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叔向均秦楚二公子之禄

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叔向均秦楚二公子之禄-原文

秦后子来仕,其车千乘。

楚公子干来仕,其车五乘。

叔向为太傅,实赋禄。

韩宣子问二公子之禄焉,对曰:‘大国之卿,一旅之田,上大夫,一卒之田。夫二公子者,上大夫也,皆一卒可也。’

宣子曰:‘秦公子富,若之何其钧之?’

对曰:‘夫爵以建事,禄以食爵,德以赋之,功庸以称之,若之何以富赋禄也!’

夫绛之富商,韦藩木楗以过于朝,唯其功庸少也,而能金玉其车,文错其服,能行诸侯之贿,而无寻尺之禄,无大绩于民故也。

且秦、楚匹也,若之何其回于富也。

乃均其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叔向均秦楚二公子之禄-译文

秦国的公子来朝廷做官,他带来了千辆车。

楚国的公子干也来朝廷做官,他带来了五辆车。

叔向担任太傅,按照规定领取俸禄。

韩宣子询问两位公子的俸禄是多少,叔向回答说:“在大的国家里,卿位的大夫有一份旅田(旅田是古代的一种田地单位),上大夫有一份卒田(卒田是另一种田地单位)。至于这两位公子,他们是上大夫,各有一份卒田就足够了。”

宣子说:“秦公子很富有,为什么他们的俸禄要一样呢?”

叔向回答说:“爵位是用来建立功业的,俸禄是用来维持爵位的,德行是用来赋予俸禄的,功绩是用来衡量俸禄的,怎么能因为富有就提高俸禄呢!那绛地的富商,用铜钱做的车帷和木制的车闸,在朝廷中显摆,只是因为他们的功绩少,却能装饰自己的车马,穿上华丽的衣服,能进行诸侯间的贿赂,却没有一份俸禄,也没有在百姓中做出大功绩。而且秦国和楚国是相等的,怎么能因为富有就改变他们的俸禄呢。”

于是,宣子决定平等地分配他们的俸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叔向均秦楚二公子之禄-注解

秦后子:秦国的后代,这里指的是秦国的贵族子弟。

仕:仕宦,指做官。

车千乘:千乘,古代以一车四马为一乘,这里指一千辆战车,形容财富和地位。

楚公子干:楚国的公子干,楚国的贵族子弟。

五乘:五乘,即五辆战车。

叔向:春秋时期晋国的贤臣。

太傅:古代官名,辅佐君主的高级官员。

实赋禄:实际分配禄位。

韩宣子:韩宣子,春秋时期晋国的官员。

一旅之田:一旅,古代军队编制,一旅约为一千五百人,一旅之田即指一千五百人的田地。

上大夫:古代官职,位次卿之下,为高级官员。

一卒之田:一卒,古代军队编制,一卒约为一百人,一卒之田即指一百人的田地。

夫爵以建事,禄以食爵,德以赋之,功庸以称之:这句话的意思是,爵位是用来建立功业的,禄位是用来维持爵位的,德行是用来分配禄位的,功绩是用来衡量禄位的。

若之何以富赋禄也:若之何,意为如何,这里表示质疑。

夫绛之富商:绛,指晋国的都城,这里的富商即指晋国的富商。

韦藩木楗:韦藩,用皮革制成的屏障;木楗,用木头制成的门闩,这里指用这些材料装饰的车。

以过于朝:过于朝,指经过朝廷。

唯其功庸少也:唯,只有;功庸,指功绩和劳绩。

而能金玉其车,文错其服:金玉其车,指车饰以金玉;文错其服,指衣服上绣有花纹。

能行诸侯之贿:能行,能够做;诸侯之贿,指诸侯之间的贿赂。

而无寻尺之禄,无大绩于民故也:寻尺,极言其少;禄,禄位;绩,功绩。这里的意思是,他们虽然有很少的禄位,但也没有在民众中有大的功绩。

若之何其回于富也:回,通“违”,违背;富,富有。这里的意思是,怎么可以这样违背富有的原则呢?

乃均其禄:乃,于是;均,平均。这里的意思是,于是决定平均分配他们的禄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叔向均秦楚二公子之禄-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左传》,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和礼仪关系。首先,我们可以看到‘秦后子来仕,其车千乘’和‘楚公子干来仕,其车五乘’两句,通过对比秦、楚两位公子的车乘数量,展现了当时诸侯国之间实力的差异。‘车千乘’与‘车五乘’的对比,凸显了秦国的富强和楚国的相对弱势。

‘叔向为太傅,实赋禄’一句,说明了叔向作为太傅,负责分配禄位。‘韩宣子问二公子之禄焉’则表现了韩宣子对禄位分配的关注。‘对曰:“大国之卿,一旅之田,上大夫,一卒之田。”’这段回答揭示了当时禄位的分配原则,即按照官职等级分配田地。

‘夫二公子者,上大夫也,皆一卒可也。’这句话表明,两位公子作为上大夫,应该按照上大夫的禄位分配田地。‘宣子曰:“秦公子富,若之何其钧之?”’宣子对秦公子富有的状况表示疑惑,认为不应与楚公子一样分配禄位。

‘对曰:“夫爵以建事,禄以食爵,德以赋之,功庸以称之,若之何以富赋禄也!”’这段回答强调了禄位的分配应基于爵位、德行和功绩。‘夫绛之富商,韦藩木楗以过于朝,唯其功庸少也,而能金玉其车,文错其服,能行诸侯之贿,而无寻尺之禄,无大绩于民故也。’这里通过一个富商的例子,说明了禄位与财富的关系,指出禄位应与功绩相匹配。

‘且秦、楚匹也,若之何其回于富也。’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禄位分配的公正性,不应因为国家实力的差异而影响禄位的分配。‘乃均其禄’则表明最终韩宣子同意了叔向的观点,对两位公子的禄位进行了平均分配。

整体而言,这段古文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和禄位分配原则。通过对禄位分配的讨论,展现了当时社会对爵位、德行和功绩的重视,以及政治家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为后世研究春秋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叔向均秦楚二公子之禄》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52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