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谷梁(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学者,擅长历史与政治的解读。与公羊学派并立,谷梁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对《春秋》有独特的解释方式。谷梁注重礼仪和政治道德的结合,强调历史的教育功能。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谷梁传》是《春秋》的另一部重要注解,专门解释和注释《春秋》中的事件和背景。与《公羊传》相比,《谷梁传》更侧重于政治、军事及伦理的联系,深入探讨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礼制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书中通过详尽的历史叙述和对比,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治理所采取的策略。谷梁传不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读,也对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作为《春秋》的三大传之一,《谷梁传》对后代的儒学和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文公-十八年-原文
一、十有八年,春,王二月,丁丑,公薨于台下。
台下,非正也。
二、秦伯罃卒。
三、夏,五月,戊戌,齐人弒其君商人。
四、六月,癸酉,葬我君文公。
五、秋,公子遂、叔孙得臣如齐。
使举上客,而不称介,不正其同伦而相介,故列而数之也。
六、冬,十月,子卒。
子卒,不日,故也。
七、夫人姜氏归于齐。
恶宣公也。有不待贬绝,而罪恶见者;有待贬绝,而恶从之者。侄娣者,不孤子之意也。一人有子,三人缓带。一曰就贤也。
八、季孙行父如齐。
九、莒弒其君庶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文公-十八年-译文
一、十八年前的一个春天,二月丁丑这一天,国王在台下去世。‘台下’不是一个正式的名称。
二、秦国的君主秦伯去世。
三、夏天,五月戊戌这一天,齐国人杀害了他们的君主商人。
四、六月癸酉这一天,我们国家的君主文公被安葬。
五、秋天,公子遂和叔孙得臣前往齐国。他们被派去接待尊贵的客人,但并没有按照礼仪称呼对方为‘介’,也没有正确地按照同辈关系来安排接待,因此在这里列出他们的名字。
六、冬天,十月,王子去世。王子去世时没有特定的日期,因为这是出于自然原因。
七、夫人姜氏回到了齐国。这是因为她不喜欢宣公。有些人是不等受到贬斥就已经暴露了罪恶,而有些人则是在受到贬斥之后才表现出恶行。‘侄娣’这个词并不是指没有父亲的孤儿,而是指一个有儿子的家庭中,三个人都穿着宽松的腰带。这可以理解为是为了接近贤能的人。
八、季孙行父前往齐国。
九、莒国的人杀害了他们的君主庶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文公-十八年-注解
十有八年:‘十有八年’是古代记年的方式,‘有’通‘又’,表示‘加上’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十八年。在古代,帝王或诸侯即位后,会按照年号来纪年。
春:春季,古代四时之一,指农历的正月至三月。
王二月:指周王朝的二月。
丁丑:干支纪年法中的一种,表示某年的某一天,丁丑是干支组合之一。
公薨:‘公’指诸侯或大夫,‘薨’是古代对诸侯或大夫死亡的尊称。
台下:‘台下’是指诸侯的墓穴,这里指诸侯去世。
非正也:‘非正’表示不正当,这里指诸侯去世的地方不是正规的墓地。
秦伯罃:‘秦伯’指秦国的君主,‘罃’是人名。
卒:去世,死亡。
夏:夏季,古代四时之一,指农历的四月至六月。
五月:农历五月。
戊戌:干支纪年法中的一种,表示某年的某一天,戊戌是干支组合之一。
齐人弒其君商人:‘弒’指暗杀,‘其君商人’指齐国的君主商鞅。
癸酉:干支纪年法中的一种,表示某年的某一天,癸酉是干支组合之一。
葬我君文公:‘葬’指安葬,‘我君文公’指鲁国的君主文公。
秋:秋季,古代四时之一,指农历的七月至九月。
公子遂:‘公子’指诸侯的儿子,‘遂’是人名。
叔孙得臣:‘叔孙’是姓氏,‘得臣’是人名。
如齐:到齐国去。
使举上客:‘使’指派遣,‘举’指选取,‘上客’指尊贵的客人。
而不称介:‘而不’表示转折,‘称’指称呼,‘介’指介绍人。
不正其同伦而相介:‘不正’指不正确,‘同伦’指同辈,‘相介’指相互介绍。
故列而数之也:‘故’表示因此,‘列’指排列,‘数’指列举,‘之’指代上文提到的客人。
冬:冬季,古代四时之一,指农历的十一月至次年正月。
十月:农历十月。
子:指鲁国的君主之子,‘子’是对君主儿子的尊称。
不日:‘不日’表示没有具体的日期,这里指君主之子去世没有特定的日子。
故也:‘故’表示因此,‘也’是句末语气词。
夫人姜氏归于齐:‘夫人’指诸侯的妻子,‘姜氏’是姓氏,‘归于齐’指回到齐国。
恶宣公也:‘恶’指厌恶,‘宣公’指鲁国的君主宣公。
有不待贬绝,而罪恶见者:‘不待贬绝’指不需要等到被贬谪就暴露了罪恶。
有待贬绝,而恶从之者:‘有待贬绝’指需要等到被贬谪之后才显现出恶行。
侄娣者,不孤子之意也:‘侄娣’指侄女和妹妹,‘不孤子’指不是孤儿,这里指侄女和妹妹并不是孤儿。
一人有子,三人缓带:‘一人’指一个人,‘有子’指有儿子,‘三人’指三个人,‘缓带’指佩戴腰带。
一曰就贤也:‘一曰’表示一种说法,‘就贤’指接近贤人。
季孙行父:‘季孙’是姓氏,‘行父’是人名。
莒弒其君庶其:‘莒’指莒国,‘弒’指暗杀,‘其君庶其’指莒国的君主庶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文公-十八年-评注
一、十有八年,春,王二月,丁丑,公薨于台下。
此句开篇点明时间,’十有八年’指的是十八年,’春’指春季,’王二月’是周历二月,’丁丑’是干支纪年法中的某一天,’公薨于台下’则记录了国君的去世。这里的’台下’非正,意味着国君并非在正式的宫殿中去世,可能暗示了其去世的突然或非正常性,反映了古代对于君主权力的重视以及对于君王去世的敏感态度。
二、秦伯罃卒。
此句简短地记录了秦国国君秦伯罃的去世。’秦伯’是秦国的君主称号,’罃’是其名。这里的记录简洁而直接,体现了古代史书的纪实风格。
三、夏,五月,戊戌,齐人弒其君商人。
此句描述了齐国的国君商人被弒的事件。’夏’指夏季,’五月’是夏历五月,’戊戌’是干支纪年法中的某一天,’齐人弒其君商人’直接记录了弒君的事实。这里的’弒’字体现了古代对于弒君行为的严厉态度,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君主权力的维护。
四、六月,癸酉,葬我君文公。
此句记录了国君文公的葬礼。’六月’、’癸酉’分别指夏历六月和干支纪年法中的某一天。’葬我君文公’表明这是对本国国君的葬礼,体现了对于君王的尊重和对国家传统的维护。
五、秋,公子遂、叔孙得臣如齐。
此句记录了公子遂和叔孙得臣出使齐国的情景。’秋’指秋季,’公子遂’和’叔孙得臣’是出使的人名。’使举上客,而不称介,不正其同伦而相介,故列而数之也’是对出使过程的详细描述,体现了古代对于外交礼仪的重视,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对于身份和等级的严格区分。
六、冬,十月,子卒。
此句记录了某位名为’子’的人的去世。’冬’指冬季,’十月’是冬历十月,’子卒’直接记录了去世的事实。’不日,故也’说明其去世并未记录具体日期,可能是因为去世原因不明或非重要人物。
七、夫人姜氏归于齐。
此句描述了夫人姜氏回到齐国的情景。’夫人’是对已婚妇女的尊称,’姜氏’是其姓氏。’归于齐’说明她回到了齐国,这可能涉及到婚姻、政治联姻等方面的问题,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婚姻制度和政治联姻的重要性。
八、季孙行父如齐。
此句记录了季孙行父出使齐国的情景。’季孙行父’是出使的人名,’如齐’表示他前往齐国。这再次体现了古代对于外交使节的重视,以及对于国家间交流的记录。
九、莒弒其君庶其。
此句记录了莒国国君庶其被弒的事件。’莒’是莒国的国名,’弒’字再次体现了古代对于弒君行为的严厉态度,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君主权力的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