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谷梁(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学者,擅长历史与政治的解读。与公羊学派并立,谷梁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对《春秋》有独特的解释方式。谷梁注重礼仪和政治道德的结合,强调历史的教育功能。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谷梁传》是《春秋》的另一部重要注解,专门解释和注释《春秋》中的事件和背景。与《公羊传》相比,《谷梁传》更侧重于政治、军事及伦理的联系,深入探讨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礼制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书中通过详尽的历史叙述和对比,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治理所采取的策略。谷梁传不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读,也对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作为《春秋》的三大传之一,《谷梁传》对后代的儒学和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闵公-二年-原文
一、二年,春,王正月,齐人迁阳。
二、夏,五月,乙酉,吉禘于庄公。
吉禘者,不吉者也。丧事未毕而举吉祭,故非之。
三、秋,八月,辛丑,公薨。
不地,故也。其不书葬,不以讨母葬子也。
四、九月,夫人姜氏孙于邾。
孙之为言逊也,讳奔也。
五、公子庆父出奔莒。
其曰出,绝之也,庆父不复见矣。
六、冬,齐高子来盟。
其曰来,喜之也。其曰高子,贵之也,盟立僖公也。不言使何也?不以齐侯使高子也。
七、十有二月,狄入卫。
八、郑弃其师。
恶其长也,兼不反其众,则是弃其师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闵公-二年-译文
第一年、第二年,春天,周王的正月,齐国人迁移到阳地。
夏天,五月,乙酉日,举行了对庄公的吉禘仪式。所谓的吉禘,实际上是不吉利的。因为丧事还没有结束就举行吉祭,所以这是不被认可的。
秋天,八月,辛丑日,国君去世。
没有记载葬地,是因为这是故去的。他没有记载葬事,不是因为要讨论母亲葬子的地方。
九月,夫人姜氏逃到邾国。
‘逃’这个字,是‘逊’的意思,用来避讳‘奔’。
公子庆父逃亡到莒国。
这里说‘出’,是为了断绝关系,意味着庆父不再被提及。
冬天,齐国的齐高子来参加盟约。
这里说‘来’,是表示高兴。说‘齐高子’,是尊称他。盟约是为了立僖公。为什么不提使者是谁呢?是因为不是齐侯派齐高子来的。
十二月,狄人入侵卫国。
郑国抛弃了它的军队。
因为讨厌他们的首领,同时又不让他的军队回来,这就等于抛弃了整个军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闵公-二年-注解
王正月:指周王朝的历法,正月为一年之始。
齐人迁阳:齐国人迁居到阳地,阳地可能指某个具体的地理位置。
吉禘:禘祭是一种古代的祭祀仪式,通常用于祭祀祖先,但在这里指的是不吉的禘祭。
庄公:庄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一位君主。
丧事未毕:丧事未完成,指庄公的丧事尚未结束。
举吉祭:举行吉庆的祭祀活动。
公薨:公,指君主;薨,古代君主、诸侯死亡的一种说法。
不地,故也:不记载葬地,是因为有特殊的原因。
夫人姜氏孙于邾:夫人姜氏是某位君主或贵族的妻子,孙于邾指她嫁到邾国。
孙之为言逊也,讳奔也:孙,在这里是通假字,通‘逊’,表示谦逊;讳奔,避讳逃跑。
公子庆父出奔莒:公子庆父是某位君主或贵族的儿子,出奔莒指他逃亡到莒国。
其曰出,绝之也,庆父不复见矣:‘出’字用于绝交之意,表示庆父不再被接纳或提及。
齐高子来盟:齐高子是齐国的官员,来盟指他前来结盟。
其曰来,喜之也。其曰高子,贵之也,盟立僖公也:‘来’字表示欢迎,‘高子’是对齐高子的尊称,‘盟立僖公’指结盟是为了确立僖公的地位。
不言使何也?不以齐侯使高子也:没有提到派遣使者的事,是因为齐侯并没有亲自派遣高子。
狄入卫:狄是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入卫指他们入侵了卫国。
郑弃其师:郑国抛弃了他们的军队。
恶其长也,兼不反其众,则是弃其师也:因为不喜欢他们的将领,并且没有召回他们的士兵,所以被认为是抛弃了他们的军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闵公-二年-评注
一、二年,春,王正月,齐人迁阳。
此句开篇点明时间,以‘一、二年’为界,标志着时间的流转。‘春’字描绘了季节的变换,春天的到来象征着生机与希望。‘王正月’中的‘王’字,表明了此年号为周王朝所立,具有正统性。‘齐人迁阳’则是对当时齐国的动作的描述,‘迁阳’意为迁移至阳地,可能是因为某种政治或军事原因。
二、夏,五月,乙酉,吉禘于庄公。
此句记载了夏五月乙酉日,举行了一场祭祀活动。‘吉禘’是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通常用于纪念祖先。然而,‘吉禘于庄公’却带有讽刺意味,因为此时庄公刚刚去世,按照礼制,应在丧事未毕之前不得举行吉祭。这种违反礼制的做法,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混乱与道德的沦丧。
三、秋,八月,辛丑,公薨。
此句记录了某位公爵在秋八月辛丑日去世的消息。‘公薨’是古代对诸侯去世的正式说法。‘不地,故也’说明他的去世原因不明,‘其不书葬,不以讨母葬子也’则表示他的葬礼并未举行,可能是因为他的母亲还未安葬,因此不便先行葬礼。
四、九月,夫人姜氏孙于邾。
此句描述了夫人姜氏在九月前往邾国。‘孙’字在这里通‘逊’,意味着谦逊,‘孙于邾’则表示她前往邾国是为了表示谦逊。‘讳奔也’说明这种行动是为了避讳‘奔’字,因为‘奔’有逃亡之意,可能涉及某种政治避难。
五、公子庆父出奔莒。
此句记载了公子庆父出奔莒国的事件。‘出’字表明了逃离的意思,‘奔莒’则说明他逃往了莒国。‘其曰出,绝之也,庆父不复见矣’表示这种逃离行为意味着与原有身份的决裂,庆父将不再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六、冬,齐高子来盟。
此句讲述了齐高子前来结盟的事情。‘来’字表达了一种友好和亲善的态度,‘盟’字则表明了双方达成了某种协议。‘其曰来,喜之也。其曰高子,贵之也,盟立僖公也’说明这种结盟行为受到了积极的评价,‘高子’被赋予了尊贵的地位,并且结盟是为了确立僖公的地位。
七、十有二月,狄入卫。
此句描述了狄人入侵卫国的情景。‘十有二月’表示时间,‘狄入卫’则揭示了事件的性质,即狄人侵犯了卫国。
八、郑弃其师。
此句讲述了郑国放弃其军队的情况。‘恶其长也,兼不反其众,则是弃其师也’说明郑国之所以放弃其军队,是因为对军队的领导者不满,并且军队未能及时返回,导致军队被遗弃。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军队管理和指挥上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