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吴语-吴晋争长未成勾践袭吴-原文
吴王夫差既杀申胥,不稔于岁,乃起师北征。
阙为深沟,通于商、鲁之间,北属之沂,西属之济,以会晋公午于黄池。
于是越王勾践乃命范蠡、舌庸,率师沿海溯淮以绝吴路。
败王子友于姑熊夷。
越王勾践乃率中军溯江以袭吴,入其郛,焚其姑苏,徙其大舟。
吴、晋争长未成,边遽乃至,以越乱告。
吴王惧,乃合大夫而谋曰:‘越为不道,背其齐盟。今吾道路修远,无会而归,与会而先晋,孰利?’
王孙雒曰:‘夫危事不齿,洛敢先对。二者莫利。无会而归,越闻章矣,民惧而走,远无正就。齐、宋、徐、夷曰:‘吴既败矣!’将夹沟而席我,我无生命矣。会而先晋,晋既执诸侯之柄以临我,将成其志以见天子。吾须之不能,去之不忍。若越闻愈章,吾民恐叛。必会而先之。’
王乃步就王孙雒曰:‘先之,图之将若何?’
王孙雒曰:‘王其无疑,吾道路悠远,必无有二命,焉可以济事。’
王孙雒进,顾揖诸大夫曰:‘危事不可以为安,死事不可以为生,则无为贵智矣。民之恶死而欲富贵以长没也,与我同。虽然,彼近其国,有迁;我绝虑,无迁。彼岂能与我行此危事也哉?事君勇谋,于此用之。今夕必挑战,以广民心。请王励士,以奋其朋势,劝之以高位重畜,备刑戮以辱其不励者,令各轻其死。彼将不战而先我,我既执诸侯之柄,以岁之不获也,无有诛焉,而先罢之,诸侯必说。既而皆入其地,王安挺志,一日惕,一日留,以安步王志。必设以此民也,封于江、淮之间,乃能至于吴。’
吴王许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吴语-吴晋争长未成勾践袭吴-译文
吴王夫差杀了申胥之后,那一年收成不好,于是他起兵北征。他挖了深沟,连接了商地和鲁地,北边连接沂水,西边连接济水,目的是在黄池与晋公午会合。
这时,越王勾践命令范蠡和舌庸,率领军队沿着海岸逆淮水而上,以切断吴国的通路。他们在姑熊夷打败了吴王子友。越王勾践于是亲自率领中军逆江而上,袭击吴国,进入吴国的城池,烧毁了姑苏,还迁移了吴国的大船。
吴国和晋国争夺盟主地位还没有结果,边境的紧急情况就突然发生了,吴王把越国的混乱情况报告给了晋国。吴王很害怕,于是召集大夫们商议说:“越国违背了盟约,不守道义。现在我们道路遥远,既不能会盟又不能回家,如果先晋国会盟再回来,哪个对我们更有利?”
王孙雒说:“危险的事情不能轻易决定,我敢先发表意见。这两种选择都不利。不参加会盟就回去,越国会知道得很清楚,百姓会害怕而逃跑,远离没有正道的地方。齐、宋、徐、夷等国会说:‘吴国已经失败了!’他们会夹在沟边,像铺席子一样包围我们,我们就没有生路了。如果参加会盟又先于晋国,晋国已经掌握了诸侯的权力来面对我们,他们将实现他们的野心,去见天子。我们既不能等待,又不愿意离开。如果越国知道得更清楚,我们的百姓可能会叛变。我们一定要参加会盟并且先晋国一步。”
吴王就走到王孙雒面前说:“先晋国会盟,我们应该怎么计划?”王孙雒说:“王上不必怀疑,我的道路虽然遥远,但一定不会有第二个命令,这样才能完成大事。”王孙雒走近,回头向大夫们作了一个揖说:“危险的事情不能用来求安全,死亡的事情不能用来求生存,那么就没有必要重视智慧了。百姓都怕死,想要富贵,希望永远活下去,这与我是一样的。尽管如此,他们靠近自己的国家,有退路;我们则没有退路。他们怎么可能和我们做这样危险的事情呢?侍奉君主需要有勇气和智慧,现在我们要利用这一点。今晚我们一定要挑战敌人,以扩大我们的民心。请王上激励士兵,以振奋他们的士气,用高官厚禄来鼓励他们,用刑罚来羞辱那些不努力的人,让他们都轻视死亡。他们将会不战而先我们一步,我们一旦掌握了诸侯的权力,因为今年没有收成,就没有理由惩罚他们,而是先让他们休息,诸侯们一定会高兴。然后我们都进入他们的领土,王上要保持坚定,一天警惕,一天停留,以稳定王上的意志。一定要让这些百姓,被封在江淮之间,才能到达吴国。”吴王同意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吴语-吴晋争长未成勾践袭吴-注解
吴王夫差:吴国的君主,名夫差,是春秋时期吴国的著名君主,以勇猛著称。
申胥:吴国的大夫,因直言进谏被夫差所杀。
不稔于岁:稔,意为丰收,不稔于岁即指那一年没有丰收。
起师北征:起兵北征,指吴王夫差带领军队向北出征。
阙为深沟:阙,意为挖掘,深沟即指挖掘深沟。
通于商、鲁之间:商、鲁指商国和鲁国,之间指在商国和鲁国之间。
北属之沂,西属之济:属,意为连接,沂、济指沂水和济水,这里指将深沟北接沂水,西接济水。
会晋公午于黄池:会,意为会合,晋公午是晋国的一位君主,黄池是会合的地点。
越王勾践:越国的君主,名勾践,是春秋时期越国的著名君主,以卧薪尝胆、报仇雪恨著称。
范蠡:越国的谋士,与勾践共同策划国事。
舌庸:越国的大夫,与范蠡一同率军。
沿海溯淮以绝吴路:沿海,指沿着海岸线,溯淮,指逆淮河而上,以绝吴路即阻断吴国的通路。
败王子友于姑熊夷:王子友,吴国王子,姑熊夷是地名,指在姑熊夷打败了王子友。
中军:中军,指军队的主力。
郛:郛,古时指城墙内的城。
姑苏:吴国的都城,位于今天的苏州市。
大舟:大船,指吴国的战船。
吴、晋争长未成:争长,指争当盟主,未成即指未能成功。
边遽乃至:边遽,意为边境的紧急情况,乃至,即突然到来。
以越乱告:以越国的动乱情况报告。
王孙雒:吴国的大夫,此处为王孙雒的谋略。
洛敢先对:洛,王孙雒自称,敢先对,意为敢于先发表意见。
齐盟:齐,指齐国的盟约,盟,指盟约。
道路修远:道路,指行军路线,修远,指路程遥远。
危事不齿:危事,指危险的事情,不齿,指不可齿,即不可取。
二者莫利:二者,指上述两种情况,莫利,即都不利。
齐、宋、徐、夷:齐、宋、徐、夷,指齐、宋、徐国和夷族,当时周边的诸侯国和民族。
夹沟而席我:夹沟,指在沟的两边,席我,即威胁我。
无生命矣:无生命,即无法生存。
会而先晋:会,指会合,先晋,指先与晋国会合。
执诸侯之柄:执,掌握,诸侯之柄,指掌握诸侯国的权力。
见天子:见天子,指朝见周天子,表示臣服。
吾须之不能,去之不忍:吾,我,须之,等待,去之,离开,不忍,不忍心。
章矣:章,明显,矣,语气词,表示肯定。
民惧而走,远无正就:民,百姓,惧而走,害怕而逃跑,远无正就,远离没有正确的去处。
贵智:贵,重视,智,智慧。
民之恶死而欲富贵以长没也,与我同:恶死,害怕死亡,欲富贵,想要富贵,长没,永远消失。
彼近其国,有迁;我绝虑,无迁:彼,他们,近其国,靠近他们的国家,有迁,有变动;我,我们,绝虑,没有忧虑,无迁,没有变动。
事君勇谋,于此用之:事君,侍奉君主,勇谋,勇敢和谋略,于此用之,在这里使用它们。
广民心:广,扩大,民心,民众的心意。
奋其朋势:奋,激发,朋势,同党的势力。
劝之以高位重畜:劝,鼓励,高位,高官,重畜,重赏。
备刑戮以辱其不励者:备,准备,刑戮,刑罚,辱,羞辱,不励者,不努力的人。
令各轻其死:令,命令,各,每个人,轻其死,看轻死亡。
彼将不战而先我:彼,他们,不战而先我,不战斗就先于我。
执诸侯之柄,以岁之不获也,无有诛焉:执诸侯之柄,掌握诸侯的权力,以岁之不获也,因为今年没有收获,无有诛焉,没有惩罚。
而先罢之:而,并且,先罢之,先停止战斗。
诸侯必说:诸侯,各国的君主,说,高兴。
安步王志:安步,安稳地行走,王志,君主的意志。
封于江、淮之间:封,封赏,江、淮之间,指江淮地区。
乃能至于吴:乃,才,能,能够,至于吴,到达吴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吴语-吴晋争长未成勾践袭吴-评注
吴王夫差杀申胥后,不稔于岁,意味着连年收成不佳,民生凋敝。然而,夫差并未因此停止征战,反而北征,显示出其野心勃勃,欲扩大疆域。‘阙为深沟,通于商、鲁之间,北属之沂,西属之济,以会晋公午于黄池’这一句,描绘了吴国在战略上的精心布局,通过开凿沟渠,连接商、鲁,并使北属沂、西属济,显示出吴国在地理上的优势,同时也为后续的会盟作好了准备。
越王勾践见吴国北征,立刻采取行动,派遣范蠡、舌庸率师沿海溯淮以绝吴路,败王子友于姑熊夷。这一举措,一方面体现了越国对吴国北征的应对策略,另一方面也显示了越国在军事上的灵活性和迅速反应能力。‘越王勾践乃率中军溯江以袭吴,入其郛,焚其姑苏,徙其大舟’这一句,则描绘了越国对吴国都城的攻击,显示出越国在战略上的果断和决心。
吴、晋争长未成,边遽乃至,以越乱告。吴王惧,乃合大夫而谋曰:‘越为不道,背其齐盟。今吾道路修远,无会而归,与会而先晋,孰利?’这一段,揭示了吴王夫差的困境,面对越国的挑战,吴王不得不与大夫们商议对策。‘王孙雒’的言论,体现了其深谋远虑,他认为越国背信弃义,吴国应该先发制人,否则将会陷入被动。
王孙雒提出的‘无会而归’和‘会而先晋’两种策略,实际上是对吴国未来局势的两种不同假设。他认为,如果无会而归,越国将会得到更多的发展,而吴国则会陷入困境。如果会而先晋,虽然可以暂时稳定局势,但长远来看,吴国仍然难以避免被晋国控制的命运。
王孙雒的‘先之,图之将若何?’这句话,表明了他对吴国未来战略的坚定信心。他认为,只要吴国能够坚定信念,采取正确的策略,就能够战胜越国。‘王其无疑,吾道路悠远,必无有二命,焉可以济事’这一句,则是对吴王夫差的鼓励和信任。
王孙雒的‘危事不可以为安,死事不可以为生,则无为贵智矣’这句话,体现了他的军事思想,即在面对危险时,不能贪图安逸,而应该勇敢面对。‘民之恶死而欲富贵以长没也,与我同’这一句,则是对人民心理的深刻洞察,他认为人民都希望过上富贵的生活,因此可以通过激励人民来提高士气。
王孙雒提出的挑战策略,实际上是一种心理战术,通过挑战来激发吴国人民的斗志。‘请王励士,以奋其朋势,劝之以高位重畜,备刑戮以辱其不励者,令各轻其死’这一句,则是对激励士气的具体措施。
最后,王孙雒提出了一个具体的战略目标:‘必设以此民也,封于江、淮之间,乃能至于吴。’他认为,只有将人民安置在江、淮之间,才能确保吴国的安全。这一战略目标,既体现了王孙雒的远见卓识,也反映了吴国在战略上的深远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