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谷梁(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学者,擅长历史与政治的解读。与公羊学派并立,谷梁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对《春秋》有独特的解释方式。谷梁注重礼仪和政治道德的结合,强调历史的教育功能。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谷梁传》是《春秋》的另一部重要注解,专门解释和注释《春秋》中的事件和背景。与《公羊传》相比,《谷梁传》更侧重于政治、军事及伦理的联系,深入探讨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礼制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书中通过详尽的历史叙述和对比,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治理所采取的策略。谷梁传不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读,也对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作为《春秋》的三大传之一,《谷梁传》对后代的儒学和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宣公-十五年-原文
一、十有五年,春,公孙归父会楚子于宋。
二、夏,五月,宋人及楚人平。
平者,成也。善其量力而反义也。人者,众辞也。平称众,上下欲之也。外平不道,以吾人之存焉道之也。
三、六月,癸卯,晋师灭赤狄潞氏,以潞子婴儿归。
灭国有三术,中国谨日,卑国月,夷狄不日。其日,潞子婴儿贤也。
四、秦人伐晋。
五、王札子杀召伯、毛伯。
王札子者,当上之辞也。杀召伯、毛伯,不言其何也?两下相杀也。两下相杀,不志乎春秋,此其志何也?矫王命以杀之,非忿怒相杀也,故曰,以王命杀也。以王命杀则何志焉?为天下主者,天也。继天者,君也。君之所存者,命也。为人臣而侵其君之命而用之,是不臣也。为人君而失其命,是不君也。君不君,臣不臣,此天下所以倾也。
六、秋,螽。
七、仲孙蔑会齐高固于无娄。
八、初税亩。
初者,始也。古者什一,藉而不税。初税亩,非正也。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私田稼不善则非吏,公田稼不善则非民。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亩十取一也。以公之与民为已悉矣。古者公田为居,井灶葱韭尽取焉。
九、冬,蝝生。
蝝非灾也。其曰蝝,非税亩之灾也。
十、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宣公-十五年-译文
一、在十五年的春天,公孙归父在宋国与楚子会面。
二、在夏天,五月,宋国人和楚国人达成了和平。
和平的意思是和解。赞赏他们量力而行,回到正义的道路上。人,指的是众人。和平被称为众人的意愿,上下都希望如此。对外和平不是出于道义,而是因为我们这些人还在,所以推动了和平。
三、六月,癸卯日,晋国军队灭亡了赤狄潞氏,将潞子婴儿带回。
灭亡国家有三种方法,中原国家谨慎地记录日期,弱小的国家记录月份,夷狄不记录日期。这里记录日期,是因为潞子婴儿贤明。
四、秦国攻打晋国。
五、王札子杀害了召伯和毛伯。
王札子是古代对王子的称呼。杀害召伯和毛伯,没有说明原因?是因为双方相互杀害。双方相互杀害,在《春秋》中不记载,这里记载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他们假借王命杀害对方,这不是出于愤怒而杀害,所以说是以王命杀害。以王命杀害又该如何记载呢?作为天下之主的是天,继承天命的是君主。君主所依靠的是天命。作为臣子,侵犯君主的命令并使用它,这是不忠。作为君主,失去了天命,这是不仁。君主不仁,臣子不忠,这就是天下倾覆的原因。
六、秋天,出现了蝗虫。
七、仲孙蔑在无娄与齐高固会面。
八、开始按照田亩征税。
初,意为开始。古代是按照十分之一征税,借贷而不征税。开始按照田亩征税,不是正道。古代三百步为一里,称为井田。井田是九百亩,公田占其中一百亩。私田收成不好不能怪官吏,公田收成不好不能怪百姓。开始按照田亩征税,不是公田离开了公田,而是每亩征税十分之一。把公田和百姓的土地都计算在内。古代公田是居住的地方,井灶和葱蒜等都包括在内。
九、冬天,出现了蝝。
蝝不是灾害。说蝝,不是指税亩的灾害。
十、发生了饥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宣公-十五年-注解
公孙归父:公孙,姓氏;归父,人名,为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大夫。
楚子:楚国的君主,子是古代对诸侯的一种尊称。
平:和平,此处指两国之间达成和平协议。
义:正义,道义。
人:人民,此处指一般民众。
外平不道:外部和平但不正当。
潞氏:潞国,古代的一个国家。
潞子婴儿:潞国的君主,婴儿是他的名。
灭国:消灭国家。
三术:三种策略或方法。
中国:中原地区,古代对中央地区的称呼。
卑国:地位较低的国家。
夷狄:古代对周边少数民族的称呼。
秦人:秦国的百姓。
王札子:王札子,人名,此处可能指某位官员。
召伯:召国的大夫。
毛伯:毛国的大夫。
当上之辞:对上级的称呼或敬辞。
矫王命:假托君王的命令。
天:天意,天命。
继天者:继承天命的人,指君主。
命:天命,君主的命令。
不臣:不守臣子的本分。
不君:不守君主的职责。
天下:国家,天下。
螽:蝈蝈,一种昆虫。
无娄: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初税亩:开始按照田亩征税。
井田:古代的一种土地制度,将土地划分为九百亩为一井。
公田:属于国家的土地。
私田:属于个人的土地。
蝝:蝗虫的一种,此处指蝗虫。
饥:饥荒,食物短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宣公-十五年-评注
一、十有五年,春,公孙归父会楚子于宋。
此句记载了鲁国公孙归父与楚国子会晤于宋国之事。‘十有五年’是古代记年方式,表示‘十五年后’。‘春’字点明了会晤的时间,春季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季节,暗示着两国关系的回暖。‘公孙归父’与‘楚子’的会晤,是两国间政治外交的重要事件,体现了当时国际关系中的合作与交流。‘于宋’说明会晤的地点在宋国,这可能是出于宋国在当时的国际地位较为特殊,或是作为中间人的角色。
二、夏,五月,宋人及楚人平。
‘平’在此指和解、平定。夏五月,宋人与楚人达成和解,这反映了春秋时期国家间矛盾和冲突的常态。‘善其量力而反义也’赞扬了宋人能够审时度势,以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人者,众辞也’说明这一事件在当时的舆论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平称众,上下欲之也’指出和平的达成符合民众的愿望,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
三、六月,癸卯,晋师灭赤狄潞氏,以潞子婴儿归。
此句记载了晋国军队灭掉赤狄潞氏,并将潞子婴儿带回的事件。‘灭国有三术’指出灭国的三种方式,‘中国谨日,卑国月,夷狄不日’说明了不同国家灭国时的记录方式。‘潞子婴儿贤也’是对潞子婴儿的评价,认为他贤明。
四、秦人伐晋。
此句简述了秦国对晋国的侵略行为。‘秦人’指秦国军队,‘伐’是攻击、侵略的意思。这一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国家间的战争频发,也揭示了秦国崛起后对周边国家的威胁。
五、王札子杀召伯、毛伯。
此句描述了王札子杀害召伯、毛伯的事件。‘王札子’是古代官职,‘杀’是杀害的意思。‘两下相杀’表明这是一起双方都有责任的谋杀事件。‘矫王命以杀之’指出王札子假借王命行凶,这是对君命的背叛。‘为人臣而侵其君之命而用之,是不臣也’强调了臣子不得侵犯君主的权威。
六、秋,螽。
‘秋’字点明了螽出现的季节,秋季是农作物成熟、收获的季节。‘螽’是蝗虫的一种,‘生’表示出现。这一记载可能反映了当时蝗灾的严重性,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影响。
七、仲孙蔑会齐高固于无娄。
此句记载了鲁国仲孙蔑与齐国高固在无娄会晤的事件。‘无娄’可能是会晤的地点。这一事件表明了两国间外交活动的频繁,以及双方希望通过会晤加强关系。
八、初税亩。
‘初’是开始的意思,‘税亩’是对土地征税。这一政策标志着井田制的逐渐瓦解,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变革。‘非正也’指出这一政策并不合理,‘古者什一,藉而不税’说明了古代对土地的征税方式。
九、冬,蝝生。
‘冬’字说明了蝝出现的季节,冬季是寒冷的季节。‘蝝’是昆虫的一种,‘生’表示出现。这一记载可能反映了当时蝗灾的严重性,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影响。
十、饥。
‘饥’表示饥荒,这一记载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的不稳定,以及饥荒对民众生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