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成公-元年

作者: 谷梁(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学者,擅长历史与政治的解读。与公羊学派并立,谷梁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对《春秋》有独特的解释方式。谷梁注重礼仪和政治道德的结合,强调历史的教育功能。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谷梁传》是《春秋》的另一部重要注解,专门解释和注释《春秋》中的事件和背景。与《公羊传》相比,《谷梁传》更侧重于政治、军事及伦理的联系,深入探讨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礼制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书中通过详尽的历史叙述和对比,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治理所采取的策略。谷梁传不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读,也对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作为《春秋》的三大传之一,《谷梁传》对后代的儒学和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成公-元年-原文

一、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二、二月,辛酉,葬我君宣公。

三、无冰。

终时无冰则志。此未终时而言无冰何也?终无冰矣,加之寒之辞也。

四、三月,作丘甲。

作,为也,丘为甲也。丘甲,国之事也。丘作甲,非正也。丘作甲之为非正何也?古者,立国家,百官具,农工皆有职以事上。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夫甲,非人人之所能为也。丘作甲,非正也。

五、夏,臧孙许及晋侯盟于赤棘。

六、秋,王师败绩于贸戎。

不言战,莫之敢敌也。为尊者讳敌不讳败,为亲者讳败不讳敌,尊尊亲亲之义也。然则孰败之?晋也。

七、冬,十月。

季孙行父秃,晋郄克眇,卫孙良夫跛,曹公子手偻,同时聘于齐。齐侯使秃者御秃者,使眇者御眇者,使跛者御跛者,使偻者御偻者。萧同侄子处台上而笑之。闻于客,客不说而去,相与立胥闾而语,移日不解。齐人有知之者曰:‘齐之患,必自此始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成公-元年-译文

一、第一年春天,周王正月,鲁国的国君即位。

二、二月,辛酉日,我们国家的君主宣公被安葬。

三、这一年冬天没有结冰。如果到了年底都没有结冰,那就意味着某种特殊的记载。但这里说的是还没有到年底时就没有结冰,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没有结冰意味着寒冷的天气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这是在用寒冷的天气来比喻。

四、三月,鲁国开始征召丘甲。‘作’在这里的意思是‘征召’,‘丘甲’指的是国家征召的人。丘甲是国家的事务,但丘甲的征召并不是正规的做法。为什么说征召丘甲不是正规的做法呢?因为在古代,建立国家后,各种官职都有人担任,农民和工匠都有各自的职责来服务国家。古代有四种民,分别是士民、商民、农民和工民。甲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所以征召丘甲不是正规的做法。

五、夏天,鲁国的臧孙许和晋国的国君在赤棘结盟。

六、秋天,周王的军队在贸戎之战中大败。没有直接说‘战’,因为这是在避讳尊贵的人的失败,而不避讳敌人。这是尊重和亲近的道德原则。那么,是谁打败了他们呢?是晋国。

七、冬天,十月。季孙行父秃头,晋国的郄克瞎眼,卫国的孙良夫跛脚,曹国的公子手弯,他们同时被派往齐国访问。齐国的国君让秃头的人驾驭秃头的人,瞎眼的人驾驭瞎眼的人,跛脚的人驾驭跛脚的人,弯手的人驾驭弯手的人。萧同侄子站在台上嘲笑他们。这件事被客人听到了,客人不高兴地离开了。他们一起站在胥闾处交谈,一直谈到天黑也不散。有知道这件事的齐人说:‘齐国的祸患,一定是从这里开始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成公-元年-注解

元年:指一个朝代或国家的一个新的纪元开始,通常用于记录一个新皇帝即位或一个新朝代的开始。

春:指一年四季中的春季,即农历正月至三月。

王正月:指周王朝的历法,以正月为一年之始。

公:古代对诸侯或贵族的尊称。

即位:指君主或诸侯登上王位或爵位。

葬:指安葬死者。

我君宣公:指某国的君主,宣公是其谥号。

无冰:指在冬季没有结冰,这在古代被认为是不祥之兆。

终时:指事情最终的结果或结束的时刻。

志:指预兆,象征。

作:指制作,建造。

丘甲:古代的一种军事编制,丘为地方单位,甲为士兵。

国之事:指国家的事务。

正:指正确,合法。

士民:指有文化、有知识的人。

商民:指从事商业活动的人。

农民:指从事农业生产的人。

工民:指从事手工业的人。

甲:指士兵。

臧孙许:古代的一位官员。

晋侯:晋国的君主。

盟:指结盟,签订盟约。

赤棘:古代的一个地名。

王师:指周王朝的军队。

败绩:指战败。

贸戎:古代的一个地名。

讳:指避讳,不直接提及。

尊:指尊敬的人或事物。

亲:指亲近的人或事物。

季孙行父:古代的一位官员。

秃:指头发脱落。

郄克:晋国的一位官员。

眇:指眼睛瞎。

卫孙良夫:卫国的官员。

跛:指腿脚残疾。

曹公子:曹国的公子。

手偻:指手部弯曲。

聘:指访问,出使。

齐侯:齐国的君主。

御:指驾驶。

萧同侄子:齐国的官员。

胥闾:古代的一种会面场所。

移日不解:指持续了一整天都不散。

齐之患:指齐国的祸患,灾难。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成公-元年-评注

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此句为《春秋》开篇,标志着鲁国历史的新纪元。‘元年’指的是鲁国历史上的第一年,‘春’表示季节,‘王正月’则是对周王朝的尊称。‘公即位’意味着鲁国国君正式登基。这句话简洁明了,却蕴含着重大历史意义。

二月,辛酉,葬我君宣公。

这句话记录了鲁国国君宣公的葬礼。‘辛酉’为干支纪年法中的某一天,‘葬’表示举行葬礼。这里的‘我君’是对宣公的尊称,表达了鲁国人民对先君的哀思。

三、无冰。

‘无冰’是指当年春季没有出现冰冻现象。古人认为,冰冻的出现与天气寒冷有关,因此‘无冰’往往被看作是天气异常的象征。‘终时无冰则志’意味着这种情况将持续下去,暗示着某种不祥之兆。

此未终时而言无冰何也?终无冰矣,加之寒之辞也。

这句话进一步解释了‘无冰’的意义。‘此未终时’指的是目前的情况,‘无冰’与‘寒’相联系,暗示着寒冷的天气将会持续,这是古人通过自然现象来预测未来的方式。

四、三月,作丘甲。

‘作丘甲’指的是鲁国国君命令在丘地制造甲胄。‘作’意为制作,‘丘甲’是军事装备。然而,‘丘作甲’并不符合常规,因为古代国家的军事装备应由专门机构负责制造,而非由地方自行制作。这句话反映了当时国家政治的混乱。

作,为也,丘为甲也。丘甲,国之事也。丘作甲,非正也。

这句话进一步阐释了‘作丘甲’的含义。‘作’在这里表示动作,‘丘为甲’意味着在丘地制造甲胄。‘丘甲’是国家大事,而‘丘作甲’则是不正当的行为,因为这种做法违反了古代国家的制度。

五、夏,臧孙许及晋侯盟于赤棘。

这句话记录了鲁国臧孙许与晋国国君在赤棘地的盟约。‘夏’表示季节,‘盟’意味着双方达成协议。这句话反映了当时国家间的外交关系,以及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

六、秋,王师败绩于贸戎。

‘秋’表示季节,‘王师’指的是鲁国的军队,‘败绩’意味着战败。‘贸戎’是敌对国家,‘不言战,莫之敢敌也’说明鲁国军队在贸戎面前无法抵抗,战败是不可避免的结果。‘为尊者讳敌不讳败,为亲者讳败不讳敌,尊尊亲亲之义也’表明了当时社会对于战争失败的忌讳和尊重。

然则孰败之?晋也。

这句话是对上句‘王师败绩于贸戎’的补充说明,明确指出败军之主是晋国。

七、冬,十月。

这句话简单地记录了时间,表明了事件的季节和月份。

季孙行父秃,晋郄克眇,卫孙良夫跛,曹公子手偻,同时聘于齐。

这句话描述了四位诸侯国君的残疾情况,他们同时前往齐国访问。‘秃’、‘眇’、‘跛’、‘偻’分别表示秃头、瞎眼、跛脚和驼背。这种描述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身体缺陷的包容和尊重。

齐侯使秃者御秃者,使眇者御眇者,使跛者御跛者,使偻者御偻者。

这句话描述了齐侯对待四位残疾诸侯国君的方式,即让他们驾驶与自己残疾相匹配的车辆。这种做法体现了齐侯的仁爱之心和对残疾者的尊重。

萧同侄子处台上而笑之。

这句话描述了萧同侄子在台上对四位残疾诸侯国君的嘲笑。‘笑之’表明了萧同侄子的无礼和不尊重。

闻于客,客不说而去,相与立胥闾而语,移日不解。

这句话描述了萧同侄子的嘲笑行为引起了客人的不满,客人纷纷离去,并在胥闾处聚集讨论,表示了对萧同侄子的不满。

齐人有知之者曰:‘齐之患,必自此始矣。’

这句话是齐国有见识的人对萧同侄子行为的评价。他们认为,齐国的祸患将从这里开始,暗示了萧同侄子的行为可能带来不良后果。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成公-元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04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