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谷梁(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学者,擅长历史与政治的解读。与公羊学派并立,谷梁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对《春秋》有独特的解释方式。谷梁注重礼仪和政治道德的结合,强调历史的教育功能。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谷梁传》是《春秋》的另一部重要注解,专门解释和注释《春秋》中的事件和背景。与《公羊传》相比,《谷梁传》更侧重于政治、军事及伦理的联系,深入探讨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礼制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书中通过详尽的历史叙述和对比,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治理所采取的策略。谷梁传不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读,也对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作为《春秋》的三大传之一,《谷梁传》对后代的儒学和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昭公-四年-原文
一、四年,春,王正月,大雨雪。
二、夏,楚子、蔡侯、陈侯、郑伯、许男、徐子、滕子、顿子、胡子、沈子、小邾子、宋世子佐、淮夷会于申。
三、楚人执徐子。
四、秋,七月,楚子、蔡侯、陈侯、许男、顿子、胡子、沈子、淮夷伐吴。执齐庆封,杀之。遂灭厉。
此入而杀,其不言入何也?庆封封乎吴锺离,其不言伐锺离何也?不与吴封也。庆封其以齐氏何也?为齐讨也。
灵王使人以庆封令于军中曰:‘有若齐庆封弒君者乎?’庆封曰:‘子一息,我亦且一言。’曰:‘有若楚公子围弒其兄之子而代之为君者乎?’军人粲然皆笑。
庆封弒其君而不以弒君之罪罪之者,庆封不为灵王服也。不与楚讨也。
春秋之义,用贵治贱,用贤治不肖,不以乱治乱也。
孔子曰:‘怀恶而讨,虽死不服,其斯之谓与。’遂,继事也。
五、九月,取缯。
六、冬,十有二月,乙卯,叔孙豹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昭公-四年-译文
一、在四年春天,周王的正月里,下起了大雨和雪。
二、夏天,楚国的国君、蔡国的国君、陈国的国君、郑国的国君、许国的国君、徐国的国君、滕国的国君、顿国的国君、胡国的国君、沈国的国君、小邾国的国君、宋国的世子、淮夷国的代表在申地会面。
三、楚国人抓住了徐国的国君。
四、秋天,七月,楚国的国君、蔡国的国君、陈国的国君、许国的国君、顿国的国君、胡国的国君、沈国的国君、淮夷国的代表攻打吴国。他们抓住了齐国的庆封,并杀了他。接着又灭亡了厉国。这里提到庆封被杀,但为什么不提他是被杀的?因为庆封被封在吴国的锺离,所以不提攻打锺离。庆封为什么要代表齐国呢?是因为他在为齐国效力。楚灵王派人到军中发布命令说:‘有谁知道齐国的庆封篡夺了君位吗?’庆封回答说:‘你先说一句话,我再说一句。’他说:‘有谁知道楚国的公子围篡夺了他哥哥的儿子并取代他成为国君的吗?’士兵们听了都笑了。庆封篡夺了君位,但没有人用篡位之罪来责罚他,这说明庆封并不服从楚灵王。他也没有参与对楚国的讨伐。春秋的大义是,用地位高的人来治理地位低的人,用有才能的人来治理无才能的人,不应用混乱来治理混乱。孔子说:‘心怀恶念而进行讨伐,即使死了也不会被原谅,这就是说的这种情况。’‘遂’在这里是指继续进行的事情。
五、九月,夺取了缯。
六、冬天,十二月,乙卯日,叔孙豹去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昭公-四年-注解
王正月:古代中国的历法中,以每年第一个月为正月,’王正月’指的是周王朝的正月,具有象征意义,表示周王的权威和统治。
大雨雪:大雨雪指的是天气现象,’大’表示雪量多,’雨雪’合在一起指下了大雪。
楚子:楚子指的是楚国的国君,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的称号。
蔡侯:蔡侯指的是蔡国的国君,春秋时期蔡国国君的称号。
陈侯:陈侯指的是陈国的国君,春秋时期陈国国君的称号。
郑伯:郑伯指的是郑国的国君,春秋时期郑国国君的称号。
许男:许男指的是许国的国君,春秋时期许国国君的称号。
徐子:徐子指的是徐国的国君,春秋时期徐国国君的称号。
滕子:滕子指的是滕国的国君,春秋时期滕国国君的称号。
顿子:顿子指的是顿国的国君,春秋时期顿国国君的称号。
胡子:胡子指的是胡国的国君,春秋时期胡国国君的称号。
沈子:沈子指的是沈国的国君,春秋时期沈国国君的称号。
小邾子:小邾子指的是小邾国的国君,春秋时期小邾国国君的称号。
宋世子佐:宋世子佐指的是宋国的太子,春秋时期宋国太子的称号。
淮夷:淮夷指的是淮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春秋时期常与中原诸侯国发生冲突。
申:申是一个古代的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执:执意为捉拿、逮捕。
伐:伐意为攻打、征伐。
齐庆封:齐庆封是齐国的官员,春秋时期齐国的重臣。
锺离:锺离是地名,位于今天的安徽省。
庆封封乎吴锺离:庆封封乎吴锺离指的是庆封被封在吴国的锺离。
春秋之义:春秋之义指的是《春秋》记载的道德原则和义理。
灵王:灵王指的是楚国的国君,春秋时期楚国的国君。
叔孙豹:叔孙豹是鲁国的官员,春秋时期鲁国的重要人物。
取缯:取缯指的是夺取丝织品,缯是古代的一种丝织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昭公-四年-评注
一、四年,春,王正月,大雨雪。
此句开篇描绘了一幅春日王正月时罕见的雨雪景象。‘王正月’在古代是历法的一种,表示按照周王朝的历法计算的时间。‘大雨雪’则是对自然现象的生动描述,反映了当时气候的异常。此句不仅是对天气的记录,也隐含了作者对时代变迁的感慨,为下文的故事发展埋下伏笔。
二、夏,楚子、蔡侯、陈侯、郑伯、许男、徐子、滕子、顿子、胡子、沈子、小邾子、宋世子佐、淮夷会于申。
此句记录了夏季节的一件大事,多个诸侯国和部族在申地会盟。‘会于申’表明会盟地点,而会盟的目的和结果并未在文中提及,给读者留下了悬念。此句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会盟在古代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楚人执徐子。
此句表明楚国俘虏了徐子,‘执’字表明了武力征服的意味。此句简洁有力,反映了春秋时期战争频繁的现实,以及诸侯国之间相互争斗的残酷。
四、秋,七月,楚子、蔡侯、陈侯、许男、顿子、胡子、沈子、淮夷伐吴。执齐庆封,杀之。遂灭厉。
此句记录了楚、蔡、陈等诸侯国联合攻打吴国,并俘虏了齐国的庆封,最终灭掉了厉国。‘伐吴’、‘执齐庆封’、‘杀之’、‘遂灭厉’等动作的连续使用,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激烈。此句反映了春秋时期战争的常态,以及诸侯国之间的相互攻伐。
此入而杀,其不言入何也?庆封封乎吴锺离,其不言伐锺离何也?不与吴封也。庆封其以齐氏何也?为齐讨也。
这几句是对前文事件的具体解释。‘此入而杀’解释了为什么庆封被杀而不提及他进入的原因,‘庆封封乎吴锺离’说明庆封被封在吴国的锺离,‘其不言伐锺离何也’则是对前文未提及伐锺离的原因进行了解释,‘不与吴封也’表明庆封并未参与对吴国的封赏。‘庆封其以齐氏何也’则是对庆封身份的进一步说明,‘为齐讨也’则表明庆封的行动是为了齐国而进行的。
灵王使人以庆封令于军中曰:‘有若齐庆封弒君者乎?’庆封曰:‘子一息,我亦且一言。’曰:‘有若楚公子围弒其兄之子而代之为君者乎?’军人粲然皆笑。
这几句描绘了庆封与灵王之间的对话。庆封的回答巧妙地避开了直接回答是否弒君的问题,而是以楚公子围弒君为例,使得军人对庆封的弒君行为产生了怀疑。此段对话展现了庆封的机智和应对策略,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期政治斗争的复杂。
庆封弒其君而不以弒君之罪罪之者,庆封不为灵王服也。不与楚讨也。
此句对庆封的行为进行了评价。庆封虽然弒君,但并未因此受到惩罚,这是因为庆封并未向灵王效忠,也没有参与对楚国的讨伐。此句反映了春秋时期政治斗争的残酷,以及个人忠诚和效忠的重要性。
春秋之义,用贵治贱,用贤治不肖,不以乱治乱也。
此句阐述了春秋时期的政治理念,即使用贵族来治理平民,使用贤能的人来治理不贤的人,而不是用混乱来治理混乱。这是对春秋时期政治秩序的总结,也是对当时社会秩序的一种理想化描述。
孔子曰:‘怀恶而讨,虽死不服,其斯之谓与。’遂,继事也。
此句引用了孔子的言论,表达了对于怀有恶行却仍进行讨伐的人,即使死了也不会得到服众的观点。‘遂’字则表明了故事的发展,‘继事也’是对后续事件的概括。
五、九月,取缯。
此句记录了九月发生的一件小事,即某国夺取了缯。‘取缯’表明了夺取的对象,而夺取的原因和背景并未在文中提及。此句反映了春秋时期战争和掠夺的常态。
六、冬,十有二月,乙卯,叔孙豹卒。
此句记录了叔孙豹在冬季节的某一天去世。‘十有二月’表明了具体的月份,‘乙卯’则是具体的日期。此句简洁地记录了历史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社会生活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