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襄公-二十年-原文
一、二十年。
春王正月辛亥,仲孙遬会莒人盟于向。
二、夏,六月庚申,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娄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娄子盟于澶渊。
三、秋,公至自会。
四、仲孙遬帅师伐邾娄。
五、蔡杀其大夫公子爕。
六、蔡公子履出奔楚。
七、陈侯之弟光出奔楚。
八、叔老如齐。
九、冬十月丙辰朔,日有食之。
十、季孙宿如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襄公-二十年-译文
一、二十年。春季,周王正月辛亥这一天,仲孙遬与莒国人一起在向地举行盟誓。
二、夏季,六月庚申这一天,鲁国的国君与晋国的国君、齐国的国君、宋国的国君、卫国的国君、郑国的国君、曹国的国君、莒国的国君、邾娄国的国君、滕国的国君、薛国的国君、杞国的国君、小邾娄国的国君在澶渊地举行盟誓。
三、秋季,鲁国的国君从盟会上归来。
四、仲孙遬率领军队攻打邾娄国。
五、蔡国杀害了自己的大夫公子爕。
六、蔡国的公子履逃跑到楚国。
七、陈国的国君的弟弟光逃跑到楚国。
八、叔老前往齐国。
九、冬季十月丙辰月初,发生了日食。
十、季孙宿前往宋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襄公-二十年-注解
二十年:指鲁国历史上的第二十年,即公元前549年。
春王正月辛亥:春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的正月,辛亥是干支纪年法中的日期,表示该年的正月第一天。
仲孙遬:鲁国的一位大夫,姓仲孙,名遬。
莒人:莒国的人,莒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盟:古代的一种盟约仪式,表示各方共同遵守某种约定。
向:地名,此处指举行盟约的地方。
公会:鲁国的国君举行会盟。
晋侯:晋国的国君。
齐侯:齐国的国君。
宋公:宋国的国君。
卫侯:卫国的国君。
郑伯:郑国的国君。
曹伯:曹国的国君。
莒子:莒国的国君。
邾娄子:邾娄国的国君。
滕子:滕国的国君。
薛伯:薛国的国君。
杞伯:杞国的国君。
小邾娄子:小邾娄国的国君。
澶渊:地名,此处指举行盟约的地方。
公至自会:国君从会盟的地方回来。
帅师:率领军队。
邾娄:邾娄国,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蔡:蔡国,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大夫:古代官职,指高级官员。
公子爕:蔡国的一位公子。
出奔:逃离自己的国家或领地。
楚:楚国,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国。
陈侯:陈国的国君。
叔老:鲁国的一位大夫。
齐:齐国,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国。
冬十月丙辰朔:冬季的第十个月,丙辰是干支纪年法中的日期,朔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日有食之:发生了日食,即月亮在太阳和地球之间运行时,部分或全部遮住太阳的现象。
季孙宿:鲁国的一位大夫,姓季孙,名宿。
宋:宋国,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襄公-二十年-评注
一、二十年。春王正月辛亥,仲孙遬会莒人盟于向。
此句为《春秋》记载鲁国历史的起首,标志着时间的推移。‘二十年’指的是鲁国历史上的第二十年,即鲁僖公二十年。‘春王正月’表明这是春季的第一个月,古代以正月为岁首,称为‘王正月’。‘辛亥’为干支纪年法中的某一天。‘仲孙遬会莒人盟于向’描述了鲁国大夫仲孙遬与莒国人在向地会盟的情况,会盟是古代国家间或贵族间为维护利益、解决争端而进行的盟约仪式,表明双方关系的亲善与稳定。
二、夏,六月庚申,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娄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娄子盟于澶渊。
此句记载了鲁国与其他诸侯国在澶渊会盟的事件。‘夏’表示季节,‘六月’为农历的六月,‘庚申’为干支纪日。会盟的参与者包括了鲁国的国君和其他诸侯国的国君,如晋、齐、宋、卫、郑、曹、莒、邾娄、滕、薛、杞、小邾娄等,说明这次会盟规模之大,参与者之众。澶渊是会盟的地点,表明鲁国在当时的国际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三、秋,公至自会。
此句说明鲁国国君在秋季回到了从会盟地点的旅程。‘秋’为季节,‘公’指鲁国国君,‘至自会’表示他从会盟的地点归来,可能意味着会盟已经结束,鲁国国君返回国都。
四、仲孙遬帅师伐邾娄。
此句记载了鲁国大夫仲孙遬率领军队攻打邾娄国的事件。‘帅师’意为率领军队,‘伐’表示攻打,‘邾娄’是当时的一个小国。这段记载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和军事行动,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争斗。
五、蔡杀其大夫公子爕。
此句描述了蔡国发生内乱,大夫公子爕被杀的事件。‘蔡’是当时的一个诸侯国,‘杀’表示杀害,‘大夫’是古代贵族中的高级官员,‘公子爕’是被杀害的大夫的名字。这段记载反映了春秋时期国家内部的权力斗争和残酷的政治现实。
六、蔡公子履出奔楚。
此句讲述了蔡国的公子履因为政治原因逃离蔡国,投奔楚国。‘出奔’是古代贵族因政治原因离开本国,寻求庇护的行为,‘楚’是公子履投奔的国家。这段记载反映了春秋时期国家之间的政治联盟和外交关系。
七、陈侯之弟光出奔楚。
此句与第六句类似,描述了陈国国君的弟弟光因为政治原因逃离陈国,投奔楚国。‘陈侯’指陈国的国君,‘之弟’表示国君的弟弟,‘光’是出奔者的名字。这一事件再次展现了春秋时期国家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外交变动。
八、叔老如齐。
此句记载了鲁国叔老前往齐国的事件。‘叔老’是鲁国的一位官员,‘如’表示前往,‘齐’是齐国。这段记载可能反映了鲁国与齐国之间的外交交流或官方访问。
九、冬十月丙辰朔,日有食之。
此句记载了鲁国在冬季发生日食的天文现象。‘冬十月’表示季节和月份,‘丙辰’为干支纪日,‘朔’表示月初,‘日有食之’表示发生了日食。古代对天文现象的记载,反映了古人对于自然规律的关注和对于天象的敬畏。
十、季孙宿如宋。
此句描述了鲁国季孙宿前往宋国的事件。‘季孙宿’是鲁国的一位官员,‘如’表示前往,‘宋’是宋国。这段记载可能反映了鲁国与宋国之间的外交交流或官方访问,也是春秋时期国家间外交关系的一个缩影。