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汉书-表-诸侯王表

作者: 班固(公元32年-92年),字孟坚,东汉时期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他是中国古代史学家班固的代表作之一,他的父亲班昭同样是历史学家。班固所编写的《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最为重要的中国史书之一。

年代:成书于东汉(约公元82年)。

内容简要:《汉书》是班固根据史料编纂的汉朝史书,内容覆盖了西汉的兴起、发展与衰落。全书共分为三十篇,主要记录了汉朝的历史事件、帝王传记、政治制度、经济状况等。班固通过严谨的史实记载和深入的分析,为后代研究汉朝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特别是在帝王的治国理政、军事战争、外交往来等方面,《汉书》提供了许多细节,对了解汉朝的政治体系与社会结构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汉书》还包含了许多人物传记,其中涉及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为研究中国古代名将、政治家的生平提供了重要依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汉书-表-诸侯王表-原文

昔周监于二代,三圣制法,立爵五等,封国八百,同姓五十有余。

周公、康叔建于鲁、卫,各数百里;太公于齐,亦五侯九伯之地。

‘《诗》载其制曰:’介入惟籓,大师惟垣。大邦惟屏,大宗惟翰。怀德惟宁,宗子惟城。毋俾城坏,毋独斯畏。’

所以亲亲贤贤,褒表功德,关诸盛衰,深根固本,为不可拨者也。

故盛则周、邵相其治,致刑错;衰则五伯扶其弱,与共守。

自幽、平之后,日以陵夷,至虖厄区河洛之间,分为二周,有逃责之台,被窃铁之言。

然天下谓之共主,强大弗之敢倾。

历载八百余年,数极德尽,既于王赧,降为庶人,用天年终。

号位已绝于天下,尚犹枝叶相持,莫得居其虚位,海内无主,三十余年。

秦据势胜之地,骋狙诈之兵,蚕食山东,壹切取胜。

因矜其所习,自任私知,姗笑三代,荡灭古法,窃自号为皇帝,而子弟为匹夫,内亡骨肉本根之辅,外亡尺土籓翼之卫。

陈、吴奋其白挺,刘、项随而毙之。

故曰,周过其历,秦不及期,国势然也。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

自雁门以来,尽辽阳,为燕、代。

常山以南,太行左转,度河、济,渐于海,为齐、赵。

穀、泗以往,奄有龟、蒙,为梁、楚。

东带江、湖,薄会稽,为荆、吴。

北界淮濒,略庐、衡,为淮南。

波汉之阳,亘九嶷,为长沙。

诸侯比境,周匝三垂,外接胡、越。

天子自有三河、东郡、颍川、南阳,自江陵以西至巴、蜀,北自云中至陇西,与京师内史凡十五郡,公主、列侯颇邑其中。

而籓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可谓挢枉过其正矣。

虽然,高祖创业,日不暇给,孝惠享国又浅,高后女主摄位,而海内晏加,亡狂狡之忧,卒折诸吕之难,成太宗之业者,亦赖之于诸侯也。

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故文帝采贾生之议分齐、赵,景帝用晁错之计削吴、楚。

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陡。

而籓国自析。

自此以来,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为三。

皇子始立者,大国不过十余城。

长沙、燕、代虽有旧名,皆亡南北边矣。

景遭七国之难,抑损诸侯,减黜其官。

武有衡山、淮南之谋,作左官之律,设附益之法,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

至于哀、平之际,皆继体苗裔,亲属疏远,生于帷墙之中,不为士民所尊,势与富室亡异。

而本朝短世,国统三绝,是故王莽知汉中外殚微,本末俱弱,亡所忌惮,生其奸心;

因母后之权,假伊、周之称,颛作威福庙堂之上,不降价序而运天下。

诈谋既成,遂据南面之尊,分遣五威之吏,驰传天下,班行符命。

汉诸侯王厥角稽首,奉上玺韨,惟恐在后,或乃称美颂德,以求容媚,岂不哀哉!

是以究其终始强弱之变,明监戒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汉书-表-诸侯王表-译文

从前,周朝在继承夏商两代的基础上制定法律,设立了五等爵位,封了八百个诸侯国,同姓的诸侯有五十多个。周公和康叔在鲁国和卫国建立了国都,各有数百里;太公在齐国,也是五侯九伯之地。《诗经》记载了当时的制度说:‘介入只做篱笆,大师只做垣墙。大邦是国家的屏障,大宗是国家的栋梁。怀有德行的人使国家安宁,宗子是国家的城池。不要让城池毁坏,不要单独感到恐惧。’这是为了亲近亲族和贤能的人,表彰功绩和德行,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深植根基,是稳固不可动摇的。因此,国家强盛时,周公和邵公辅佐治理,使刑罚减少;国家衰弱时,五霸扶持其弱小,与之共同守卫。自从周幽王、周平王之后,国家日益衰落,到了虖厄区河洛之间,分为东周和西周,有逃责的台,有被窃铁的故事。然而,天下仍然称之为共主,强大的国家不敢颠覆它。历经八百多年,国家的气数用尽,德行耗尽,最终在周赧王时,降为平民,享尽天年而死。王位已经绝迹于天下,但枝叶仍然相互扶持,没有人能占据那个空位,海内无主,三十多年。

秦国占据了有利的地势,使用狡诈的兵法,逐渐吞并了山东地区,一一取得胜利。因为它自恃所学,自负自己的知识,嘲笑三代,废除古代的法律,自称为皇帝,而子弟却成为平民,内部失去了骨肉本根的支持,外部失去了土地和藩篱的保护。陈胜、吴广首先起义,刘邦、项羽随后起兵,最终灭亡了秦国。所以说,周朝超过了它的历史期限,秦国没有达到它的预期,这是国家形势使然。

汉朝建立之初,海内刚刚安定,同姓的诸侯很少,为了惩戒秦朝孤立而失败的教训,于是分割土地,设立了二等爵位。功臣侯爵有百多个邑,尊重王子弟,大封九国。从雁门到辽阳,设立了燕国和代国。常山以南,太行山左转,渡过黄河、济水,直到海边,设立了齐国和赵国。从穀县、泗县往南,占据了龟山、蒙山,设立了梁国和楚国。东临长江、太湖,接近会稽,设立了荆国和吴国。北至淮河岸边,略过庐山、衡山,设立了淮南国。波浪翻滚的汉水之南,横跨九嶷山,设立了长沙国。诸侯国相互接壤,环绕着三面,外部连接胡人和越人。天子拥有三河、东郡、颍川、南阳,从江陵向西到巴蜀,从云中向北到陇西,加上京师的内史,共有十五个郡,公主和列侯的封地也夹杂其中。而藩国中大的封地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座,宫室和官员的体制与京师相同,可以说是纠正偏差过度了。尽管如此,汉高祖创业时,事务繁多,汉惠帝在位时间又短,吕后作为女性摄政,海内相对安宁,没有狂暴狡猾的忧虑,最终平定了吕氏之乱,完成了汉太宗的事业,也得益于诸侯的支持。

然而,诸侯国原本势力强大,后来却因为过度扩张而泛滥,小的诸侯放纵荒淫,违法乱纪,大的诸侯则孤立横行,损害了自己的国家和自身。因此,汉文帝采纳了贾谊的建议,分割齐、赵两国,汉景帝采用了晁错的计策,削弱吴、楚两国的势力。汉武帝实施了主父偃的策令,颁布推恩令,使诸侯王可以分封子弟,不进行贬爵。从此,藩国开始分裂。自此以来,齐国分为七国,赵国分为六国,梁国分为五国,淮南国分为三国。皇子最初封立的,大国不过十几座城池。长沙、燕、代虽然有旧名,但都已经失去了南北的边界。

汉景帝遭遇了七国之乱,抑制和削弱了诸侯的势力,减少了他们的官员。汉武帝有衡山、淮南的阴谋,制定了左官律,设立了附益法,诸侯国只能得到衣食税租,不参与政事。

到了汉哀帝、汉平帝时期,都是继承先祖的苗裔,亲属关系疏远,生于深宫之中,不被士民所尊重,势力与富室无异。而本朝国祚短暂,皇位三度易主,因此王莽知道汉朝内外力量微弱,本末俱弱,无所顾忌,产生了篡位的野心;利用母亲皇后的权力,假借伊尹、周公的称号,在朝廷上独断专行,不按照次序而掌控天下。他的阴谋一旦得逞,就占据了南面的皇位,派遣五威将军,传令天下,颁布符命。汉诸侯王纷纷跪拜,献上印玺,唯恐落后,有的甚至歌颂赞美,以求取宠,这多么悲哀啊!因此,总结其兴衰强弱的变化,可以从中得到警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汉书-表-诸侯王表-注解

周监于二代:周朝在继承夏、商两代的基础上进行统治。

三圣制法:三圣指的是夏、商、周三代的圣王,他们的法制。

立爵五等:设立五等爵位,即公、侯、伯、子、男。

封国八百:封立了八百个诸侯国。

同姓五十有余:同姓的诸侯国有五十多个。

周公、康叔建于鲁、卫:周公旦和康叔封在鲁国和卫国。

太公于齐:姜太公封在齐国。

五侯九伯之地:五侯九伯,指古代诸侯国中的高级官员。

《诗》载其制曰:《诗经》中记载了这种制度。

介入惟籓,大师惟垣:内臣如同屏障,大师如同城墙。

大邦惟屏,大宗惟翰:大国如同屏障,大宗如同栋梁。

怀德惟宁,宗子惟城:怀有德行的人使国家安宁,宗族的长子如同国家的城池。

毋俾城坏,毋独斯畏:不要让城池倒塌,不要单独害怕。

所以亲亲贤贤,褒表功德,关诸盛衰,深根固本,为不可拨者也:因此亲近亲人,尊重贤人,表彰功德,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深厚根基,是不可动摇的。

盛则周、邵相其治,致刑错:国家强盛时,周公、邵公辅佐治理,使刑罚得以搁置。

衰则五伯扶其弱,与共守:国家衰弱时,五霸扶持其弱小,共同守卫。

幽、平之后:周幽王、周平王之后。

日以陵夷:一天天衰落。

虖厄区河洛之间:虖厄、区、河、洛之间,指黄河、洛水之间的地区。

分为二周:分为东周和西周。

逃责之台,被窃铁之言:逃亡的罪责之台,被偷窃的铁铸言论。

秦据势胜之地:秦国占据有利的地势。

骋狙诈之兵:使用狡诈的军队。

蚕食山东:像蚕吃桑叶一样逐步侵占东方地区。

壹切取胜:一切胜利。

因矜其所习,自任私知:因为自负自己的知识,独断专行。

姗笑三代,荡灭古法:嘲笑三代,废除古代法度。

窃自号为皇帝:私自称帝。

匹夫:平民百姓。

陈、吴奋其白挺:陈胜、吴广起兵反秦。

刘、项随而毙之:刘邦、项羽随后将其消灭。

周过其历,秦不及期:周朝超过了它的历史,秦朝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

汉兴之初:汉朝建立之初。

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分割土地,设立二等爵位。

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功臣被封侯的有一百多个邑。

大启九国:大封九国。

雁门以来,尽辽阳:从雁门关到辽阳。

常山以南,太行左转,度河、济,渐于海:常山以南,太行山向左转,越过黄河、济水,逐渐到达海边。

穀、泗以往,奄有龟、蒙:穀水、泗水往北,占据了龟山、蒙山。

东带江、湖,薄会稽,为荆、吴:东边连接江、湖,接近会稽,为荆州、吴国。

北界淮濒,略庐、衡,为淮南:北边靠近淮河,略过庐山、衡山,为淮南。

波汉之阳,亘九嶷,为长沙:汉水之南,横跨九嶷山,为长沙。

诸侯比境,周匝三垂,外接胡、越:诸侯国相邻,环绕四周,外部连接胡人、越人。

天子自有三河、东郡、颍川、南阳:天子拥有三河、东郡、颍川、南阳等十五个郡。

公主、列侯颇邑其中:公主、列侯的封地也在其中。

籓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封国中大的可以跨越数个州和郡,连城数十座,宫室和官员的设置与京师相同。

挢枉过其正:纠正过正。

高祖创业,日不暇给:高祖刘邦创业,日夜忙碌。

孝惠享国又浅:惠帝刘盈在位时间又短。

高后女主摄位:吕后作为女主摄政。

海内晏加,亡狂狡之忧:海内安宁,没有狂暴狡诈的忧虑。

诸吕之难:吕氏家族的叛乱。

太宗之业:太宗的事业。

贾生之议:贾谊的提议。

晁错之计:晁错的计策。

主父之册:主父偃的策书。

推恩之令: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分封子弟。

黜陡:罢黜官职。

七国之难:七国之乱。

抑损诸侯,减黜其官:限制诸侯,减少他们的官职。

衡山、淮南之谋:衡山、淮南的谋反。

左官之律:左官法,限制诸侯王的官员。

附益之法:附益法,禁止诸侯王增加封地。

汉中外殚微,本末俱弱:汉朝内外都衰微,根本和末梢都很弱。

伊、周之称:伊尹、周公的称号,指代贤能的辅政者。

运天下:掌控天下。

班行符命:颁布符命,宣布命令。

厥角稽首:跪拜磕头。

奉上玺韨:献上玉玺和韨带。

究其终始强弱之变:研究其从开始到结束的强弱变化。

明监戒焉:明白其中的教训和警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汉书-表-诸侯王表-评注

昔周监于二代,三圣制法,立爵五等,封国八百,同姓五十有余。

此句开篇点明了周朝的政治制度,通过‘监于二代’指周朝继承并借鉴了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三圣制法’指的是周公、成王、康王三代君主共同制定的法度。‘立爵五等’是指周朝设立的五种爵位,‘封国八百’则是指周朝分封了八百多个诸侯国,‘同姓五十有余’则说明这些诸侯国中同姓的有五十多个。这一段描述了周朝的封建制度,体现了周朝的强盛和统治的广泛。

周公、康叔建于鲁、卫,各数百里;太公于齐,亦五侯九伯之地。

这两句描述了周公、康叔、太公三位圣王在鲁、卫、齐三地的封地情况,‘各数百里’表明了这些封地的规模,‘五侯九伯之地’则说明了这些地方的政治地位。

《诗》载其制曰:‘介入惟籓,大师惟垣。大邦惟屏,大宗惟翰。怀德惟宁,宗子惟城。毋俾城坏,毋独斯畏。’所以亲亲贤贤,褒表功德,关诸盛衰,深根固本,为不可拔者也。

此段引用了《诗经》中的诗句,对周朝的封建制度进行了高度评价。‘介入惟籓’等诗句比喻了周朝的封建制度如同屏障、垣墙、屏风、翰林等,既保护了周王朝,又巩固了国家的基础。‘亲亲贤贤’、‘褒表功德’等则体现了周朝的用人原则和道德标准。

故盛则周、邵相其治,致刑错;衰则五伯扶其弱,与共守。

这句话说明了周朝在不同时期的治理情况。‘盛则周、邵相其治’指的是周朝强盛时期,周公、邵公等贤臣辅佐治理国家,使得刑罚减少。‘衰则五伯扶其弱’则是指周朝衰落时期,由五位诸侯伯扶助周王朝,共同守护国家。

自幽、平之后,日以陵夷,至虖厄区河洛之间,分为二周,有逃责之台,被窃铁之言。

这句话描述了周朝晚期的情况,‘日以陵夷’表示周朝逐渐衰落,‘虖厄区河洛之间’则是指周朝分裂为东周和西周两个政权,‘逃责之台’和‘被窃铁之言’则反映了周朝晚期政治腐败的现象。

然天下谓之共主,强大弗之敢倾。

这句话说明了尽管周朝衰落,但仍然被天下诸侯视为共同的主人,强大的诸侯不敢轻易颠覆周朝。

历载八百余年,数极德尽,既于王赧,降为庶人,用天年终。

这句话总结了周朝的历史,‘历载八百余年’指周朝历时八百多年,‘数极德尽’表示周朝的德行已经达到极限,‘既于王赧,降为庶人’则是指周朝的最后一位君主王赧被降为庶人,‘用天年终’则是指王赧在降为庶人后,按照天命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号位已绝于天下,尚犹枝叶相持,莫得居其虚位,海内无主,三十余年。

这句话描述了周朝灭亡后的情况,‘号位已绝于天下’表示周朝的统治地位已经不存在,‘尚犹枝叶相持’则是指周朝的宗室仍然相互扶持,‘莫得居其虚位’说明没有人能够占据周朝的空缺位置,‘海内无主’和‘三十余年’则反映了周朝灭亡后长达三十余年的混乱局面。

秦据势胜之地,骋狙诈之兵,蚕食山东,壹切取胜。

这句话描述了秦朝的崛起,‘秦据势胜之地’指的是秦国占据了有利的地形,‘骋狙诈之兵’则是指秦国运用智谋和欺诈的军事策略,‘蚕食山东’和‘壹切取胜’则表明秦国逐步吞并了山东六国。

因矜其所习,自任私知,姗笑三代,荡灭古法,窃自号为皇帝,而子弟为匹夫,内亡骨肉本根之辅,外亡尺土籓翼之卫。

这句话批评了秦朝的暴政,‘矜其所习’表示秦国自以为是,‘自任私知’则是指秦始皇独断专行,‘姗笑三代’和‘荡灭古法’则是指秦始皇嘲笑并废除古代的礼法制度,‘窃自号为皇帝’则是指秦始皇自称皇帝,‘内亡骨肉本根之辅’和‘外亡尺土籓翼之卫’则是指秦国失去了国内外的支持。

陈、吴奋其白挺,刘、项随而毙之。

这句话描述了秦朝的灭亡,‘陈、吴奋其白挺’指的是陈胜、吴广起义,‘刘、项随而毙之’则是指刘邦、项羽等反秦势力相继灭亡了秦朝。

故曰,周过其历,秦不及期,国势然也。

这句话总结了周朝和秦朝的历史,‘周过其历’表示周朝的历史超过了其应有的长度,‘秦不及期’则是指秦朝的历史没有达到预期,‘国势然也’则是指国家的兴衰与国势密切相关。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这句话描述了汉朝的建立,‘汉兴之初’表示汉朝建立之初,‘海内新定’指国内局势稳定,‘同姓寡少’说明汉朝初期同姓的诸侯较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则是指汉朝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剖裂疆土’和‘立二等之爵’则是指汉朝分封了诸侯国。

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

这句话说明了汉朝的封国情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指功臣被封为侯,拥有百多个邑,‘尊王子弟’则是指尊重王子和皇族,‘大启九国’则是指分封了九个诸侯国。

自雁门以来,尽辽阳,为燕、代。常山以南,太行左转,度河、济,渐于海,为齐、赵。

这句话详细描述了汉朝的封国分布,‘自雁门以来,尽辽阳’指的是燕、代两国的封地,‘常山以南,太行左转,度河、济,渐于海’则是指齐、赵两国的封地。

穀、泗以往,奄有龟、蒙,为梁、楚。东带江、湖,薄会稽,为荆、吴。

这句话继续描述了汉朝的封国分布,‘穀、泗以往,奄有龟、蒙’指的是梁、楚两国的封地,‘东带江、湖,薄会稽’则是指荆、吴两国的封地。

北界淮濒,略庐、衡,为淮南。波汉之阳,亘九嶷,为长沙。

这句话描述了淮南和长沙两国的封地,‘北界淮濒,略庐、衡’指的是淮南国的封地,‘波汉之阳,亘九嶷’则是指长沙国的封地。

诸侯比境,周匝三垂,外接胡、越。

这句话说明了汉朝诸侯国的分布情况,‘诸侯比境’指诸侯国的边界相邻,‘周匝三垂’则是指这些诸侯国环绕着周朝的边界,‘外接胡、越’则是指这些诸侯国与北方和南方的少数民族相邻。

天子自有三河、东郡、颍川、南阳,自江陵以西至巴、蜀,北自云中至陇西,与京师内史凡十五郡。

这句话描述了汉朝中央政府的行政区划,‘天子自有’指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地区,‘三河、东郡、颍川、南阳’等则是具体的郡名,‘自江陵以西至巴、蜀,北自云中至陇西’则是指中央政府控制的范围。

公主、列侯颇邑其中。

这句话说明了公主和列侯的封地情况,‘颇邑其中’表示这些封地中包含了许多公主和列侯的领地。

而籓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可谓挢枉过其正矣。

这句话批评了汉朝的籓国制度,‘挢枉过其正’表示籓国过于强大,甚至超过了中央政府的控制。

虽然,高祖创业,日不暇给,孝惠享国又浅,高后女主摄位,而海内晏加,亡狂狡之忧,卒折诸吕之难,成太宗之业者,亦赖之于诸侯也。

这句话说明了汉朝初期,尽管高祖刘邦创业艰辛,孝惠帝在位时间较短,但高后吕雉摄政期间,国家相对稳定,‘卒折诸吕之难’则是指吕雉成功平定了吕氏家族的叛乱,‘成太宗之业者’则是指吕雉为汉太宗刘邦的功业奠定了基础,‘亦赖之于诸侯也’则是指这一成就也得益于诸侯的支持。

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这句话批评了汉朝诸侯国的现状,‘诸侯原本以大’指诸侯国原本规模较大,‘末流滥以致溢’则是指诸侯国的发展过度,‘小者淫荒越法’和‘大者睽孤横逆’则是指诸侯国中的小国越法乱纪,大国则孤立横行,导致国家受到损害。

故文帝采贾生之议分齐、赵,景帝用晁错之计削吴、楚。

这句话描述了汉朝中央政府如何应对诸侯国的问题,‘文帝采贾生之议分齐、赵’指汉文帝采纳了贾谊的建议,分割了齐、赵两国,‘景帝用晁错之计削吴、楚’则是指汉景帝采用了晁错的策略,削弱了吴、楚两国的势力。

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陡。

这句话描述了汉武帝时期的政策,‘武帝施主父之册’指汉武帝颁布了主父偃的建议,‘下推恩之令’则是指汉武帝颁布了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分封子弟,‘不行黜陡’则是指不剥夺诸侯王的封地。

而籓国自析。自此以来,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为三。

这句话说明了推恩令实施后的结果,诸侯国被进一步分割,‘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为三’则是指这些诸侯国的分割情况。

皇子始立者,大国不过十余城。长沙、燕、代虽有旧名,皆亡南北边矣。

这句话描述了皇子封国的规模,‘皇子始立者,大国不过十余城’指皇子被封的诸侯国规模较小,‘长沙、燕、代虽有旧名,皆亡南北边矣’则是指这些诸侯国虽然保留了旧名,但已经失去了南北的边界。

景遭七国之难,抑损诸侯,减黜其官。

这句话描述了汉景帝时期发生的事件,‘景遭七国之难’指汉景帝时期发生了七国之乱,‘抑损诸侯,减黜其官’则是指汉景帝削弱了诸侯的权力,减少了他们的官员。

武有衡山、淮南之谋,作左官之律,设附益之法,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

这句话描述了汉武帝时期的政策,‘武有衡山、淮南之谋’指汉武帝时期发生了衡山、淮南的谋反事件,‘作左官之律’和‘设附益之法’则是指汉武帝制定了限制诸侯的法律法规,‘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则是指诸侯只能享受封地的收入,不能参与政治。

至于哀、平之际,皆继体苗裔,亲属疏远,生于帷墙之中,不为士民所尊,势与富室亡异。

这句话描述了汉哀帝、汉平帝时期的情况,‘皆继体苗裔’指这两位皇帝都是继位的,‘亲属疏远’和‘不为士民所尊’则是指这两位皇帝的亲属关系疏远,不受士民尊敬,‘势与富室亡异’则是指他们的地位与富家无异。

而本朝短世,国统三绝,是故王莽知汉中外殚微,本末俱弱,亡所忌惮,生其奸心;因母后之权,假伊、周之称,颛作威福庙堂之上,不降价序而运天下。

这句话描述了王莽篡汉的情况,‘本朝短世,国统三绝’指汉朝国力衰弱,‘王莽知汉中外殚微,本末俱弱’则是指王莽看到汉朝内外衰弱,‘生其奸心’和‘颛作威福庙堂之上’则是指王莽产生了篡汉的野心,并借助母后的权力,假托伊尹、周公的称号,在朝廷上独断专行。

诈谋既成,遂据南面之尊,分遣五威之吏,驰传天下,班行符命。

这句话描述了王莽篡汉的过程,‘诈谋既成’指王莽的篡汉计划已经成功,‘遂据南面之尊’则是指王莽篡位称帝,‘分遣五威之吏,驰传天下,班行符命’则是指王莽派遣官员在全国范围内宣布自己的命令。

汉诸侯王厥角稽首,奉上玺韨,惟恐在后,或乃称美颂德,以求容媚,岂不哀哉!

这句话描述了汉朝诸侯王对王莽的态度,‘厥角稽首’和‘奉上玺韨’表示诸侯王对王莽的臣服,‘惟恐在后’和‘称美颂德’则是指诸侯王为了求得王莽的宠爱,纷纷赞美王莽,‘岂不哀哉’则是对这种局面的悲哀。

是以究其终始强弱之变,明监戒焉。

这句话总结了历史的发展,‘究其终始强弱之变’指研究历史的兴衰变化,‘明监戒焉’则是指从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汉书-表-诸侯王表》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706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