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一百六十回

作者: 济公(约公元1100年-1200年),本名李修缘,南宋时期的和尚,以其狂放不羁、爱民如子的形象著称。济公在民间故事中被塑造为一位佛门高僧,既能行医治病,又能显现神迹,深受百姓喜爱。此书主要根据济公的传奇故事整理而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6世纪)。

内容简要:《济公全传》是一部民间传说体裁的小说,讲述了济公一生的奇异事迹。济公虽然身为和尚,但行为不拘一格,常以不修边幅、疯癫的形象示人,但实际上却是一个智勇双全的神奇人物。他通过各种方式帮助百姓解决困境,巧妙地化解了许多社会矛盾。小说通过济公的故事,传递了深刻的道德教义和社会关怀,展现了济公博爱与智慧的一面。《济公全传》具有丰富的民间文化内涵,并且通过其幽默和讽刺的手法,反映了社会的种种弊端与人性的复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一百六十回-原文

梁兴郎千金看隐诗 济禅师佛法指孝子

话说梁兴郎来到万缘桥一瞧,石头上写的是:“不姓高来本姓梁。”自己一想,“我出来这些日子,并没访着一点头绪,我也不知梁王庄在哪里?这也须是神人指示。只要把我娘亲找着,花几千两也不要紧。”故拿出四两黄金折二百银子。

王员外叫家人把头一块石头搭开,梁兴郎一看第二块上写的是:“巧妆改扮觅萱堂”。

梁兴郎一看,这明明是我。这才问:“第三块还有字么?”家人说:“要瞧第三块,是三百银子。”梁兴郎一看,说:“我倒要瞧瞧。”立刻又拿六两黄金折三百两银,交给王太和。

王太和一想:“真怪,真有人拿银子瞧。”叫家人把第三块搭开,梁兴郎一看,第三块写的是:

“兴郎要见生身母。”

梁兴郎一看,这更对了,说:“你把这块拿开我看。”

家人说:“要看第四块,是五百两。”梁兴郎说:“你怎么讹人哪?”家人说:“不讹人,你爱瞧就瞧,不爱瞧不瞧。”梁兴郎一想:“已然花了五百,再花五百,只要有了我娘亲的下落,慢说花一千,两千也花。”想罢又拿出十锭黄金。

王太和叫人搭开第四块一瞧,第四块上写:“去到临安问法王。”

梁兴郎一瞧这句话,“呀”了一声,几乎翻身栽倒。自己一想,了不得了,这许是有人知道我由家中出来的心思,设出圈套,诓骗我一千银。”自己又一想:“我的乳名没人知道,此真令人难测。”自己这才问道:“众人且知道这临安法王,是怎么一段事?可是地名?可是人名?”大众一个个俱皆摇头,说:“不知道。”

梁兴郎自己心中真如万把钢刀扎心,正在发愣,那边来了一位老丈。众人说:“你要打听,问这位老头罢,他叫福地圣人,什么事他都知道。”梁兴郎赶紧施礼,说:“借问老丈,可知道这临安法王是在哪里?”这老者说:“你要问临安,由这往东南走二十余里,有一座兴隆镇,上那里打听去,这里没人知道。”

梁兴郎一听,无奈叫书童挑起琴剑书箱,一直够奔东南,约走了有二十余里,见前面有一座镇店。村口外树林下有二位老者在树旁酌棋,一位是白脸长髯,一位长的清奇古怪,梁兴郎连忙上前说:“二位老人家请了!我打听打听,有个临安法王,二位老人家可知道?”

这位老者一听说:“临安我可知道,当初金宋未交兵以前,这座兴隆镇就叫临安镇,后来宋室天下太平,改叫为兴隆镇,这个法王我可不知。”那位老者道:“贤弟,你是不知道,我比你大几岁,我十二三岁的时节,你还是小孩不记事。这村口如意庵尼姑庙,我记的就叫法王庵,后来改的如意庵。你去打听法王,尊驾到那里去打听罢。”

梁兴郎一听,谢过二位老丈,赶紧带了书童,进了村口一瞧,路北里有一座庙,山门上写着“如意庵”。上前一叩门,由里出来了一个小尼姑,把门开开,说:“施主找谁?”梁兴郎说:“我是前来烧香。”小尼姑说:“我们这是尼僧庙。”梁兴郎说:“不管是甚庙,我要烧古香。”小尼僧便领到大殿,梁兴郎烧上一炷,烧完了香,说:“小师父,你带领我在庙里游逛游逛。”小尼僧说:“可以。”立刻带着梁兴郎到各院中观看。

这个庙是三层殿,有东西跨院,甚为宽敞,游来游去,来到一个东跨院,这院中是北房三间,东西配房,北房门外挂着一块匾,上写“冰心堂”三字。梁兴郎一看,就知道这院中有孀妇守节,正在一愣,只见由北上房出来一位老婆婆,有六十多岁。鬓白成霜,穿的衣服平常,梁兴郎一看这位老太太的模样,不由自己心中一惨,二目落泪。

这位老太太一看他,也觉着眼圈一酸,眼泪落下来了。母子天性所感,老太太并不敢认,说:“这位先生尊姓?”梁兴郎说:“我姓梁,乳名叫兴郎。”老太太一听,心如刀剜,说:“儿呀!我只打算今生今世,你我母子不能相见,没想到为娘还见着你了。”梁兴郎叫了一声:“亲娘呀!”也哭起来了。

书中交代:他母亲怎么会落到这庙里呢?凡事自有个定数,自从母子一失散,老太太找不着孩儿,自己一想:“我还活什么?”想欲自尽,幸遇见一位好人劝解老太太,说:“你别死,倘若你儿在着,将来也可以母子见面。你暂为找个尼庙一住,慢慢再寻访你的孩儿。”老太太一想也是,就投奔这法王庵来了。

这个庙离梁王庄三里地,这庙里老尼也是忠厚人,见梁老太太这分光景,老尼僧说:“你就在我这住着罢,哪时你儿有了下落,你再走,没有音,你就跟我在庙里修行罢。”

梁老太太就在这庙中苦守,早晚侍奉佛祖。

后来附近村庄都知道庙里有个梁李氏守节,大众送了一块匾,写了“冰心堂”三字。

梁老太太终日吃斋念佛,祷告神灵显应,叫母子可以见面。

今天果然梁兴郎来了,母子见面,抱头痛哭,兴郎说:“娘亲,你老人家不必哭了,孩儿现在甘泉县娶了亲了。

我养身父母把我抚养大了,现在二老已经故世,孩儿才得出来寻找我娘亲,多蒙神人指示,得见你老人家。

娘亲生养孩儿一场,未能在你老人家前晨昏定省,叫你老人家受这样清苦。

孩儿今天接娘亲家去,还可以享两天安闲自在之福。

老太太一听,说:“儿呀,今天你我母子见面,也算是神灵默佑。

为娘终日烧香祷告,但愿你我母子见一面,现在我瞧见你,就得了,你也不必接我回去。

我已然是出了家,侍奉佛祖,我也就不想再还俗了。

梁兴郎一听,苦苦哀哀,总要请老娘回去。

老太太执意不肯,梁兴郎无法,就把家眷接到兴隆镇来,给老太太单买一座庙,叫老太太在庙里修行静养,梁兴郎不时到庙里去问候。

这天梁兴郎回想万缘桥,瞧瞧这几块石头,是什么人写的呢?我倒要访问访问。

自己带着两个书童来到万缘桥一看,万缘桥已快告竣,梁兴郎一打听,方知是济公禅师写的。

梁兴郎要见见这活佛济颠,正赶上王太和同济公来到万缘桥监工,有人指引告诉他:“这位穷和尚就是灵隐寺济公长老。”

梁兴郎赶奔上前,说:“圣僧在上,弟子有礼,前者多蒙圣僧指示,我找着我娘亲,弟子实在感恩不尽。”

和尚说:“你起来,不必行礼。你母子既见了面,你要好好的尽孝,你回去罢。”

梁兴郎还要承谢礼物给圣僧长老,和尚说:“不必,我和尚常说,一不积财,二不积怨,睡也安然,走也方便。”

梁兴郎无法,竟自告辞去了。

王太和正同和尚在这里监工,偶然忽觉得对面来了一阵旋风,和尚说:“来了,来了。”

玉太和一看,随着这阵风,来了一个老道,披发仗剑,身高八尺,黄脸膛,三绺黑胡须,穿着蓝缎色道袍。

王太和一看一愣,见老道赶奔上前,给济公行礼。

来者老道非是别人,正是黄脸真人孙道全。

和尚说:“悟真你干什么来?”

孙道全说:“弟子自天台山分手,回到自己庙中,把庙中安置好了。

到灵隐寺找你老人家,听说你老人家来修万缘桥,我就在庙里住着。

焉想到临安城出了塌天大祸,钱塘知县派我来请你老人家。”

和尚一按灵光,早已察觉明白。

书中交代:怎么一段事呢?只因钱塘县新任赵文辉,他本是两榜出身,自到任以来,两袖清风,爱民如子,焉想到地面上出了一件逆案。

秦丞相的兄弟花花太岁王胜仙,他本是个恶霸,在本地无所不为,依仗着他哥哥是当朝宰相,无人敢惹他。

王胜仙家中有二三十个如夫人侍妾,就有一个得宠的爱妾,就是田国本那个妹子。

本来她是歌妓出身,琵琶丝弦,自己能歌能唱。

这天王胜仙要到西湖湖心亭去取乐吃酒,先叫田氏坐着轿,带着婆子丫环先去。

三乘轿正走在西湖苏堤,忽然来了一阵旋风,围着轿子,绕了几个弯,抬轿的人都睁不开眼。

急至旋风过去,再一看田氏踪迹不见,小轿内婆子、丫环,一刀之伤殒命,大众吓的目瞪痴呆。

不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一百六十回-译文

梁兴郎来到万缘桥一看,石头上写着:‘不姓高来本姓梁。’他一思考,‘我出来这么久,一点线索都没找到,我也不知道梁王庄在哪里?’这恐怕是神人指引。只要能找到我娘,花几千两银子也无所谓。”于是他拿出四两黄金换成二百两银子。王员外叫家人把第一块石头打开,梁兴郎一看,第二块石头上写着:‘巧妆改扮觅萱堂’。

梁兴郎一看,这分明是在说他。于是问:‘第三块石头上还有字吗?’家人说:‘要看第三块,需要三百两银子。’梁兴郎一看,说:‘我倒要看看。’立刻又拿出六两黄金换成三百两银子,交给王太和。王太和心想:‘真奇怪,真有人拿银子来看。’叫家人把第三块石头打开,梁兴郎一看,第三块石头上写着:‘兴郎要见生身母。’梁兴郎一看,这更符合了,说:‘你把这块打开让我看看。’

家人说:‘要看第四块,需要五百两银子。’梁兴郎说:‘你怎么这么贪心呢?’家人说:‘不贪心,你愿意看就看,不愿意看就不看。’梁兴郎心想:‘已经花了五百两,再花五百两,只要能找到我娘亲的下落,别说一千两,两千两也愿意。’想完后又拿出十锭黄金。王太和叫人把第四块石头打开,一看,第四块石头上写着:‘去到临安问法王。’

梁兴郎一看这句话,‘呀’了一声,几乎要摔倒。他心想,糟了,这可能是有人知道我出家的心思,设下圈套,骗我一千两银子。他又想:‘我的乳名没人知道,这真让人难以捉摸。’于是问:‘大家知道临安法王是怎么回事吗?是地名还是人名?’大家一个个都摇头,说:‘不知道。’梁兴郎心中如万箭穿心,正在发愣,那边来了一位老者。大家说:‘你要打听,就问这位老者吧,他叫福地圣人,什么事都知道。’梁兴郎赶紧行礼,说:‘请问老丈,知道临安法王在哪里吗?’这位老者说:‘你要问临安,从这里往东南走二十多里,有一个兴隆镇,你去那里打听吧,这里没人知道。’梁兴郎一听,无奈叫书童挑起琴剑书箱,一直往东南走,走了二十多里,见前面有一座镇店。

村口外树林下有两位老者在树下下棋,一位是白脸长须,一位长得奇特古怪,梁兴郎连忙上前说:‘两位老人家,请问,有个临安法王,你们知道吗?’这位老者一听,说:‘临安我知道,金宋未交兵以前,这座兴隆镇就叫临安镇,后来宋室天下太平,改名叫兴隆镇,这个法王我不知道。’另一位老者说:‘贤弟,你不知道,我比你大几岁,我十二三岁的时候,你还是个小孩,不记得事。村口如意庵尼姑庙,我记得叫法王庵,后来改名叫如意庵。你去打听法王,就去那里打听吧。’梁兴郎一听,谢过两位老者,赶紧带着书童,进了村口一看,路北里有一座庙,山门上写着‘如意庵’。

上前一叩门,里头出来了一个小尼姑,把门打开,说:‘施主找谁?’梁兴郎说:‘我是来烧香的。’小尼姑说:‘我们这是尼姑庙。’梁兴郎说:‘不管是啥庙,我要烧古香。’小尼姑就领着他到大殿,梁兴郎烧了一炷香,烧完香,说:‘小师父,你带我在庙里转转。’小尼姑说:‘可以。’立刻带着梁兴郎到各院中观看。

这个庙有三层殿,有东西跨院,非常宽敞,转来转去,来到一个东跨院,这院中是北房三间,东西配房,北房门外挂着一块匾,上写‘冰心堂’三个字。梁兴郎一看,就知道这院中有守节的寡妇,正发愣,只见从北上房出来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婆婆,头发白如霜,穿着普通,梁兴郎一看这位老太太的样子,不由自主地心中一酸,眼泪落下来。老太太一看他,也觉得眼圈一红,眼泪也流了下来。母子天性所感,老太太并不敢认,说:‘这位先生,您贵姓?’梁兴郎说:‘我姓梁,乳名叫兴郎。’老太太一听,心如刀割,说:‘儿啊!我只想着今生今世,你我母子不能相见,没想到为娘还能见到你。’梁兴郎叫了一声:‘亲娘呀!’也哭了起来。

书中交代:他母亲怎么会落到这庙里呢?凡事自有定数,自从母子失散后,老太太找不到孩子,自己想:‘我还活着干什么呢?’想想要自杀,幸好遇到一位好人劝解,说:‘你别死,如果你儿子还活着,将来也可以母子相见。你先找个尼姑庙住下,慢慢再找你的孩子。’老太太一想也是,就投奔了法王庵。这个庙离梁王庄三里地,庙里的老尼姑也是忠厚人,看到梁老太太这样,老尼姑说:‘你就在我这住下吧,等你儿子有了下落,你再走,没音,你就跟我在庙里修行吧。’

梁老太太就天天在这庙里辛苦地守着,早晚都去侍奉佛祖。后来附近的村庄都知道庙里有个梁李氏在守节,大家送了一块匾,上面写了‘冰心堂’三个字。梁老太太整天吃素念佛,祈祷神灵显灵,希望能母子团聚。今天梁兴郎果然来了,母子见面后抱头痛哭,兴郎说:‘娘亲,您别哭了,儿子我在甘泉县已经娶了亲。我养父养母把我抚养成人,现在他们已经去世,儿子我才得以出来寻找您,多亏了神人的指引,才能见到您。娘亲生养儿子一场,却未能让您享福,让您受尽了清苦。儿子今天接您回家,还能让您享受两天的安逸和快乐。’老太太一听,说:‘孩子,今天你我母子见面,也是神灵的保佑。我天天烧香祈祷,只愿我们能见一面,现在我见到您了,就心满意足了,您也不必接我回去。我已经出家,侍奉佛祖,我就不想再还俗了。’

梁兴郎一听,哀求着要请老娘回去。老太太坚决不肯,梁兴郎没有办法,就把家眷接到兴隆镇,给老太太单独买了一座庙,让老太太在庙里修行静养,梁兴郎不时到庙里去问候。这天梁兴郎想起了万缘桥,看看这几块石头,是谁写的呢?他决定去打听一下。他自己带着两个书童来到万缘桥一看,万缘桥已经快要完工了。梁兴郎一打听,才知道是济公禅师写的。梁兴郎想要见见这位活佛济颠,正巧赶上王太和济公禅师在万缘桥监工,有人指引告诉他:‘这位穷和尚就是灵隐寺的济公长老。’

梁兴郎赶忙上前,说:‘圣僧在上,弟子有礼,之前多亏圣僧的指引,我找到了我娘亲,弟子实在感激不尽。’和尚说:‘你起来,不必行礼。你母子既然已经见面了,你要好好尽孝,回去吧。’梁兴郎还想给圣僧长老送礼,和尚说:‘不必了,我常说,不积财,不积怨,睡也安稳,走也方便。’梁兴郎没有办法,只好告辞离开。王太和正和和尚在这里监工,突然觉得对面来了一阵旋风,和尚说:‘来了,来了。’王太和一看,随着这阵风,来了一个道士,披着头发,手持宝剑,身高八尺,脸色黄,有三绺黑胡须,穿着蓝色缎面的道袍。王太和一看一愣,见道士赶上前去给济公行礼。来的人是道士不是别人,正是黄脸真人孙道全。和尚说:‘悟真,你为什么来?’

孙道全说:‘弟子从天台山分别后,回到自己的庙里,把庙里的事情安排好了。到灵隐寺找你,听说你在这里修万缘桥,我就住在庙里。没想到临安城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大事,钱塘知县派我来请你。’和尚一按灵光,早已察觉明白了。

书中交代:怎么回事呢?只因钱塘县新任知县赵文辉,他本是科举出身,自上任以来,两袖清风,爱民如子,没想到地面上发生了一起大案。秦丞相的兄弟花花太岁王胜仙,他本是个恶霸,在当地胡作非为,依仗着他哥哥是当朝宰相,无人敢惹他。王胜仙家中有二三十个如夫人侍妾,其中有一个得宠的爱妾,就是田国本的妹妹。她原本是歌妓出身,能歌善舞。

这天王胜仙要去西湖湖心亭享乐饮酒,先让田氏坐着轿子,带着婆子和丫环先去。三顶轿子正走在西湖苏堤上,突然来了一阵旋风,围着轿子转了几圈,抬轿的人睁不开眼。等到旋风过去,再看田氏的踪迹不见了,轿子里婆子和丫环被一刀杀死,大家都吓得目瞪口呆。不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一百六十回-注解

梁兴郎:梁兴郎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他的乳名叫兴郎,是一位寻找失散母亲的孝子。

千金:指价值很高的东西,这里可能是指梁兴郎愿意花费大量金钱寻找母亲。

隐诗:隐诗指的是用隐晦或难以理解的方式表达的诗,这里可能是指石头上写的文字。

济禅师:济禅师可能是指一位佛教高僧,这里可能是指他的佛法。

佛法: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

孝子:指孝顺父母的儿子,这里用来形容梁兴郎。

万缘桥:指梁兴郎所见的桥梁,可能是当地的一个著名地标。

梁王庄:梁兴郎的家乡,他寻找母亲的起点。

神人指示:指神秘的人或神明给予的指引。

萱堂:古代指母亲居住的地方,这里可能是指梁兴郎的母亲。

银子:古代货币单位,这里指梁兴郎用来交换信息的货币。

王员外:故事中的人物,可能是梁兴郎的雇主或帮助者。

王太和:故事中的人物,可能是王员外的家人或助手。

兴隆镇:故事中提到的地名,是临安法王可能所在的地方。

法王:可能是指佛教中的法王,也可能是当地的一个人物或地名。

如意庵:故事中提到的尼姑庙,梁兴郎在此找到了他的母亲。

冰心堂:由村民送给梁李氏的匾额,意为心地纯洁的殿堂。

守节:指女子在丈夫去世后,坚守贞节,不再嫁人。

法王庵:如意庵的旧称,可能是指梁兴郎母亲曾居住的尼姑庵。

老尼僧:如意庵中的尼姑,帮助了梁兴郎的母亲。

定数:命运或天意,指事情自有其发展的规律。

梁老太太:指梁李氏,一位坚守节操的老人,在此庙中修行。

佛祖: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指代佛教的神圣存在。

匾:古代悬挂在门上或墙壁上的装饰性横幅,常用来题写吉祥或纪念性文字。

吃斋念佛:指佛教徒遵守戒律,不吃荤腥,专心修行。

祷告:向神灵祈求保佑或指示。

显应:指神灵显灵,应验祈求。

甘泉县:指梁兴郎成婚的地点。

养身父母:指抚养梁兴郎长大的父母。

出家:指脱离尘世,成为僧侣或道士。

修行:指在宗教或哲学领域进行深入的学习和实践。

静养:指安静地调养身体。

济公禅师:指济公,南宋时期著名的僧人,以幽默、机智和慈悲著称。

活佛:指某些佛教领袖,被认为具有神通和特殊能力。

灵隐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著名的佛教寺院。

逆案:指违法乱纪的案件。

花花太岁:指行为放荡不羁、不守规矩的人。

如夫人:指古代男子除了正室外,还有的妾室。

田国本:可能是一个人名,具体身份不明。

歌妓:古代以唱歌为职业的女性。

琵琶丝弦:指琵琶乐器,由弦和琵琶体组成。

旋风:指突然形成的强烈气旋,常伴有旋转的风。

目瞪痴呆:形容人因惊讶或恐惧而发愣的样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一百六十回-评注

梁老太太守庙的情节,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和忠贞的价值观。她不顾个人安危,坚守在庙中,侍奉佛祖,表现了她的虔诚和毅力。同时,她的行为也反映了古代妇女的牺牲精神和对家庭的责任感。

‘冰心堂’三字的匾额,不仅是对梁老太太守节行为的肯定,也是对她内心纯洁和坚定信仰的象征。‘冰心’一词,常用来形容人的心地纯洁无瑕,体现了对道德品质的推崇。

梁兴郎的归来,是母子团圆的喜悦,也是对梁老太太多年守候的回报。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母亲的感激和愧疚,以及对母亲的孝顺和关怀,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的深刻内涵。

梁老太太拒绝回家的决定,表现了她对出家生活的执着和对佛祖的虔诚。她的‘出家’行为,是对世俗生活的超脱,也是对内心清净的追求,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出家修行’的思想。

梁兴郎为母亲购买庙宇,并请她修行静养,体现了儿子对母亲的孝顺和对母亲精神需求的尊重。这种行为不仅是对母亲的孝顺,也是对传统文化中‘孝道’的传承。

梁兴郎与济公禅师的相遇,体现了佛教的慈悲为怀和济世救人的精神。济公禅师的‘一不积财,二不积怨’的生活态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淡泊名利’的体现。

孙道全的出现,为故事增添了神秘色彩。他的形象和故事,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士的形象和道教文化。

钱塘县发生的逆案,以及王胜仙的恶行,揭示了社会现实中的黑暗面。这种情节设置,既是对社会不公的批判,也是对正义和道德的呼唤。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一百六十回》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788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