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谷梁(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学者,擅长历史与政治的解读。与公羊学派并立,谷梁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对《春秋》有独特的解释方式。谷梁注重礼仪和政治道德的结合,强调历史的教育功能。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谷梁传》是《春秋》的另一部重要注解,专门解释和注释《春秋》中的事件和背景。与《公羊传》相比,《谷梁传》更侧重于政治、军事及伦理的联系,深入探讨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礼制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书中通过详尽的历史叙述和对比,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治理所采取的策略。谷梁传不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读,也对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作为《春秋》的三大传之一,《谷梁传》对后代的儒学和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昭公-二十三年-原文
一、二十有三年,春,王正月,叔孙婼如晋。
二、癸丑,叔鞅卒。
三、晋人执我行人叔孙婼。
四、晋人围郊。
五、夏,六月,蔡侯东国卒于楚。
六、秋,七月,莒子庚与来奔。
七、戊辰,吴败顿、胡、沈、蔡、陈、许之师于鸡甫,胡子髠、沈子盈灭。获陈夏啮。中国不言败,此其言败何也?中国不败,胡子髠、沈子盈其灭乎?其言败,释其灭也。获者,非与之辞也,上下之称也。
八、天王居于狄泉。尹氏立王子朝。
始王也。其曰天王,因其居而王之也。立者,不宜立者也。朝之不名何也?别嫌乎尹氏之朝也。
九、八月,乙未,地震。
十、冬,公如晋,至河,有疾,乃复。
疾不志,此其志何也?释不得入乎晋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昭公-二十三年-译文
一、二十三年春天,周王正月,叔孙婼前往晋国。
二、癸丑日,叔鞅去世。
三、晋国抓住了我国的使者叔孙婼。
四、晋国包围了我国的郊外。
五、夏天,六月,蔡侯东国在楚国去世。
六、秋天,七月,莒国的国君莒子庚逃亡到我国。
七、戊辰日,吴国在鸡甫打败了顿国、胡国、沈国、蔡国、陈国、许国的军队,胡子髠、沈子盈被灭。俘虏了陈国的夏啮。中国不提失败,这里为什么提到失败呢?中国没有失败,难道胡子髠、沈子盈被灭了吗?他们提到失败,是为了说明他们的灭亡。所说的俘虏,并不是指双方之间的辞令,而是上下级的称呼。
八、周天王居住在狄泉。尹氏立王子朝为王。
开始的时候,称他为天王,是因为他居住在那里而成为王的。所说的立,是指不应该立的人。为什么不直接称呼王子朝的名字呢?是为了区分尹氏的朝政。
九、八月乙未日,发生地震。
十、冬天,国君前往晋国,到了黄河边就生病了,于是返回。生病的事情没有记载,这里为什么记载了呢?是为了说明他因为某种原因无法进入晋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昭公-二十三年-注解
二十有三年:表示年份,’有’通’又’,用于连接数字和后面的单位,这里指二十三年。
春:指春季,古代中国的季节之一,通常指农历正月至三月。
王正月:指周王的正月,即周王朝的历法开始的那个月。
叔孙婼:人名,叔孙婼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大夫。
晋:古代国家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一带。
癸丑:古代历法中的干支纪年,癸丑是六十年一循环的干支纪年中的一个。
叔鞅:人名,叔鞅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大夫。
行人:古代官名,负责外交事务。
郊:指郊外,郊指国都的郊外地区。
蔡侯:人名,蔡侯是春秋时期蔡国的国君。
楚:古代国家名,位于今天的湖北省、湖南省一带。
莒子:人名,莒子是春秋时期莒国的国君。
奔:指归附,表示莒子庚归附于某个国家。
吴:古代国家名,位于今天的江苏省、浙江省一带。
顿:古代国家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一带。
胡:古代民族名,后成为国家名,位于今天的陕西省一带。
沈:古代国家名,位于今天的江苏省一带。
蔡:古代国家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一带。
陈:古代国家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一带。
许:古代国家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一带。
鸡甫: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胡子髠:人名,胡子髠是某个国家的国君。
沈子盈:人名,沈子盈是某个国家的国君。
陈夏啮:人名,陈夏啮是某个国家的人。
中国:古代对中原地区的称呼,这里指中原的诸侯国。
天王:指周王,古代对周王的尊称。
狄泉: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尹氏:姓氏,这里指尹氏家族。
王子朝:人名,王子朝是周王的儿子。
地震:自然现象,指地壳的震动。
公:对诸侯的尊称,这里指鲁国的国君。
河:指黄河,中国第二长河。
疾:疾病,这里指身体不适。
志:记录,这里指在史书中记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昭公-二十三年-评注
一、二十有三年,春,王正月,叔孙婼如晋。
此句开篇点明时间,‘二十有三年’即二十三年,‘春’指春季,‘王正月’表明这是周王的正月,‘叔孙婼如晋’则是记录了鲁国大夫叔孙婼前往晋国的历史事件。此句简洁明了,为全文奠定了时间背景,同时也体现了古文在叙述历史事件时的客观性。
二、癸丑,叔鞅卒。
此句记载了叔鞅的逝世,‘癸丑’为干支纪年法中的日期,‘叔鞅’为人名。古文在记载人物逝世时,往往直接点明,体现出对生命无常的尊重和对历史事件的记录。
三、晋人执我行人叔孙婼。
此句描述了晋国拘捕了鲁国行人叔孙婼的事件。‘晋人’指晋国人,‘执’为拘捕之意,‘我行人’则指鲁国行人。此句通过简洁的文字,展现了当时国家之间的紧张关系。
四、晋人围郊。
此句记载了晋国围攻鲁国郊区的历史事件。‘晋人’与上句相同,‘围’为包围之意,‘郊’指鲁国的郊区。此句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五、夏,六月,蔡侯东国卒于楚。
此句记录了蔡侯东国在楚国去世的事件。‘夏’指夏季,‘六月’为具体的月份,‘蔡侯东国’为人名,‘楚’为国名。此句体现了古文在叙述历史事件时,注重时间、地点和人物的准确性。
六、秋,七月,莒子庚与来奔。
此句描述了莒国子庚前来投奔的历史事件。‘秋’指秋季,‘七月’为具体的月份,‘莒子庚’为人名,‘来奔’表示前来投奔。此句反映了当时国家之间的政治联盟。
七、戊辰,吴败顿、胡、沈、蔡、陈、许之师于鸡甫,胡子髠、沈子盈灭。获陈夏啮。
此句记载了吴国在鸡甫之战中击败了顿、胡、沈、蔡、陈、许六国的联军,胡子髠、沈子盈被灭,陈夏啮被俘。‘戊辰’为干支纪年法中的日期,‘吴’为国名,‘顿、胡、沈、蔡、陈、许’为六国联军,‘胡子髠、沈子盈’为被灭的将领,‘陈夏啮’为被俘的人物。此句体现了古文在叙述战争时,注重胜负和人物命运的描写。
中国不言败,此其言败何也?中国不败,胡子髠、沈子盈其灭乎?其言败,释其灭也。获者,非与之辞也,上下之称也。
这段文字是对上句‘吴败顿、胡、沈、蔡、陈、许之师于鸡甫’的进一步解释。‘中国不言败’表明中国(指鲁国)不轻易言败,‘此其言败何也’则是对这种说法的疑问。‘中国不败,胡子髠、沈子盈其灭乎’是对鲁国不败原因的猜测,‘其言败,释其灭也’则是对这种猜测的解释。‘获者,非与之辞也,上下之称也’则是说明‘获’字在此处的含义,即上下级之间的称呼。这段文字体现了古文在叙述历史事件时,注重逻辑性和辩证性。
八、天王居于狄泉。尹氏立王子朝。
此句描述了天王居于狄泉,尹氏立王子朝的历史事件。‘天王’指周王,‘狄泉’为地名,‘尹氏’为人名,‘王子朝’为王子名。此句反映了当时政治权力的变动。
始王也。其曰天王,因其居而王之也。立者,不宜立者也。朝之不名何也?别嫌乎尹氏之朝也。
这段文字是对上句的进一步解释。‘始王也’表明这是周王开始统治的时期,‘其曰天王,因其居而王之也’则是对‘天王’这一称谓的解释,‘立者,不宜立者也’则是对王子朝立为王的评价,‘朝之不名何也?别嫌乎尹氏之朝也’则是对王子朝立为王的背景的说明。这段文字体现了古文在叙述历史事件时,注重对事件的深入分析和评价。
九、八月,乙未,地震。
此句记载了八月乙未日发生的地震事件。‘八月’为具体的月份,‘乙未’为干支纪年法中的日期,‘地震’为自然灾害。此句反映了古文在叙述历史事件时,对自然现象的关注。
十、冬,公如晋,至河,有疾,乃复。
此句描述了鲁国国君前往晋国,途中生病,病愈后返回的历史事件。‘冬’指冬季,‘公’指鲁国国君,‘如晋’表示前往晋国,‘至河’指到达黄河,‘有疾’表示生病,‘乃复’表示病愈后返回。此句体现了古文在叙述历史事件时,注重对人物命运的描写。
疾不志,此其志何也?释不得入乎晋也。
这段文字是对上句‘公如晋,至河,有疾,乃复’的进一步解释。‘疾不志’表明国君的疾病没有被记载,‘此其志何也’则是对这种说法的疑问,‘释不得入乎晋也’则是对国君疾病未被记载的解释,即国君未能进入晋国。这段文字体现了古文在叙述历史事件时,注重对事件背后原因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