济公,又称济公活佛,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著名和尚,以机智、幽默、慈悲为怀著称,常以破罐子破摔的态度处理问题。
香火道:香火道是佛教寺庙中的服务人员,负责寺庙的日常事务。
兵围灵隐寺:这里可能指的是灵隐寺周围有军队驻扎,可能是政治动荡或战争时期的情景。
秦相:秦相指的是当时的宰相,这里可能是指当朝的宰相。
罗汉爷:罗汉爷,指佛教中的罗汉,是修行达到一定境界的高僧。
赵文会、苏北山:赵文会和苏北山是文中的人物,可能是赵员外的名字和苏北山的名字。
大比之年:大比之年指的是科举考试之年,古代科举制度中,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称为大比。
香资:香资是指捐赠给寺庙的钱财,用于维持寺庙的运营。
名门之女:名门之女指的是出身名门望族的女子。
烟花:烟花在这里指的是妓女,古代对妓女的称呼。
出家:出家是指佛教徒放弃世俗生活,进入寺庙修行。
灵光:灵光,指神奇、非凡的光芒,常用来形容事物具有超凡脱俗的特质。
和尚:和尚,指出家的男性僧侣,修行佛法。
陆氏娘子:陆氏娘子,指陆家的女性成员,可能是指某位夫人。
慈悲:慈悲,佛教用语,指慈爱与怜悯,是对众生的关爱与同情。
时光:时光,指时间,这里可能是指现在的时间。
杀身之祸:杀身之祸,指可能导致的生命危险。
学馆:学馆,指学校或学院,这里可能是指一个教育机构。
盘川:盘川,古代指旅费。
钱铺:钱铺,指兑换货币的店铺。
高先生:高先生,指某位姓高的先生,可能是一位知识分子。
清净庵:清净庵,指一个清静的寺庙。
逆子:逆子,指不孝的儿子。
包饺子:包饺子,一种中国传统的食品,通常在节日或家庭聚会时制作。
醋:醋,一种调味品,常用于烹饪中。
惊天动地之事:惊天动地之事,指非常重大的事情,影响深远。
化小缘:化小缘,指化缘,向人请求施舍。
余杭县:余杭县,古代的一个县名,现属于浙江省杭州市。
北塞:北塞,指北方边塞地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二十七回-评注
济公按灵光连拍三掌,和尚说:‘呵呀,完了,完了!’这一句描绘了济公在关键时刻的紧急反应,‘呵呀’两字表达了紧迫感和震惊,‘完了’则透露出事情已经无法挽回的绝望。
陆氏娘子在旁边一听,吓得面色改变说:‘圣僧慈悲设法搭救搭救。’陆氏娘子的反应突显了济公在人们心中的神圣地位,她的求救之词也表现了人们对济公的信任和依赖。
清贞也苦苦哀求,和尚说:‘此刻有了什么时光?’济公的这一问,体现了他的冷静和智慧,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紧迫性。
‘天已到了午初之时’这句话,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时间背景,也预示了人物行动的紧迫性。
‘这个人刻下距此有一百八十里路,天要到落日之时,他有杀身之祸。’济公的这一判断,展现了其非凡的洞察力和预测能力,同时也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我要找他回来,你可以代他成一个学馆。’济公的这一提议,既表现了他的慈悲心肠,又体现了他的智慧,通过建立学馆来帮助他人。
‘你派家人同我去叫他,带二百银子盘川。’济公的这一要求,显示了他对于行动的规划和准备,同时也反映了他的实际考量。
‘冯顺,你同济公前往。’陆氏连忙叩首。”这里的对话和动作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情感。
‘换个样走不难,向前走两步,向后退三步。’济公的这一回答,既幽默风趣,又展现了其独特的性格和智慧。
‘我念咒了。’口中念念有词,说:‘唵嘛呢叭咪吽唵敕吓。’’济公的这一行为,既神秘莫测,又充满了神秘色彩,增加了故事的神秘感和趣味性。
‘不到紧,加点劲就过去了。’来到河这里,仿佛如飞,就过了河。”济公的这一行动,展现了他的神奇能力和超凡脱俗的境界。
‘借问这是什么所在?’‘这是小刘村。你们几位上哪里去?’‘我等由临安城上余杭县去。’‘你们走过来了,只离余杭县二十里地面。’’这些对话,既为故事提供了地理背景,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哎呀,把醋碗也摔了,饺子也没有吃,出来二百里之远。如今怎么回去?’‘可别轰了,我一个站不注,上了北塞,我怎么回来?’自己由这里走了两天一夜,才到了家。’这些对话,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使故事更加丰富和生动。
‘你我今日可是往余杭去找高先生么?’‘正是。’’这些对话,为故事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后续情节的展开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