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汉书-表-高惠高后文功臣表

作者: 班固(公元32年-92年),字孟坚,东汉时期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他是中国古代史学家班固的代表作之一,他的父亲班昭同样是历史学家。班固所编写的《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最为重要的中国史书之一。

年代:成书于东汉(约公元82年)。

内容简要:《汉书》是班固根据史料编纂的汉朝史书,内容覆盖了西汉的兴起、发展与衰落。全书共分为三十篇,主要记录了汉朝的历史事件、帝王传记、政治制度、经济状况等。班固通过严谨的史实记载和深入的分析,为后代研究汉朝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特别是在帝王的治国理政、军事战争、外交往来等方面,《汉书》提供了许多细节,对了解汉朝的政治体系与社会结构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汉书》还包含了许多人物传记,其中涉及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为研究中国古代名将、政治家的生平提供了重要依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汉书-表-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原文

自古帝王之兴,曷尝不建辅弼之臣所与共成天功者乎!

汉兴自秦二世元年之秋,楚陈之岁,初以沛公总帅雄俊,三年然后西灭秦,立汉王之号,五年东克项羽,即皇帝位。

八载而天下乃平,始论功而定封。

讫十二年,侯者百四十有三人。

时大城名都民人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裁什二三,是以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

封爵之誓曰:‘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存,爰及苗裔。’

于是申以丹书之信,重以白马之盟,又作十八侯之位次。

高后二年,复诏丞相陈平尽差列侯之功,录弟下竟,臧诸宗庙,副在有司。

始未尝不欲固根本,而枝叶稍落也。

故逮文、景四五世间,流民既归,户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国自倍,富厚如之。

子孙骄逸,忘其先祖之艰难,多陷法禁,陨命亡国,或亡子孙。

讫于孝武后元之年,靡有孑遗,耗矣。

罔亦少密焉。

故孝宣皇帝愍而录之,乃开庙臧,览旧籍,诏令有司求其子孙,咸出庸保之中,并受复除,或加以金帛,用章中兴之德。

降及孝成,复加恤问,稍益衰微,不绝如线。

善乎,杜业之纳说也!

曰:‘昔唐以万国致时雍之政,虞、夏以之多群后飨共己之治。汤法三圣,殷氏太平。周封八百,重译来贺。是以内恕之君,乐继绝世;隆名之主,安立亡国。至于不及下车,德念深矣。’

成王察牧野之克,顾群后之勤,知其恩结于民心,功光于王府也,故追述先父之志,录遗老之策,高其位,大其,爱敬饬尽,命赐备厚。

大孝之隆,于是为至。

至其没也,世主叹其功,无民而不思。

所息之树且犹不伐,况其庙乎?

是以燕、齐之祀与周并传,子继弟及,历载不堕。

岂无刑辟,繇祖之竭力,故支庶赖焉。

迹汉功臣,亦皆割符世爵,受山河之誓,存以著其号,亡以显其魂,赏亦不细矣。

百余年间而袭封者尽,或绝失姓,或乏无主,朽骨孤于墓,苗裔流于道,生为愍隶,死为转尸。

以往况今,甚可悲伤。

圣朝怜闵,诏求其后,四方忻忻,靡不归心。

出入数年而不省察,恐议者不思大义,设言虚亡,则厚德掩息,遴柬布章,非所以视化劝后也。

三人为众,虽难尽继,宜从尤功。

于是成帝复绍萧何。

哀、平之世,增修曹参、周勃之属,得其宜矣。

以缀续前记,究其本末,并序位次,尽于孝文,以昭元功之侯籍。

表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汉书-表-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译文

自古以来,帝王的兴起,哪一次不是依靠建立辅佐大臣,与他们共同成就天下的功业呢!汉朝的兴起,从秦二世元年秋天开始,那一年是楚陈之岁,最初是沛公刘邦统帅英勇之士,三年后才西征灭亡秦国,建立汉王的称号,五年后东征击败项羽,登上皇帝的宝座。到第八年,天下才真正平定,开始评定功绩,确定封赏。到第十二年,被封侯的有百四十三个。当时大城市和著名都城的人民纷纷散亡,户口统计下来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二三,因此大侯不过万家,小侯只有五六百户。封爵的誓言说:‘即使黄河变得像一条带子,泰山变得像一块砺石,国家也能永远存在,延续到后代。’于是用丹书写下信誓,用白马盟誓来加重其重要性,又确定了十八位侯爵的位次。高后二年,又下诏让丞相陈平全面评定列侯的功绩,记录下来,保存在宗庙里,副本由相关部门保管。开始的时候,从未不想巩固根基,但枝叶逐渐凋落。

因此到了文帝、景帝四五年间,流亡的百姓已经回归,户口也恢复增长,大侯的封地达到了三四万户,小侯的封地也翻了一倍,财富也相应增加。子孙们骄傲奢侈,忘记了祖先的艰难,很多人违法被杀,国家灭亡,有的甚至子孙灭绝。到孝武帝后元年间,已经没有后人继承,国家衰败。孝宣皇帝怜悯他们,于是打开宗庙,查阅旧籍,下诏让相关部门寻找他们的子孙,将他们从奴隶中解放出来,给予他们恢复身份,有的还赏赐金银布匹,以此来彰显中兴的德行。

到了孝成帝时,又加以关心,但国家逐渐衰微,像一根线一样连着。杜业的话说得好:‘过去唐尧用万国的力量实现了时雍的政治,虞舜和夏禹用众多后代的共同治理,商汤效法三位圣王,商朝达到太平盛世。周朝分封了八百个诸侯,外国使者也纷纷来朝贺。因此,宽容的君主喜欢延续绝后的世系,崇名的君主愿意建立亡国的继承者。至于没有下车就表现出深厚的德行,成王在牧野之战胜利后,回顾群臣的辛劳,知道他们的恩德深得民心,功绩照耀王府,所以追述先父的遗志,记录遗留的谋略,提高他们的地位,扩大他们的封地,表现出深深的敬爱,命令赐予他们丰厚的赏赐。大孝的隆盛,到了这里达到了极致。等到他去世后,世上的君主都赞叹他的功绩,没有人不怀念他。他所种植的树木都不忍心砍伐,何况是宗庙呢?因此,燕、齐的祭祀与周朝一样延续下来,子孙代代相传,历经多年而不衰败。难道没有刑法吗?因为祖先竭尽全力,所以后代得以依靠。看汉代的功臣,也都分割了世袭的爵位,接受了山河的誓言,存续的以封号彰显,亡故的以魂魄显赫,赏赐也不少。百余年间,袭封的人都已经没有了,有的绝后失姓,有的后继无人,坟墓里的尸骨孤独,子孙流落在外,活着的时候是受苦的奴隶,死后成为转世之人的尸骨。以前的情况如此,现在的情况也令人悲伤。圣朝怜悯他们,下诏寻找他们的后代,四方人民欢欣鼓舞,无不归心。几年过去了,却没有人省察,恐怕议论的人没有考虑大义,如果说出空话,那么厚德就会被掩盖,应该挑选出有功的人,给予表彰。”于是成帝重新封赏了萧何。

哀帝、平帝时期,增加了对曹参、周勃等人的封赏,这是合适的。为了延续前代的记载,探究其始末,并按位次排列,一直延续到孝文帝,以彰显元功之侯的名单。简要地表示了这一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汉书-表-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注解

帝王:指古代的君主,即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辅弼之臣:指辅助君主的臣子,具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

天功:指天命所归的功业,即君主通过天命而成就的伟大事业。

沛公:指刘邦,即汉高祖,他是汉朝的开国皇帝。

秦二世元年:指公元前209年,秦朝的第二位皇帝胡亥即位的第一年。

楚陈之岁:指刘邦起兵反秦的年份,楚陈即楚地陈国。

总帅:指总领军队的将领。

灭秦:指刘邦领导的起义军灭亡秦朝。

汉王:指刘邦在灭秦后自称的称号。

项羽:指西楚霸王项羽,是秦末民变中的重要人物。

皇帝位:指皇帝的宝座,即君主的最高权力象征。

天下:指整个国家,古代对国家的统称。

封爵:指赐予爵位,即对功臣的赏赐。

丹书:指用朱砂书写的文书,具有极高的权威性。

白马之盟:指古代的一种盟约,用白马血涂地发誓,表示诚信。

高后:指吕后,即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

陈平:指西汉初期的政治家,曾辅佐吕后和汉文帝。

宗庙:指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庙宇。

根本:比喻国家的根基,即国家的根本大计。

枝叶:比喻国家的分支,即国家的各个部分。

文、景:指西汉的汉文帝和汉景帝。

流民:指因战乱、灾害等原因流离失所的民众。

户口:指古代对人口的管理单位,包括家庭人口数。

侯:指古代的一种爵位,仅次于王爵。

国以永存:指国家能够长久存在。

苗裔:指后代,子孙。

申:指再次强调,重申。

丹书之信:指用朱砂书写的信物,表示诚信。

十八侯:指被封为侯爵的十八位功臣。

大城名都:指大城市。

民人散亡:指民众因战乱等原因流离失所。

封爵之誓:指封爵时的誓言。

孝武后元之年:指西汉汉武帝晚年时期。

靡有孑遗:指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罔亦少密焉:指法网逐渐严密。

孝宣皇帝:指西汉汉宣帝。

庙臧:指宗庙中的藏物。

旧籍:指古代的文献资料。

庸保:指古代的奴隶。

复除:指免除赋税和徭役。

金帛:指金银和丝绸等贵重物品。

中兴之德:指国家重新振兴的德政。

孝成:指西汉汉成帝。

杜业:指古代的一位政治家。

唐:指唐朝,古代的一个强盛朝代。

虞、夏:指古代的虞朝和夏朝,都是传说中的朝代。

三圣:指商汤、周武王和周公,都是古代的圣贤。

殷氏:指商朝,古代的一个朝代。

周封八百:指周朝分封了八百个诸侯国。

重译来贺:指外国使者用多种语言翻译来祝贺。

内恕之君:指宽容仁爱的君主。

继绝世:指继承已经绝迹的世系。

隆名之主:指声望显赫的君主。

成王:指周成王,周朝的一位君主。

牧野之克:指周成王在牧野之战中的胜利。

群后:指各国的君主。

遗老:指古代的老年人。

高其位:指提高他们的地位。

大其:指增加他们的俸禄。

爱敬饬尽:指爱护尊敬他们,尽善尽美。

命赐备厚:指赐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刑辟:指刑法和法度。

繇祖之竭力:指祖先的辛勤努力。

支庶:指子孙后代。

汉功臣:指汉朝的功臣。

世爵:指世袭的爵位。

山河之誓:指以山河为誓,表示忠诚。

号:指封号,即官职名称。

魂:指灵魂,即功臣的精神。

赏亦不细矣:指赏赐也不算少。

袭封者尽:指世袭封爵的人都已经去世。

绝失姓:指姓氏已经绝迹。

乏无主:指没有继承者。

愍隶:指受苦的奴隶。

转尸:指尸体被随意丢弃。

圣朝:指当时的朝廷,即汉朝的朝廷。

诏求其后:指下诏寻找他们的后代。

四方忻忻:指各地的人们都非常高兴。

省察:指审查,考察。

议者:指议论的人。

大义:指重大的道义。

虚亡:指虚假的死亡。

厚德:指深厚的德行。

遴柬布章:指选拔和安排。

视化劝后:指观察教化,劝勉后人。

尤功:指特别功勋。

绍:指继承。

曹参:指西汉初期的政治家,曾辅佐汉高祖刘邦。

周勃:指西汉初期的政治家,曾辅佐汉高祖刘邦。

前记:指前代的记载。

本末:指事情的始末。

序位次:指按照位次排列。

孝文:指西汉汉文帝。

元功:指最初的功臣。

侯籍:指功臣的记录。

表略:指简要地表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汉书-表-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评注

自古帝王之兴,曷尝不建辅弼之臣所与共成天功者乎!

此句开篇点题,强调帝王兴起必有其辅佐之臣,共同成就大业。‘曷尝’二字,表达了对历史规律的深刻认识,‘辅弼之臣’则是对贤臣的尊称,‘共成天功’则是对共同成就伟大事业的赞美。

汉兴自秦二世元年之秋,楚陈之岁,初以沛公总帅雄俊,三年然后西灭秦,立汉王之号,五年东克项羽,即皇帝位。

此句回顾了汉朝的兴起过程,从秦末到刘邦建立汉朝,时间跨度虽短,但事件丰富,展现了汉朝的崛起过程。‘沛公’指刘邦,‘总帅雄俊’形容其英勇,‘西灭秦’、‘东克项羽’则是对其军事才能的肯定。

八载而天下乃平,始论功而定封。讫十二年,侯者百四十有三人。

此句描述了汉朝建立后,经过八年时间,天下得以平定,开始论功行赏,封侯授爵。‘八载’、‘讫十二年’则是对时间跨度的具体描述,‘侯者百四十有三人’则是对封侯人数的统计。

时大城名都民人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裁什二三,是以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

此句反映了汉朝初期由于战乱,人口锐减,导致封侯数量有限。‘大城名都’、‘民人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裁什二三’等词语,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战乱景象。

封爵之誓曰:‘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存,爰及苗裔。’于是申以丹书之信,重以白马之盟,又作十八侯之位次。

此句描述了汉朝封爵时的誓言和仪式。‘封爵之誓’是对封爵誓言的引用,‘丹书之信’、‘白马之盟’则是对封爵仪式的描述,‘十八侯之位次’则是对封侯位次的排列。

高后二年,复诏丞相陈平尽差列侯之功,录弟下竟,臧诸宗庙,副在有司。

此句描述了汉朝初期对功臣的表彰和记录。‘高后二年’、‘复诏’、‘尽差列侯之功’等词语,展现了汉朝对功臣的重视。

始未尝不欲固根本,而枝叶稍落也。

此句表达了对汉朝初期封侯制度的担忧。‘始未尝不欲固根本’、‘而枝叶稍落也’等词语,反映了作者对封侯制度可能出现的弊端。

故逮文、景四五世间,流民既归,户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国自倍,富厚如之。

此句描述了文景之治时期,国家逐渐恢复,人口增加,封侯数量也随之增加。‘文、景四五世间’、‘流民既归’、‘户口亦息’等词语,展现了汉朝的繁荣景象。

子孙骄逸,忘其先祖之艰难,多陷法禁,陨命亡国,或亡子孙。

此句反映了封侯子孙的腐败现象。‘子孙骄逸’、‘忘其先祖之艰难’、‘多陷法禁’等词语,揭示了封侯子孙的堕落。

讫于孝武后元之年,靡有孑遗,耗矣。罔亦少密焉。

此句描述了汉朝后期封侯制度的衰落。‘讫于孝武后元之年’、‘靡有孑遗’、‘耗矣’等词语,展现了封侯制度的衰败。

故孝宣皇帝愍而录之,乃开庙臧,览旧籍,诏令有司求其子孙,咸出庸保之中,并受复除,或加以金帛,用章中兴之德。

此句描述了孝宣皇帝对封侯子孙的关怀。‘愍而录之’、‘开庙臧’、‘览旧籍’等词语,展现了孝宣皇帝的仁德。

降及孝成,复加恤问,稍益衰微,不绝如线。

此句描述了孝成皇帝对封侯子孙的关怀。‘降及孝成’、‘复加恤问’、‘稍益衰微’等词语,展现了孝成皇帝的仁德。

善乎,杜业之纳说也!曰:‘昔唐以万国致时雍之政,虞、夏以之多群后飨共己之治。汤法三圣,殷氏太平。周封八百,重译来贺。是以内恕之君,乐继绝世;隆名之主,安立亡国。至于不及下车,德念深矣。成王察牧野之克,顾群后之勤,知其恩结于民心,功光于王府也,故追述先父之志,录遗老之策,高其位,大其,爱敬饬尽,命赐备厚。大孝之隆,于是为至。至其没也,世主叹其功,无民而不思。所息之树且犹不伐,况其庙乎?是以燕、齐之祀与周并传,子继弟及,历载不堕。岂无刑辟,繇祖之竭力,故支庶赖焉。迹汉功臣,亦皆割符世爵,受山河之誓,存以著其号,亡以显其魂,赏亦不细矣。百余年间而袭封者尽,或绝失姓,或乏无主,朽骨孤于墓,苗裔流于道,生为愍隶,死为转尸。以往况今,甚可悲伤。圣朝怜闵,诏求其后,四方忻忻,靡不归心。出入数年而不省察,恐议者不思大义,设言虚亡,则厚德掩息,遴柬布章,非所以视化劝后也。三人为众,虽难尽继,宜从尤功。’于是成帝复绍萧何。

此段引用了杜业的话,对封侯制度进行了评价。‘昔唐’、‘虞、夏’、‘汤法三圣’、‘殷氏太平’等词语,回顾了古代封侯制度的历史,‘内恕之君’、‘隆名之主’等词语,则是对古代君主的赞美。‘迹汉功臣’、‘百余年间而袭封者尽’等词语,则是对汉朝封侯制度的反思。

哀、平之世,增修曹参、周勃之属,得其宜矣。

此句描述了哀、平之世对封侯制度的调整。‘增修曹参、周勃之属’、‘得其宜矣’等词语,展现了汉朝对封侯制度的重视。

以缀续前记,究其本末,并序位次,尽于孝文,以昭元功之侯籍。

此句描述了汉朝对封侯制度的梳理。‘以缀续前记’、‘究其本末’、‘并序位次’等词语,展现了汉朝对封侯制度的重视。

表略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汉书-表-高惠高后文功臣表》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706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