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一百二十三回

作者: 济公(约公元1100年-1200年),本名李修缘,南宋时期的和尚,以其狂放不羁、爱民如子的形象著称。济公在民间故事中被塑造为一位佛门高僧,既能行医治病,又能显现神迹,深受百姓喜爱。此书主要根据济公的传奇故事整理而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6世纪)。

内容简要:《济公全传》是一部民间传说体裁的小说,讲述了济公一生的奇异事迹。济公虽然身为和尚,但行为不拘一格,常以不修边幅、疯癫的形象示人,但实际上却是一个智勇双全的神奇人物。他通过各种方式帮助百姓解决困境,巧妙地化解了许多社会矛盾。小说通过济公的故事,传递了深刻的道德教义和社会关怀,展现了济公博爱与智慧的一面。《济公全传》具有丰富的民间文化内涵,并且通过其幽默和讽刺的手法,反映了社会的种种弊端与人性的复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一百二十三回-原文

请济公捉妖白水湖 小月屯罗汉施妙法

话说众人出来一看,这宗东西,其形像人,一概尽是人骨头,大约有一百八十块凑成,左手拿着勾魂取命牌,右手拿着人的骷髅骨。

书中交代:这宗东西,名叫百骨人魔,原本是有一个妖道炼成的,能使他招魂。

凡事无根不生,皆因慈云观有一个老道,叫赤发灵官邵华风,他要拘五百阴魂,练一座阴魂阵。

他打发五个老道出来,招五百魂。

这五个老道,一个叫前殿真人长乐天,一个叫后殿真人李乐山,还有左殿真人郑华川,右殿真人李华山,还有一个七星道人刘元素,每人出来招一百阴魂。

刘元素就在这小月屯正西,有一座三皇庙,他占了这座庙。

在乱葬岗子,找了一百块死人骨头,练在一处,用符咒一催,把这百骨人魔练成了。

每天初鼓以后,老道在庙中院内,设摆香案,预备了一个葫芦,给百骨人魔一面招魂取命牌,叫他出来,到小月屯招一个魂回去,老道把魂拘来,收在葫芦之内,打算是一百天,就把魂招够了,小月屯就得死一百个人。

没想到今天被济公把魔拿住。

和尚随后就够奔三皇庙,打算要捉拿老道。

焉想到老道真有点能为,今天正在院中做法,见灯光一绿,就知有人破了他的法术。

又见正东上金光缭绕,瑞气千条,老道揣起葫芦,架趁脚风竟自逃回慈云观去了。

从此跟济颠和尚已结了仇。

和尚来到三皇庙,老道早已逃走。

和尚这才复返回到小月屯,叫马静等把这个百骨人魔,架火烧了。

和尚说:“这又得了,从此小月屯安然无事。”

马静谢过济公,次日和尚告辞。

雷鸣、陈亮说:“师父,你老人家到白水湖去捉妖,我二人随后找师父去。”

和尚说:“去罢。”

当时带领孙道全、胡秀章告辞。

出了小月屯,顺大路往前够奔。

道路上有话即长,无话即短。

这天走到萧山县地面,正往前走,见大道旁边树林子,有两个人。

在那里歇息:一位是文生公子打扮,头带翠蓝色文生中,双飘秀带,身穿翠蓝色文生氅,腰系丝绦,白绫高腰袜子,厚底竹履鞋,三十来往的年岁,白脸膛,俊品人物;跟着一个老者,是家人的打扮,青截帽,青铜氅,有五十多岁,花白胡须。

和尚一看,不是外人,立刻叫孙道全、胡秀章头前走,先往白水湖约会,不见不散。

孙道全说:“师父上哪去?”

和尚说:“我办点事,随后就到。”

这两个人头前走了。

和尚踢踏踢踏,来到树林,冲这位文生公子,打了一个问讯,道:“施主请了。”

书中交代,这位文生公子不是别人,乃是罗汉爷的亲表兄,奉父命寻找表弟李修缘。

此人姓王名全,乃是台州府天台县永宁村人,是济公的娘舅王安士之子。

原本济公自年幼的时节,父亲就把亲事定下了。

定的是刘家庄刘百万的女儿刘素素。

这位姑娘自落胎,就是胎里素,一点荤东西都不吃。

自济公离家之后,偏巧姑娘父母双亡,就剩下姑娘孤身一人,跟着舅舅董员外家住着。

董员外的女儿,又是王安士的儿妇,乃是亲上做亲。

姑娘刘素素也长大了,董员外催王安士找他外甥李修缘,找回来好把姑娘婚嫁。

王安士也不知外甥李修缘,是上哪里去了,人嘴两张皮,有说李修缘自己走的,有说是王安士把外甥逼走的。

王安士这天把自己孩儿叫过来,叫王全同家人李福,出去找你表弟李修缘,多带黄金,少带白银,暗藏珠宝,一天找着,一天回来,两天找着,两天回来,一年找着,一年回来,十年找着,十年回来,找不着不许回来。

王员外所为,省得人家说把外甥逼走了。

王全谨遵父命,带着老管家李福,出离了家乡,往各处寻找。

所过州府县城,必要贴告白,雇人打听访问着。

有说李修缘出了家了,也不知道实在下落。

今天王全同李福走在这萧山县地面,也觉着累了,王全说:“哎呀,老管家,你我主仆这一出来,在外面披霜带月,找不着我表弟,我与你何时才能回去?我也实在累了。”

李福说:“公子爷不必着急,凡事自有定数。

你我歇息歇息再走。”

说着话来到大柳林子,就地而坐。

李福把褫套放在地下,两个人正在歇息,和尚来到近前说:“施主请了,贵姓呀?”

王全说:“我姓王。”

和尚可认识他表兄王全,王全可不认识表弟了。

不但王全不敢认,连老管家李福,初时把罗汉爷抱大的,他原来是济公当初的老仆,他都认不出来了。

原来济公当初在家的时节,白面书生的模样,是文生公子的打扮。

现在到外面风吹雨打,一脸的油泥,短头发有二寸多长,又是出家人,把本来面目全遮盖住了,故此王全、李福都不认识。

和尚又问:“施主贵处?

和尚是明知故问。

王全说:“我是台州府天台县永宁村人氏。”

和尚说:“我也是台州府天台县人,咱们还是乡亲。施主有钱施舍,给我和尚几个钱喝壶酒。”

王全一想,一个出家人,这又何妨?伸手抓了两把钱,递给和尚。

和尚把钱接过来,道:“施主给两把钱与我,我倒难为了。喝酒使不了,吃一顿饭又不够。施主要给,给我一顿饭钱。”

王全说:“就是罢。”又给和尚掏了两把钱。

和尚接过钱来说:“施上给这钱,倒叫我为难。”

王全说:“怎么给你钱倒叫你为了难?”

和尚说:“不是别的,喝酒吃饭使不了,赎件衣裳又不够,施主行好行到了底,再给我点钱,我凑着弄一件衣裳。”

王全一想:“一两吊钱不算什么,只当施舍在庙里头。”

当时又给和尚换出两大把钱,给了和尚。

和尚说:“施主给我这些钱,更叫我为难了。吃饭赎衣裳倒够了,回家盘费又没有。”

王全尚未答话,家人李福大不愿意,说:“和尚你别不知自爱,给你钱倒叫你为难了,你还有够没有?你真是瞧见好说话的人了。”

和尚微然一笑说:“我和尚不要白钱,我和尚专会相面,我送你一相。我看施主印堂发暗,此地不可久待,听我和尚良言相劝,赶紧起身,这叫趋吉避凶之法。听与不听,任凭施主,我和尚要走了。”

说完了话,和尚踢踏踢踏脚步踉跄,一溜歪斜,竟自去了。

和尚走后,老管家李福就说:“你老人家不用信服,这个大道边,什么事都有,你说是念书的,他就跟你讲论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你说是练武的,他就能讲弓刀石马步箭。你说是山南的,他也是山南的。你说是海北的,他就是海北。反正他说是乡亲,无非是诓钱套事。公子爷你老人家没出过外,外头什么事都许遇见。”

王全说:“他一个出家人,给他一两吊钱,不算什么。你我不拘干什么,省点就有了。”

主仆二人,说了半天话,李福觉着肚腹疼。

说:“公子爷你老人家看着东西,我要走动走动。”

王全说:“你去罢。”

李福一瞧,南边有一片苇子,他就进了苇塘去出恭。

王全等了半天,见李福出完了恭,由苇塘出来,拿着一个蓝包袱。

王全说:“哪里的包裹?”

李福说:“公子爷你看,我方才出恭捡来。”

王全说:“你趁早照旧给人家搁回去。要是有钱人,本人丢的,丢得起,尚不要紧,要是替人办事,或者是还人家的,咱们拿了走,人家就有性命之忧。”

李福说:“我打开瞧瞧是什么,再搁回去。”

说着话,把包袱打开一看,原来是血淋淋一颗少妇的人头。

李福大吃一惊,王全说:“你快送回去!”

这句话尚未说完,由正北来了十几位公差,一瞧说:“这可活该,你们杀了人,还在这里看人头呢,找没找着碰上了。”

赶过来“哗啦”一抖铁链,就把王全、李福锁上。

李福说:“这人头是我捡的。”

官人说:“那可不行,到衙门去说罢。”

当时拉着王全、李福,够奔萧山县。

不知二人被屈含冤,这场官司该当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一百二十三回-译文

请济公到白水湖捉妖,小月屯的罗汉施展了妙法。

众人出来一看,发现这些东西形状像人,全部是由人骨头组成,大约有一百八十块骨头拼凑而成,左手拿着勾魂取命牌,右手拿着人的骷髅骨。

书中交代:这些东西名叫百骨人魔,原本是由一个妖道炼制的,可以用来招魂。任何事情都没有凭空出现的,这都是因为慈云观有一个老道,名叫赤发灵官邵华风,他想要拘捕五百阴魂,炼制一座阴魂阵。他派出了五个老道,分别去招五百魂。这五个老道分别是前殿真人长乐天、后殿真人李乐山、左殿真人郑华川、右殿真人李华山,还有一个七星道人刘元素,每人负责招一百阴魂。刘元素就在小月屯正西的三皇庙,他占据了这座庙。在乱葬岗子,他找到了一百块死人骨头,将它们聚集在一起,用符咒一催,就炼制出了百骨人魔。每天初鼓之后,老道在庙中院内设摆香案,准备了一个葫芦,给百骨人魔一面招魂取命牌,让它出来到小月屯招一个魂回来,老道把魂拘来,收在葫芦里,打算一百天就能招够五百魂,小月屯就会有一百人死亡。没想到今天被济公抓住了魔。和尚随后赶到三皇庙,打算捉拿老道。没想到老道真的有点法力,今天正在院中做法,看到灯光一变绿,就知道有人破了法术。又看到正东方向金光缭绕,瑞气千条,老道收起葫芦,借助脚风逃回慈云观去了。从此,他与济公结下了仇。和尚来到三皇庙,老道早已逃走。和尚这才返回小月屯,让马静等人把这个百骨人魔架起来烧掉。和尚说:“这样好了,从此小月屯就平安无事了。

马静感谢了济公,次日和尚告辞。雷鸣、陈亮说:“师父,您老人家去白水湖捉妖,我们两个随后去找您。”和尚说:“去吧。”当时带着孙道全、胡秀章告辞。出了小月屯,沿着大路往前走。路上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这天走到萧山县地面,正往前走,看到大路边树林子里有两个人在那里休息:一位是文生公子的打扮,头戴翠蓝色文生巾,双飘秀带,身穿翠蓝色文生袍,腰系丝绦,白绫高腰袜子,厚底竹履鞋,大约三十岁左右,白净脸庞,英俊的人物;跟着一个老者,是家人的打扮,青色截帽,青铜色长袍,五十多岁,花白胡须。

和尚一看,不是外人,立刻叫孙道全、胡秀章走在前面,先去白水湖与他们会合,不见不散。孙道全问:“师父,您去哪里?”和尚说:“我有点事情,稍后就去。”

这两个人走在前面。和尚踢踏踢踏地来到树林,冲着这位文生公子打了一个问讯,说:“施主请了。”

书中交代,这位文生公子不是别人,正是罗汉爷的亲表兄,奉父亲之命寻找表弟李修缘。他姓王名全,是台州府天台县永宁村人,是济公的娘舅王安士的儿子。济公从小的时候,父亲就为他们定下了亲事,定的是刘家庄刘百万的女儿刘素素。这位姑娘自出生以来就是胎里素,一点荤腥都不吃。自从济公离家之后,恰好姑娘的父母双亡,就只剩下姑娘一个人,跟着舅舅董员外家生活。董员外的女儿又是王安士的女婿,是亲上加亲。姑娘刘素素也长大了,董员外催促王安士找到外甥李修缘,好把姑娘嫁出去。

王安士也不知道外甥李修缘去了哪里,人言可畏,有人说李修缘自己走了,有人说王安士把外甥逼走了。王安士这天把自己儿子叫过来,叫王全和管家李福出去找表弟李修缘,多带黄金,少带白银,暗藏珠宝,一天找不到就一天回来,两天找不到就两天回来,一年找不到就一年回来,十年找不到就十年回来,找不到就不许回来。王员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别人说把外甥逼走了。王全遵从父亲之命,带着老管家李福,离开了家乡,四处寻找。所经过的州府县城,都要贴告白,雇佣人打听。有人说李修缘出家了,也不知道他的确切下落。今天王全和李福走到萧山县地面,也觉得累了,王全说:“哎呀,老管家,我们主仆二人出来,在外面风霜雨雪,找不到我表弟,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回去?我也实在累了。”李福说:“公子爷不必着急,一切都有定数。我们歇息一下再走吧。”说着话来到大柳树林,就地坐下。李福把包裹放在地上,两个人正在休息,和尚来到他们面前说:“施主请了,您贵姓呀?”王全说:“我姓王。”和尚认识他表兄王全,但王全不认识表弟。不仅王全不敢认,连老管家李福,当初是抱大济公的,他都不认识了。原来济公在家的时候,是白面书生的模样,是文生公子的打扮。现在在外面风吹雨打,一脸的油泥,短发有二寸多长,又是出家人,把本来面目全遮盖住了,所以王全和李福都不认识。和尚又问:“施主,您从哪里来?”

和尚明知故问。王全说:‘我是台州府天台县永宁村人。’和尚说:‘我也是台州府天台县人,咱们还是同乡。施主施舍的钱,给我这个和尚一些,让我买壶酒喝。’王全一考虑,一个出家人,这点钱也不算什么,就抓了两把钱给了和尚。

和尚接过钱后说:‘施主给我这么多钱,我还挺难为情的。喝酒不够用,吃顿饭也不够。’王全说:‘那就算了。’又给了和尚两把钱。

和尚接过钱后说:‘施主给的这些钱,反而让我为难了。’王全问:‘怎么给你钱反而让你为难了?’和尚说:‘不是别的,喝酒吃饭不够,买件衣服又不够,施主如果再施舍一些,我凑钱买件衣服。’王全想:‘一两吊钱不算什么,就当是在庙里施舍了。’

于是又给了和尚两把钱。

和尚说:‘施主给的这些钱,让我更为难了。吃饭和买衣服够了,回家的路费却没有。’王全还没回答,家人李福不高兴了,说:‘和尚,你别不知自爱,给你钱让你为难了,你还有没有?你真是遇到好说话的人了。’和尚微微一笑说:‘我不要白钱,我专门给人相面,我送你一相。我看施主印堂发暗,这里不宜久留,听我劝告,赶紧离开,这是趋吉避凶的方法。听不听,随你,我走了。’说完,和尚一跩一跩地走了。

和尚走后,老管家李福说:‘你老人家不用信他,这里什么事都有,你说是读书人,他就跟你讲《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你说是练武的,他能讲弓箭马步。你说是山南的,他就是山南的。你说是海北的,他就是海北。反正他说自己是同乡,不过是想骗钱。’王全说:‘他一个出家人,给他一两吊钱,不算什么。我们不管做什么,省着点就有了。’

主仆俩说了半天话,李福觉得肚子疼,说:‘公子爷,你看着东西,我要出去方便一下。’王全说:‘你去吧。’李福看到南边有一片芦苇地,就进了芦苇塘。

王全等了半天,李福从芦苇塘出来,拿着一个蓝色包袱。王全问:‘哪来的包裹?’李福说:‘公子爷,你看,我刚才方便时捡到的。’王全说:‘你快把它放回去。如果是有钱人掉的,人家丢得起,不要紧;如果是替人办事或还别人的,咱们拿了走,人家就有生命危险。’李福说:‘我打开看看是什么,再放回去。’

说着,李福打开包袱一看,里面是一颗血淋淋的少妇人头。李福大吃一惊,王全说:‘你快把它送回去!’话还没说完,从正北来了十几位差役,一看说:‘这可活该,你们杀了人,还在这里看人头,没找到碰上了。’说着,他们“哗啦”一声抖出铁链,把王全和李福锁起来。

李福说:‘这人头是我捡到的。’官人说:‘那可不行,到衙门去说吧。’于是他们拉着王全和李福,赶往萧山县。不知他们二人被冤枉,这场官司该如何了结,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一百二十三回-注解

济公:济公,又称济颠僧,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著名和尚,以机智、幽默、行侠仗义著称。在许多民间故事和小说中,济公被描绘为一位拥有超凡能力的高僧,能够降妖伏魔,救助百姓。

白水湖:白水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可能指的是一个具体的湖泊,也可能是象征性的地名,用来指代一个故事发生的地点。

小月屯:小月屯,可能是一个虚构的村庄名称,出现在故事中作为事件发生的地点。

罗汉:罗汉,佛教用语,指达到涅槃境界、不受轮回之苦的修行者。在民间传说中,罗汉通常被描绘为具有神奇力量和智慧的神祇。

施妙法:施妙法,指运用高超的佛法或法术来解决问题或降妖伏魔。

百骨人魔:百骨人魔,根据上下文,可能是一种由妖道炼制而成的怪物,由人骨头构成,能够招魂。

妖道:妖道,指修炼邪术的道士,通常在民间传说中与邪恶力量联系在一起。

慈云观:慈云观,可能是一个具体的道观名称,也可能是象征性的地点,用来指代故事中的某个宗教场所。

阴魂阵:阴魂阵,可能是一种道教法术,用于拘魂或施展某种法术。

三皇庙:三皇庙,可能是一个具体的庙宇名称,也可能是象征性的地点,用来指代故事中的某个宗教场所。

乱葬岗子:乱葬岗子,指一个无人管理的墓地,通常用来埋葬无主或身份不明的尸体。

符咒:符咒,指道教或民间信仰中用来施展法术的符纸和咒语。

葫芦:葫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被用作装水或装药的容器,有时也被赋予神秘的力量。

金光缭绕:金光缭绕,形容光芒四射,通常用来形容神圣或神奇的事物。

瑞气千条:瑞气千条,指吉祥的征兆,通常用来形容吉祥如意的事情。

脚风:脚风,指行走时产生的风,这里可能是指老道逃走时借助的风力。

罗汉爷:罗汉爷,指罗汉,这里可能是指济公的某个朋友或同伴。

王全:王全,根据上下文,可能是指济公的表兄,奉父命寻找表弟李修缘。

台州府天台县永宁村:台州府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天台县是台州府下辖的一个县,永宁村是位于天台县的一个村庄。这里指出了和尚和王全的籍贯。

刘素素:刘素素,根据上下文,可能是指王全的未婚妻,刘家庄刘百万的女儿。

董员外:董员外,可能是指王全舅舅的家主,与王安士有亲戚关系。

王安士:王安士,根据上下文,可能是指王全的父亲,济公的舅舅。

刘家庄刘百万:刘家庄刘百万,可能是指刘素素的父亲,一个富有的地主。

出家:出家,指僧人离开世俗生活,进入寺庙修行。

老管家:老管家,指家中的管家,负责管理家务。

白面书生:白面书生,指年轻的书生,通常形容为文质彬彬、温文尔雅的形象。

和尚:指出家人,即佛教徒,此处可能指一个游方和尚,即四处行乞、云游的僧人。

施主:佛教用语,指对僧侣提供布施的人,这里是对王全的称呼。

印堂:指人的额头中央,古人认为此处有气色变化可以反映人的运势。

趋吉避凶:指采取行动避免灾祸,追求吉祥。

子曰:出自《论语》,孔子言论的简称,表示引用孔子的言论。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中的句子,意思是学习并且经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这里和尚可能用此来逗王全。

弓刀石马步箭:古代武艺的五种基本技能,这里和尚可能用此来模仿练武之人。

盘费:旅途中所需的生活费用。

相面:一种占卜术,通过观察人的面相来预测命运或性格。

印堂发暗:指额头中央的气色不好,古人认为这是不吉利的征兆。

诓钱套事:用花言巧语骗钱。

碰上了:口语,指遇到了。

铁链:一种刑具,这里指公差用来锁人的链子。

衙门:古代官府的别称,指处理政务的地方。

屈含冤:遭受冤屈,没有证据证明自己的清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一百二十三回-评注

这段古文通过王全与和尚的对话,以及随后的意外事件,展现了古时社会的一些风俗习惯和人物性格。

首先,和尚明知故问的行为,体现了他对金钱的渴望和对人性的试探。他先是询问王全的籍贯,然后以乡亲的身份要求施舍,这种行为在当时可能被看作是一种常见的街头伎俩。

王全虽然有些疑虑,但最终还是被和尚的言行所打动,连续两次给予金钱。这种行为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宗教信仰的虔诚,以及对于出家人的宽容。

和尚的贪婪和虚伪在接下来的对话中进一步暴露。他先是要求一顿饭钱,接着又要求赎衣裳的钱,最后甚至要求更多的钱。这种无休止的贪婪,在当时的社会中可能被视为道德败坏。

王全的善良和慷慨在故事中得到了体现。他对于和尚的无理要求没有拒绝,反而给予了帮助。这种善良和慷慨在当时可能被视为美德。

李福的行为则展现了古时仆人的忠诚和无奈。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捡到了人头,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他选择承担罪责,这体现了古时仆人对主人的忠诚。

最后,公差的到来和官人的审问,揭示了故事背后的残酷现实。王全和李福被误认为是杀人凶手,这反映了当时司法体系的漏洞和腐败。

整段古文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话,展现了古时社会的风俗、人物性格以及司法体系的弊端。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宗教信仰、金钱、忠诚和正义的价值观。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济公全传-第一百二十三回》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781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