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襄公-元年-原文
一、元年。
春王正月,公即位。
二、仲孙蔑会晋栾黡、宋华元、卫宁殖、曹人、莒人、邾娄人、滕人、薛人围宋彭城。
宋华元曷为与诸侯围宋彭城?为宋诛也。
其为宋诛奈何?鱼石走之楚,楚为之伐宋取彭城以封鱼石。
鱼石之罪奈何?以入是为罪也。
楚已取之矣,曷为系之宋?不与诸侯专封也。
三、夏,晋韩屈帅师伐郑。
四、仲孙蔑会齐崔杼、曹人、邾娄人、杞人次于合。
五、秋,楚公子壬夫帅师侵宋。
六、九月辛酉,天王崩。
七、邾娄子来朝。
八、冬,卫侯使公孙剽来聘。
九、晋侯使荀罃来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襄公-元年-译文
一、元年。春天,周王正月,国君即位。
二、仲孙蔑与晋国的栾黡、宋国的华元、卫国的宁殖、曹国人、莒国人、邾娄国人、滕国人、薛国人一起围攻宋国的彭城。宋国的华元为什么要和诸侯国一起围攻宋国的彭城呢?是为了诛杀宋国的人。那么,为什么要诛杀宋国的人呢?因为鱼石逃到了楚国,楚国为了帮助鱼石,攻打宋国并夺取了彭城,用来封给鱼石。鱼石的罪行是什么呢?因为他入侵宋国,这就是他的罪行。楚国已经夺取了彭城,为什么还要把鱼石留在宋国?是因为不想让诸侯国单独封地。
三、夏天,晋国的韩屈率领军队攻打郑国。
四、仲孙蔑与齐国的崔杼、曹国人、莒国人、杞国人再次在合地会面。
五、秋天,楚国的公子壬夫率领军队侵犯宋国。
六、九月辛酉日,周天子去世。
七、邾娄国的国君前来朝见。
八、冬天,卫国的国君派公孙剽前来访问。
九、晋国的国君派荀罃前来访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襄公-元年-注解
元年:指一个朝代或国家历史上一个新的开始年份,通常是一个新君即位或政权更迭的年份。
春王正月:古代中国以农历正月为春季的开始,’王正月’表示这是按照周王历法确定的正月。
公:古代对诸侯王的尊称,此处可能指鲁国的国君。
即位:指君主登基,成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仲孙蔑: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大夫。
会:聚集,会合。
晋栾黡:晋国的一位大夫。
宋华元:宋国的一位大夫。
卫宁殖:卫国的一位大夫。
曹人:曹国的使节。
莒人:莒国的使节。
邾娄人:邾娄国的使节。
滕人:滕国的使节。
薛人:薛国的使节。
围:包围,围攻。
彭城:宋国的一个城邑。
鱼石:宋国的一位大夫。
走之楚:逃跑到楚国。
伐宋取彭城:攻打宋国并夺取了彭城。
封:封赏,给予封地。
罪:罪行,错误。
入:进入,介入。
系之宋:将其留置于宋国。
专封:专断地封赏。
帅师:率领军队。
郑:春秋时期的一个国家。
齐崔杼:齐国的一位大夫。
杞人次于合:杞国的一位使节在合(地名)。
秋:农历七月到九月为秋季。
楚公子壬夫:楚国的公子。
天王:古代对周天子的尊称。
崩:古代指帝王、诸侯等的死亡。
邾娄子:邾娄国的一位国君。
朝:朝见,朝贡。
卫侯:卫国的国君。
公孙剽:卫国的使节。
聘:访问,通聘。
晋侯:晋国的国君。
荀罃:晋国的使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襄公-元年-评注
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此句开篇点明纪年,’元年’表明这是某个朝代或国家历史的起始年份。’春王正月’则遵循了古代中国的历法,以正月为一年之始,’公即位’则标志着新君登基,开启新的统治时期。这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时间秩序和权力传承的重视。
仲孙蔑会晋栾黡、宋华元、卫宁殖、曹人、莒人、邾娄人、滕人、薛人围宋彭城。
此句描述了仲孙蔑联合多国围攻宋国彭城的事件。’仲孙蔑’是鲁国的一位官员,’会’字表明了这是多国之间的会盟。围攻彭城的原因涉及到复杂的政治背景,包括鱼石的背叛和楚国的介入,这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和军事斗争。
宋华元曷为与诸侯围宋彭城?为宋诛也。其为宋诛奈何?鱼石走之楚,楚为之伐宋取彭城以封鱼石。
这段文字深入探讨了宋华元参与围攻彭城的原因。’曷为’即为何,’为宋诛也’说明这是为了惩罚宋国的鱼石。鱼石逃至楚国,楚国为了奖赏鱼石,出兵攻占彭城并将其封给鱼石。这揭示了春秋时期国家之间的利益交换和权力斗争。
鱼石之罪奈何?以入是为罪也。
这句话进一步说明了鱼石的罪行。’以入是为罪也’意味着鱼石因叛逃至敌国而成为罪人。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忠诚和背叛的价值观,以及对于国家利益的维护。
楚已取之矣,曷为系之宋?不与诸侯专封也。
此句解释了为什么楚国攻占彭城后,彭城仍然被列为宋国的领土。’不与诸侯专封也’表明这是为了避免诸侯国专权,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权力分散和平衡的考虑。
三、夏,晋韩屈帅师伐郑。
这句话记录了晋国韩屈率领军队攻打郑国的事件。’夏’字表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帅师’则表明了军事行动的规模。这反映了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频繁战争和军事行动。
四、仲孙蔑会齐崔杼、曹人、邾娄人、杞人次于合。
此句描述了仲孙蔑与其他诸侯国的会盟。’次于合’意味着会盟的地点,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外交礼仪和会盟地点的重视。
五、秋,楚公子壬夫帅师侵宋。
这句话记录了楚国公子壬夫率军侵犯宋国的事件。’秋’字表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帅师侵宋’则描述了军事行动的性质。
六、九月辛酉,天王崩。
此句记录了周朝天王的去世。’九月辛酉’是具体的日期,’天王崩’则表明了周朝的最高统治者去世,这对于当时的社会和政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七、邾娄子来朝。
这句话描述了邾娄国国君前来朝见周王的事件。’来朝’表明了古代中国对于朝贡制度和礼仪的重视。
八、冬,卫侯使公孙剽来聘。
此句记录了卫侯派遣公孙剽前来访问的事件。’使’字表明了这是官方的派遣,’来聘’则表明了访问的性质。
九、晋侯使荀罃来聘。
这句话描述了晋侯派遣荀罃前来访问的事件,与第八句类似,也是关于诸侯国之间的外交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