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楚语-鲁阳文子辞惠王所与梁

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楚语-鲁阳文子辞惠王所与梁-原文

惠王以梁与鲁阳文子,

文子辞,曰:

“梁险而在境,惧子孙之有贰者也。

夫事君无憾,憾则惧偪,偪则惧贰。

夫盈而不偪,憾而不贰者,臣能自寿,不知其他。

纵臣而得全其首领以没,

惧子孙之以梁之险,而乏臣之祀也。

王曰:

“子之仁,不忘子孙,施及楚国,

敢不从子。”

与之鲁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楚语-鲁阳文子辞惠王所与梁-译文

惠王想要把梁地给鲁阳文子,文子推辞说:‘梁地地势险要,且靠近国境,我担心我的子孙会因为梁地的险要而心生二心。侍奉君主应该没有遗憾,如果有遗憾就会感到压抑,压抑就会心生二心。如果内心充实而不感到压抑,有遗憾而不心生二心,那么我能够保全自己的寿命,对于其他的事情我就不知道了。如果放任我能够保全自己的生命到老,但我担心我的子孙会因为梁地的险要而失去祭祀我。’惠王说:‘你的仁德,不忘及子孙,甚至影响到楚国,我怎敢不听从你。’于是就把鲁阳地给了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楚语-鲁阳文子辞惠王所与梁-注解

惠王:指周惠王,是周朝的一位君主。

梁:这里指的是地名,可能是一个险要的地方,具有战略意义。

鲁阳文子:指的是鲁阳国的文子,文子是古代诸侯国中的一种爵位。

辞:拒绝,辞谢。

境:边界,国境。

贰:有二心,不忠诚。

事君无憾:侍奉君主没有遗憾,表示对君主忠诚。

偪:逼迫,威胁。

盈:满足,丰富。

首领:指人的头和领,这里比喻自己的生命。

没:死亡。

祀:祭祀,指子孙后代对祖先的纪念活动。

楚国:指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湖北、湖南一带。

敢不从子:表示愿意遵从对方的意愿,子是对对方的尊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楚语-鲁阳文子辞惠王所与梁-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左传》,是春秋时期鲁国惠王与鲁阳文子之间的一次对话。文子拒绝惠王赐予梁地,其辞令深刻体现了古代儒家思想中的忠诚、仁爱及家族观念。

首句‘惠王以梁与鲁阳文子’点明了事件的背景,惠王欲将梁地赐予鲁阳文子,这反映了惠王对鲁阳文子的信任与赏识。

‘文子辞’表明鲁阳文子拒绝了这个提议,其辞令‘梁险而在境’揭示了文子拒绝的原因。‘险’字不仅指地理上的险要,更暗示了政治上的不稳定,‘在境’则说明了梁地地处边境,容易受到外敌的侵扰。

‘惧子孙之有贰者也’表达了文子对子孙后代的担忧,‘贰’在此指有二心,文子担心子孙会因为梁地的险要而背离国家。

‘夫事君无憾’体现了文子的忠诚,‘无憾’意味着对君主忠心耿耿,没有任何遗憾。‘憾’则是对君主的不满或怨恨,文子担心‘憾’会导致‘偪’,即被逼迫。

‘偪则惧贰’进一步阐述了文子的担忧,一旦被逼迫,就有可能心生贰心,背离君主。

‘夫盈而不偪,憾而不贰者,臣能自寿,不知其他’这句话表达了文子的信念,他认为只要忠诚无憾,即使不能长寿,也不会有其他遗憾。这里的‘自寿’指的是自我保全,‘不知其他’则是对其他事情的不关心,强调了忠诚的重要性。

‘纵臣而得全其首领以没’文子请求惠王允许他保全自己的首领(即生命),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惧子孙之以梁之险,而乏臣之祀也’再次强调了文子对子孙后代的担忧,他担心子孙会因为梁地的险要而失去祭祀,这是古代家族观念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王曰:“子之仁,不忘子孙,施及楚国,敢不从子。”与之鲁阳’惠王被文子的忠诚和仁爱所感动,认可了他的担忧,并同意了他的请求,将鲁阳赐予文子。这体现了惠王对文子的尊重和信任,也反映了当时君主与臣子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政治生态。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楚语-鲁阳文子辞惠王所与梁》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77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