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宣公-八年

作者: 谷梁(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学者,擅长历史与政治的解读。与公羊学派并立,谷梁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对《春秋》有独特的解释方式。谷梁注重礼仪和政治道德的结合,强调历史的教育功能。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谷梁传》是《春秋》的另一部重要注解,专门解释和注释《春秋》中的事件和背景。与《公羊传》相比,《谷梁传》更侧重于政治、军事及伦理的联系,深入探讨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礼制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书中通过详尽的历史叙述和对比,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治理所采取的策略。谷梁传不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读,也对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作为《春秋》的三大传之一,《谷梁传》对后代的儒学和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宣公-八年-原文

一、八年,春,公至自会。

二、夏,六月,公子遂如齐,至黄乃复。

乃者,亡乎人之辞也。复者,事毕也,不专公命也。

三、辛巳,有事于大庙。仲遂卒于垂。壬午,犹绎。万入,去钥。

为若反命而后卒也。此公子也,其曰仲何也?疏之也。何为疏之也?是不卒者也。不疏则无用见其不卒也。则其卒之何也?以讥乎宣也。其讥乎宣何也?闻大夫之丧,则去乐卒事。犹者,可以已之辞也。绎者,祭之旦日之享宾也。以其为之变,讥之也。

四、戊子,夫人熊氏薨。

五、晋师、白狄伐秦。

六、楚人灭舒鄝。

七、秋,七月,甲子,日有食之,既。

八、冬,十月,己丑,葬我小君顷熊。雨,不克葬。庚寅,日中而克葬。

葬既有日,不为雨止,礼也。雨不克葬,丧不以制也。而,缓辞也。足乎日之辞也。

九、城平阳。

十、楚师伐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宣公-八年-译文

一、鲁定公八年春天,鲁国国君从诸侯盟会上回来。

二、同年夏天,六月,公子遂前往齐国,到了黄地又返回。‘乃’是刚刚的意思,‘复’是指事情完成,并不只是因为国君的命令。

三、辛巳日,鲁国在大庙举行祭祀活动。仲遂在垂地去世。壬午日,祭祀活动还在继续。祭祀结束后,众人进入庙内,取下钥匙。如果是回来报告后去世的,那为什么会说‘仲’呢?这是因为对他有所疏远。为什么要疏远他呢?因为他没有去世。如果不疏远,就没有必要展示他没有去世。那么他为什么会去世呢?是因为他批评了宣公。他批评宣公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宣公在大夫去世时,仍然继续享乐而不停止。‘犹’是可以停止的理由,‘绎’是指祭祀结束后次日招待宾客的仪式。因为宣公的行为改变了祭祀的常规,所以被批评。

四、戊子日,鲁国夫人熊氏去世。

五、晋国和白狄联合攻打秦国。

六、楚国灭掉了舒鄝。

七、秋天,七月甲子日,发生了日食,已经结束。

八、冬天,十月己丑日,我们的小君顷熊下葬。下雨,没能完成葬礼。庚寅日,中午时分才完成了葬礼。葬礼已经有了具体日期,即使下雨也不应该停止,这是礼制。下雨没能完成葬礼,不能按照丧礼的规定进行。‘而’是一个缓和的词语,‘足’是足够的意思。

九、修筑了平阳城。

十、楚国军队攻打陈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宣公-八年-注解

公:指春秋时期鲁国的国君,此处指鲁国国君。

会:古代指诸侯国之间的会盟,此处指鲁国国君参加的会盟。

公子遂:鲁国国君的儿子,此处指公子遂。

黄:地名,指鲁国的一个地方。

乃:古汉语助词,用于句中,表示顺承关系。

复:返回,此处指公子遂返回。

辛巳:干支纪年法中的某一天,此处指某年某月某日。

有事于大庙:指在太庙举行祭祀活动。

仲遂:人名,此处指仲遂。

壬午:干支纪年法中的某一天,此处指某年某月某日。

犹:古汉语副词,表示仍然,此处指仍然继续。

绎:古代祭祀中的仪式,指祭祀的第二天继续进行的享宾仪式。

万入:指众多的人。

去钥:指离开,此处指离开钥匙。

为若反命而后卒也:表示如果是回来报告后再去世的话。

疏之也:表示疏远他。

不卒者也:表示没有去世的人。

以讥乎宣也:表示以此来讽刺宣公。

闻大夫之丧,则去乐卒事:指听到大夫去世的消息,就去掉音乐完成祭祀事务。

夫人熊氏:人名,此处指鲁国国君的妻子,姓熊。

薨:古代对诸侯夫人去世的称呼。

晋师、白狄伐秦:指晋国和白狄族联合进攻秦国。

楚人灭舒鄝:指楚国灭掉了舒鄝国。

日有食之,既:指发生了日食,已经结束。

小君顷熊:人名,此处指鲁国国君的小妻子,姓熊。

雨,不克葬:指下雨,不能完成葬礼。

庚寅:干支纪年法中的某一天,此处指某年某月某日。

城平阳:指在平阳修筑城墙。

楚师伐陈:指楚国军队攻打陈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宣公-八年-评注

一、八年,春,公至自会。

此句开篇点明了时间背景,八年春,鲁国国君公至从会盟地归来。‘公至’表明了国君的归途,而‘自会’则暗示了此行是为了参加会盟,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外交关系。‘春’字点明了季节,为全文营造了一种生机勃勃的氛围。

二、夏,六月,公子遂如齐,至黄乃复。

此句描述了公子遂的出行与返回。‘夏’和‘六月’再次强调了时间,‘公子遂如齐’说明了公子遂的目的地是齐国,‘至黄乃复’则表明他在黄地停留后返回。‘乃’字在此处作为连词,连接了两个动作,‘复’字则意味着返回,整个句子展现了公子遂的行程。

三、辛巳,有事于大庙。仲遂卒于垂。壬午,犹绎。万入,去钥。

此段文字涉及了祭祀、死亡和礼仪。‘辛巳’和‘壬午’分别表示具体的日期,‘有事于大庙’说明了在此日有祭祀活动。‘仲遂卒于垂’则传达了仲遂在垂地去世的消息,‘壬午’和‘犹绎’表明了祭祀活动的继续。‘万入’和‘去钥’则是祭祀仪式中的细节,‘去钥’意味着关闭了庙门,结束了祭祀。

四、戊子,夫人熊氏薨。

此句记录了夫人熊氏的去世。‘戊子’是具体的日期,‘夫人熊氏薨’则直接点明了事件,‘薨’字用于描述贵族女性的去世,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礼仪规范。

五、晋师、白狄伐秦。

此句描述了晋国和白狄联合进攻秦国的事件。‘晋师’和‘白狄’分别指明了参与战斗的两国军队,‘伐秦’则说明了行动的目的,反映了春秋时期战争的常态。

六、楚人灭舒鄝。

此句记载了楚国灭掉舒鄝国的事件。‘楚人’说明了发起者的身份,‘灭舒鄝’则揭示了事件的结果,体现了春秋时期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

七、秋,七月,甲子,日有食之,既。

此句描述了日食现象。‘秋’和‘七月’再次强调了时间,‘甲子’是具体的日期,‘日有食之’则表明了日食的发生,‘既’字表示日食已经结束,反映了古人对天文现象的记录。

八、冬,十月,己丑,葬我小君顷熊。雨,不克葬。庚寅,日中而克葬。

此段文字讲述了小君顷熊的葬礼。‘冬’和‘十月’再次强调了时间,‘葬我小君顷熊’说明了葬礼的主题,‘雨’和‘不克葬’表明了葬礼因雨而推迟,‘庚寅’和‘日中而克葬’则说明了葬礼最终在雨停后完成,体现了古代的丧葬礼仪。

九、城平阳。

此句描述了建造平阳城的事件。‘城平阳’直接说明了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十、楚师伐陈。

此句记载了楚国军队进攻陈国的事件。‘楚师’说明了发起者的身份,‘伐陈’则揭示了行动的目的,再次体现了春秋时期国家之间的冲突与战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宣公-八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595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