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谷梁(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学者,擅长历史与政治的解读。与公羊学派并立,谷梁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对《春秋》有独特的解释方式。谷梁注重礼仪和政治道德的结合,强调历史的教育功能。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谷梁传》是《春秋》的另一部重要注解,专门解释和注释《春秋》中的事件和背景。与《公羊传》相比,《谷梁传》更侧重于政治、军事及伦理的联系,深入探讨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礼制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书中通过详尽的历史叙述和对比,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治理所采取的策略。谷梁传不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读,也对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作为《春秋》的三大传之一,《谷梁传》对后代的儒学和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襄公-十一年-原文
一、十有一年,春,王正月,作三军。
作,为也。古者天子六师,诸侯一军。作三军,非正也。
二、夏,四月,四卜郊,不从,乃不郊。
夏四月,不时也。四卜,非礼也。
三、郑公孙舍之帅师侵宋。
四、公会晋侯、宋公、卫侯、曹伯、齐世子光、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伐郑。
五、秋,七月,己未,同盟于京城北。
六、公至自伐郑。
不以后致,盟后复伐郑也。
七、楚子、郑伯伐宋。
八、公会晋侯、宋公、卫侯、曹伯、齐世子光、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伐郑,会于萧鱼。
九、公至自会。
伐而后会,不以伐郑致,得郑伯之辞也。
十、楚人执郑行人良霄。
行人者,挈国之辞也。
十一、冬,秦人伐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襄公-十一年-译文
一、在十一年春天,周王正月的时候,设置了三军。
‘作’在这里的意思是‘设置’。古代天子有六军,诸侯国有一军。设置三军是不合规矩的。
二、夏天四月,进行了四次郊祀的占卜,结果都不吉利,于是就没有进行郊祀。
夏四月进行郊祀是不合时宜的。进行了四次占卜,这是不合礼制的。
三、郑国的公孙舍之率领军队攻打宋国。
四、鲁国的国君会合晋国的国君、宋国的国君、卫国的国君、曹国的国君、齐国的太子光、莒国的国君、邾国的国君、滕国的国君、薛国的国君、杞国的国君、小邾国的国君一起攻打郑国。
五、秋天七月己未日,在京城北边结盟。
六、国君从攻打郑国回来。
不是因为国君回来得晚,而是在结盟之后又去攻打郑国。
七、楚国的国君和郑国的国君一起攻打宋国。
八、鲁国的国君会合晋国的国君、宋国的国君、卫国的国君、曹国的国君、齐国的太子光、莒国的国君、邾国的国君、滕国的国君、薛国的国君、杞国的国君、小邾国的国君一起攻打郑国,在萧鱼会合。
九、国君从会合的地方回来。
是在攻打郑国之后才进行会合的,不是因为攻打郑国而导致的会合,而是因为得到了郑国国君的言辞。
十、楚国人抓住了郑国的使者良霄。
‘行人’是指携带国家使命的人。
十一、冬天,秦国人攻打晋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襄公-十一年-注解
十有一年:指鲁国历史上的第十一年,即鲁僖公十年的纪年方式。
春:春季,一年四季中的第一个季节,按照古代农历,春季通常指立春至立夏之间。
王正月:周王朝的历法,以正月为一年之始。
作三军:组建三军,指扩充军队。古时天子六师,诸侯一军,鲁国作为诸侯国,通常只有一军,此处‘作三军’意味着扩大军备,不符合常规。
非正也:不合法度。
夏四月:夏季的第四个月,按照古代农历,四月为夏季的第二个月。
不时也:不合时宜。
四卜郊:进行四次占卜以决定是否举行郊祭,郊祭是古代的一种祭祀天地的仪式。
非礼也:不符合礼制。
郑公孙舍之:郑国的一位大夫。
帅师侵宋:率领军队侵犯宋国。
公会:鲁国君主召集各诸侯国君主。
晋侯:晋国的君主。
宋公:宋国的君主。
卫侯:卫国的君主。
曹伯:曹国的君主。
齐世子光:齐国的太子光。
莒子:莒国的君主。
邾子:邾国的君主。
滕子:滕国的君主。
薛伯:薛国的君主。
杞伯:杞国的君主。
小邾子:小邾国的君主。
伐郑:攻打郑国。
秋:秋季,一年四季中的第三个季节,按照古代农历,秋季通常指立秋至立冬之间。
七月:秋季的第七个月,按照古代农历,七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
己未:干支纪年法中的一种,表示某一天。
同盟于京城北:在京城北边结盟。
不以后致:不是因为后来的事情才去。
盟后复伐郑:结盟之后再次攻打郑国。
楚子:楚国的君主。
郑伯:郑国的君主。
行人:古代指出使的人,行人良霄即指郑国的使者良霄。
挈国之辞也:代表国家的言辞。
冬:冬季,一年四季中的第四个季节,按照古代农历,冬季通常指立冬至立春之间。
秦人伐晋:秦国的人攻打晋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襄公-十一年-评注
一、十有一年,春,王正月,作三军。
此句记载了鲁国在周宣王十一年春季,王正月之际,进行了军队的编制。‘作’在此处意为‘建立’或‘组建’,‘三军’指的是鲁国的三个军事编制。从古礼来看,天子有六师,而诸侯国则只有一军。鲁国建立三军,显然超出了其应有的军事规模,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不合礼制的。这一行为反映了鲁国在当时政治、军事上的野心,同时也体现了诸侯国对周王朝礼制的挑战。
二、夏,四月,四卜郊,不从,乃不郊。
此句描述了夏四月,鲁国四次卜问郊祀之事,但结果均不吉利,因此未能进行郊祀。‘四卜’指的是四次占卜,‘郊’是指郊祀,即古代的一种祭祀天地的仪式。四次卜问而不从,说明天意不允,‘不郊’则是对天意的尊重。此句反映了古代祭祀活动中对天意的重视,以及占卜在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三、郑公孙舍之帅师侵宋。
此句记载了郑国公孙舍之率领军队侵犯宋国。‘帅师’意为率领军队,‘侵’则表示侵犯。这一行为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频繁的战争和领土争夺,同时也揭示了当时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四、公会晋侯、宋公、卫侯、曹伯、齐世子光、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伐郑。
此句描述了鲁国君主会合晋国、宋国、卫国、曹国、齐国、莒国、邾国、滕国、薛国、杞国、小邾国的君主,共同讨伐郑国。‘会’在此处意为会盟,‘伐’则表示讨伐。这一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联盟关系,以及通过联盟来对抗其他国家的策略。
五、秋,七月,己未,同盟于京城北。
此句记载了在秋季七月己未这一天,各路诸侯在京城北举行同盟。‘同盟’是指结盟,‘京城北’则是指会盟的地点。这一行为体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通过结盟来巩固关系,共同应对外部威胁的策略。
六、公至自伐郑。
此句描述了鲁国君主从讨伐郑国的战役中归来。‘公’指的是鲁国君主,‘至’表示到达。此句简洁地记录了君主的活动,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期君主亲自参与战争的现象。
七、楚子、郑伯伐宋。
此句记载了楚国君主和郑国君主共同进攻宋国。‘楚子’指的是楚国君主,‘郑伯’指的是郑国君主,‘伐’表示进攻。这一事件再次体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和领土争夺。
八、公会晋侯、宋公、卫侯、曹伯、齐世子光、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伐郑,会于萧鱼。
此句描述了鲁国君主再次会合其他诸侯国君主,共同讨伐郑国,并在萧鱼会合。‘会’在此处意为会合,‘萧鱼’则是会合的地点。这一行为反映了鲁国在诸侯国中的领导地位,以及其通过联合其他诸侯国来对抗郑国的策略。
九、公至自会。
此句记载了鲁国君主从会合诸侯国的活动中归来。‘公’指的是鲁国君主,‘至’表示到达。此句再次强调了君主的活动,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期君主亲自参与政治和军事活动的情况。
十、楚人执郑行人良霄。
此句描述了楚国俘虏了郑国的行人良霄。‘楚人’指的是楚国的人,‘执’表示俘虏,‘行人’是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外交事务。此句反映了春秋时期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以及外交官在战争中的特殊地位。
十一、冬,秦人伐晋。
此句记载了秦国在冬季进攻晋国。‘秦人’指的是秦国的人,‘伐’表示进攻,‘晋’则是晋国的简称。这一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秦国与晋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及秦国在春秋时期逐渐崛起的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