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汉书-表-百官公卿表上

作者: 班固(公元32年-92年),字孟坚,东汉时期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他是中国古代史学家班固的代表作之一,他的父亲班昭同样是历史学家。班固所编写的《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最为重要的中国史书之一。

年代:成书于东汉(约公元82年)。

内容简要:《汉书》是班固根据史料编纂的汉朝史书,内容覆盖了西汉的兴起、发展与衰落。全书共分为三十篇,主要记录了汉朝的历史事件、帝王传记、政治制度、经济状况等。班固通过严谨的史实记载和深入的分析,为后代研究汉朝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特别是在帝王的治国理政、军事战争、外交往来等方面,《汉书》提供了许多细节,对了解汉朝的政治体系与社会结构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汉书》还包含了许多人物传记,其中涉及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为研究中国古代名将、政治家的生平提供了重要依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汉书-表-百官公卿表上-原文

《易》叙宓羲、神农、黄帝作教化民,而《传》述其官,以为宓羲龙师名官,神农火师火名,黄帝云师云名,少昊鸟师鸟名。

自颛顼以来,为民师而命以民事,有重黎、句芒、祝融、后土、蓐收、玄冥之官,然已上矣。

‘《书》载唐、虞之际,命羲、和四子顺天文,授民时;咨四岳,以举贤材,扬侧陋;十有二牧,柔远能迩;禹作司空,平水土;弃作后稷,播百谷;卨作司徒,敷五教;咎繇作士,正五刑;垂作共工,利器用;益作朕虞,育草木鸟兽;伯夷作秩宗,典三礼;夔典乐,和神人;龙作纳言,出入帝命。夏、殷亡闻焉,周官则备矣。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是为六卿,各有徒属职分,用于百事。太师、太傅、太保,是为三公,盖参天子,坐而议政,无不总统,故不以一职为官名。又立三少为之副,少师、少傅、少保,是为孤卿,与六卿为九焉。记曰三公无官,言有其人然后充之,舜之于尧,伊尹于汤,周公、召公于周,是也。或说司马主天,司徒主人,司空主土,是为三公。四岳谓四方诸侯。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变异。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王莽篡位,慕从古官,而吏民弗安,亦多虐政,遂以乱亡。故略表举大分,以通古今,备温故知新之义云。’

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秦有左右,高帝即位,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国,绿绶。

孝惠、高后置左右丞相,文帝二年置一丞相。

有两长史,秩千石。

哀帝元寿二年更名大司徒。

武帝元狩五年初置司直,秩比二千石,掌佐丞相举不法。

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

武帝建元二年省。

元狩四年初置大司马,以冠将军之号。

宣帝地节三年置大司马,不冠将军,亦无印绶官属。

成帝绥和元年初赐大司马金印紫绶,置官属,禄比丞相,去将军。

哀帝建平二年复去大司马印绶、官属,冠将军如故。

元寿二年复赐大司马印绶,置官属,去将军,位在司徒上。

有长史,秩千石。

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

有两丞,秩千石。

一曰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

成帝绥和元年更名大司空,金印紫绶,禄比丞相,置长史如中丞,官职如故。

哀帝建平二年复为御史大夫,元寿二年复为大司空,御史中丞更名御史长史。

侍御史有绣衣直指,出讨奸猾,治大狱,武帝所制,不常置。

太傅,古官,高后元年初置,金印紫绶。

后省,八年复置。

后省,哀帝元寿二年复置。

位在三公上。

太师、太保,皆古官,平帝元始元年皆初置,金印紫绶。

太师位在太傅上,太保次太傅。

前后左右将军,皆周末官,秦因之,位上卿,金印紫绶。

汉不常置,或有前后,或有左右,皆掌兵及四夷。

有长史,秩千石。

奉常,秦官,掌宗庙礼仪,有丞。

景帝中六年更名太常。

属官有太乐、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医六令丞,又均官、都水两长丞,又诸庙寝园食宫令长丞,有雍太宰、太祝令丞,五畤各一尉。

又博士及诸陵县皆属焉。

景帝中六年更名太祝为祠祀,武帝太初元年更曰庙祀,初置太卜。

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秩比六百石,员多至数十人。

武帝建元五年初置《五经》博士,宣帝黄龙元年稍增员十二人。

元帝永光元年分诸陵邑属三辅。

王莽改太常曰秩宗。

郎中令,秦官,掌宫殿掖门户,有丞。

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光禄勋。

属官有大夫、郎、谒者,皆秦官。

又期门、羽林皆属焉。

大夫掌论议,有太中大夫、中大夫、谏大夫,皆无员,多至数十人。

武帝元狩五年初置谏大夫,秩比八百石,太初元年更名中大夫为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太中大夫秩比千石如故。

郎掌守门户,出充车骑,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皆无员,多至千人。

议郎、中郎秩比六百石,侍郎比四百石,郎中比三百石。

中郎有五官、左、右三将,秩皆比二千石。

郎中有车、户、骑三将,秩皆比千石。

谒者掌宾赞受事,员七十人,秩比六百石,有仆射,秩比千石。

期门掌执兵送从,武帝建元三年初置,比郎,无员,多至千人,有仆射,秩比千石。

平帝元始元年更名虎贲郎,置中郎将,秩比二千石。

羽林掌送从,次期门,武帝太初元年初置,名曰建章营骑,后更名羽林骑。

又取从军死事之子孙养羽林,官教以五兵,号曰羽林孤儿。

羽林有令丞。

宣帝令中郎将、骑都尉监羽林,秩比二千石。

仆射,秦官,自侍中、尚书、博士、郎皆有。

古者重武官,有主射以督课之,军屯吏、驺、宰、永巷宫人皆有,取其领事之号。

卫尉,秦官,掌宫门卫屯兵,有丞。

景帝初更名中大夫令,后元年复为卫尉。

属官有公车司马、卫士、旅贲三令丞。

卫士三丞。

又诸屯卫候、司马二十二官皆属焉。

长乐、建章、甘泉卫尉皆掌其宫,职略同,不常置。

太仆,秦官,掌舆马,有两丞。

属官有大厩、未央、家马三令,各五丞一尉。

又车府、路軨、骑马、骏马四令丞;又龙马、闲駒、橐泉、騊駼、承华五监长丞;又边郡六牧师菀令各三丞;又牧橐、昆蹏令臣,皆属焉。

中太仆掌皇太后舆马,不常置也。

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家马为马挏马,初置路軨。

廷尉,秦官,掌刑辟,有正、左右监,秩皆千石。

景帝中六年更名大理,武帝建元四年复为廷尉。

宣帝地节三年初置左右平,秩皆六百石。

哀帝元寿二年复为大理。

王莽改曰作士。

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有丞。

景帝中六年更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鸿胪。

属官有行人、译官、别火三令丞及郡邸长丞。

武帝太初元年更名行人为大行令,初置别火。

王莽改大鸿胪曰典乐。

初,置郡国邸属少府,中属中尉,后属大鸿胪。

宗正,秦官,掌亲属,有丞。

平帝元始四年更名宗伯。

属官有都司空令丞,内官长丞。

又诸公主家令、门尉皆属焉。

王莽并其官于秩宗。

初,内官属少府,中属主爵,后属宗正。

治粟内史,秦官,掌谷货,有两丞。

景帝后元年更名大农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司农。

属官有太仓、均输、平准、都内、籍田五令丞,斡官、铁市两长丞。

又郡国诸仓农监、都水六十五官长丞皆属焉。

騪粟都尉,武帝军官,不常置。

王莽改大司农曰羲和,后更为纳言。

初,斡官属少府,中属主爵,后属大司农。

少府,秦官,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共养,有六丞。

属官有尚书、符节、太医、太官、汤官、导官、乐府、若卢、考工室、左弋、居室、甘泉居室、左右司空、东织、西织、东园匠十六官令丞,又胞人、都水、均官三长丞,又上林中十池监,又中书谒者、黄门、钩盾、尚方、御府、永巷、内者、宦者八官令丞。

诸仆射、署长、中黄门皆属焉。

武帝太初元年更名考工室为考工,左弋为佽飞,居室为保宫,甘泉居室为昆台,永巷为掖廷。

佽飞掌弋射,有九丞两尉,太官七丞,昆台五丞,乐府三丞,掖廷八丞,宦者七丞,钩盾五丞两尉。

成帝建始四年更名中书谒者令为中谒者令,初置尚书,员五人,有四丞。

河平元年省东织,更名西织为织室。

绥和二年,哀帝省乐府。

王莽改少府曰共工。

中尉,秦官,掌徼循京师,有两丞、候、司马、千人。

武帝太初元年更名执金吾。

属官有中垒、寺互、武库、都船四令丞。

都船、武库有三丞,中垒两尉。

又式道左右中候、候丞及左右京辅都尉、尉丞兵卒皆属焉。

初,寺互属少府,中属主爵,后属中尉。

自太常至执金吾,秩皆中二千石,丞皆千石。

太子太傅、少傅,古官。

属官有太子门大夫、庶子、先马、舍人。

将作少府,秦官,掌治宫室,有两丞、左右中候。

景帝中六年更名将作大匠。

属官有石库、东园主章、左右前后中校七令丞,又主章长丞。

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东园主章为木工。

成帝阳朔三年省中候及左右前后中校五丞。

詹事,秦官,掌皇后、太子家,有丞。

属官有太子率更、家令丞,仆、中盾、卫率、厨厩长丞,又中长秋、私府、永巷、仓、厩、祠祀、食官令长丞。

诸宦官皆属焉。

成帝鸿嘉三年省詹事官,并属大长秋。

长信詹事掌皇太后宫,景帝中六年更名长信少府,平帝元始四年更名长乐少府。

将行,秦官,景帝中六年更名大长秋,或用中人,或用士人。

典属国,秦官,掌蛮夷降者。

武帝元狩三年昆邪王降,复增属国,置都尉、丞、候、千人。

属官,九译令。

成帝河平元年省并大鸿胪。

水衡都尉,武帝元鼎二年初置,掌上林苑,有五丞。

属官有上林、均输、御羞、禁圃、辑濯、钟官、技巧、六厩、辩铜九官令丞。

又衡官、水司空、都水、农仓,又甘泉上林、都水七官长丞皆属焉。

上林有八丞十二尉,均输四丞,御羞两丞,都水三丞。

禁圃两尉,甘泉上林四丞。

成帝建始二年省技巧、六厩官。

王莽改水衡都尉曰予虞。

初,御羞、上林、衡官及铸钱皆属少府。

内史,周官,秦因之,掌治京师。

景帝二年,分置左、右内史。

右内史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京兆尹,属官有长安市、厨两令丞,又都水、铁官两长丞。

左内史更名左冯翊,属官有廪牺令丞尉。

又左都水、铁官、云垒、长安四市四长丞皆属焉。

主爵中尉,秦官,掌列侯。

景帝中六年更名都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右扶风,治内史右地。

属官有掌畜令丞。

又右都水、铁官、厩、雍厨四长丞皆属焉。

与左冯翊、京兆尹是为三辅,皆有两丞。

列侯更属大鸿胪。

元鼎四年更置三辅都尉、都尉丞各一人。

自太子太傅至右扶风,皆秩二千石,丞六百石。

护军都尉,秦官,武帝元狩四年属大司马,成帝绥和元年居大司马府比司直,哀帝元寿元年更名司寇,平帝元始元年更名护军。

司隶校尉,周官,武帝征和四年初置。

持节,从中都官徒千二百人,捕巫蛊,督大奸猾。

后罢其兵。

察三辅、三河、弘农。

元帝初元四年去节。

成帝元延四年省。

绥和二年,哀帝复置,但为司隶,冠进贤冠,属大司空,比司直。

城门校尉掌京师城门屯兵,有司马、十二城门候。

中垒校尉掌北军垒门内,外掌西域。

屯骑校尉掌骑士。

步兵校尉掌上林苑门屯兵。

越骑校尉掌越骑。

长水校尉掌长水宣曲胡骑。

又有胡骑校尉,掌池阳胡骑,不常置。

射声校尉掌待诏射声士。

虎贲校尉掌轻车。

凡八校尉,皆武帝初置,有丞、司马。

自司隶至虎贲校尉,秩皆二千石。

西域都护加官,宣帝地节二年初置,以骑都尉、谏大夫使护西域三十六国,有副校尉,秩比二千石,丞一人,司马、候、千人各二人。

戊己校尉,元帝初元元年置,有丞、司马各一人,候五人,秩比六百石。

奉车都尉掌御乘舆车,驸马都尉掌驸马,皆武帝初置,秩比二千石。

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皆加官,所加或列侯、将军、卿大夫、将、都尉、尚书、太医、太官令至郎中,亡员,多至数十人。

侍中、中常侍得入禁中,诸曹受尚书事,诸吏得举法,散骑骑并乘舆车。

给事中亦加官,所加或大夫、博士、议郎,掌顾问应对,位次中常侍。

中黄门有给事黄门,位从将大夫。

皆秦制。

爵:一级曰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皆秦制,以赏功劳。

彻侯金印紫绶,避武帝讳,曰通侯,或曰列侯,改所食国令长名相,又有家丞、门大夫,庶子。

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绶,掌治其国。

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

景帝中五年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谒者、郎诸官长丞皆损其员。

武帝改汉内史为京光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禄勋,故王国如故。

损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

成帝绥和元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

监御史,秦官,掌监郡。

汉省,丞相遣史分刺州,不常置。

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秩六百石,员十三人。

成帝绥和元年更名牧,秩二千石。

哀帝建平二年复为刺史,元寿二年复为牧。

郡守,秦官,掌治其郡,秩二千石。

有丞,边郡又有长史,掌兵马,秩皆六百石。

景帝中二年更名太守。

郡尉,秦官,掌佐守典武职甲卒,秩比二千石。

有丞,秩皆六百石。

景帝中二年更名都尉。

关都尉,秦官。

农都尉、属国都尉,皆武帝初置。

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

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

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

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

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为少吏。

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

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

县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则减,稀则旷,乡、亭亦如之。

皆秦制也。

列侯所食县曰国,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曰邑,有蛮夷曰道。

凡县、道、国、邑千五百八十七,乡六千六百二十二,亭二万九千六百三十五。

凡吏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银印青绶,光禄大夫无。

秩比六百石以上,皆铜印黑绶,大夫、博士、御史、谒者、郎无。

其仆射、御史治书尚符玺者,有印绶。

比二百石以上,皆铜印黄绶。

成帝阳朔二年除八百石、五百石秩。

绥和元年,长、相皆黑绶。

哀帝建平二年,复黄绶。

吏员自佐史至丞相,十三万二百八十五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汉书-表-百官公卿表上-译文

《易经》记载了宓羲、神农、黄帝教导民众的故事,而《传》中描述了他们的官职,宓羲被称为龙师,官职以龙命名,神农被称为火师,官职以火命名,黄帝被称为云师,官职以云命名,少昊被称为鸟师,官职以鸟命名。从颛顼开始,作为民众的老师,负责处理民事,有重黎、句芒、祝融、后土、蓐收、玄冥等官职,这些都是早期的官职。《尚书》记载了唐、虞时期,任命羲、和四子顺应天文,授时于民;咨询四岳,选拔贤才,表彰有才能的人;设立十二牧,安抚远方,亲近近处;禹担任司空,治理水土;弃担任后稷,播种百谷;卨担任司徒,推广五教;咎繇担任士,执行五刑;垂担任共工,制造利器;益担任朕虞,培育草木鸟兽;伯夷担任秩宗,主管三礼;夔主管音乐,调和神人;龙担任纳言,传达帝王的命令。夏、商时期没有听到这些,而周代的官职则完备。《周礼》中提到,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这六官被称为六卿,各自有属下和职责,用于处理各种事务。太师、太傅、太保,被称为三公,他们是天子的助手,坐下来讨论政事,总揽一切,因此不以一个职位作为官名。又设立了三少作为副手,分别是少师、少傅、少保,称为孤卿,与六卿合起来共有九卿。古书说三公没有固定的官职,意思是有了合适的人选才能担任,比如舜对尧,伊尹对汤,周公、召公对周朝,都是这样。有人说司马主管天文,司徒主管人事,司空主管土地,这就是三公。四岳指的是四方诸侯。自从周朝衰落,官职混乱,战国时期各国争斗,各自变化。秦朝统一天下后,建立了皇帝的称号,设立了百官的职位。汉朝沿袭了秦朝的制度,没有改革,简化了制度,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后来有所改变。王莽篡位后,效仿古代官制,但官吏和民众都不适应,也有很多暴政,最终导致混乱和灭亡。因此,简要地列举了官职的大致情况,以了解古今变化,准备温习旧知识,了解新情况。

相国、丞相,都是秦朝的官职,佩戴金印,系紫绶带,负责辅佐天子处理国家大事。秦朝有左右丞相,汉高祖即位后,设立了一个丞相,十一年后改名为相国,系绿绶带。汉惠帝和高后时期设立左右丞相,汉文帝二年设立了一个丞相。设有两个长史,秩千石。汉哀帝元寿二年改名为大司徒。汉武帝元狩五年首次设立司直,秩比二千石,协助丞相举荐不法之人。

太尉,是秦朝的官职,佩戴金印,系紫绶带,负责军事事务。汉武帝建元二年撤销。汉武帝元狩四年初次设立大司马,冠以将军称号。汉宣帝地节三年设立大司马,不冠将军称号,也没有印绶和属官。汉成帝绥和元年初赐予大司马金印紫绶,设立属官,禄位与丞相相当,去掉将军称号。汉哀帝建平二年再次去掉大司马的印绶和属官,恢复冠将军称号。汉哀帝元寿二年再次赐予大司马印绶,设立属官,去掉将军称号,职位在司徒之上。设有长史,秩千石。

御史大夫,是秦朝的官职,位在上卿,佩戴银印,系青绶带,负责辅佐丞相。设有两个丞,秩千石。其中一个是中丞,在殿中兰台,负责管理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十五人,接受公卿的奏事,举发弹劾按章行事。汉成帝绥和元年改名为大司空,金印紫绶,禄位与丞相相当,设立长史如中丞,官职如故。汉哀帝建平二年再次改为御史大夫,汉哀帝元寿二年再次改为大司空,御史中丞改名为御史长史。设有绣衣直指,外出讨伐奸猾之徒,处理大案,由汉武帝制定,不常设立。

太傅,是古代的官职,汉高后元年初设立,佩戴金印,系紫绶带。后来撤销,八年后再次设立。后来再次撤销,汉哀帝元寿二年再次设立。职位在三公之上。

太师、太保,都是古代的官职,汉平帝元始元年首次设立,佩戴金印,系紫绶带。太师职位在太傅之上,太保次之。

前后左右将军,都是周朝末期的官职,秦朝沿袭,位在上卿,佩戴金印,系紫绶带。汉朝不常设立,有时有前后,有时有左右,都负责兵事和四夷事务。设有长史,秩千石。

奉常,是秦朝的官职,负责宗庙礼仪,设有丞。汉景帝中六年改名为太常。属官有太乐、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医六令丞,还有均官、都水两长丞,以及各庙寝园食宫令长丞,有雍太宰、太祝令丞,五畤各设一尉。还有博士及各陵县都属太常。汉景帝中六年改太祝为祠祀,汉武帝太初元年改为庙祀,首次设立太卜。博士,是秦朝的官职,负责通晓古今,秩比六百石,人数多达数十人。汉武帝建元五年首次设立《五经》博士,汉宣帝黄龙元年增加十二人。汉元帝永光元年将各陵邑属三辅。王莽将太常改为秩宗。

郎中令,是秦朝的官职,负责宫殿掖门户,设有丞。汉武帝太初元年改名为光禄勋。属官有大夫、郎、谒者,都是秦朝的官职。还有期门、羽林等属官。大夫负责讨论议论,有太中大夫、中大夫、谏大夫,都没有固定人数,多达数十人。汉武帝元狩五年首次设立谏大夫,秩比八百石,汉武帝太初元年将中大夫改名为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太中大夫秩比千石如故。郎负责守卫门户,外出充任车骑,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都没有固定人数,多达千人。议郎、中郎秩比六百石,侍郎比四百石,郎中比三百石。中郎有五官、左、右三将,秩都比二千石。郎中有车、户、骑三将,秩都比千石。谒者负责宾客赞礼和接受事务,人数七十人,秩比六百石,有仆射,秩比千石。期门负责执兵送从,汉武帝建元三年首次设立,秩比郎,没有固定人数,多达千人,有仆射,秩比千石。汉平帝元始元年改名为虎贲郎,设立中郎将,秩比二千石。羽林负责送从,次之期门,汉武帝太初元年初设立,名为建章营骑,后改名为羽林骑。又收养从军死事之子孙为羽林,官府教导他们使用五种兵器,称为羽林孤儿。羽林有令丞。汉宣帝令中郎将、骑都尉监督羽林,秩比二千石。仆射,是秦朝的官职,从侍中、尚书、博士、郎都有。古代重视武官,有主射官来监督考核,军屯吏、驺、宰、永巷宫人都有,取其领事之号。

卫尉,是秦朝的官职,负责宫门卫兵,设有丞。汉景帝初期改名为中大夫令,后元年复为卫尉。属官有公车司马、卫士、旅贲三令丞。卫士三丞。还有各屯卫候、司马二十二官都属卫尉。长乐、建章、甘泉卫尉都掌管各自的宫殿,职责大致相同,不常设立。

太仆,是秦朝的官职,负责车马,设有两个丞。属官有大厩、未央、家马三令,各设五丞一尉。还有车府、路軨、骑马、骏马四令丞;还有龙马、闲駒、橐泉、騊駼、承华五监长丞;还有边郡六牧师菀令各设三丞;还有牧橐、昆蹏令臣,都属太仆。中太仆负责皇太后的车马,不常设立。汉武帝太初元年将家马改名为马挏马,首次设立路軨。

廷尉,是秦朝的官职,负责刑罚和法度,下设正、左、右监,官职等级都是千石。景帝中六年(公元前144年)改名为大理,武帝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又恢复为廷尉。宣帝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开始设置左、右平,官职等级都是六百石。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又改回大理。王莽时期改为作士。

典客,是秦朝的官职,负责管理归附的蛮夷,设有丞。景帝中六年改名为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名为大鸿胪。下属官员有行人、译官、别火三令丞以及郡邸长丞。武帝太初元年改行人为大行令,并首次设立别火。王莽时期改大鸿胪为典乐。最初,郡国邸属于少府,后来属于中尉,再后来属于大鸿胪。

宗正,是秦朝的官职,负责管理皇族亲属,设有丞。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改名为宗伯。下属官员有都司空令丞、内官长丞。还有各公主家的家令、门尉也都属于宗正。王莽将这个官职并入秩宗。最初,内官属于少府,后来属于主爵,再后来属于宗正。

治粟内史,是秦朝的官职,负责粮食和货物的管理,设有两个丞。景帝后元年(公元前146年)改名为大农令,武帝太初元年改名为大司农。下属官员有太仓、均输、平准、都内、籍田五令丞,斡官、铁市两长丞。还有郡国各仓农监、都水六十五官长丞也都属于大司农。騪粟都尉,是武帝时期的军官,不是常设职位。王莽时期改大司农为羲和,后来又改为纳言。最初,斡官属于少府,后来属于主爵,再后来属于大司农。

少府,是秦朝的官职,负责管理山海池泽的税收,用于供应宫廷开支,设有六个丞。下属官员有尚书、符节、太医、太官、汤官、导官、乐府、若卢、考工室、左弋、居室、甘泉居室、左右司空、东织、西织、东园匠十六官令丞,还有胞人、都水、均官三长丞,以及上林中十池监,中书谒者、黄门、钩盾、尚方、御府、永巷、内者、宦者八官令丞。所有仆射、署长、中黄门都属于少府。武帝太初元年改考工室为考工,左弋为佽飞,居室为保宫,甘泉居室为昆台,永巷为掖廷。佽飞负责射箭,设有九丞两个尉,太官七丞,昆台五丞,乐府三丞,掖廷八丞,宦官七丞,钩盾五丞两个尉。成帝建始四年(公元前29年)改中书谒者令为中谒者令,首次设立尚书,有五人,设有四个丞。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省去东织,将西织改为织室。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哀帝省去乐府。王莽时期改少府为共工。

中尉,是秦朝的官职,负责巡视京师,设有两个丞、候、司马、千人。武帝太初元年改名为执金吾。下属官员有中垒、寺互、武库、都船四令丞。都船、武库设有三个丞,中垒设有两个尉。还有式道左右中候、候丞以及左右京辅都尉、尉丞和士兵都属于中尉。最初,寺互属于少府,后来属于主爵,再后来属于中尉。从太常到执金吾,官职等级都是中二千石,丞都是千石。

太子太傅、少傅,是古代的官职。下属官员有太子门大夫、庶子、先马、舍人。

将作少府,是秦朝的官职,负责宫室的建设,设有两个丞、左右中候。景帝中六年改名为将作大匠。下属官员有石库、东园主章、左右前后中校七令丞,还有主章长丞。武帝太初元年改东园主章为木工。成帝阳朔三年(公元前22年)省去中候和左右前后中校五丞。

詹事,是秦朝的官职,负责皇后和太子的家务,设有丞。下属官员有太子率更、家令丞,仆、中盾、卫率、厨厩长丞,还有中长秋、私府、永巷、仓、厩、祠祀、食官令长丞。所有宦官都属于詹事。成帝鸿嘉三年(公元前18年)省去詹事官,并入大长秋。长信詹事负责皇太后宫,景帝中六年改名为长信少府,平帝元始四年改名为长乐少府。

将行,是秦朝的官职,景帝中六年改名为大长秋,有时由宦官担任,有时由士人担任。

典属国,是秦朝的官职,负责管理归降的蛮夷。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昆邪王归降,再次增设属国,设置都尉、丞、候、千人。下属官员有九译令。成帝河平元年省去大鸿胪。

水衡都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开始设立,负责上林苑,设有五个丞。下属官员有上林、均输、御羞、禁圃、辑濯、钟官、技巧、六厩、辩铜九官令丞。还有衡官、水司空、都水、农仓,以及甘泉上林、都水七官长丞都属于水衡都尉。上林设有八丞十二尉,均输设有四丞,御羞设有两个丞,都水设有三个丞。禁圃设有两个尉,甘泉上林设有四丞。成帝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省去技巧、六厩官。王莽时期改水衡都尉为予虞。最初,御羞、上林、衡官以及铸钱都属于少府。

内史,是周朝的官职,秦朝沿袭,负责管理京师。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分设左、右内史。右内史在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名为京兆尹,下属官员有长安市、厨两令丞,以及都水、铁官两长丞。左内史改名为左冯翊,下属官员有廪牺令丞尉。还有左都水、铁官、云垒、长安四市四长丞都属于左冯翊。

主爵中尉,是秦朝的官职,负责管理列侯。景帝中六年改名为都尉,武帝太初元年改名为右扶风,治理内史右地。下属官员有掌畜令丞。还有右都水、铁官、厩、雍厨四长丞都属于右扶风。与左冯翊、京兆尹合称为三辅,都有两个丞。列侯的归属改为大鸿胪。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设置三辅都尉、都尉丞各一人。

自太子太傅至右扶风,官职等级都是二千石,丞都是六百石。

护军都尉,是秦朝的官职,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归属大司马,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在大司马府中相当于司直,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改名为司寇,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改名为护军。

司隶校尉,是周朝的官职,武帝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开始设立。持有节杖,从中都官徒一千二百人,负责捕捉巫蛊,监督大奸猾之人。后来取消了其兵权。负责监察三辅、三河、弘农。元帝初元四年(公元前45年)去掉了节杖。成帝元延四年(公元前9年)省去。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哀帝重新设立,但只担任司隶,戴进贤冠,属于大司空,相当于司直。

城门校尉负责京师城门的驻兵,设有司马、十二城门候。中垒校尉负责北军垒门内,外部负责西域。屯骑校尉负责骑士。步兵校尉负责上林苑门的驻兵。越骑校尉负责越骑。长水校尉负责长水宣曲胡骑。还有胡骑校尉,负责池阳胡骑,不是常设职位。射声校尉负责待诏射声士。虎贲校尉负责轻车。共有八校尉,都是武帝初期设立的,设有丞、司马。从司隶到虎贲校尉,官职等级都是二千石。

西域都护是加官,宣帝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开始设立,以骑都尉、谏大夫的身份出使护西域三十六国,设有副校尉,官职等级与二千石相当,丞一人,司马、候、千人各两人。

戊己校尉,元帝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设立,设有丞、司马各一人,候五人,官职等级与六百石相当。

奉车都尉负责掌管皇帝的车队,驸马都尉负责管理驸马,这两职都是汉武帝初期设立的,官职等级相当于两千石。

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都是加官的职位,加官的职位包括列侯、将军、卿大夫、将、都尉、尚书、太医、太官令到郎中,没有固定的人数,多的时候可达数十人。

侍中、中常侍可以进入禁中,诸曹负责处理尚书的事务,诸吏可以提出法律建议,散骑的人可以乘坐皇帝的车。

给事中也是加官的职位,加官的职位包括大夫、博士、议郎,负责提供咨询和应对,职位排在中常侍之后。

中黄门有给事黄门,职位相当于将大夫。

这些都是秦朝的制度。

爵位:一级是公士,二级是上造,三级是簪袅,四级是不更,五级是大夫,六级是官大夫,七级是公大夫,八级是公乘,九级是五大夫,十级是左庶长,十一级是右庶长,十二级是左更,十三级是中更,十四级是右更,十五级是少上造,十六级是大上造,十七级是驷车庶长,十八级是大庶长,十九级是关内侯,二十级是彻侯。这些都是秦朝的制度,用来奖励功劳。

彻侯有金印紫绶,因为避讳汉武帝的名字,所以称为通侯,有时也称为列侯,改所食国的令长名为相,还有家丞、门大夫,庶子。

诸侯王,是汉高帝初期设立的,有金印绶带,负责治理自己的国家。有太傅辅佐王,内史负责治理国民,中尉负责军事,丞相负责统领众官,群卿大夫的官职和汉朝相似。

汉景帝中五年下令诸侯王不得再治理国家,天子为他们设立官吏,改丞相为相,撤销了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谒者、郎等官职的官员数量都减少了。

汉武帝改汉内史为京兆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禄勋,所以王国的制度保持不变。减少郎中令的人数,官职等级为一千石;改太仆为仆,官职等级也是一千石。

汉成帝绥和元年撤销内史,改由相治理民政,像郡太守一样,中尉像郡都尉一样。

监御史是秦朝的官职,负责监督郡。汉朝撤销了这个职位,丞相派遣史官分刺州,不常设。

汉武帝元封五年首次设立部刺史,负责执行诏令调查州,官职等级为六百石,官员十三人。

汉成帝绥和元年将刺史更名为牧,官职等级为两千石。

汉哀帝建平二年又恢复为刺史,汉元寿二年又恢复为牧。

郡守是秦朝的官职,负责治理自己的郡,官职等级为两千石。有丞,边郡还有长史,负责兵马,官职等级都是六百石。

汉景帝中二年将郡守更名为太守。

郡尉是秦朝的官职,负责辅助郡守管理军事,官职等级相当于两千石。有丞,官职等级都是六百石。

汉景帝中二年将郡尉更名为都尉。

关都尉是秦朝的官职。

农都尉、属国都尉,都是汉武帝初期设立的。

县令、县长,都是秦朝的官职,负责治理自己的县。人口万户以上的为令,官职等级为一千石至六百石。人口少于万户的为长,官职等级为五百石至三百石。

县令、县长都有丞、尉,官职等级为四百石至二百石,这些都是长吏。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等官职,这些都是少吏。

大致十里一个亭,亭有亭长;十亭一个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负责教化;啬夫负责审理诉讼,收取赋税;游徼负责巡逻禁止盗贼。

县大致方圆百里,人口稠密的地方减少,稀少的地方空旷,乡、亭也是如此。这些都是秦朝的制度。

列侯所食用的县称为国,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用的称为邑,有少数民族的地方称为道。

总共有一千五百八十七个县、道、国、邑,六千六百二十二个乡,二万九千六百三十五个亭。

所有官职等级在两千石以上的吏员,都有银印青绶,光禄大夫没有。

官职等级在六百石以上的,都有铜印黑绶,大夫、博士、御史、谒者、郎没有。

其仆射、御史治书尚符玺的官员,有印绶。

官职等级在二百石以上的,都有铜印黄绶。

汉成帝阳朔二年取消了八百石、五百石的官职等级。

汉绥和元年,长、相都改为黑绶。

汉哀帝建平二年,又恢复为黄绶。

吏员从佐史到丞相,共有十三万二百八十五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汉书-表-百官公卿表上-注解

易:《易经》,又称《周易》,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占卜哲学书籍,也是儒家经典之一,包含六十四卦和卦辞、爻辞,反映了古代的宇宙观和人生哲学。

宓羲:传说中的古代帝王,与伏羲并称,被认为是华夏文明的始祖之一,以龙为图腾。

神农:传说中的古代帝王,被认为是农业的发明者,以火为图腾。

黄帝:传说中的古代帝王,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以云为图腾。

少昊:传说中的古代帝王,以鸟为图腾。

颛顼:传说中的古代帝王,五帝之一,以龙为图腾。

重黎:传说中的古代官名,掌管天时、历法。

句芒:传说中的古代官名,掌管春天和农事。

祝融:传说中的古代官名,掌管火事。

后土:传说中的古代官名,掌管土地。

蓐收:传说中的古代官名,掌管收获。

玄冥:传说中的古代官名,掌管北方和寒冷。

唐、虞:指唐朝和虞朝,是古代中国的两个朝代。

羲、和四子:传说中的古代官员,羲负责天文,和负责历法。

四岳:古代四方诸侯的领袖。

十二牧:古代地方行政官员,负责管理地方。

司空:古代官名,负责工程。

后稷:传说中的古代帝王,被认为是农业的发明者。

司徒:古代官名,负责民政。

咎繇:传说中的古代官员,负责刑法。

共工:传说中的古代官员,负责器物制造。

朕虞:传说中的古代官员,负责动物饲养。

秩宗:古代官名,负责礼仪。

夔:传说中的古代官员,负责音乐。

纳言:古代官名,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

夏、殷:指夏朝和殷朝,是古代中国的两个朝代。

周官:指周代的官制。

冢宰:古代官名,掌管国家大政。

宗伯: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将宗正更名为宗伯。

司马:古代官名,负责军事。

司寇:古代官名,负责司法。

六卿:周代六官的总称。

三公:周代三公的总称,包括太师、太傅、太保。

战国:指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裂时期。

秦:指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汉:指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

王莽:西汉末年的政治人物,曾篡位建立新朝。

相国:古代官名,相当于宰相,负责国家大政。

丞相:诸侯国中的官职,负责统领众官。

太尉:古代官名,负责军事。

御史大夫:古代官名,负责监察。

太傅:辅佐诸侯王的官职。

太师:古代官名,尊贵的官职,辅佐皇帝的官员。

太保:古代官名,尊贵的官职,辅佐皇帝的官员。

将军:古代官名,军事指挥官。

奉常:古代官名,负责宗庙礼仪。

郎中令:古代官名,掌管宫殿。

卫尉:古代官名,掌管宫门卫兵。

太仆:古代官名,掌管车马。

中太仆:古代官名,掌管皇太后的车马。

廷尉:秦朝设立的官职,负责掌管刑罚和司法审判,有正、左右监,秩位为千石。

大理:景帝中六年(公元前144年)将廷尉更名为大理,秩位为千石。

典客:秦朝设立的官职,负责管理归附的蛮夷,有丞辅助。

大行令:景帝中六年(公元前144年)将典客更名为大行令。

大鸿胪: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将大行令更名为大鸿胪。

宗正:秦朝设立的官职,负责管理皇室亲属关系,有丞辅助。

治粟内史:秦朝设立的官职,负责管理粮食和货币,有两丞辅助。

大农令:景帝后元年(公元前146年)将治粟内史更名为大农令。

大司农: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将大农令更名为大司农。

少府:秦朝设立的官职,负责管理山海池泽的税收,有六丞辅助。

尚书:古代的官职,负责文书和记录。

符节:少府属官之一,负责符节和印章管理。

太医:宫廷中的医官,负责皇帝和宫廷成员的医疗。

太官:少府属官之一,负责宫廷的饮食供应。

导官:少府属官之一,负责导引和仪式。

乐府:少府属官之一,负责宫廷音乐。

若卢:少府属官之一,负责宫廷的衣物和用品。

考工室:少府属官之一,负责宫廷的工艺制作。

左弋:少府属官之一,负责宫廷的狩猎。

居室:少府属官之一,负责宫廷的居住设施。

甘泉居室:少府属官之一,负责甘泉宫的居住设施。

左右司空:少府属官之一,负责宫廷的建筑。

东织:少府属官之一,负责宫廷的织造。

西织:少府属官之一,负责宫廷的织造。

东园匠:少府属官之一,负责宫廷的园林建设。

中书谒者:少府属官之一,负责宫廷的文书和接待。

黄门:少府属官之一,负责宫廷的内部事务。

钩盾:少府属官之一,负责宫廷的防御。

尚方:少府属官之一,负责宫廷的制造。

御府:少府属官之一,负责宫廷的库房。

永巷:少府属官之一,负责宫廷的监狱。

内者:少府属官之一,负责宫廷的内务。

宦者:少府属官之一,负责宫廷的宦官。

中尉:诸侯国中的官职,负责军事。

执金吾: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将中尉更名为执金吾。

太子太傅:古代官职,负责辅佐太子。

少傅:古代官职,负责辅佐太子。

将作少府:秦朝设立的官职,负责宫室的建造。

大匠:景帝中六年(公元前144年)将将作少府更名为大匠。

詹事:秦朝设立的官职,负责皇后和太子的家务。

大长秋:景帝中六年(公元前144年)将詹事更名为大长秋。

典属国:秦朝设立的官职,负责管理归附的蛮夷。

水衡都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初置,负责上林苑的管理。

内史:诸侯国中的官职,负责治理国民。

京兆尹: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将右内史更名为京兆尹。

左冯翊:左内史更名为左冯翊。

主爵中尉:秦朝设立的官职,负责管理列侯。

都尉:武官,负责一定地区的军事。

右扶风: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将都尉更名为右扶风。

护军都尉:秦朝设立的官职,负责军事。

司隶校尉:周朝设立的官职,武帝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初置,负责监察地方。

城门校尉:负责京师城门的守卫。

中垒校尉:负责北军垒门的守卫。

屯骑校尉:负责骑士的统领。

步兵校尉:负责上林苑门屯兵的统领。

越骑校尉:负责越骑的统领。

长水校尉:负责长水宣曲胡骑的统领。

胡骑校尉:负责池阳胡骑的统领。

射声校尉:负责待诏射声士的统领。

虎贲校尉:负责轻车的统领。

西域都护:宣帝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初置,负责管理西域三十六国。

戊己校尉:元帝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置,负责管理西域的戊己地区。

奉车都尉:掌管皇帝的车队,负责皇帝的出行和车辆的管理。

驸马都尉:掌管驸马的官职,武帝时期设立,负责管理公主的丈夫。

秩比二千石:官职的等级,相当于二千石的俸禄。

侍中:皇帝的近臣,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

左右曹:皇帝的左右辅臣,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诸吏:各种官吏的总称。

散骑:皇帝的骑从。

中常侍:宫中的高级宦官,负责内宫事务。

给事中:皇帝的顾问,负责咨询和应对。

大夫:第五等的爵位。

博士:古代的学术官职,负责教育和学术研究。

议郎:皇帝的顾问,负责讨论和提出建议。

中黄门:宫中的宦官,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

给事黄门:负责传达黄门事务的宦官。

将:高级武官,相当于将军。

太官令:宫廷中的官职,负责宫廷的饮食。

郎中:宫廷中的官职,负责宫廷的警卫。

爵:古代的爵位,表示社会地位和荣誉。

公士:最低的爵位。

上造:第二等的爵位。

簪袅:第三等的爵位。

不更:第四等的爵位。

官大夫:第六等的爵位。

公大夫:第七等的爵位。

公乘:第八等的爵位。

五大夫:第九等的爵位。

左庶长:第十等的爵位。

右庶长:第十一等的爵位。

左更:第十二等的爵位。

中更:第十三等的爵位。

右更:第十四等的爵位。

少上造:第十五等的爵位。

大上造:第十六等的爵位。

驷车庶长:第十七等的爵位。

大庶长:第十八等的爵位。

关内侯:第十九等的爵位。

彻侯:第二十等的爵位,后改为通侯或列侯。

诸侯王:分封的诸侯,拥有自己的封地。

群卿大夫:诸侯国中的高级官员。

监御史:负责监督郡的官员。

部刺史:负责监察州的官员。

郡守:负责治理郡的官员。

郡尉:协助郡守典武职甲卒的官员。

关都尉:负责关隘的官员。

农都尉:负责农业的官员。

属国都尉:负责边远属国的官员。

县令:负责治理县的官员。

县长:负责治理县的官员,与县令同级别。

亭长:负责管理亭的官员。

乡长:负责管理乡的官员。

三老:负责教化的官员。

啬夫:负责听讼和收赋税的官员。

游徼:负责巡查和禁止盗贼的官员。

国: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列侯所食的地方。

邑: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的地方。

道: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有蛮夷的地方。

吏秩:官员的俸禄等级。

银印青绶:高级官员的印绶。

铜印黑绶:中级官员的印绶。

铜印黄绶:低级官员的印绶。

长吏:高级官员。

少吏:低级官员。

亭: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十里一亭。

乡: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十亭一乡。

县: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方百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汉书-表-百官公卿表上-评注

这段古文描述了汉朝时期官职体系的设置和演变,反映了汉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以下是对每行的逐句赏析:

1. 奉车都尉掌御乘舆车,驸马都尉掌驸马,皆武帝初置,秩比二千石。

这句话介绍了奉车都尉和驸马都尉这两个官职的职责和设立时间,表明了汉代对官职的细致划分和对皇室礼仪的重视。

2. 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皆加官,所加或列侯、将军、卿大夫、将、都尉、尚书、太医、太官令至郎中,亡员,多至数十人。

这里说明了侍中等官职的设立,以及官员的等级和数量,反映了汉代官职体系的庞大和官员身份的多样。

3. 侍中、中常侍得入禁中,诸曹受尚书事,诸吏得举法,散骑骑并乘舆车。

这句话描绘了官员的权限和职责,以及官员之间的协作关系,体现了汉代官场的运作机制。

4. 给事中亦加官,所加或大夫、博士、议郎,掌顾问应对,位次中常侍。

这里介绍了给事中这一官职的职责和地位,说明了汉代官职体系中的顾问制度。

5. 中黄门有给事黄门,位从将大夫。

这句话说明了中黄门这一官职的设立和地位,反映了汉代官职体系中的等级制度。

6. 皆秦制。

这句话表明了汉代官职体系深受秦制的影响,强调了秦汉之间的继承关系。

7. 爵:一级曰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这句话详细列出了汉代爵位的等级,反映了汉代社会等级制度的特点。

8. 皆秦制,以赏功劳。

这句话再次强调了汉代爵位制度与秦制的关系,并说明了爵位是用来奖励功绩的。

9. 彻侯金印紫绶,避武帝讳,曰通侯,或曰列侯,改所食国令长名相,又有家丞、门大夫,庶子。

这句话描述了彻侯这一爵位的待遇和变化,反映了汉代对皇室尊贵的重视。

10. 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绶,掌治其国。

这句话介绍了诸侯王的设立和职责,说明了汉代对地方政权的控制。

11. 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

这句话描述了诸侯王国的官职设置,反映了汉代地方政权的组织结构。

12. 景帝中五年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谒者、郎诸官长丞皆损其员。

这句话说明了景帝时期对诸侯王国官职的调整,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13. 武帝改汉内史为京光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禄勋,故王国如故。

这句话描述了武帝时期对王国官职的调整,说明了汉代对地方政权的重视。

14. 损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

这句话说明了官职秩位的调整,反映了汉代对官职体系的优化。

15. 成帝绥和元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

这句话描述了成帝时期对官职的调整,说明了汉代对地方政权的控制。

16. 监御史,秦官,掌监郡。

这句话介绍了监御史这一官职的设立和职责,反映了汉代对地方政权的监督。

17. 汉省,丞相遣史分刺州,不常置。

这句话说明了汉代对监御史官职的调整,反映了汉代对地方政权的控制。

18. 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秩六百石,员十三人。

这句话描述了部刺史的设立和职责,反映了汉代对地方政权的监督。

19. 成帝绥和元年更名牧,秩二千石。

这句话说明了成帝时期对部刺史官职的调整,反映了汉代对地方政权的控制。

20. 哀帝建平二年复为刺史,元寿二年复为牧。

这句话描述了哀帝时期对部刺史官职的调整,反映了汉代对地方政权的控制。

21. 郡守,秦官,掌治其郡,秩二千石。

这句话介绍了郡守这一官职的设立和职责,反映了汉代对地方政权的控制。

22. 有丞,边郡又有长史,掌兵马,秩皆六百石。

这句话描述了郡守的辅助官职,反映了汉代对地方政权的控制。

23. 景帝中二年更名太守。

这句话说明了景帝时期对郡守官职的调整,反映了汉代对地方政权的控制。

24. 郡尉,秦官,掌佐守典武职甲卒,秩比二千石。

这句话介绍了郡尉这一官职的设立和职责,反映了汉代对地方政权的控制。

25. 有丞,秩皆六百石。

这句话描述了郡尉的辅助官职,反映了汉代对地方政权的控制。

26. 景帝中二年更名都尉。

这句话说明了景帝时期对郡尉官职的调整,反映了汉代对地方政权的控制。

27. 关都尉,秦官。

这句话介绍了关都尉这一官职的设立,反映了汉代对地方政权的控制。

28. 农都尉、属国都尉,皆武帝初置。

这句话描述了农都尉和属国都尉的设立,反映了汉代对地方政权的控制。

29. 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

这句话介绍了县令和县长这两个官职的设立和职责,反映了汉代对地方政权的控制。

30. 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

这句话说明了县令和县长的秩位和职责,反映了汉代对地方政权的控制。

31. 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

这句话说明了县令和县长的秩位和职责,反映了汉代对地方政权的控制。

32. 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

这句话描述了县令和县长的辅助官职,反映了汉代对地方政权的控制。

33. 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为少吏。

这句话说明了县令和县长的辅助官职,反映了汉代对地方政权的控制。

34. 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

这句话描述了乡、亭的设立和职责,反映了汉代对地方政权的控制。

35. 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

这句话说明了乡、亭官员的职责,反映了汉代对地方政权的控制。

36. 县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则减,稀则旷,乡、亭亦如之。

这句话说明了县的设立和规模,反映了汉代对地方政权的控制。

37. 皆秦制也。

这句话再次强调了汉代官职体系与秦制的关系,说明了秦汉之间的继承关系。

38. 列侯所食县曰国,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曰邑,有蛮夷曰道。

这句话说明了列侯、皇太后、皇后、公主和蛮夷的食邑制度,反映了汉代社会等级制度的特点。

39. 凡县、道、国、邑千五百八十七,乡六千六百二十二,亭二万九千六百三十五。

这句话列出了汉代县、道、国、邑、乡、亭的数量,反映了汉代地方政权的规模。

40. 凡吏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银印青绶,光禄大夫无。

这句话说明了汉代官员的秩位和印绶制度,反映了汉代官职体系的特点。

41. 秩比六百石以上,皆铜印黑绶,大夫、博士、御史、谒者、郎无。

这句话说明了汉代官员的秩位和印绶制度,反映了汉代官职体系的特点。

42. 其仆射、御史治书尚符玺者,有印绶。

这句话说明了汉代官员的秩位和印绶制度,反映了汉代官职体系的特点。

43. 比二百石以上,皆铜印黄绶。

这句话说明了汉代官员的秩位和印绶制度,反映了汉代官职体系的特点。

44. 成帝阳朔二年除八百石、五百石秩。

这句话说明了成帝时期对官员秩位的调整,反映了汉代对官职体系的优化。

45. 绥和元年,长、相皆黑绶。

这句话说明了绥和元年对官员印绶制度的调整,反映了汉代对官职体系的优化。

46. 哀帝建平二年,复黄绶。

这句话说明了哀帝时期对官员印绶制度的调整,反映了汉代对官职体系的优化。

47. 吏员自佐史至丞相,十三万二百八十五人。

这句话列出了汉代官员的数量,反映了汉代官职体系的庞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汉书-表-百官公卿表上》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705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