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谷梁(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学者,擅长历史与政治的解读。与公羊学派并立,谷梁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对《春秋》有独特的解释方式。谷梁注重礼仪和政治道德的结合,强调历史的教育功能。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谷梁传》是《春秋》的另一部重要注解,专门解释和注释《春秋》中的事件和背景。与《公羊传》相比,《谷梁传》更侧重于政治、军事及伦理的联系,深入探讨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礼制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书中通过详尽的历史叙述和对比,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治理所采取的策略。谷梁传不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读,也对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作为《春秋》的三大传之一,《谷梁传》对后代的儒学和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襄公-二十四年-原文
一、二十有四年,春,叔孙豹如晋。
二、仲孙羯帅师侵齐。
三、夏,楚子伐吴。
四、秋,七月,甲子,朔,日有食之,既。
五、齐崔杼帅师伐莒。
六、大水。
七、八月,癸巳,朔,日有食之。
八、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于夷仪。
九、冬,楚子、蔡侯、陈侯、许男伐郑。
十、公至自会。
十一、陈针宜咎出奔楚。
十二、叔孙豹如京师。
十三、大饥。
五谷不升为大饥,一谷不升谓之嗛,二谷不升谓之饥,三谷不升谓之馑,四谷不升谓之康,五谷不升谓之大侵。大侵之礼,君食不兼味,台榭不涂,弛侯,廷道不除,百官布而不制,鬼神祷而不祀,此大侵之礼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襄公-二十四年-译文
一、二十四年春天,叔孙豹前往晋国。
二、仲孙羯率领军队侵犯齐国。
三、夏天,楚子攻打吴国。
四、秋天,七月甲子日,月初,发生日食,日食已经结束。
五、齐国的崔杼率领军队攻打莒国。
六、发生了大洪水。
七、八月癸巳日,月初,发生日食。
八、在夷仪会晤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
九、冬天,楚子、蔡侯、陈侯、许男攻打郑国。
十、君主从会晤地返回。
十一、陈国的针宜咎逃亡到楚国。
十二、叔孙豹前往京城。
十三、发生了大饥荒。
五谷不丰收称为大饥荒,一谷不丰收叫做嗛,两谷不丰收叫做饥,三谷不丰收叫做馑,四谷不丰收叫做康,五谷不丰收叫做大侵。大侵时的礼节是,君主的食物不搭配多种口味,宫中的楼台亭阁不涂饰,马匹不修剪,宫廷的道路不清理,百官穿着布衣而不制作新衣,对鬼神祈祷而不进行祭祀,这就是大侵时的礼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襄公-二十四年-注解
二十有四年:表示二十四年,即公元前493年。
春:春季,指一年中的第一个季节,通常指农历的正月至三月。
叔孙豹: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大夫。
晋:指晋国,是春秋时期的强国之一。
仲孙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大夫。
帅师:率领军队。
齐:指齐国,是春秋时期的强国之一。
夏:夏季,指一年中的第二个季节,通常指农历的四月至六月。
楚子:指楚国的君主,即楚昭王。
吴:指吴国,是春秋时期的强国之一。
秋:秋季,指一年中的第三个季节,通常指农历的七月至九月。
七月:指农历的七月。
甲子:指天干地支中的甲子日,即六十甲子循环中的第一个。
朔: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日有食之:指日食现象,即月亮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遮挡了太阳的光线。
既:表示日食已经结束。
齐崔杼:指齐国的崔杼,是齐国的一位大夫。
莒:指莒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
大水:指严重的洪水灾害。
八月:指农历的八月。
癸巳:指天干地支中的癸巳日。
公会:指鲁国的君主(公)召集各国君主开会。
晋侯:指晋国的君主。
宋公:指宋国的君主。
卫侯:指卫国的君主。
郑伯:指郑国的君主。
曹伯:指曹国的君主。
莒子:指莒国的君主。
邾子:指邾国的君主。
滕子:指滕国的君主。
薛伯:指薛国的君主。
杞伯:指杞国的君主。
小邾子:指小邾国的君主。
夷仪:指鲁国的一个地名。
冬:冬季,指一年中的第四个季节,通常指农历的十一月至十二月。
蔡侯:指蔡国的君主。
陈侯:指陈国的君主。
许男:指许国的君主。
公至自会:指鲁国的君主从会议上返回。
陈针宜咎:指陈国的一位大夫。
出奔:指逃离自己的国家。
京师:指国都,即鲁国的首都。
大饥:指严重的饥荒。
五谷:指稻、麦、粟、豆、麻等五种主要粮食作物。
不升:指粮食产量不足。
嗛:指一季粮食不收。
饥:指两季粮食不收。
馑:指三季粮食不收。
康:指四季粮食不收。
大侵:指五谷不收,是严重的饥荒。
礼:指古代的礼仪制度。
台榭:指高大的楼台和亭阁。
涂:指涂抹,这里指粉刷。
弛侯:指松弛诸侯的礼节。
廷道:指宫廷的道路。
不除:指不清理。
布:指分配。
制:指制作。
鬼神:指神灵。
祷:指祈祷。
祀:指祭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襄公-二十四年-评注
一、二十有四年,春,叔孙豹如晋。
此句记载了鲁国叔孙豹在鲁国二十四年春天前往晋国的历史事件。‘二十有四年’中的‘有’字,是古代汉语中表示‘又’的用法,用于连接整数和零数,表示时间的延续。‘春’字点明了时间背景,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象征着生机与变化。叔孙豹作为鲁国的重要人物,其出访晋国,可能涉及外交、军事或政治等多方面因素,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如晋’则直接点明了目的地,晋国在当时是中原地区的强国,叔孙豹的出访可能旨在寻求晋国的支持或合作。
二、仲孙羯帅师侵齐。
此句描述了鲁国仲孙羯率领军队侵略齐国的历史事件。‘帅师’意为率领军队,‘侵齐’则表明了侵略的对象。这一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频繁的战争和领土争夺,仲孙羯的侵略行为可能出于鲁国自身的利益考虑,也可能是在响应其他诸侯国的请求或命令。
三、夏,楚子伐吴。
此句记载了楚国子爵率领军队攻打吴国的历史事件。‘夏’字表明了时间,夏季是战争频繁的季节。楚国和吴国之间的战争,反映了春秋时期南方诸侯国与中原诸侯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楚子的伐吴,可能是为了扩张疆域或争夺霸权。
四、秋,七月,甲子,朔,日有食之,既。
此句记录了鲁国在秋季七月甲子朔日发生日食的历史事件。‘秋’字点明了时间,‘七月’和‘甲子’则具体到了月份和日期。‘日有食之’意为发生日食,‘既’字表示日食已经结束。日食是一种天文现象,古人认为日食是上天对人间灾异的警示,因此对此类事件有详细的记录。
五、齐崔杼帅师伐莒。
此句描述了齐国崔杼率领军队攻打莒国的历史事件。‘齐崔杼’是齐国的重要人物,‘帅师’表示他率领军队,‘伐莒’则表明了攻击的对象。这一事件体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频繁的战争,以及各国内部权力斗争的复杂性。
六、大水。
此句记载了鲁国发生大水的自然灾害。‘大水’直接点明了事件,表明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在古代,水灾是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对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七、八月,癸巳,朔,日有食之。
此句记录了鲁国在八月癸巳朔日再次发生日食的历史事件。与第四句类似,‘八月’和‘癸巳’具体到了月份和日期,‘日有食之’表示发生了日食。连续两次记录日食,可能表明当时人们对天文现象的重视,以及对自然规律的探索。
八、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于夷仪。
此句描述了鲁国君主会晤晋国、宋国、卫国、郑国、曹国、莒国、邾国、滕国、薛国、杞国、小邾国君主的历史事件。‘公会’意为鲁国君主召集其他诸侯国君主会晤,‘于夷仪’则表明了会晤的地点。这一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复杂的外交关系,会晤的目的可能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合作。
九、冬,楚子、蔡侯、陈侯、许男伐郑。
此句记载了楚国、蔡国、陈国、许国君主联合攻打郑国的历史事件。‘冬’字点明了时间,‘楚子’等君主的名字表明了参与国的身份。这一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联盟与对抗,以及战争对国家和社会的破坏。
十、公至自会。
此句描述了鲁国君主从会晤返回的历史事件。‘公’指鲁国君主,‘至自会’表示他从会晤地点返回。这一事件是对第八句会晤事件的补充,表明了鲁国君主参与会晤并成功返回。
十一、陈针宜咎出奔楚。
此句记录了陈国针宜咎逃离陈国,投奔楚国的历史事件。‘陈针宜咎’是陈国的人物,‘出奔’表示逃离,‘楚’则是他投奔的国家。这一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人才流动和权力斗争。
十二、叔孙豹如京师。
此句描述了鲁国叔孙豹前往京师的历史事件。‘叔孙豹’是鲁国的人物,‘如京师’表示他前往京师。‘京师’在此可能指代鲁国的都城或中央政权所在地,叔孙豹的出访可能涉及政治或外交事务。
十三、大饥。
此句记载了鲁国发生大饥荒的历史事件。‘大饥’直接点明了事件,表明了饥荒的严重性。在古代,饥荒是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对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五谷不升为大饥,一谷不升谓之嗛,二谷不升谓之饥,三谷不升谓之馑,四谷不升谓之康,五谷不升谓之大侵。大侵之礼,君食不兼味,台榭不涂,弛侯,廷道不除,百官布而不制,鬼神祷而不祀,此大侵之礼也。
这段文字详细描述了古代对饥荒程度的分类以及应对饥荒的礼仪。‘五谷不升’指的是粮食产量极低,‘大饥’是最高级别的饥荒。‘嗛’、‘饥’、‘馑’、‘康’分别代表不同程度的饥荒。‘大侵之礼’则是一系列应对饥荒的礼仪措施,包括君主减少饮食、停止修建宫殿、不涂饰台榭、减少官员俸禄、不举行祭祀活动等。这些礼仪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自然灾害的敬畏和对民众疾苦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