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襄公-十五年-原文
一、十有五年。
春,宋公使向戌来聘。
二月己亥,及向戌盟于刘。
二、刘夏逆王后于齐。
刘夏者何?天子之大夫也。
刘者何?邑也。
其称刘何?以邑氏也。
外逆女不书,此何以书?过我也。
三、夏,齐侯伐我北鄙,围成。
公救成,至遇。
其言至遇何?不敢进也。
四、季孙宿、叔孙豹帅师城成郛。
五、秋八月丁巳,日有食之。
六、邾娄人伐我南鄙。
七、冬十有一月癸亥,晋侯周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襄公-十五年-译文
一、十五年后。春天,宋国的国君派向戌来访问。二月己亥日,和向戌在刘地结盟。
二、刘夏在齐国背叛了王后。
刘夏是谁?是天子的官员。刘是什么?是一个地方的名字。为什么称刘?因为他是以那个地方为姓氏的。对外国女子不记载背叛的事情,这里为什么记载?是因为这是对我国的背叛。
三、夏天,齐国的国君攻打我国的北部边境,包围了成地。鲁国的国君前去救援成地,但到了那里却不敢进攻。
四、季孙宿和叔孙豹率领军队加固了成地的城墙。
五、秋天八月丁巳日,发生了日食。
六、邾娄国的人攻打我国的南部边境。
七、冬天十一月初三,晋国的国君周去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襄公-十五年-注解
宋公:宋国的君主,这里的‘公’是对诸侯的一种尊称。
使:派遣,指宋国派遣使者。
向戌:宋国的一位使者。
聘:访问,指外交访问。
盟:结盟,签订盟约。
刘:地名,指刘邑。
夏:人名,刘夏是刘邑的人。
王后:古代帝王的妻子。
逆:背叛,指刘夏背叛王后。
大夫:古代官职,相当于现在的部长或高级官员。
邑:城邑,指刘夏的封地。
称:称呼,指文中对刘夏的称呼方式。
外逆女不书:古代史书不记载外国背叛本国的事情。
过:过错,指刘夏的行为是对宋国的过错。
齐侯:齐国的君主。
北鄙:北方边鄙,指齐国的北方边境。
围:包围,指齐侯包围了宋国的城池。
成:城名,指被围的城。
公:指宋国的君主宋公。
救:救援,指宋公派兵救援成。
至:到达,指宋公的军队到达。
遇:遭遇,指宋公的军队不敢前进。
季孙宿:鲁国的一位大夫。
叔孙豹:鲁国的另一位大夫。
帅:率领,指季孙宿和叔孙豹率领军队。
师:军队。
城:筑城,指筑造城墙。
郛:城墙,指城外的城墙。
日有食之:日食,指太阳被月亮遮挡的现象。
邾娄人:邾娄国的人,邾娄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
南鄙:南方边鄙,指邾娄国的南方边境。
晋侯:晋国的君主。
周:人名,晋侯的名字。
卒:去世,指晋侯周去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襄公-十五年-评注
一、十有五年。春,宋公使向戌来聘。二月己亥,及向戌盟于刘。
此段文字记载了鲁国第十五年的春季,宋国派遣使者向戌前来访问并缔结盟约。‘十有五年’中的‘有’是古汉语中用于连接数字和单位的一种表达方式,‘十有五年’即指‘十五年后’。‘春’字表明了时间,‘宋公使向戌来聘’中的‘使’字表示派遣,‘聘’字则意味着访问和结盟。‘二月己亥’是具体的日期,‘及向戌盟于刘’则说明了结盟的地点在刘地。这段文字简洁地记录了外交活动,体现了古代诸侯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和礼仪制度。
二、刘夏逆王后于齐。
‘刘夏逆王后于齐’这句话中,‘刘夏’指的是刘夏这个人,‘逆’字在这里是动词,表示背叛或反对,‘王后’指的是天子的妻子,‘于齐’则说明发生的事情是在齐国。这里的‘逆’字用得非常巧妙,既表达了刘夏的行为,也暗示了刘夏与王后之间的关系,以及可能的政治背景。
三、刘夏者何?天子之大夫也。刘者何?邑也。其称刘何?以邑氏也。外逆女不书,此何以书?过我也。
这段文字是对前一句的补充说明。‘刘夏者何?天子之大夫也’解释了刘夏的身份,‘天子之大夫’表明他是天子的官员。‘刘者何?邑也’则解释了‘刘’的含义,即一个地名。‘其称刘何?以邑氏也’说明‘刘’在这里作为姓氏。‘外逆女不书,此何以书?过我也’反映了古代史书的编纂原则,即对于外臣的叛逆行为通常不记载,但这里却记载了刘夏的行为,可能是因为刘夏的行为涉及到了鲁国,因此被记录下来。
四、季孙宿、叔孙豹帅师城成郛。
这句话描述了季孙宿和叔孙豹两位官员率领军队修筑城墙的事件。‘帅师’表示率领军队,‘城成郛’则是指修筑城墙。这里的‘郛’指的是城墙,‘城成郛’即完成了城墙的修建。这段文字反映了古代对于防御工事的建设重视,以及官员的军事指挥能力。
五、秋八月丁巳,日有食之。
‘秋八月丁巳’记录了具体的日期,‘日有食之’则是指发生了日食。日食在古代被视为天象异常,常常与政治事件相联系,因此被详细记录下来。这段文字体现了古代对于天文现象的观测和记录,以及对天象与人事关系的关注。
六、邾娄人伐我南鄙。
这句话记载了邾娄人侵犯鲁国南部的边境。‘邾娄人’是敌对部落的名称,‘伐’字表示入侵或攻击,‘我南鄙’则说明发生地点在鲁国的南部边境。这段文字反映了古代战争和边疆防御的问题,以及诸侯国之间的冲突。
七、冬十有一月癸亥,晋侯周卒。
最后一段文字记录了晋国国君周在冬季的某一天去世。‘冬十有一月’表示时间,‘癸亥’是具体的日期,‘晋侯周卒’则说明晋国国君周去世。这段文字是对重要政治人物的逝世的记录,体现了古代对于君主去世这一重大事件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