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谷梁(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学者,擅长历史与政治的解读。与公羊学派并立,谷梁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对《春秋》有独特的解释方式。谷梁注重礼仪和政治道德的结合,强调历史的教育功能。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谷梁传》是《春秋》的另一部重要注解,专门解释和注释《春秋》中的事件和背景。与《公羊传》相比,《谷梁传》更侧重于政治、军事及伦理的联系,深入探讨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礼制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书中通过详尽的历史叙述和对比,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治理所采取的策略。谷梁传不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读,也对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作为《春秋》的三大传之一,《谷梁传》对后代的儒学和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成公-十六年-原文
一、十有六年,春,王正月,雨,木冰。
雨而木冰,志异也。传曰,根枝折。
二、夏,四月,辛未,滕子卒。
三、郑公子喜帅师侵宋。
四、六月,丙寅,朔,日有食之。
五、甲午,晦,晋侯及楚子、郑伯战于鄢陵。楚子、郑师败绩。
日事遇晦曰晦,四体偏断曰败,此其败则目也。楚不言师,君重于师也。
六、楚杀其大夫公子侧。
七、秋,公会晋侯、齐侯、卫侯、宋华元、邾人于沙随,不见公。
不见公者,可以见公也。可以见公而不见公,讥在诸侯也。
八、公至自会。
九、公会尹子、晋侯、齐国佐、邾人伐郑。
十、曹伯归自京师。
不言所归,归之善者也。出入不名,以为不失其国也。归为善,自某归次之。
十一、九月,晋人执季孙行父,舍之于苕丘。
执者不舍,而舍公所也。执者致,而不致,公在也。何其执而辞也?犹存公也。存意公亦存也,公存也。
十二、冬,十月,乙亥,叔孙侨如出奔齐。
十三、十有二月,乙丑,季孙行父及晋郄犨盟于扈。
十四、公至自会。
十五、乙酉,刺公子偃。
大夫日卒,正也。先刺后名,杀无罪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成公-十六年-译文
十六年春天,周王正月,下雨,树木结冰。下雨却导致树木结冰,这是一种异常现象。古书记载说,这是因为树根和树枝断裂。
夏天四月,辛未日,滕国的国君去世。
郑国的公子喜率领军队侵犯宋国。
六月丙寅日,月初,发生了日食。
甲午日月底,晋国的国君和楚国的国君、郑国的国君在鄢陵作战。楚国的国君和郑国的军队大败。‘晦’指月底,‘败’指四肢不全,这里的‘败’是指眼睛,楚国人没有提及军队,是因为国君的地位高于军队。
楚国杀害了自己的大夫公子侧。
秋天,鲁国的国君在沙随会见了晋国的国君、齐国的国君、卫国的国君、宋国的华元和邾国人,但没有见到鲁国的国君。本可以见到国君却没有见到,这是对诸侯的批评。
鲁国的国君从会盟回来。
鲁国的国君与尹子、晋国的国君、齐国的使者、邾国人一起攻打郑国。
曹国的国君从京城回到曹国。没有说明他归来的地方,说明他归来是好事。进出时不提及名字,是为了不失去对国家的控制。归来是好事,从某个地方回来也是如此。
九月,晋国人逮捕了鲁国的季孙行父,将他安置在苕丘。逮捕人一般不会安置,但安置在国君的地方,是因为国君还在。为什么逮捕他却还要道歉呢?这是因为他还想着国君。存意是指国君也在考虑他,国君在,他也在。
冬天十月乙亥日,叔孙侨如出逃到齐国。
十二月乙丑日,季孙行父和晋国的郄犨在扈地结盟。
鲁国的国君从会盟回来。
乙酉日,有人刺杀了公子偃。大夫日常死亡,这是正常的。先提及刺杀再提及名字,说明是被杀者是无辜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成公-十六年-注解
十六年:指公元前某年,表示时间,这里的十六年是一个相对年份,需要根据上下文确定具体年份。
春:指春季,中国传统农历的四季之一,通常指农历的正月至三月。
王正月:指周王朝的春季正月,即周王朝的历法。
雨:指下雨,自然现象。
木冰:指树木上结冰,极为罕见,因此被视为异常天气。
志异:指记录不寻常的事件,这里指记录异常天气。
传:指古代的传记或注释,这里可能指《春秋左氏传》。
根枝折:指树木的根和枝干折断,形容异常天气对树木的影响。
滕子:指滕国的国君,滕子是国君的称号。
卒:指去世,死亡。
帅:指率领,带领。
侵:指侵犯,入侵。
宋:指宋国,古代诸侯国之一。
丙寅:指干支纪年的某一天,丙寅是干支纪日中的第三天。
朔:指每月的第一天,即农历每月的初一。
日有食之:指发生了日食,即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遮挡了太阳。
晦:指每月的最后一天,即农历每月的三十或二十九日。
晋侯:指晋国的国君,晋侯是国君的称号。
楚子:指楚国的国君,楚子是国君的称号。
郑伯:指郑国的国君,郑伯是国君的称号。
鄢陵:指地名,鄢陵之战发生于此。
四体偏断:指身体四肢部分断裂,形容严重的伤害。
败绩:指军队战败,战绩不佳。
大夫:指古代的官员,大夫是官职名。
公子侧:指楚国的公子侧,是楚国的贵族。
秋:指秋季,中国传统农历的四季之一,通常指农历的七月到九月。
公会:指鲁国的国君召集其他诸侯国的国君开会。
沙随:指地名,鲁国国君在此地会盟。
公:指鲁国的国君,鲁公是国君的称号。
尹子:指尹国的国君,尹子是国君的称号。
齐国佐:指齐国的辅佐大臣。
邾人:指邾国的国民。
曹伯:指曹国的国君,曹伯是国君的称号。
京师:指都城,这里指曹国的都城。
季孙行父:指鲁国的季孙行父,是鲁国的贵族。
苕丘:指地名,季孙行父被囚禁于此。
叔孙侨如:指鲁国的叔孙侨如,是鲁国的贵族。
齐:指齐国,古代诸侯国之一。
晋郄犨:指晋国的郄犨,是晋国的贵族。
扈:指地名,季孙行父与晋郄犨在此地结盟。
公子偃:指鲁国的公子偃,是鲁国的贵族。
大夫日卒:指大夫去世,卒是去世的意思。
正:指按照正道,正当的行为。
无罪:指没有罪,无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成公-十六年-评注
一、十有六年,春,王正月,雨,木冰。
此句描绘了十六年春季,正月时天降大雨,树木结冰的异象。‘雨’与‘木冰’形成强烈对比,寓意着天象的反常,古人认为这是不祥之兆,预示着将有重大变故发生。‘志异也’是对这种异象的评价,认为这是不寻常的。‘传曰,根枝折’则是对这种异象的进一步解释,认为这种反常天气可能导致树木根枝折断,象征着国家的动荡不安。
二、夏,四月,辛未,滕子卒。
此句记载了滕国国君在四月辛未日去世的事件。‘滕子’指滕国的国君,‘卒’意为去世。这句话简洁地记录了历史事件,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国君去世的重视。
三、郑公子喜帅师侵宋。
此句描述了郑国的公子喜率领军队侵犯宋国的情况。‘帅师’意为率领军队,‘侵宋’则表示对宋国的侵略。这句话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纷争与战争。
四、六月,丙寅,朔,日有食之。
此句记载了六月丙寅朔日发生日食的事件。‘朔’指月初,‘日有食之’意为日食发生。日食在古代被视为天象异变,常常被解释为不祥之兆,预示着国家将有灾难。
五、甲午,晦,晋侯及楚子、郑伯战于鄢陵。楚子、郑师败绩。
此句描述了甲午日,晋侯与楚子、郑伯在鄢陵进行的一场战役,结果楚子与郑师败北。‘晦’指月末的最后一天,‘败绩’表示战败。这句话不仅记录了战争的结果,还通过‘日事遇晦曰晦,四体偏断曰败’这样的古语,揭示了战争失败的原因,即天时不利和战局不利。
六、楚杀其大夫公子侧。
此句记载了楚国杀害自己的大夫公子侧的事件。‘杀’表示杀害,‘大夫’指公子侧的官职。这句话反映了古代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七、秋,公会晋侯、齐侯、卫侯、宋华元、邾人于沙随,不见公。
此句描述了秋季,鲁国国君与晋侯、齐侯、卫侯、宋华元、邾人等在沙随会盟,但鲁国国君并未出席。‘不见公’意味着鲁国国君缺席,‘可以见公也’表示鲁国国君本可以出席,但未出席,‘讥在诸侯也’则是对鲁国国君缺席的批评,认为这是对诸侯的不尊重。
八、公至自会。
此句记载了鲁国国君从会盟地点返回的事件。‘公’指鲁国国君,‘至自会’表示从会盟地点返回。这句话是对国君行动的简单记录。
九、公会尹子、晋侯、齐国佐、邾人伐郑。
此句描述了鲁国国君与尹子、晋侯、齐国佐、邾人共同出兵攻打郑国的情况。‘伐郑’表示攻打郑国,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
十、曹伯归自京师。
此句记载了曹国国君从京城返回的事件。‘归自京师’表示从京城返回,‘不言所归,归之善者也’则是对曹国国君返回的评价,认为这是好事。
十一、九月,晋人执季孙行父,舍之于苕丘。
此句描述了九月时,晋国人逮捕了鲁国的大夫季孙行父,并将其安置在苕丘。‘执’表示逮捕,‘舍’表示安置。这句话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和外交手段。
十二、冬,十月,乙亥,叔孙侨如出奔齐。
此句记载了冬十月乙亥日,鲁国的叔孙侨如逃亡到齐国的历史事件。‘出奔’表示逃亡,‘齐’表示目的地。这句话反映了古代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十三、十有二月,乙丑,季孙行父及晋郄犨盟于扈。
此句描述了十二月乙丑日,季孙行父与晋国的郄犨在扈地结盟的事件。‘盟’表示结盟,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外交关系。
十四、公至自会。
此句与第八句内容相同,是对鲁国国君从会盟地点返回的记录。
十五、乙酉,刺公子偃。
此句描述了乙酉日,发生了刺杀公子偃的事件。‘刺’表示刺杀,‘公子偃’是被刺杀的人。‘大夫日卒,正也’是对这一事件的评价,认为这是正义的行为。‘先刺后名,杀无罪也’则是对公子偃的评价,认为他无罪而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