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谷梁(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学者,擅长历史与政治的解读。与公羊学派并立,谷梁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对《春秋》有独特的解释方式。谷梁注重礼仪和政治道德的结合,强调历史的教育功能。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谷梁传》是《春秋》的另一部重要注解,专门解释和注释《春秋》中的事件和背景。与《公羊传》相比,《谷梁传》更侧重于政治、军事及伦理的联系,深入探讨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礼制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书中通过详尽的历史叙述和对比,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治理所采取的策略。谷梁传不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读,也对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作为《春秋》的三大传之一,《谷梁传》对后代的儒学和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襄公-二十五年-原文
一、二十有五年,春,齐崔杼帅师伐我北鄙。
二、夏,五月,乙亥,齐崔杼弒其君光。
庄公失言,淫于崔氏。
三、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于夷仪。
四、六月,壬子,郑公孙舍之帅师入陈。
五、秋,八月,己巳,诸侯同于重丘。
六、公至自会。
七、卫侯入于夷仪。
八、楚屈建帅师灭舒鸠。
九、冬,郑公孙夏帅师伐陈。
十、十有二月,吴子谒伐楚,门于巢,卒。
以伐楚之事,门于巢,卒也。于巢者,外乎楚也。
门于巢,乃伐楚也。
诸侯不生名,取卒之名,加之伐楚之上者,见以伐楚卒也。
其见以伐楚卒何也?古者大国过小邑,小邑必饰城而请罪,礼也。
吴子谒伐楚,至巢,入其门,门人射吴子,有矢创,反舍而卒。
古者虽有文事,必有武备。
非巢之不饰城而请罪,非吴子之自轻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襄公-二十五年-译文
一、在二十五年春天,齐国的崔杼率领军队攻打我国的北部边境。
二、在同年夏天五月乙亥日,齐国的崔杼杀害了他的君主齐光。齐庄公失言,与崔氏关系暧昧。
三、鲁国的国君在夷仪会见了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
四、在六月壬子日,郑国的公孙舍之率领军队进入陈国。
五、在秋天八月己巳日,诸侯在重丘会盟。
六、鲁国的国君从会盟地返回。
七、卫侯进入夷仪。
八、楚国的屈建率领军队灭亡了舒鸠国。
九、在冬天,郑国的公孙夏率领军队攻打陈国。
十、在十二月,吴国的子谒攻打楚国,在巢地城门下战死。关于攻打楚国的这件事,子谒在巢地城门下战死。‘于巢’是指城外的地方。子谒在巢地城门下战死,实际上是在攻打楚国。诸侯不创立新的名号,而是取战死的名称,并将其加在攻打楚国的事件上,这是为了表明攻打楚国而战死。为什么这么说呢?在古代,大国侵犯小国时,小国必须加固城防并请求罪责,这是礼节。吴国的子谒攻打楚国,到达巢地,进入城门,城门守卫射中了子谒,子谒受伤后返回住处去世。在古代,即使有文事,也必须有武备。并不是巢地没有加固城防请求罪责,也不是子谒自己轻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襄公-二十五年-注解
帅师:率领军队。古代军队的编制和指挥体系中,帅师表示出兵。
鄙:边境地区,这里指齐国的北方边境。
弒:杀害,暗杀。
君光:齐国的国君名光。
庄公:鲁国的国君。
淫于崔氏:与崔氏家族关系不正当,可能指私通。
公会:鲁国的国君召集其他诸侯国的国君。
晋侯:晋国的国君。
宋公:宋国的国君。
卫侯:卫国的国君。
郑伯:郑国的国君。
曹伯:曹国的国君。
莒子:莒国的国君。
邾子:邾国的国君。
滕子:滕国的国君。
薛伯:薛国的国君。
杞伯:杞国的国君。
小邾子:小邾国的国君。
夷仪:地名,诸侯会盟的地方。
帅师入陈:率领军队进入陈国。
诸侯同于重丘:诸侯在重丘会合。
公至自会:国君从会盟的地方返回。
卫侯入于夷仪:卫国的国君进入夷仪。
楚屈建:楚国的将领。
舒鸠:楚国的一个附属国。
郑公孙夏:郑国的公孙夏,姓公孙,名夏。
吴子谒:吴国的国君,名谒。
巢:地名,位于楚国。
卒:死亡。
文事:指政治、外交等非军事活动。
武备:军事装备和防御设施。
饰城而请罪:加固城墙并请求罪责,表示臣服。
不饰城而请罪:不加固城墙而请求罪责,表示不屈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襄公-二十五年-评注
一、二十有五年,春,齐崔杼帅师伐我北鄙。
此句开篇点明时间与事件,二十有五年指鲁国历史纪年,春字暗示了战争发生的季节背景。齐崔杼帅师伐我北鄙,揭示了战争的起因,北鄙是鲁国边陲之地,齐国的进攻意图明显,同时也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纷争与战争是常态。
二、夏,五月,乙亥,齐崔杼弒其君光。
夏字再次点明时间,五月乙亥为具体日期。齐崔杼弒其君光,这是一场宫廷政变,崔杼杀死了齐国的君主光,体现了当时诸侯国内部权力斗争的残酷与无情。庄公失言,淫于崔氏,进一步揭示了政治斗争背后的道德沦丧。
三、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于夷仪。
此句描述了鲁国君主与其他诸侯国君主在夷仪会盟的情景。会盟是古代诸侯国之间维护关系、解决争端的重要方式。夷仪作为会盟地点,体现了鲁国在当时的政治地位。
四、六月,壬子,郑公孙舍之帅师入陈。
六月壬子为具体日期,郑公孙舍之帅师入陈,说明了郑国对陈国的军事行动。这一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频繁的军事冲突。
五、秋,八月,己巳,诸侯同于重丘。
秋字点明时间,八月己巳为具体日期。诸侯同于重丘,意味着诸侯国在重丘地区进行了会盟,这可能是为了共同应对外部威胁或解决内部争端。
六、公至自会。
公至自会,表示鲁国君主从会盟地点返回。这一事件体现了鲁国君主积极参与诸侯国政治活动的态度。
七、卫侯入于夷仪。
卫侯入于夷仪,说明了卫国的君主也参与了夷仪的会盟。这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相互交往的密切。
八、楚屈建帅师灭舒鸠。
楚屈建帅师灭舒鸠,揭示了楚国对舒鸠国的军事征服。这一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大国对小国的吞并现象。
九、冬,郑公孙夏帅师伐陈。
冬字点明时间,郑公孙夏帅师伐陈,说明了郑国再次对陈国发起军事行动。这表明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纷争不断。
十、十有二月,吴子谒伐楚,门于巢,卒。
十有二月为具体日期,吴子谒伐楚,门于巢,卒,描述了吴国君主谒对楚国的军事行动。门于巢,卒也,说明了吴国在巢地与楚国交战,吴子谒不幸战死。这一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战争的残酷。
以伐楚之事,门于巢,卒也。于巢者,外乎楚也。门于巢,乃伐楚也。诸侯不生名,取卒之名,加之伐楚之上者,见以伐楚卒也。
这段文字分析了吴子谒战死的原因。于巢是楚国的边境,吴子谒在此地战死,说明他是在楚国的领土上作战。诸侯不生名,取卒之名,表明当时诸侯国对战争中的死亡并不特别重视,更多的是以结果来评价战争。
其见以伐楚卒何也?古者大国过小邑,小邑必饰城而请罪,礼也。
这句话进一步解释了吴子谒战死的原因。在古代,大国侵犯小国时,小国通常会加固城防并请求宽恕,这是符合礼仪的行为。吴子谒在巢地战死,可能是由于没有遵循这一礼仪,导致楚国对他进行了反击。
非巢之不饰城而请罪,非吴子之自轻也。
这句话强调了吴子谒战死并非因为巢地没有按照礼仪请求宽恕,也不是吴子谒轻视战争。这反映了春秋时期战争中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