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昭公-二十一年

作者: 谷梁(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学者,擅长历史与政治的解读。与公羊学派并立,谷梁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对《春秋》有独特的解释方式。谷梁注重礼仪和政治道德的结合,强调历史的教育功能。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谷梁传》是《春秋》的另一部重要注解,专门解释和注释《春秋》中的事件和背景。与《公羊传》相比,《谷梁传》更侧重于政治、军事及伦理的联系,深入探讨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礼制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书中通过详尽的历史叙述和对比,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治理所采取的策略。谷梁传不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读,也对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作为《春秋》的三大传之一,《谷梁传》对后代的儒学和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昭公-二十一年-原文

一、二十有一年,春,王三月,葬蔡平公。

二、夏,晋侯使士鞅来聘。

三、宋华亥、向宁、华定自陈入于宋南里以叛。

自陈,陈有奉焉尔。入者,内弗受也。其曰宋南里,宋之南鄙也。以者,不以者也。叛,直叛也。

四、秋,七月,壬午,朔,日有食之。

五、八月,乙亥,叔辄卒。

六、冬,蔡侯东出奔楚。

东者,东国也。何为谓之东也?王父诱而杀焉,父执而用焉,奔而又奔之。曰东,恶之而贬之也。

七、公如晋,至河乃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昭公-二十一年-译文

一、在二十一年春天,王在三月的时候,安葬了蔡国的平公。

二、夏天,晋国的国君派士鞅来访问。

三、宋国的华亥、向宁、华定从陈国进入宋国的南里,进行叛乱。自陈,指的是陈国,陈国对他们有供奉。入者,指的是他们进入宋国,但宋国并没有接纳他们。其曰宋南里,是指宋国的南部边陲地区。以者,表示不是以某种方式。叛,就是直接的叛乱。

四、秋天,七月壬午日,初一,发生了日食。

五、八月乙亥日,叔辄去世。

六、冬天,蔡国的国君向东逃跑到楚国。东者,指的是东国。为什么称其为东呢?因为他的父亲被王诱杀,父亲又执掌了他的权力,他逃走后又逃到那里。称其为东,是表示对他的厌恶和贬低。

七、鲁国的国君前往晋国,到了黄河才返回。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昭公-二十一年-注解

二十有一年:指鲁国历史上的某一年,’二十有一’即二十一年,表示从鲁国的建国年份起算的第21个年头。

春:春季,古代农历一年四季中的第一个季节,通常指农历正月至三月。

王三月:王,指周王;三月,指春季的第三个月。

葬蔡平公:葬,指举行葬礼;蔡平公,指蔡国的国君,名平公。

晋侯:晋侯,指晋国的国君。

士鞅:士鞅,晋国的一位大夫。

来聘:来聘,指前来访问、进行外交活动。

宋华亥、向宁、华定:宋华亥、向宁、华定,均为宋国的大夫。

自陈入于宋南里:自陈,指从陈国来;入于宋南里,指进入宋国的南鄙地区。

陈有奉焉尔:陈有奉焉尔,指陈国对他们有供奉。

内弗受也:内弗受也,指宋国不接受他们。

宋南里:宋南里,指宋国的南鄙地区。

以者,不以者也:以者,指以…为条件;不以者也,指不以…为条件。

叛:叛,指背叛。

直叛也:直叛也,指直接背叛。

秋:秋季,古代农历一年四季中的第三个季节,通常指农历七月、八月、九月。

七月:七月,指秋季的第一个月。

壬午:壬午,指古代历法中的干支纪日,壬为天干之一,午为地支之一。

朔:朔,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日有食之:日有食之,指发生了日食,即月亮在地球和太阳之间运行时,部分或全部遮住太阳的现象。

八月:八月,指秋季的第二个月。

乙亥:乙亥,指古代历法中的干支纪日,乙为天干之一,亥为地支之一。

叔辄:叔辄,指某人的叔父,名辄。

卒:卒,指去世。

蔡侯:蔡侯,指蔡国的国君。

东出奔楚:东出奔楚,指蔡侯向东逃跑到楚国。

东者,东国也:东者,指东方的国家;东国也,指蔡国。

何为谓之东也:何为谓之东也,为何称之为东国。

王父诱而杀焉,父执而用焉,奔而又奔之:王父诱而杀焉,父执而用焉,奔而又奔之,指蔡侯的父亲被周王诱杀,而蔡侯的父亲被周王使用,蔡侯自己也曾逃跑到楚国。

曰东,恶之而贬之也:曰东,指称其为东;恶之而贬之也,表示对其不满而贬低其地位。

公如晋,至河乃复:公如晋,公,指鲁国的国君;如晋,指前往晋国;至河乃复,指到达黄河后返回。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昭公-二十一年-评注

一、二十有一年,春,王三月,葬蔡平公。

此句记载了某年春季,王三月时,蔡平公的葬礼。‘二十有一年’表明这是一个具体的历史年份,‘王三月’则指明了具体的月份。‘葬蔡平公’直接点明了事件的主要内容,即蔡平公的葬礼。在古代中国,对君王的臣子尤其是高级官员的葬礼有着严格的礼仪规定,这一记载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死者的尊重和对礼仪的重视。

二、夏,晋侯使士鞅来聘。

这句话描述了夏季时,晋侯派遣士鞅前来访问。‘晋侯’指的是晋国的君主,‘使’字表明了派遣的行为,‘士鞅’则是被派遣的人名。‘来聘’则说明了士鞅此行的目的,即进行外交访问。这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频繁的外交互动,以及通过外交手段维护国家利益的政治现实。

三、宋华亥、向宁、华定自陈入于宋南里以叛。

此句描述了宋国的华亥、向宁、华定三人在宋南里起兵叛乱。‘自陈’意为自行陈述,‘入’表示进入,‘宋南里’指的是宋国的南部边陲地区。‘以叛’直接说明了他们的行为是叛乱。这句话中的‘以者,不以者也’是对‘以叛’的进一步解释,表明他们的行为是叛乱,而不是其他行为。这里的‘叛’字体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频繁的叛乱和战争,以及当时社会对叛乱行为的严厉态度。

四、秋,七月,壬午,朔,日有食之。

这句话记载了秋季七月壬午朔日发生日食的天文现象。‘秋’、‘七月’、‘壬午’、‘朔’等字眼提供了具体的时间信息,‘日有食之’则直接描述了日食这一自然现象。在古代中国,日食被视为不祥之兆,常与国家政治和社会动荡相联系,因此这类记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五、八月,乙亥,叔辄卒。

这句话记录了八月乙亥日,某位叔辄去世的事件。‘八月’、‘乙亥’提供了具体的时间信息,‘叔辄’则是去世者的名字。叔辄的身份未在文中明确,但他的去世仍然被记录下来,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生老病死等生命现象的重视。

六、冬,蔡侯东出奔楚。

此句描述了冬季时,蔡侯向东逃亡至楚国。‘冬’、‘东出’、‘奔楚’等字眼提供了事件的时间、方向和结果。‘东’字在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地理位置的东方,二是指贬义,表明蔡侯是被迫逃离。‘奔’字则形象地描绘了蔡侯逃亡的情景。这句话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和战争,以及个人命运的无奈。

七、公如晋,至河乃复。

这句话讲述了某位公前往晋国,到达河边后才返回。‘公’在这里可能指的是某位国家的官员或君主,‘如晋’表示前往晋国,‘至河乃复’则说明了到达河边后返回。这句话可能反映了当时交通和地理环境的实际情况,也暗示了出行的艰难和旅途的遥远。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昭公-二十一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11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