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文公-十六年

作者: 谷梁(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学者,擅长历史与政治的解读。与公羊学派并立,谷梁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对《春秋》有独特的解释方式。谷梁注重礼仪和政治道德的结合,强调历史的教育功能。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谷梁传》是《春秋》的另一部重要注解,专门解释和注释《春秋》中的事件和背景。与《公羊传》相比,《谷梁传》更侧重于政治、军事及伦理的联系,深入探讨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礼制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书中通过详尽的历史叙述和对比,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治理所采取的策略。谷梁传不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读,也对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作为《春秋》的三大传之一,《谷梁传》对后代的儒学和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文公-十六年-原文

一、十有六年,春,季孙行父会齐侯于阳谷,齐侯弗及盟。

弗及者,内辞也。行父失命矣。齐得,内辞也。

二、夏,五月,公四不视朔。

天子告朔于诸侯,诸侯受乎祢庙,礼也。四不视朔,公不臣也,以公为厌政以甚矣。

三、六月,戊辰,公子遂及齐侯盟于师丘。

复行父之盟也。

四、秋,八月,辛未,夫人姜氏薨。

五、毁泉台。

丧不贰事,贰事,缓丧也。以文为多失道矣。自古为之,今毁之,不如勿处而已矣。

六、楚人、秦人、巴人灭庸。

七、冬,十有一月,宋人弒其君杵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文公-十六年-译文

十六年春天,季孙行父在阳谷会见了齐侯,但齐侯没有按时参加盟誓。

没有按时参加盟誓,是齐侯的内部借口。季孙行父失去了命令。齐侯得到了借口。

夏天五月,鲁公四次没有参加每月的朔日朝会。

天子向诸侯宣告朔日,诸侯在祖庙接受,这是礼制。鲁公四次不参加朔日朝会,是对君臣礼节的违背,认为鲁公对政事的不满已经到了极点。

六月戊辰日,公子遂与齐侯在师丘重新结盟。

这是再次履行季孙行父的盟约。

秋天八月辛未日,夫人姜氏去世。

拆毁了泉台。

在丧事期间不应同时处理其他事务,同时处理其他事务,是对丧事的延误。因为文公做了太多失道的事情。自古以来就有这样的做法,现在拆毁它,不如根本不住在这里就好了。

楚人、秦人、巴人灭亡了庸国。

冬天十一月,宋国人杀害了他们的君主杵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文公-十六年-注解

季孙行父:季孙行父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贵族,曾任鲁国的大夫,参与了许多政治和军事活动。

齐侯:齐侯指的是齐国的国君,春秋时期齐国的君主。

阳谷:阳谷是齐国的地名,季孙行父与齐侯在此会盟。

内辞:内辞指的是内部言辞,此处指齐侯没有按照约定时间到达会盟地点的借口。

失命:失命意味着违背命令或约定。

祢庙:祢庙是古代祭祀祖先的庙宇,诸侯在祢庙接受天子的告朔。

视朔:视朔是指诸侯在每月初一接受天子的告朔,表示对天子的臣服。

公:公指的是鲁国的国君。

臣:臣服,表示对上级的服从。

厌政:厌政指的是对政治感到厌倦,此处指鲁国国君对政治感到极度不满。

公子遂:公子遂是鲁国的一位公子,参与了与齐侯的盟约。

师丘:师丘是鲁国的地名,公子遂与齐侯在此盟约。

夫人姜氏:夫人姜氏是鲁国国君的妻子。

薨:薨是古代对诸侯或贵族夫人去世的称呼。

泉台:泉台是指鲁国国君的园林或台地。

毁:毁指的是拆除或破坏。

丧不贰事:丧不贰事是指丧礼期间不应有其他事务,表示对逝者的尊重。

缓丧:缓丧是指丧礼拖延,不按照规定进行。

文:文指的是文德,此处指鲁国国君的文治政策。

失道:失道是指违背道德或正道。

庸:庸是古代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湖北省西北部。

宋人:宋人指的是宋国的国民。

杵臼:杵臼是宋国国君的名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文公-十六年-评注

一、十有六年,春,季孙行父会齐侯于阳谷,齐侯弗及盟。

此句描述了鲁国季孙行父与齐侯在阳谷会盟的情景。‘十有六年’指的是鲁国历史上的一个年份,表明这是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季孙行父’是鲁国的一位重要官员,‘会齐侯于阳谷’说明两国之间有外交活动。‘齐侯弗及盟’中的‘弗及’是古汉语中表达未能及时到达的意思,‘盟’则是指盟誓,即两国之间的正式承诺。此句反映了当时外交关系的微妙与复杂性,以及两国间可能存在的矛盾与冲突。

二、夏,五月,公四不视朔。

‘夏,五月’提供了事件发生的时间背景,表明这是一个夏季的事件。‘公四不视朔’中的‘公’指的是鲁国的国君,‘视朔’是古代的一种仪式,即国君在每月的朔日(月初的第一天)举行的一种祭拜活动。‘四不视朔’意味着国君连续四次没有举行这一仪式,这在古代被视为不敬或失职的表现。‘公不臣也,以公为厌政以甚矣’是对国君不举行仪式的批评,认为这是对政治的不满和厌倦。

三、六月,戊辰,公子遂及齐侯盟于师丘。

此句描述了公子遂与齐侯在师丘再次会盟的情况。‘戊辰’是古代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日期,‘公子遂’是鲁国的一位公子,‘盟于师丘’再次强调了两国之间的外交活动。‘复行父之盟也’表明这次会盟是对之前季孙行父与齐侯会盟的补充或延续,体现了鲁国对与齐国关系的重视。

四、秋,八月,辛未,夫人姜氏薨。

此句记录了鲁国夫人姜氏去世的事件。‘秋,八月,辛未’提供了具体的日期,‘夫人姜氏’表明去世的是鲁国国君的妻子。在古代中国,国君的配偶去世是一个重大的事件,通常会被记录下来。

五、毁泉台。

‘毁泉台’是一个象征性的动作,意味着对一种行为的否定。‘丧不贰事,贰事,缓丧也’表明在国君或重要人物去世期间,不应同时进行其他事务,否则会被视为对丧事的轻视。‘以文为多失道矣’批评了当时的行为过于繁琐,不符合礼制。‘自古为之,今毁之,不如勿处而已矣’表明作者认为应该废除这种繁琐的礼制。

六、楚人、秦人、巴人灭庸。

此句描述了楚、秦、巴三国联合灭掉庸国的历史事件。‘楚人、秦人、巴人’是三个不同的部族或国家,‘灭庸’则是指他们共同征服了庸国。这一事件反映了古代中国周边地区的民族关系和战争状况。

七、冬,十有一月,宋人弒其君杵臼。

此句记录了宋国发生的一场政变。‘冬,十有一月’提供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宋人弒其君杵臼’表明宋国的国君被弑。‘弒’在古代汉语中指的是杀害国君,是一种严重的政治事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权力的争夺。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文公-十六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09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