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襄公-十三年-原文
一、十有三年。
春,公至自晋。
二、夏,取诗。
诗者何?邾娄之邑也。
曷为不系乎邾娄?讳亟也。
三、秋九月庚辰,楚子审卒。
四、冬,城防。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襄公-十三年-译文
一、在鲁国的第13年。春天,鲁国的国君从晋国回来了。
二、夏天,鲁国选取了《诗经》。《诗经》是什么?它记载的是邾娄这个城邑的事。为什么没有直接提到邾娄呢?这是因为避讳了频繁提到。
三、秋天的九月庚辰日,楚国的国君审去世了。
四、冬天,鲁国开始修筑城墙和防御工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襄公-十三年-注解
公:古代对诸侯的尊称,此处指鲁国的国君。
至:到达。
晋:晋国,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国。
取:选取,这里指收集。
诗:《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含了周代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邾娄:邾娄,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
系:系联,此处指《诗经》中的诗篇与邾娄国的关系。
讳:避讳,古代因避讳皇帝或尊长的名讳而不直接提及。
亟:急切,此处指频繁。
楚子:楚国的国君,子是古代对诸侯的一种尊称。
审:去世。
冬:一年中的最后三个月,即农历十一月、十二月、一月。
城防:修筑城墙,加强城防。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襄公-十三年-评注
一、十有三年。春,公至自晋。
这段文字出自《春秋》一书,记录了鲁国国君鲁公在第十三年的春季从晋国返回鲁国的历史事件。‘十有三年’中的‘有’是古代汉语中的数词前缀,表示‘又’,即‘十三年’。‘公至自晋’则表明鲁公从晋国归来,这一事件可能涉及外交关系、政治联盟或是鲁公个人的出行原因。在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互动频繁,鲁公的归来可能意味着鲁国与晋国之间有新的合作或调整关系。
二、夏,取诗。
这里的‘取诗’指的是从鲁国的史册中选取诗歌。‘诗’在古代不仅是文学形式,也常常是记录历史、表达政治立场和道德教化的工具。‘取诗’这一行为可能是在为某种特定的仪式或政治目的做准备,比如祭祀、朝会或是教育。‘诗者何?邾娄之邑也。’这句话解释了选取诗歌的原因,即邾娄是鲁国的一个邑地,这里的‘邾娄’可能是指邾娄国或是邾娄邑,而‘诗’可能是关于邾娄的诗歌,反映了鲁国与邾娄的关系。‘曷为不系乎邾娄?讳亟也。’这句话说明之所以不直接提及邾娄,是因为有忌讳,‘讳’即避讳,‘亟’可能指的是频繁或急迫的情况,表明可能是因为某种敏感的政治或文化原因而不便直接提及。
三、秋九月庚辰,楚子审卒。
这段文字记录了楚国的国君楚子审在秋季九月庚辰日去世的历史事件。‘秋九月’是按照古代中国的农历来记载的,‘庚辰’则是干支纪年法中的日期。楚子审的去世是春秋时期的一个重要事件,可能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影响。楚子审作为楚国的君主,其去世可能引发了国内的政治动荡或是周边国家的外交反应。
四、冬,城防。
‘冬,城防’这句话表明在冬季,鲁国进行了城防工程。城防是古代国家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加强城墙和城防设施来抵御外敌的入侵。在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频繁,城防工程不仅是军事上的需要,也是国家安全的象征。‘冬’字的使用可能暗示了城防工程是在冬季进行的,这是因为冬季气候寒冷,施工条件较为恶劣,但同时也是为了利用冬季的空闲时间进行必要的军事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