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鲁语-子服惠伯从季平子如晋-原文
平丘之会,晋昭公使叔向辞昭公,弗与盟。
子服惠伯曰:‘晋信蛮、夷而弃兄弟,其执政贰也。贰心必失诸侯,岂唯鲁然?夫失其政者,必毒于人,鲁惧及焉,不可以不恭。必使上卿从之。’
季平子曰:‘然则意如乎!若我往,晋必患我,谁为之贰?’
子服惠伯曰:‘椒既言之矣,敢逃难乎?椒请从。’
晋人执平子。
子服惠伯见韩宣子曰:‘夫盟,信之要也。晋为盟主,是主信也。若盟而弃鲁侯,信抑阙矣。’
‘昔栾氏之乱,齐人间晋之祸,伐取朝歌。我先君襄公不敢宁处,使叔孙豹悉帅敝赋,踦跂毕行,无有处人,以从军吏,次于雍渝,与邯郸胜击齐之左,掎止晏莱焉,齐师退而后敢还。’
‘非以求远也,以鲁之密迩於齐,而又小国也;齐朝驾则夕极于鲁国,不敢惮其患,而与晋共其忧,亦曰:‘庶几有益于鲁国乎!’’
‘今信蛮、夷而弃之,夫诸侯之勉于君者,将安劝矣?若弃鲁而苟固诸侯,群臣敢惮戮乎?诸侯之事晋者,鲁为勉矣。’
‘若以蛮、夷之故弃之,其无乃得蛮、夷而失诸侯之信乎?子计其利者,小国共命。’
‘宣子说,乃归平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鲁语-子服惠伯从季平子如晋-译文
在平丘的会盟中,晋昭公派叔向去辞谢昭公,不与他结盟。子服惠伯说:‘晋国信任蛮夷而抛弃兄弟国家,这表明执政者心思不专一。心思不专一必然失去诸侯的信任,难道只有鲁国是这样的吗?失去政权的人,一定会对人民心生怨恨,鲁国担心会受到牵连,不能不表示恭敬。一定要让上卿随行。’季平子说:‘既然这样,那我就去吧!如果我去了,晋国一定会担心我,那么谁会站在晋国这边呢?’子服惠伯说:‘我已经说了,敢逃避困难吗?我愿意随行。’
晋国人抓住了季平子。子服惠伯见到韩宣子说:‘结盟,是信用的关键。晋国作为盟主,是信用的主人。如果结盟后抛弃鲁侯,信用就会受损。以前栾氏发生内乱时,齐国趁晋国国内有难,攻打并夺取了朝歌。我们的先君晋襄公不敢安心居住,派叔孙豹带领疲弱的军队,全力以赴,没有留下任何可以依靠的人,去支援军队,驻扎在雍渝,与邯郸胜一起攻击齐国的左翼,阻止了晏莱的行动,齐军撤退后我们才敢回来。这并不是为了追求远方的利益,因为鲁国离齐国很近,而且是一个小国;齐国一旦发动战争,很快就会威胁到鲁国,我们不敢忽视这种威胁,而与晋国共同面对困难,也说是:‘或许对鲁国有益!’现在信任蛮夷而抛弃他们,那些努力效忠于君主的诸侯,将如何受到鼓励呢?如果抛弃鲁国而仅仅为了巩固其他诸侯的忠诚,我们的臣子们难道会害怕受到惩罚吗?诸侯中效忠于晋国的,鲁国是最努力的。如果因为蛮夷的原因而抛弃鲁国,难道不是得到了蛮夷的友谊却失去了诸侯的信任吗?您考虑一下,对鲁国来说,与诸侯共同承担命运是更有利的。’韩宣子听后很高兴,于是放回了季平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鲁语-子服惠伯从季平子如晋-注解
平丘之会:指在平丘(今山东省平阴县)举行的诸侯会盟。古代中国诸侯国之间为了协调关系、解决争端,会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会盟。
晋昭公:晋国的国君,名姬诡诸,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君主。
叔向:晋昭公的臣子,姓羊舌,名肸,字叔向,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著名政治家。
盟:古代诸侯国之间为了表示诚意,共同签订的誓约,有约束力。
子服惠伯:鲁国的官员,姓子服,名惠伯,是鲁国的一位政治家。
贰心:指不忠诚的心思,这里指对晋国不忠。
执政:指掌握国家政权的人。
季平子:鲁国的官员,姓季,名斯,是鲁国的一位权臣。
意如:季平子的别名。
韩宣子:晋国的官员,姓韩,名虎,字宣子,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政治家。
信之要:信用的关键。
蛮、夷:古代对南方和北方非华夏民族的贬称,这里指与晋国结盟的其他国家。
兄弟:这里指鲁国和晋国之间的关系,如同兄弟。
栾氏之乱:指春秋时期晋国栾氏家族的内部纷争。
齐人:齐国的国民。
朝歌:古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淇县。
叔孙豹:鲁国的官员,姓叔孙,名豹,是鲁国的一位军事将领。
敝赋:指鲁国的军队。
踦跂:艰难行走的姿态,这里指军队行进艰难。
雍渝: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邯郸胜:齐国的将领。
晏莱:齐国的地名。
朝驾:指朝贡,即外国对中央王朝的臣服和贡献。
庶几:或许,希望。
共命:共同承担责任,共同行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鲁语-子服惠伯从季平子如晋-评注
平丘之会,晋昭公使叔向辞昭公,弗与盟。
此句开篇即点明了事件的背景,平丘之会是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晋昭公派遣叔向代表自己出席,却拒绝与昭公结盟。这里的‘弗与盟’体现了晋昭公对昭公的不信任,也预示了后续的矛盾和冲突。
子服惠伯曰:‘晋信蛮、夷而弃兄弟,其执政贰也。贰心必失诸侯,岂唯鲁然?夫失其政者,必毒于人,鲁惧及焉,不可以不恭。必使上卿从之。’
子服惠伯的发言是全文的核心,他批评晋昭公对蛮、夷的信任和对兄弟之国的抛弃,认为这种做法会导致晋国失去诸侯的支持。‘贰心’一词在这里指不忠诚的心,‘贰’字也暗示了晋昭公在政治上的摇摆不定。子服惠伯的担忧体现了对国家政治稳定的重视,以及对鲁国可能受到的威胁的担忧。
季平子曰:‘然则意如乎!若我往,晋必患我,谁为之贰?’
季平子的回应显示了他的谨慎和小心,他担心自己前往晋国会引起晋国的猜忌,同时也表达了对晋国可能采取的敌对行动的担忧。
子服惠伯曰:‘椒既言之矣,敢逃难乎?椒请从。’
子服惠伯的回答坚定了跟随季平子的决心,他的‘椒’是自己的别称,这里的‘逃难’则是对可能面临的困难的回避。他的态度表明了他对国家和鲁国利益的忠诚。
晋人执平子。
这句话简洁地描述了晋国对季平子的拘禁,是事件的高潮部分,也加剧了紧张局势。
子服惠伯见韩宣子曰:‘夫盟,信之要也。晋为盟主,是主信也。若盟而弃鲁侯,信抑阙矣。’
子服惠伯在见到韩宣子时,再次强调了盟约的重要性,认为晋国作为盟主,应当维护信义。‘信之要’指信用的关键,‘信抑阙’则表示信用的缺失。
‘昔栾氏之乱,齐人间晋之祸,伐取朝歌。我先君襄公不敢宁处,使叔孙豹悉帅敝赋,踦跂毕行,无有处人,以从军吏,次于雍渝,与邯郸胜击齐之左,掎止晏莱焉,齐师退而后敢还。’
子服惠伯以历史事件为例,说明了鲁国对晋国的忠诚和支持。他详细描述了鲁国在栾氏之乱和齐晋之间的冲突中,如何积极参与军事行动,保卫国家利益。
‘非以求远也,以鲁之密迩於齐,而又小国也;齐朝驾则夕极于鲁国,不敢惮其患,而与晋共其忧,亦曰:‘庶几有益于鲁国乎!’’
子服惠伯进一步解释了鲁国为何要积极参与与晋国的联盟,指出鲁国地处齐晋之间,为了自身的安全,不得不与晋国共同面对齐国的威胁。
‘今信蛮、夷而弃之,夫诸侯之勉于君者,将安劝矣?若弃鲁而苟固诸侯,群臣敢惮戮乎?诸侯之事晋者,鲁为勉矣。若以蛮、夷之故弃之,其无乃得蛮、夷而失诸侯之信乎?’
子服惠伯以鲁国的忠诚来质问晋国,认为晋国如果因为蛮、夷的原因而抛弃鲁国,不仅会失去鲁国的信任,还会导致其他诸侯国对晋国的信任度下降。
‘子计其利者,小国共命。’
最后,子服惠伯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晋国应该考虑到小国的利益,共同维护国家的稳定。
‘宣子说,乃归平子。’
韩宣子被子服惠伯的说辞所打动,最终决定释放季平子,这标志着事件的解决。‘说’字表明韩宣子对子服惠伯的观点表示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