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谷梁(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学者,擅长历史与政治的解读。与公羊学派并立,谷梁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对《春秋》有独特的解释方式。谷梁注重礼仪和政治道德的结合,强调历史的教育功能。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谷梁传》是《春秋》的另一部重要注解,专门解释和注释《春秋》中的事件和背景。与《公羊传》相比,《谷梁传》更侧重于政治、军事及伦理的联系,深入探讨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礼制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书中通过详尽的历史叙述和对比,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治理所采取的策略。谷梁传不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读,也对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作为《春秋》的三大传之一,《谷梁传》对后代的儒学和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襄公-十九年-原文
一、十有九年,春,王正月,诸侯盟于祝柯。晋人执邾子。
二、公至自伐齐。
春秋之义,已伐而盟,复伐者则以伐致。盟不复伐者,则以会致。祝柯之盟,盟复伐齐与?曰,非也。然则何为以伐致也?曰,与人同事,或执其君,或取其地。
三、取邾田,自漷水。
轧辞也。其不日,恶盟也。
四、季孙宿如晋。
五、葬曹成公。
六、夏,卫孙林父帅师伐齐。
七、秋,七月,辛卯,齐侯环卒。
八、晋士匄帅师侵齐,至谷,闻齐侯卒,乃还。
还者,事未毕之辞也。受命而诛生,死无所加其怒,不伐丧,善之也。善之则何为未毕也?君不尸小事,臣不专大名,善则称君,过则称己,则民作让矣。士匄外专君命,故非之也。然则为士匄者宜奈何?宜墠帷而归命乎介。
九、八月,丙辰,仲孙蔑卒。
十、齐杀其大夫高厚。
十一、郑杀其大夫公子嘉。
十二、冬,葬齐灵公。
十三、城西郛。
十四、叔孙豹会晋士匄于柯。
十五、城武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襄公-十九年-译文
一、十九年春天,周王在正月时,诸侯在祝柯举行盟誓。晋国人逮捕了邾国的国君。
二、鲁国国君从讨伐齐国的战役中回来。
春秋记载的意义是,如果已经发动过战争并举行过盟誓,再次发动战争就说是为了继续战争。如果没有再次发动战争,那么就说是为了会盟。祝柯的盟誓,是为了再次讨伐齐国吗?回答说,不是。那么为什么说是为了继续战争呢?回答说,是因为与别人共同做一件事,有时会抓捕对方的国君,有时会夺取对方的地盘。
三、夺取了邾国的田地,从漷水开始。
四、季孙宿前往晋国。
五、安葬了曹国的国君成公。
六、夏天,卫国的孙林父率领军队攻打齐国。
七、秋天,七月辛卯日,齐国的国君环去世。
八、晋国的士匄率领军队入侵齐国,到达谷地,听说齐侯去世,于是返回。返回是一种表示事情未完成的说法。接受命令去处死一个活人,他死后无处发泄愤怒,不攻打正在服丧的国家,这是值得赞扬的。值得赞扬为什么还说事情未完成呢?君主不处理小事,臣子不独自享有盛名,好事就归功于君主,过错就归咎于自己,这样民众就会互相谦让。士匄在外独断专行,所以这是不对的。那么士匄应该怎么办呢?应该设置灵帐,将责任归咎于使者。
九、八月丙辰日,仲孙蔑去世。
十、齐国杀死了其大夫高厚。
十一、郑国杀死了其大夫公子嘉。
十二、冬天,安葬了齐国的灵公。
十三、在城西修建城墙。
十四、叔孙豹在柯地与晋国的士匄会面。
十五、在武城修建城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襄公-十九年-注解
王正月:指周王朝的历法,正月为一年之首月。
诸侯盟于祝柯:诸侯在祝柯举行盟誓,祝柯是古代的一个地名。
邾子:邾国国君的称号。
公至自伐齐:鲁国国君从伐齐的战役中归来。
春秋之义:春秋时期的历史记载原则或道德准则。
已伐而盟,复伐者则以伐致,盟不复伐者,则以会致:春秋时期的外交原则,已经发动过攻击后再进行盟誓的,后续的攻击就称为‘伐致’;如果盟誓后不再发动攻击的,后续的会盟就称为‘会致’。
祝柯之盟:在祝柯举行的盟誓。
复伐齐:再次攻击齐国。
与人同事,或执其君,或取其地:与别人共同行动,要么捉拿对方的君主,要么夺取对方的地盘。
取邾田,自漷水:夺取邾国的田地,从漷水开始。
轧辞也。其不日,恶盟也:轧辞,指言辞粗俗。不记载日期,表示对这次盟誓的厌恶。
季孙宿如晋:季孙宿前往晋国。
葬曹成公:安葬曹国的国君曹成公。
卫孙林父帅师伐齐:卫国的孙林父率领军队攻打齐国。
齐侯环卒:齐国的国君齐侯环去世。
晋士匄帅师侵齐,至谷,闻齐侯卒,乃还:晋国的士匄率领军队入侵齐国,到达谷地,听说齐侯环去世,于是返回。
还者,事未毕之辞也:‘还’字在这里是表示事情未完成的说法。
受命而诛生,死无所加其怒,不伐丧,善之也:接受命令去诛杀在位者,死后无处可以发泄愤怒,不攻击正在服丧的国家,这是值得称赞的行为。
善之则何为未毕也?君不尸小事,臣不专大名,善则称君,过则称己,则民作让矣:既然称赞这种行为,为什么还说事情未完成呢?君主不干预小事,臣子不独占大功,好的事情归功于君主,错误的事情自己承担,这样人民就会互相谦让。
士匄外专君命,故非之也:士匄越权专断君命,因此被批评。
宜墠帷而归命乎介:应该设置灵堂,向使者归命。
仲孙蔑卒:鲁国大夫仲孙蔑去世。
齐杀其大夫高厚:齐国杀害了自己的大夫高厚。
郑杀其大夫公子嘉:郑国杀害了自己的大夫公子嘉。
葬齐灵公:安葬齐国的国君齐灵公。
城西郛:在城的西郊修筑城墙。
叔孙豹会晋士匄于柯:叔孙豹在柯地与晋国的士匄会面。
城武城:在武城修筑城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襄公-十九年-评注
一、此句开篇即点明时间与地点,’十有九年,春,王正月’表明了时间的连续性与准确性,’王正月’更是强调了周王朝的正统性。’诸侯盟于祝柯’则描绘了一幅诸侯会盟的宏大场景,’晋人执邾子’则是事件的高潮,晋国以武力手段执掌邾子,体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实力对比与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二、’公至自伐齐’记录了鲁国国君从伐齐归来,春秋之义在此处得到了体现。’已伐而盟,复伐者则以伐致。盟不复伐者,则以会致’是对春秋时期盟约与战争关系的经典阐释,表明了盟约在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祝柯之盟,盟复伐齐与?曰,非也’反映了盟约的严肃性,即使是盟约也不能随意违背。’与人同事,或执其君,或取其地’则揭示了春秋时期政治斗争的手段与目的。
三、’取邾田,自漷水’是对前一句的补充,说明了晋国夺取邾国田地的具体地点。’轧辞也。其不日,恶盟也’则是对此行为的评价,’轧辞’意味着违背盟约,’恶盟’则是对这种行为的强烈谴责。
四、’季孙宿如晋’记录了鲁国季孙宿前往晋国的行为,可能是为了寻求支持或进行外交活动。
五、’葬曹成公’是对曹国国君曹成公的葬礼的记录,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
六、’夏,卫孙林父帅师伐齐’描述了卫国孙林父率领军队攻打齐国的情景,反映了春秋时期战争的频繁。
七、’秋,七月,辛卯,齐侯环卒’记录了齐侯环的去世,这是春秋时期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八、’晋士匄帅师侵齐,至谷,闻齐侯卒,乃还’讲述了晋国士匄率军攻打齐国,但听闻齐侯去世后便撤军的经过。’还者,事未毕之辞也’表明了士匄撤军的突然性。’受命而诛生,死无所加其怒,不伐丧,善之也’是对士匄行为的评价,体现了春秋时期的仁义观念。’善之则何为未毕也?君不尸小事,臣不专大名,善则称君,过则称己,则民作让矣’是对春秋时期政治伦理的阐述。’士匄外专君命,故非之也’则是对士匄行为的批评。’宜墠帷而归命乎介’则是对士匄应该如何行动的建议。
九、’八月,丙辰,仲孙蔑卒’记录了鲁国仲孙蔑的去世,这是春秋时期历史的一个事件。
十、’齐杀其大夫高厚’说明了齐国杀害了其大夫高厚,反映了春秋时期政治斗争的残酷。
十一、’郑杀其大夫公子嘉’记录了郑国杀害了其大夫公子嘉,同样反映了春秋时期政治斗争的残酷。
十二、’冬,葬齐灵公’是对齐灵公葬礼的记录,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
十三、’城西郛’描述了鲁国在西郛地区修筑城墙的行为,反映了春秋时期各国对城防的重视。
十四、’叔孙豹会晋士匄于柯’记录了鲁国叔孙豹与晋国士匄在柯地会面的情景,这是春秋时期外交活动的一个例子。
十五、’城武城’描述了鲁国在武城地区修筑城墙的行为,同样反映了春秋时期各国对城防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