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文公-六年

作者: 谷梁(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学者,擅长历史与政治的解读。与公羊学派并立,谷梁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对《春秋》有独特的解释方式。谷梁注重礼仪和政治道德的结合,强调历史的教育功能。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谷梁传》是《春秋》的另一部重要注解,专门解释和注释《春秋》中的事件和背景。与《公羊传》相比,《谷梁传》更侧重于政治、军事及伦理的联系,深入探讨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礼制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书中通过详尽的历史叙述和对比,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治理所采取的策略。谷梁传不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读,也对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作为《春秋》的三大传之一,《谷梁传》对后代的儒学和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文公-六年-原文

一、六年,春,葬许僖公。

二、夏,季孙行父如陈。

三、秋,季孙行父如晋。

四、八月,乙亥,晋侯驩卒。

五、冬,十月,公子遂如晋。

六、葬晋襄公。

七、晋杀其大夫阳处父。

称国以杀,罪累上也。襄公已葬,其以累上之辞言之何也?君漏言也。

上泄则下暗,下暗则上聋,且暗且聋,无以相通。

夜姑,杀者也。

夜姑之杀奈何?曰,晋将与狄战,使狐夜姑为将军,赵盾佐之。

阳处父曰:‘不可。古者君之使臣也,使仁者佐贤者,不使贤者佐仁者。今赵盾贤,夜姑仁,其不可乎。’

襄公曰:‘诺。’谓夜姑曰:‘吾始使盾佐女,今女佐盾矣。’

夜姑曰:‘敬诺。’

襄公死。

处父主竟上,夜姑使人杀之。

君漏言也。

故士造辟而言,诡辞而出,曰:‘用我则可,不用我则无乱其德。’

八、晋狐夜姑出奔狄。

九、闰月不告月,犹朝于庙。

不告月者何也?不告朔也。

不告朔则何为不言朔也?闰月者,附月之余日也,积分而成于月者也。

天子不以告朔,而丧事不数也。

犹之为言可以已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文公-六年-译文

一、鲁定公六年春天,鲁国安葬了许僖公。

二、夏天,鲁国的大夫季孙行父前往陈国。

三、秋天,季孙行父前往晋国。

四、八月乙亥日,晋国的国君晋侯驩去世。

五、冬天,十月,鲁国的公子遂前往晋国。

六、安葬晋国的国君晋襄公。

七、晋国杀害了自己的大夫阳处父。用国名来指代杀害,这是罪上加罪。晋襄公已经安葬,为什么还要用罪上加罪的话来说呢?这是因为国君泄露了机密。上面泄露了秘密,下面就会愚昧无知,下面愚昧无知,上面就会听不见,上下都愚昧无知,就无法沟通。夜姑,是那个杀人的人。夜姑杀人的情况是怎样的呢?说,晋国将要和狄国作战,派狐夜姑担任将军,赵盾辅佐他。阳处父说:‘不可以。古时候君王派遣臣子,让仁者辅佐贤者,不应当让贤者辅佐仁者。现在赵盾是贤者,夜姑是仁者,这样做难道可以吗?’晋襄公说:‘好。’他对夜姑说:‘我最初派赵盾辅佐你,现在你辅佐赵盾了。’夜姑说:‘遵命。’晋襄公去世后,阳处父主持国事,夜姑派人杀害了他。这是国君泄露了机密。所以士造避开直接说,用曲折的话离开,说:‘如果用我,就可以;如果不用我,就别破坏了我的品德。’

八、晋国的狐夜姑逃亡到狄国。

九、闰月不报告月亮的情况,但还是在庙中朝拜。

不报告月亮的原因是什么?因为不报告朔日。不报告朔日为什么不说‘朔’呢?闰月是指附属于月份的余日,是积累起来形成一个月的。天子不报告朔日,而丧事也不按天数计算。‘犹’这个词的意思是可以停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文公-六年-注解

许僖公:许僖公,指许国的一位国君,’僖’是谥号,表示其德行。

季孙行父:季孙行父,鲁国大夫,姓季孙,名行父,鲁国三桓之一。

陈:陈,古国名,位于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

晋:晋,古国名,位于今山西省西南部。

晋侯驩:晋侯驩,晋国国君,名驩。

公子遂:公子遂,晋国公子。

晋襄公:晋襄公,晋国国君,名襄。

阳处父:阳处父,晋国大夫。

国:国,指国家,这里特指晋国。

罪累上:罪累上,指罪责连累到上级。

君漏言:君漏言,指国君无意中泄露了国家机密。

上泄则下暗,下暗则上聋,且暗且聋,无以相通:这是比喻国君和臣子之间失去信任,沟通不畅的情况。

夜姑:夜姑,晋国大夫狐夜姑,’夜姑’是他的字。

狐夜姑:狐夜姑,晋国大夫,姓狐,名夜姑。

闰月:闰月,指农历中为了调整年与月的时间差而增加的一个月。

不告月:不告月,指国君不向群臣宣布下一个月的朔日(月初的一天)。

不告朔:不告朔,指不宣布朔日,即不宣布新月的日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文公-六年-评注

一、六年,春,葬许僖公。

此句记录了鲁国六年春天的一件重要事件,即许僖公的葬礼。许僖公是许国的一位君主,其葬礼的记录体现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礼仪交往和尊卑秩序。在古代中国,葬礼是极为重要的礼仪活动,不仅是对逝者的尊重,也是对生者身份和地位的确认。

二、夏,季孙行父如陈。

季孙行父是鲁国的一位大夫,他前往陈国,可能是为了处理外交事务或参与盟会。这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频繁的外交互动,以及大夫在国政中的重要作用。

三、秋,季孙行父如晋。

季孙行父秋季前往晋国,可能是为了加强与晋国的联盟关系,或是为了参与晋国的政治活动。晋国在春秋时期是霸主,各国对其外交行动十分重视。

四、八月,乙亥,晋侯驩卒。

此句记录了晋国国君晋侯驩的去世。国君的去世是国家的重大变故,对国内外的政治格局都会产生深远影响。

五、冬,十月,公子遂如晋。

公子遂是鲁国的一位公子,他前往晋国,可能是为了参与晋国的政治活动或寻求支持。这反映了春秋时期贵族间的互动和联合。

六、葬晋襄公。

晋襄公是晋国的前任国君,他的葬礼记录了晋国对前君的尊重和对历史的传承。

七、晋杀其大夫阳处父。

此句记录了晋国大夫阳处父被杀的事件。阳处父被杀的原因涉及到君臣之间的关系和权力斗争。‘称国以杀,罪累上也’反映了当时对于国君责任的重视,即国君的行为会影响到国家的声誉和稳定。

八、晋狐夜姑出奔狄。

晋狐夜姑因政治原因出奔至狄国,这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政治动荡和人才流动的现实。

九、闰月不告月,犹朝于庙。

闰月不告月,犹朝于庙,这一记载体现了古代中国的历法制度和祭祀礼仪。闰月是为了调整历法而设置的,不告月意味着不进行常规的月祭,但仍然要进行朝庙之礼,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天时和人事的重视。

不告月者何也?不告朔也。不告朔则何为不言朔也?闰月者,附月之余日也,积分而成于月者也。天子不以告朔,而丧事不数也。犹之为言可以已也。

此段文字解释了闰月不告月的原因。闰月的设置是为了使历法更加精确,而‘不告朔’则是因为闰月不是常规的朔月,所以不需要进行告朔之礼。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天文历法的深入研究和实际应用。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文公-六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08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