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哀公-四年

作者: 谷梁(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学者,擅长历史与政治的解读。与公羊学派并立,谷梁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对《春秋》有独特的解释方式。谷梁注重礼仪和政治道德的结合,强调历史的教育功能。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谷梁传》是《春秋》的另一部重要注解,专门解释和注释《春秋》中的事件和背景。与《公羊传》相比,《谷梁传》更侧重于政治、军事及伦理的联系,深入探讨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礼制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书中通过详尽的历史叙述和对比,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治理所采取的策略。谷梁传不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读,也对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作为《春秋》的三大传之一,《谷梁传》对后代的儒学和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哀公-四年-原文

一、四年,春,王二月,庚戌,盗弒蔡侯申。

称盗以弒君,不以上下道道也。内其君而外弒者,不以弒道道也。春秋有三盗:微杀大夫谓之盗,非所取而取之谓之盗,辟中国之正道以袭利谓之盗。

二、蔡公孙辰出奔吴。

三、葬秦惠公。

四、宋人执小邾子。

五、夏,蔡杀其大夫公孙姓、公孙霍。

六、晋人执戎蛮子赤归于楚。

七、城西郛。

八、六月,辛丑,亳社灾。

亳社者,亳之社也。亳,亡国也。亡国之社以为庙,屏戒也。其屋亡国之社,不得上达也。

九、秋,八月,甲寅,滕子结卒。

十、冬,十有二月,葬蔡昭公。

十一、葬滕顷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哀公-四年-译文

四年春天,周王在二月,庚戌日,盗贼杀害了蔡侯申。

用盗贼的行为来弑杀君主,不符合上下等级的礼制。将君主纳入内部而将弑杀者排除在外,也不符合弑杀的礼制。《春秋》中提到了三种盗贼:暗中杀害大夫称为盗贼,未经允许而取走他人之物称为盗贼,偏离中国的正道去追求私利称为盗贼。

蔡国的公孙辰逃亡到吴国。

秦国安葬了惠公。

宋国人抓捕了小邾国的君主。

夏天,蔡国杀害了自己的大夫公孙姓和公孙霍。

晋国人抓捕了戎蛮国的君主赤,并把他送回到楚国。

在西边修建城墙。

六月辛丑日,亳地的社庙发生了火灾。

亳社是指亳国的社庙。亳是一个已经灭亡的国家。用亡国的社庙作为庙宇,是为了提醒人们警惕。

其房屋中的亡国社庙,不得向上延伸,表示其地位低于其他社庙。

秋天,八月甲寅日,滕国的君主结去世。

冬天,十二月,安葬了蔡昭公。

安葬了滕国的顷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哀公-四年-注解

王:指周王朝的君主,这里指周王。

二月:指农历二月,中国传统农历的月份。

庚戌: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庚戌是天干地支组合之一,表示具体的某一天。

盗弒:指通过盗窃手段杀害君主,弒是杀害君主的意思。

蔡侯申:蔡侯是蔡国的君主,申是他的名。

称盗以弒君:称其为盗,是因为这种行为不符合正常的弒君之道。

上下道道:指上下等级的道德规范和礼仪制度。

内其君而外弒者:将君主作为内部成员,而将弒君行为视为外部行为。

春秋:古代中国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间的历史。

微杀大夫谓之盗:微小地杀害大夫也被称为盗。

非所取而取之谓之盗:未经允许而取走他人财物被称为盗。

辟中国之正道以袭利谓之盗:偏离中国的正常道德和正道,以谋取私利的行为被称为盗。

蔡公孙辰:蔡公孙辰是蔡国的一个公子。

出奔吴:出奔是指逃离本国,投奔他国。

秦惠公:秦惠公是秦国的君主。

宋人:宋国的人民。

小邾子:小邾子是邾国的一个君主。

执:捉拿、逮捕。

戎蛮子赤:戎蛮子赤是戎蛮国的一个君主。

归于楚:被送回到楚国。

城西郛:在城的西边修筑城墙。

亳社:亳社是亳国的社神庙。

亡国:指国家灭亡。

屏戒:屏除、戒备。

其屋亡国之社:亡国的社神庙的房屋。

不得上达:不能达到显赫的地位。

滕子结:滕子结是滕国的君主。

卒:去世。

蔡昭公:蔡昭公是蔡国的君主。

滕顷公:滕顷公是滕国的君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哀公-四年-评注

一、春秋时期,记录历史的重要文献《春秋》中,开篇即记载了‘四年,春,王二月,庚戌,盗弒蔡侯申’的事件。这一句不仅记录了时间的具体细节,还揭示了春秋时期的社会政治状况。‘称盗以弒君’中的‘盗’字,不仅指代了实际的刺客,更是一种象征,意味着弒君的行为不合乎礼仪,是对君权的侵犯。‘不以上下道道也’表明,这种行为不符合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是对传统道德的挑战。‘春秋有三盗’的阐述,进一步说明了春秋时期社会风气的变化,即微小的杀戮、非法的占有以及违背正道的利益追求都被视为‘盗’。这反映了春秋时期社会道德观念的动摇和秩序的混乱。

二、‘蔡公孙辰出奔吴’这一事件,展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动荡。‘出奔’一词,意味着被迫离开自己的国家,寻求庇护。这里的‘吴’国,是当时的一个强国,蔡公孙辰选择出奔吴,可能是因为蔡国内部政治斗争激烈,或者是受到外敌的威胁。这一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个人命运的无奈。

三、‘葬秦惠公’的记载,是对一个国家领袖的告别。‘葬’字,不仅是对逝者的安葬,更是对逝者一生的总结和评价。秦惠公作为秦国的君主,其一生对秦国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这一记载,体现了《春秋》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对国家政治的重视。

四、‘宋人执小邾子’的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和争斗。‘执’字,意味着捉拿,这一事件表明宋国对小邾子进行了军事行动。小邾子作为邾国的君主,被捉拿可能是因为邾国与宋国之间的矛盾激化。这一记载揭示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和军事冲突。

五、‘夏,蔡杀其大夫公孙姓、公孙霍’的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内部的权力斗争。‘杀’字,意味着对内部反对势力的镇压。公孙姓和公孙霍作为蔡国的大夫,可能因为政治立场或权力争夺而被杀害。这一事件揭示了春秋时期诸侯国内部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六、‘晋人执戎蛮子赤归于楚’的事件,展示了春秋时期民族关系和边疆政治的复杂性。‘执’字,意味着捉拿,晋国将戎蛮子赤捉拿后,将其归还给楚国。这一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冲突,以及诸侯国之间的政治联盟。

七、‘城西郛’的记载,是对一个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活动的记录。‘城’字,意味着修筑城墙,这一活动可能旨在加强国防,保护国家安全。这一记载体现了《春秋》对国家政治和军事活动的关注。

八、‘六月,辛丑,亳社灾’的记载,反映了春秋时期自然灾害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亳社’是亳国的社庙,象征着国家的根基。社庙的火灾,不仅是对亳国历史的损失,也是对国家命运的警示。‘屏戒也’表明,这一事件被用来提醒人们要警惕天灾人祸,加强国家的防御能力。

九、‘秋,八月,甲寅,滕子结卒’的记载,是对一个国家领袖去世的记录。‘卒’字,意味着去世,滕子结作为滕国的君主,其去世对滕国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记载体现了《春秋》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对国家政治的重视。

十、‘冬,十有二月,葬蔡昭公’的记载,是对一个国家领袖去世后的安葬仪式的记录。‘葬’字,不仅是对逝者的安葬,更是对逝者一生的总结和评价。蔡昭公作为蔡国的君主,其一生对蔡国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这一记载体现了《春秋》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对国家政治的重视。

十一、‘葬滕顷公’的记载,是对一个国家领袖去世后的安葬仪式的记录。‘葬’字,不仅是对逝者的安葬,更是对逝者一生的总结和评价。滕顷公作为滕国的君主,其去世对滕国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记载体现了《春秋》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对国家政治的重视。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哀公-四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590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