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谷梁(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学者,擅长历史与政治的解读。与公羊学派并立,谷梁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对《春秋》有独特的解释方式。谷梁注重礼仪和政治道德的结合,强调历史的教育功能。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谷梁传》是《春秋》的另一部重要注解,专门解释和注释《春秋》中的事件和背景。与《公羊传》相比,《谷梁传》更侧重于政治、军事及伦理的联系,深入探讨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礼制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书中通过详尽的历史叙述和对比,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治理所采取的策略。谷梁传不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读,也对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作为《春秋》的三大传之一,《谷梁传》对后代的儒学和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成公-十一年-原文
一、十有一年,春,王三月,公至自晋。
二、晋侯使郄犨来聘,己丑,及郄犨盟。
三、夏,季孙行父如晋。
四、秋,叔孙侨如如齐。
五、冬,十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成公-十一年-译文
第一年,春天,王在三月的时候,从晋国回来。
晋国的国君派郄犨来访问,己丑日,与郄犨订立了盟约。
夏天,季孙行父前往晋国。
秋天,叔孙侨如前往齐国。
冬天,十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成公-十一年-注解
十有一年:指鲁国历史上的某一年,’十有一年’即第十一年,这里的’十有一’是古汉语中的数字表达方式,表示十加一,即十一年。
春:指一年四季中的春季,春分后至立夏前的时间段,古时用来表示时间。
王三月:这里的’王’指的是鲁国的国君,’王三月’即国君在三月时的事情。
公至自晋:公,指鲁国的国君或其使者。至,到达。自,从。晋,指晋国。这句话的意思是鲁国的国君或其使者从晋国回来。
晋侯:晋侯,指晋国的国君。
使郄犨来聘:使,派遣。郄犨,人名,晋国的一位官员。聘,访问,聘问。这句话的意思是晋侯派遣郄犨来访问鲁国。
己丑:己丑,指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日期,己丑日。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方法,以天干地支组合表示年、月、日。
及郄犨盟:及,到达。盟,结盟,发誓。这句话的意思是郄犨到达后,与鲁国结盟。
季孙行父:季孙行父,鲁国的一位贵族。
如晋:如,往,到。晋,指晋国。这句话的意思是季孙行父前往晋国。
秋:指一年四季中的秋季,立秋后至立冬前的时间段,古时用来表示时间。
叔孙侨如:叔孙侨如,鲁国的一位贵族。
如齐:如,往,到。齐,指齐国。这句话的意思是叔孙侨如前往齐国。
冬:指一年四季中的冬季,立冬后至立春前的时间段,古时用来表示时间。
十月:指一年中的第十个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成公-十一年-评注
一、十有一年,春,王三月,公至自晋。
此句为《春秋》纪事的开篇,‘十有一年’即指鲁国历史上的第十一年,‘春’字表明了时间的季节性,‘王三月’则是指周王朝的历法,公至自晋则说明了鲁国的国君在春季的三月份从晋国归来。这句话简洁明了,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事件,是《春秋》纪事的传统风格,体现了古文简洁、严谨的特点。
二、晋侯使郄犨来聘,己丑,及郄犨盟。
此句记载了晋国国君派遣使者郄犨前来鲁国进行外交活动。‘晋侯使郄犨来聘’中的‘聘’字,表明了这是一次正式的外交访问。‘己丑’是干支纪年法中的一天,用于记录具体日期。‘及郄犨盟’则说明郄犨在鲁国进行了盟誓,这是古代外交中的一种仪式,用以表明双方的诚意和承诺。这句话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复杂的外交关系,以及盟誓在古代外交中的重要性。
三、夏,季孙行父如晋。
‘夏’字再次表明了时间的季节性,季孙行父是鲁国的一位大夫,‘如晋’则说明他前往晋国。这句话简短地记录了季孙行父的外出活动,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人员往来频繁,以及大夫们在政治舞台上的活跃。
四、秋,叔孙侨如如齐。
与第三句类似,此句记载了叔孙侨如这位鲁国大夫在秋季前往齐国。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交往不仅限于国君,大夫们的往来也十分频繁,这些交往对于加强国家间的联系、促进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五、冬,十月。
此句以‘冬’字开篇,再次点明了时间,‘十月’则具体说明了月份。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它记录了鲁国在冬季的一个月度,反映了春秋时期历史记载的连续性和系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