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文公-十年

作者: 谷梁(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学者,擅长历史与政治的解读。与公羊学派并立,谷梁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对《春秋》有独特的解释方式。谷梁注重礼仪和政治道德的结合,强调历史的教育功能。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谷梁传》是《春秋》的另一部重要注解,专门解释和注释《春秋》中的事件和背景。与《公羊传》相比,《谷梁传》更侧重于政治、军事及伦理的联系,深入探讨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礼制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书中通过详尽的历史叙述和对比,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治理所采取的策略。谷梁传不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读,也对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作为《春秋》的三大传之一,《谷梁传》对后代的儒学和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文公-十年-原文

一、十年,春,王三月,辛卯,臧孙辰卒。

二、夏,秦伐晋。

三、楚杀其大夫宜申。

四、自正月不雨,至于秋七月。

历时而言不雨,文不闵雨也。不闵雨者,无志乎民也。

五、及苏子盟于女栗。

六、冬,狄侵宋。

七、楚子、蔡侯次于厥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文公-十年-译文

一、十年春天,王在三月,辛卯日,臧孙辰去世。

二、夏天,秦国攻打晋国。

三、楚国杀害了自己的大夫宜申。

四、从正月开始就没有下雨,一直持续到秋天七月。长时间不下雨,文书中没有表达对雨水的忧虑。没有表达对雨水的忧虑,说明不关心民众。

五、苏子在女栗举行盟誓。

六、冬天,狄人入侵宋国。

七、楚王和蔡侯驻扎在厥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文公-十年-注解

十年:指鲁国历史上的某一年,具体是哪一年需要结合历史背景来确定。

春:一年四季中的第一个季节,通常指从立春到立夏的时间段。

王三月:古代帝王在春季的一个月份,具体指哪个月份需要结合历史背景来确定。

辛卯:古代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组合,表示某年的某一天,辛为地支之一,卯为地支之一。

臧孙辰:古代人物名,臧孙为姓氏,辰为其名。

卒:去世,指人去世。

夏:一年四季中的第二个季节,通常指从立夏到立秋的时间段。

秦:古代国家名,指秦国。

晋:古代国家名,指晋国。

楚:古代国家名,指楚国。

大夫:古代官职,指在诸侯国中担任高级官职的官员。

宜申:古代人物名,宜为姓氏,申为其名。

自正月不雨,至于秋七月:从正月开始就没有下雨,一直持续到秋七月。

文:文德,指文治,即以文化教化治理国家。

不闵雨也:不怜悯雨水,指统治者不关心百姓的旱情。

不闵雨者,无志乎民也:不关心雨水的人,说明他无心于民众的疾苦。

及苏子盟于女栗:到了苏子(人名)在女栗(地名)结盟。

冬:一年四季中的第三个季节,通常指从立冬到立春的时间段。

狄:古代民族名,指狄人。

侵:侵犯,入侵。

宋:古代国家名,指宋国。

楚子:楚国的国君。

蔡侯:蔡国的国君。

次:驻扎。

厥貉:地名,具体位置需要结合历史背景来确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文公-十年-评注

一、十年,春,王三月,辛卯,臧孙辰卒。

此句为《春秋》记载,标志着鲁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十年’指鲁国纪年,‘春’表示季节,‘王三月’则是指周王朝的历法,‘辛卯’为干支纪日。‘臧孙辰卒’记录了鲁国大夫臧孙辰的去世。这句话简洁明了,体现了《春秋》纪事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对历史人物去世的记录方式。‘臧孙辰’作为鲁国的一位重要人物,其去世可能对鲁国的政治、军事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春秋》并未对此进行详细记载,体现了其简略的写作风格。

二、夏,秦伐晋。

此句记载了秦国对晋国的军事行动。‘夏’指季节,‘秦伐晋’则是事件本身。秦国与晋国在春秋时期是两个实力相当的国家,两国之间的争斗是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句话简洁地记录了事件的发生,为后世研究春秋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线索。

三、楚杀其大夫宜申。

此句记录了楚国杀害本国大夫宜申的事件。‘楚’指国家,‘杀’表示行为,‘其大夫宜申’则是事件的主要人物。这句话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同时也揭示了当时诸侯国内部权力斗争的激烈。

四、自正月不雨,至于秋七月。历时而言不雨,文不闵雨也。不闵雨者,无志乎民也。

此句记载了一段干旱的历史事件。‘自正月不雨’至‘秋七月’描述了干旱的持续时间,‘历时而言不雨’是对干旱情况的概括。‘文不闵雨也’表示作者对干旱事件的评价,认为这种现象并未引起文人士大夫的关注。‘不闵雨者,无志乎民也’则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批评,认为文人士大夫缺乏对民众疾苦的关注,体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

五、及苏子盟于女栗。

此句记载了苏子与女栗之间的盟约。‘及’表示时间,‘苏子’和‘女栗’是双方的代表。‘盟’则是指签订盟约,体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通过盟约来维护关系和利益的方式。这句话简洁地记录了事件的发生,为后世研究春秋时期的外交关系提供了资料。

六、冬,狄侵宋。

此句记录了狄族对宋国的侵略。‘冬’表示季节,‘狄侵宋’则是事件本身。狄族是春秋时期的一个游牧民族,经常对周边国家进行侵扰。这句话反映了春秋时期民族矛盾和战争的现实,为后世研究春秋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线索。

七、楚子、蔡侯次于厥貉。

此句记载了楚国和蔡国在厥貉的驻扎。‘楚子’和‘蔡侯’分别是两国君主,‘次’表示驻扎,‘厥貉’则是地点。这句话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军事行动,为后世研究春秋时期的军事布局提供了资料。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文公-十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10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