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谷梁(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学者,擅长历史与政治的解读。与公羊学派并立,谷梁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对《春秋》有独特的解释方式。谷梁注重礼仪和政治道德的结合,强调历史的教育功能。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谷梁传》是《春秋》的另一部重要注解,专门解释和注释《春秋》中的事件和背景。与《公羊传》相比,《谷梁传》更侧重于政治、军事及伦理的联系,深入探讨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礼制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书中通过详尽的历史叙述和对比,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治理所采取的策略。谷梁传不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读,也对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作为《春秋》的三大传之一,《谷梁传》对后代的儒学和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隐公-十一年-原文
一、十有一年,春,滕侯、薛侯来朝。
天子无事,诸侯相朝,正也。
考礼修德,所以尊天子也。
诸侯来朝,时正也。
犆言,同时也。
累数,皆至也。
二、夏,五月,公会郑伯于时来。
三、秋,七月,壬午,公及齐侯、郑伯入许。
四、冬,十有一月,壬辰,公薨。
公薨不地,故也。
隐之,不忍地也。
其不言葬何也?君弒贼不讨,不书葬,以罪下也。
隐十年无正,隐不自正也。
元年有正,所以正隐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隐公-十一年-译文
第一年,春天,滕侯和薛侯来朝见天子。天子没有其他事情,诸侯相互朝见是正常的事情。考察礼节,修养德行,是为了尊重天子。诸侯来朝见,是按照时序来的。犆言,是指同时。累数,是指都到了。
夏天,五月,鲁国君主在时地会见了郑国的君主。
秋天,七月,壬午这一天,鲁国君主和齐国的君主、郑国的君主一起进入了许国。
冬天,十一月初,壬辰这一天,鲁国君主去世了。君主去世没有提到具体的地点,是因为这个原因。隐讳不提地点,是不忍心提到地点。为什么不说葬礼的情况呢?因为君主是被弒的,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所以不记录葬礼,以示对罪行的谴责。隐公十年没有正名,隐公自己没有能够端正自己的行为。元年有正名,是为了端正隐公的行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隐公-十一年-注解
十有一年:指周历的第十一年,即公元前712年。
春:春季,指一年中的第一个季节,通常指农历的正月至三月。
滕侯:滕国的国君,滕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
薛侯:薛国的国君,薛国也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
来朝:前来朝见天子,这是诸侯对天子的臣服和尊敬的表现。
天子:古代中国的最高统治者,通常指周王朝的君主。
诸侯:分封于各地的领主,是周王朝的诸侯国国君。
正也:表示这是正常的、合乎礼制的。
考礼修德:考察礼制,修养德行,这是为了尊崇天子的权威。
犆言:指同时发生的事情,这里可能是指诸侯来朝的同时。
累数:连续的次数,这里可能是指诸侯连续多次来朝。
夏:夏季,指一年中的第二个季节,通常指农历的四月至六月。
公会郑伯于时来:鲁国的君主与郑国的君主在某个地方会面。
秋:秋季,指一年中的第三个季节,通常指农历的七月至九月。
七月:农历七月,即公历的八月或九月。
壬午: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日期,壬为天干之一,午为地支之一。
公及齐侯、郑伯入许:鲁国的君主与齐国的君主、郑国的君主一同进入许国。
冬:冬季,指一年中的第四个季节,通常指农历的十一月至次年正月。
十有一月:指周历的第十一个月,即公历的十二月。
壬辰: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日期,壬为天干之一,辰为地支之一。
公薨:君主去世,薨是古代对君主去世的尊称。
不地:没有具体的地点,这里可能是指君主去世的地点不明确。
隐之:隐瞒这件事,这里可能是指不公开君主去世的消息。
不忍地:不忍心提及,这里可能是指因为君主去世的悲痛而不愿提及。
其不言葬何也:为什么没有记载君主的葬礼?
君弒贼不讨:君主被弑,凶手没有被讨伐。
不书葬,以罪下也:不记载葬礼,是因为罪责下移。
隐十年无正:鲁隐公在位十年期间,没有能够正当地行使君权。
隐不自正也:鲁隐公自己没有能够正当地行使君权。
元年有正,所以正隐也:鲁隐公的儿子继位后的第一年,能够正当地行使君权,因此矫正了鲁隐公的不正之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隐公-十一年-评注
一、十有一年,春,滕侯、薛侯来朝。
此句开篇点明时间与事件,‘十有一年’即指鲁隐公元年,表明这是一段历史记载的开端。‘春’字表明季节,为诸侯朝见天子提供了自然条件。‘滕侯、薛侯来朝’中的‘来朝’一词,体现了诸侯对天子的尊崇与朝贡制度,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等级秩序。
天子无事,诸侯相朝,正也。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诸侯朝见的正当性。‘天子无事’说明天子处于无事之境,体现了天子的威仪与尊贵。‘诸侯相朝,正也’则强调了诸侯朝见天子的行为是符合礼制的,体现了礼乐文化的核心价值。
考礼修德,所以尊天子也。
此句揭示了考礼修德的目的,即为了尊崇天子。‘考礼’指的是对礼仪的考查与遵循,‘修德’则是指修养品德。这两者都是为了维护天子的权威和地位,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
诸侯来朝,时正也。
此句再次强调诸侯来朝的时间是恰当的,符合时序,体现了对天子的尊重和对礼制的遵守。
犆言,同时也。
‘犆言’可能是指诸侯朝见时的言辞,‘同时也’则表明这种言辞是同时发生的。此句强调了诸侯朝见时的言辞与行为的一致性,体现了礼制在诸侯行为中的指导作用。
累数,皆至也。
‘累数’指的是连续的年份,‘皆至也’则表明这些年份的诸侯都来朝见了。此句强调了诸侯朝见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体现了礼制在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
二、夏,五月,公会郑伯于时来。
此句记录了鲁隐公元年夏五月,鲁国与郑国诸侯会面的情况。‘公会郑伯’表明了会面的性质,‘于时来’则说明会面是在适当的时间。
三、秋,七月,壬午,公及齐侯、郑伯入许。
此句记录了鲁隐公元年秋七月,鲁国国君与齐侯、郑伯一同进入许国。‘公及齐侯、郑伯’表明了参与者的身份,‘入许’则说明了他们的行动。
四、冬,十有一月,壬辰,公薨。
此句记录了鲁隐公元年冬十一月,鲁国国君去世。‘公薨’是古代对国君去世的记载方式,‘壬辰’则是具体的日期。
公薨不地,故也。
此句解释了国君去世不记载葬地的原因,‘故也’表明这是由于某种特定的原因。
隐之,不忍地也。
‘隐之’可能是指国君去世后的一种隐忍的态度,‘不忍地’则表明不忍心提及葬地,可能是因为葬地带有悲伤和痛苦的情感。
其不言葬何也?君弒贼不讨,不书葬,以罪下也。
此句解释了为什么没有记载国君的葬地。‘君弒贼不讨’指的是国君被弑,凶手未受到惩罚,‘不书葬’则表示没有记载葬地,‘以罪下也’则表明这是对凶手罪行的惩罚。
隐十年无正,隐不自正也。
此句说明了鲁隐公在位十年期间没有能够正己正国,‘隐不自正也’则表明他自身没有做到正直。
元年有正,所以正隐也。
此句指出鲁隐公在位的第一年有正直的行为,因此可以用来纠正他在位十年的不正之过。‘正隐’即指纠正鲁隐公的不正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